<p>今天看到了小伙伴儿们,在群里转发的一篇文章——《华山脚下,岁月峥嵘的华山西火车站,已慢慢地淡出人们的视线》(火车站站长XATL),百感交集,思绪万千。就像一位久违的老朋友,蓦然回首青丝已变白发,皱纹爬满眼角。曾经人潮涌动,生机勃勃的华山火车站,不经意间,已经繁华落尽,淡出人们的视线……几分惋惜,几分留恋,好想再去看看,在站台上听听来来往往的汽笛鸣叫,静静地追忆那些逝去的岁月,和记忆中那些今生难以忘却的故事……</p> <p><b style="color: rgb(1, 1, 1);">华山西站,位于华山脚下,东临华山站(即原来的孟塬站)。</b></p> <p>华山西站,原名华山站,位于天下奇险、风光秀丽的五岳华山脚下,距离山口的玉泉院仅仅一公里多。由于五十年代三门峡水库蓄洪区影响,修建孟塬到渭南之间的一条复线,而重新设立的站,原来的车站在县城北边,那地段也因此得名“老车站”,后来一直这么叫。</p> <p><b>通向车站的道路很宽阔,华山背景很雄伟。</b></p> <p class="ql-block">我小的时候是跟爷爷奶奶在一起的,我们的家就在华山车站东边一公里处的“陕西省荣军休养院”,出了大院门口,不远处就是山口,常去看玉泉院里长廊逶迤,花开花落,草木清幽,小石潭清澈见底,鱼儿游来游去……</p> <p><b>华山西站正面,具有浓郁苏式建筑风格的三层小楼。</b></p> <p>最开心的是,每年冬天都要去父母那里过年,可以高高兴兴坐上火车,从县城去大城市西安,那时候大多数人是从来不出门的,有些人甚至一辈子没坐过火车。</p> <p><b>华山西车站站台侧</b></p> <p>那时候它叫华山站,后来“孟塬站”改成了“华山站”,它却成了“华山西站”,明明它离华山更近,而且叫了好多年,好端端地把我们的“华山站”改丢了,这名字改得名不副实,不符合逻辑,不科学!</p> <p><b>车站采用结构对称的布局方式</b></p> <p>那时候车马很慢,时钟好像也走得特别慢,每次我们都是早早就去了火车站候车,我在楼上楼下不停地跑着玩儿,也不知道累。</p> <p><b>候车室一层,西侧为通二楼楼梯</b></p> <p>因为那时候家里住的平房,青砖地面,看到水泥楼梯就别提多开心了,候车室里处处都好奇,每一个台阶,每一个窗口,都是一个崭新的世界。</p> <p><b>华山西站候车室二层</b></p> <p>记得在这个门口,有位乘客伯伯指着墙上的标语“严禁三品进站!”,问检票员阿姨,什么是“三品”?阿姨笑着说:危险品、易燃品、爆炸品。我第一次知道了“三品”这个名词,感谢这个不知名的阿姨!一个年轻漂亮的四川女孩儿,说话的声音,像唱歌一样好听,婉转悦耳,余音绕梁……</p> <p><b>华山西站候车室二层</b></p> <p>那时候这个楼好大、窗户好高啊,因为我们一般在西安的灞桥车站下车,那是比这个车站小很多的站,只有短短的一排平房。</p><p>夏天的时候,这个大厅里好几个大风扇,吹得好凉快呀,那时候家里都没有风扇,奶奶从来不像一般的老太太那样摇芭蕉扇,她说那是资产阶级!</p> <p>走在这长长的月台上,思绪像潮水一样涌来,像电影一样一幕幕闪现在脑海…那时候,院子里的很多奶奶、阿姨在这里干临时工,每天风尘仆仆,提着装饭盒的小包,在站台上奔忙,看货、装货、卸货,风里来雨里去,也许为生活所迫,也许为做个经济上不完全依靠丈夫的自强自立的女人,回家要相夫教子,料理家务,衣食住行,出门还要和男人一样拼命劳作,她们的辛劳,我至今记得清清楚楚……</p> <p>火车来了,听听长长的汽笛声,好像在召唤我们,春运的时候,人特别多,水泄不通,我们经常是站票,一路站到西安,或者灞桥。我们有次竟坐了闷罐车,只有两个小窗户,里面没有座位,都是蹲着或者站着。</p><p><br></p><p>我们去西安的时候,由于老的老小的小,每次都是平哥骑自行车送我们,接我们,后来他参了军,这项任务就交给了他的姐姐淑琴。</p><p><br></p><p>有次坐火车的人太多了,平哥把我从窗户塞进车厢,又提着行李挤上去,把我和行李都安置好了,又发现奶奶没上来,就跑到门口把奶奶从人堆中往上来拉,好容易拉上来了,奶奶胳膊疼得抬也抬不起来了,平哥在窗户外面边跟着火车跑,边急切地喊着:奶奶,你没事儿吧?</p><p><br></p><p>奶奶胳膊疼了好些天,突然发现,手腕儿上这两年凸起的一个蚕豆大的疙瘩不见了!看了好多次医生的疙瘩,被平哥无意中治好了,四十多年了,平哥可能从来都不知道。</p> <p><b>华山西站出站口,直通进站路</b></p> <p>这里是出站口,当时这个大门很漂亮,大门两旁还有穿白衣蓝裤制服、头戴大盖帽(那时候穿制服戴大盖帽不多见哦)的铁路警察,从这里走出,好神气哦!</p><p><br></p><p>当时是有三条路可以回家,第一条,沿着铁路,一路向东,离火车太近,震耳欲聋的汽笛,还有车头喷出的水汽,这是最短的一条路,大约1公里,好像走过一两次,更多的时候,走的第二条和第三条。</p><p><br></p><p>第二条路,从这个大门出来,走到这条路的三分之一处,右拐向东,是一片枣园,春天的时候,花开遍野,绕过一棵又一棵枣花树,树上有小鸟歌唱,树下有野兔穿梭,说说笑笑,从西头儿食堂那里出来,不知不觉就到家了,这条路大约1.5公里。</p><p><br></p><p>每当路过这片枣园,仰望满树的枣花,蜜蜂嗡嗡地采蜜,一部和谐动听的自然交响乐,有人会不由自主地说:枣儿最可怜,等到结了满树的红果,主人还要打它,要把大红的枣子,用棍子括下来……哦,真是呢……</p><p><br></p><p>第三条路,就是一直向北走到大路上,柏油路面,道路两旁是高大的白杨路,途中要过一座小石桥,河道里是大大小小的石头,这里也有院里做临时工的家属,戴着厚厚的布手套,砸石头、筛沙子。路的北边有一个小工厂,摆满了油桶。这条路是最长的,但走的最多,后来有了公共汽车,有些时候,会坐公交车,但车距较长,步行的时候,还是很多。</p> <p><b>出站口街道往东步行约1公里多即到玉泉院。</b></p> <p>到了小学三年级,寒暑假,我就一个人坐火车了,慢慢地也不要人接送了,背着自己的花书包,里面装着语文数学两本书。</p><p><br></p><p>那时候起,奶奶在这头,妈妈在那头,就这样一直奔波在这条路上……</p><p><br></p><p>后来奶奶在这头,我在那头,就这么一直奔波,即使奶奶早已长眠在风景秀丽的华山脚下,奔波仍在继续,依然是一段充满了爱的幸福旅程……</p> <p><b>出站口正对的门店,当年生意可想多红火</b></p> <p>这里的生意,当年红红火火,熙熙攘攘的人群,迎来送往好不热闹。</p> <p><b>出站口旁边的两家门店,可见当年红火劲</b></p> <p>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喜欢旅游的人越来越多,那时这里下车的人越来越多,这条街上都是外地来的旅游登山者。</p> <p><b>旅社,临时休息代办车票,一条龙</b></p> <p>那时这里门头鲜艳,干净整洁,真正的旅客之家,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绝无拉客宰客现象,现在人去楼空,已成往事。</p> <p><b>游客歇脚吃个陕西小吃</b></p> <p>这里是窗明几净的大饭店,饭菜卫生,质量上乘,品种繁多,华阴当地风味小吃也很有特色,旅客在这里稍事休整,接风洗尘,里子面子都有。</p> <p><b>登山专用商品店</b></p> <p>登山用品,一应俱全,假如你忘了准备,即使再小的件儿,店主也会为你考虑周全,而且价格实惠,华山人就是这么厚道。</p> <p><b>现在手机、数码相机早已替代租相机业务。</b></p> <p>这里是年轻人的最爱,如歌的岁月,如诗的年华,都想留在最美的印迹,出门旅游,相机胶卷是重头戏,买卷、冲卷,相机卡壳,都时有发生,所以人头攒动,热闹非凡……</p> <p><b>当年的路线图,那时候还没有索道。</b></p> <p>后来又孟塬站,改成了“华山站”,相应的列车班次也进行了调整,旅客大多都到那里上下车了,昔日热闹非凡的旅游热点,一下子变得冷漠寂静下来。</p><p><br></p><p>后来有了高铁,更加方便快捷,谁还会来这里坐慢悠悠的传统绿皮车?再加上,华山上又修了索道,快餐式看风景,豋华山成了走马观花,从东山门,一路索道几分钟就到北峰顶,最经典的千尺幢、百尺峡、老君犁沟,什么都看不到了,爬山的意义大打折扣,没有了苦趣,也就没有了乐趣!</p><p><br></p><p>看着这个华山登山路线图,假如你把上面的每个景点,都去过了,才算是真正的领略了华山的美景,真正的到过了华山,否则只是到此一游……</p> <p><b style="color: rgb(1, 1, 1);">当年列车时刻表,大概有七八趟车。</b></p> <p>时代的步伐,日新月异,昔日的华山西站繁华落下,渐渐淡出了我们的视线,但那里的许多记忆却永远留在我们心里……</p> <p>(图片来自火车站站长XATL)</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