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赋人权与人命关天 《美丽人生》第八篇扯闲(3)总149

矫老师

<p>《美丽人生》是一部自传性的随笔集,包括第一篇蹒跚,第二篇笃学,第三篇砥砺,第四篇斑斓,第五篇拾贝,第六篇扯闲(1),第七篇扯闲(2),第八篇扯闲(3)……我希望用简约的文字,配上自己拍摄的照片,以抽象加具象,细数沿途的风景,记下普通人的一生。写书是与自己沟通,回顾曾经,品味情感,重温自己心路;写书也是与他人沟通,可佐谈资,插科打诨,取悦世人朋友。</p> <div><br></div><div><br></div><h1>美国罗斯福号航母受到了冠状病毒的感染。舰长向上级发去紧急信函,寻求疏散和隔离船员。这封信被曝于媒体,他写道:“我们没有处于战争状态,因此不能让任何一名水手因为这场大流行而不必要的死亡。” 当水手们被陆续送上岸时,这位舰长却因这封信被免职。短短几天,感染的水手已有一百多人,包括舰长本人。截至4月4日,全美有十几万人联署为舰长鸣不平。但《星条旗报》却报道:专家指出,为了防御外部势力,应该让航母上的官兵形成“群体免疫”,而不是让他们上岸隔离。<br>提个假设,如果舰长因感染新冠病毒而死,故事会怎么发展?<br><br></h1> <h1>生命伟大。西方提出天赋人权,认为人具有天生的生存、自由、追求幸福和拥有财产的权利,其中生命是第一位的。</h1><h1>中国自古有“人命关天”的说法,将生命与至高无上的“天”相联系,定义了人们对生命的珍惜与尊重。几千年沧海桑田,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道德历经变化,但崇尚生命是永恒不变的。</h1><h1>无论“天赋人权“还是“人命关天”,都有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由于中西方在历史上习得的共识不同,在抗击新冠病毒中,这两个命题似乎同义不同解,操作层面存在诸多差异。</h1><p><br></p> <h1>对生命的尊重,包含着理性思考和感性认知。以理性与感性两个维度,分三个层次比较“天赋人权“与“人命关天”。</h1><h1>一、 感性对感性</h1><h1>西方的天赋人权包含着对生命、自由、幸福的追求等一揽子价值判断,不能顾此失彼,因为其一,放弃其二、其三。在抗疫中,酒吧、咖啡馆不开了,PARTY没有了,不少西方人就玩了一把“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令上街劝阻的市长们头痛不已。</h1><h1>中国人视生死为唯一至高崇拜,“人死为大“,“好死不如赖活着”。人们认为活着总比死了好,死了什么都没了,一了百了。只要活着,哪怕是辛苦卑微地活着,就有希望和远方。所以几个退休老头,就能守住一个封禁小区。</h1><h1>二、 理性对感性</h1><h1>西方在抗疫中提出了“群体免疫”的理论,其核心是让60%以上的人感染病毒,再靠他们的免疫力,阻止病毒的传播。历史上的大瘟疫几乎都是靠这种方法战胜的。于是英国首相提出,“每个英国家庭都可能会失去挚爱的家人”。</h1><h1>中国人更愿用常识思考:60%是多少?在中国是数亿人感染,在英国是四千万人感染,即使按1%的死亡率计算,也是不可承受之重。还有一个伦理问题:谁该牺牲?意大利医疗资源紧张时,一些65岁以上老人主动放弃治疗,把机会留给年轻人。中国跳广场舞的大妈们会说,65岁不老啊,正是有钱有闲身体还硬朗的好时候。</h1><h1>三、理性对理性</h1><h1>当考虑保卫生命的成本时,西方与中国的算法也不一样。西方主张长期抗战:不封城、不让经济停摆,寄希望于群体免疫,平缓疫情发展曲线,防御疫情与经济运转两不耽误,尽可能减少疫情带来的经济损失。</h1><h1>中国却认为长痛不如短痛,需要救治的人数越少、经济停摆时间越短,就意味着损失越小。所以本着生命第一,经济第二的原则,举全国之力,首先用最短的时间控制疫情,然后尽快恢复经济运转。人算不如天算。随着疫情的发展,绝大多数西方国家采取的措施已经类似中国了,甚至欧美都开始鼓励人们戴口罩了。</h1><p><br></p> <h1>感悟:</h1><h1>心灵是一面多棱镜,不同的角度,看事物会有不同的影像。在大瘟疫来临时,尽管有科学防疫知识可以共享,但影响抗疫举措的是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h1><h1>每人心里都有一杆秤,但秤砣却因人而异,同样的东西称不出同样的重量。大家都在喊团结就是力量,但是,团结谈何容易。</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