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 凉山随记

贡嘎子

<p><span style="font-size: 15px;">点击右下角 全屏观看视频</span></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口弦琴</b></p> <p>县城边有许多彝人的村,这里人管它叫“堡(bU)子”。</p><p><br></p><p>土墙、泥路。</p><p><br></p><p>沿墙巷走进去,便是另一个世界了:妇女们坐在墙根,撮线子。花脸鼻涕的孩子,光着屁股围在母亲身旁。在县城里看见的那些“阿米子”身上美丽奇特、做工精 巧的百折裙、“日阿古子”身披的独特“察儿瓦”,却都是这样坐在墙根下,用手工撮织的线子加工出来的。</p><p><br></p><p>木栅栏门内,土墙围起来的,是一家一户的小院。人堆里,土墙边,忽然传出几声清脆、柔和的琴声。声音很轻很轻,却声声扣打着人的心弦。细细寻去,才发现那声音是从一个阿米子双手掩着的唇边发出来的。</p><p><br></p><p>啊,口弦琴!</p><p><br></p><p>多少年来,口弦琴是我心中的谜—常在描述彝民的影片中看到:年轻的阿米子总是以娓娓动人的口弦琴声,向心上人表述少女的爱,却从未看清过口弦琴究竟是什么样子,会发出那样动人的声音。有人说,那是一片树叶做成,更令我感到“神”了。 而今天,在这土墙根旁,却意外地看明白了这原来是由三叶小铜片精制而成的口弦琴——把小小的琴片放在唇边,双手掩在口前,用大拇指分别拨动琴片,口腔随曲调的起伏张合呼吸,竟产生微妙的共鸣与回声。</p><p><br></p><p>我十分虔诚地学吹口弦,却只引得老老小小的彝家女捧腹大笑。</p><p><br></p><p>见我对口弦琴有浓厚的兴趣,墙根下的小阿米子有了自豪感:她一边吹拨着口弦,一边用眼睛得意地、不住地瞟瞟入迷的我。那分明是传递爱情时才有的眼波,伴随着委婉的曲调、配合着灵巧的小手。</p><p><br></p><p>但这个小阿米子只有10岁。</p><p><br></p><p>旁边两个小阿米子不甘寂寞了,也掏出随身珍藏的口弦。琴声一响,眸子里忽然闪烁出青春的光彩:含情默默的眼睛与琴声一起,讲述着彝家女的爱情故事。</p><p><br></p><p>小阿米子教会了我吹口弦。我买下这三叶片的口弦琴,带着彝家女的爱情故事,走遍天涯海角。</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男男女女</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大兵,给小孩一个糖吧。”—一管我们叫“大兵”,也许是我没听准,也许是彝民一开始接触的汉人是当兵的,所以有了这样的称呼?</p><p><br></p><p>我没有带糖,递上一支烟,也得到友好的回报——应邀入室。宽敞的室内空空荡荡:一个火坑、一口吊锅,屋角一张简陋的床。没有柜子,姑娘媳妇们那么美丽的百折裙,全都委屈在床头竹竿上。</p><p><br></p><p>没有窗,黑暗的屋中总是燃着红红的木炭火,尽管是夏季。</p><p><br></p><p>主人会友好地递上一只烤山芋,撕去皮,很香呢。</p><p><br></p><p>在拖觉一户人家,房主汉子端出一簸箕玉米粉,那是好几天前就蒸熟后存放起来随时食用的,尝了一尝,还咽得下去。主人又端出一盆漂在清水里、颜色早已发黄的熟菜叶,放在锅里热了盛了一碗递来。尝了一点,竟然没放盐,很是犹豫。</p><p><br></p><p>汉子有些不高兴了,说:有一个摄影家曾住在他家,天天都吃这样的东西……我赶紧撕了一大块,咀嚼着一口口吞了下去。</p> <p>县城中心的十字街头、集市大坝中心,屋檐下、石阶上……到处可见三五成群的男人们,团团席地坐饮。身旁,是三五成群的空酒瓶。</p><p><br></p><p>“大兵,喝酒!”——递来的是用旧罐头皮盛着的白酒。没有下酒菜,却有一番对汉人和外来客的友好之情。坐进去喝了几轮,分明看到眼前一张张布满沟壑的脸,是无牵无挂的开心。</p><p><br></p><p>男人醉了,随便哪里倒下便睡。睡醒了回家,回到女人的怀抱。不醉时,就在公路旁垫着“扎尔瓦”,爬在地上看过往车辆与行人……</p><p><br></p><p>女人不醉:奶孩子,纺线,织很好看的、价值极高的衣裙。背水,背柴,下地……除了犁田,什么都干。</p><p><br></p><p>1989,我在布拖看到这样的情景。 </p><p><br></p><p>男人,女人。男男女女的人们。</p><p>小孩,老头。小孩变成的老人。</p><p>老老小小的人们。</p><p><br></p><p>还有少女唇边,双手掩着的口弦琴。</p><p><br></p><p>小阿米子吹响了口弦,凉山有它最美丽的故事。</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西溪河.三个阿米子 </b></p><p><br></p><p>西溪河的小溪真小,一步就可以跨过。 </p><p><br></p><p>逢十赶大集,逢五赶小集,今天赶小集。小集差不多也快散了。 </p><p><br></p><p>小溪畔的绿茵上,坐着三个穿戴美丽整洁,十六、七岁的阿米子——在那里梳头。 </p><p> 真没料到,那终日藏在头巾下的,是这般又粗又黑的发辫! </p><p><br></p><p> 她们机敏地躲我的相机,一边躲,一边笑。我瞄准镜头也一边追,一边笑。</p><p><br></p><p>那个长得最俊俏的躲得最灵,我的镜头也追得最紧。</p><p><br></p><p>有一个干脆不躲了,转过身来,叫“大兵,发给我们一只烟”。</p><p><br></p><p>烟给了,一人一只。拿在手里却不抽,藏进衣裙里去了,还要。</p><p><br></p><p>我可不干,要拍了照才行。</p><p><br></p><p>那长得俊的依然躲——她意识到镜头为什么老追她,故意躲了。</p><p><br></p><p>我干脆佯装把镜头对向另一个。</p><p><br></p><p>一个不知从哪里钻出来的日阿古子闯进了我的镜头,无聊地提着宽大的裤筒,在阿米子面前的小水沟里踱来踱去,开始与阿米子攀谈。我乘机悄悄转身,镜头对准了那俊的一个。她终于不留心回过了头。“咔嚓”,我把她抓住了。她扭头再躲,我却笑了。</p><p><br></p><p>再回过头,我看到这样一个场面:</p><p><br></p><p>一个面对小溪而坐的绿茵上的姑娘,与一个提着裤筒踱在浅浅溪水中的小伙子,带着几分羞涩、几分神秘,低声地正在谈论着什么。我突然想起,来路上一位日阿古子给我讲述的彝家婚俗:已婚的彝民是守节的,正式的婚配多是媒灼之言。而未婚的青年 男女多半有十余个恋人,只是不敢象汉族恋人那般亲昵地公开并肩而行,谈笑风生——那会遭到石块的痛击。</p><p><br></p><p>白天,他们只是偷偷瞅准机会暗暗寻找意中人,一旦相中,双方悄悄相约后便分手,耐心地等待夜的来临。入夜,他们便抱着被盖、羊皮,捎上糖果、饼干、啤酒,双双来到约定的地点,或山坡,或林间,或溪畔幽会,吐述衷肠。在夜的掩护下,尽情享受爱的蜜……</p><p><br></p><p>原来,这三个阿米子是在这里坐寻情人呢。我那烟,八成是藏起来留给情人的了!</p><p><br></p><p>眼下这场面,可正是他们初恋相约的生动镜头啊!我赶紧举起相机,可那阿米子却突然撩起衣裙挡住了脸——她觉察到了我的镜头。</p><p><br></p><p>“挡吧”,我狡黠地笑——待你不注意放下衣裙的一瞬,我就“咔嚓”!于是我调整构图,等待捕捉那理想的一瞬。</p><p><br></p><p>小伙子扭头向阿米子轻声说了句什么,却突然跳上对岸,带着按奈不住的喜悦,几乎是蹦跳着,朝来路一溜子跑去了!</p><p><br></p><p>我这才猛醒:小伙子已得到姑娘的应允,约定了今晚幽会的地点,凯旋了!</p><p><br></p><p>眼看小伙子越跑越远。我放走了一个多么生动绝妙的镜头:水中,提着裤筒踱步的日阿古子;岸边绿茵上掩面含羞的阿米子,相约在西溪河畔。</p><p><br></p><p>我干吗要等她放下裙子呢?!</p><p><br></p><p>哎,我真傻!</p><p><br></p> <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1989年6月</span></p><p style="text-align: right;"><span style="font-size: 15px;"><span class="ql-cursor"></span>记于凉山归途列车</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