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多渊明桃花源

陈火明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武陵川径入幽遐,中有鸡犬秦人家。</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先时见者为谁耶,源水今流桃复花。</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唐代 包融《武陵桃源送人》</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陶令不知何处去,桃花源里可耕田?</span></p><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毛泽东《七律·登庐山》</span></p><p><br></p> <p> 陶令即陶渊明。字元亮,又名潜,世称靖节先生。陶渊明于公元365年出生在江州豫章郡康乐县义钧乡南山北麓安成村,即今天的江西省宜丰县澄塘镇新安村的安成自然村。公元393年,陶渊明29岁时离开宜丰,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63岁卒于星子栗里。</p> <p>  公元405年,陶渊明坚决地辞去了上任仅81天的彭泽县令,正式开始长期归隐田园,躬耕僻野。他虽“心远地自偏”,但“猛志固常在”,仍旧关心国家政事。</p><p> 传世之作《桃花源记》塑造了一个与污浊黑暗社会相对立的美好境界。桃花夹岸,落英缤纷,土地平旷,屋舎俨然,良田、美池、桑竹美景,男耕女织,老老少少都愉快的生活着。没有官府,没有税徭,没有战乱,没有压迫和剥削,人人辛勤劳作,过着美满幸福生活。</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舞剧《桃花源记》</span></p> <p>  自《桃花源记》问世以来, 它就给足了后人想象的空间,究竟那个宁静隐秘的地方在现实中存在与否,直至1000多年后的此时此刻,我们依然无法定论。</p> <p>  然而,据说全国有30多个地方都在“据理力争”"桃花源"的原型地,而且各说各的像。其中,比较出名的有10个。</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一是湖南常德桃源县桃花源</span></p> <p>  位于桃源县西南15公里的水溪附近。桃花源得名自《桃花源记》。“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由此可见,桃花源的地理位置应位于“武陵”这个地方。这里南临沅江,北倚武陵群峰,早在陶渊明之前,黄闵所著《太平御览》中的《武陵记》就记载:“武陵山中,有避秦人居之,寻水,号桃花源。这里也是《辞海》《词源》中唯一添加注释的《桃花源记》原型地。</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二是重庆酉阳县桃花源</span></p> <p>  地处重庆市东南部,武陵山腹地。这儿也叫“武陵”,有酉阳洞。清《酉阳州志》称此洞“与陶渊明桃花源者,毫厘不爽”。据《酉阳州志》载: 明代无名氏在酉阳洞壁题刻绝句一首“洞前流水渺漫漫,洞里桃花渐渐残。曼倩不来渔父去,道人闲倚石阑干。”就是说,这与陶渊明《桃花源记》所记酷似。</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三是安徽黄山黟县桃花源</span></p> <p>  桃花源长廊风景区是指黟县漳河流域石山至渔亭10公里段。“桃花源”的所在地赤岭村的地理环境与《桃花源记》中的描写极为相似。比如要进入村子,人们必须沿着一条溪流到渔亭,穿过绝壁下桃源洞,方能达到盆地。而且,内中情景,也多与《桃花源记》中描写的相似。另外,赤岭村还是陶渊明次子陶俟之后一脉的迁居地,陶氏一脉已在此地悠闲自在、安宁恬静地生活了千年之久。</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四是江西庐山(星子县)桃花源</span></p> <p>  地处庐山山南景区西南部,大汉阳峰下。"桃花源"又称康王谷,是庐山第一长峡谷,全长约15华里。昔日陶渊明自栗里村至东林寺访彗远高僧,康王谷乃必经之地。屡次往返,此情此景,使陶公感受日深,加之先生坎坷经历,于是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由康王谷而幻想出桃花源奇境,进而感发桃花源可耕田那种悠闲自在的境地,产生千古名篇《桃花源记》。</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五是河南南阳内乡县桃花源</span></p> <p> 位于内乡县的青杠树村,是由桃花谷、桃花溪、桃花源三部分所组成。青杠树村坐落于玉屏山的群山环抱之中,四周地势险峻。村外土地平旷,村内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居民纯朴,夜不闭户。正是《桃花源记》的经典再现。</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六是天津蓟州盘山桃花源</span></p> <p>  位于天津市蓟州城西。相传三国时的田畴曾在这里避难并曾经建立过特殊形式的社会,陶渊明慕其为人,曾来过这里,寻访其事迹。王瑶先生在编注《陶渊明集》时,也有类似的注释:“《三国志》记田畴入盘山之中,营深险、平敞地而居,躬耕以养父母,百姓归之,数年间至五千余家。其事与《桃花源记》相近似,是陶渊明社会理想的寄托。”所以不少人也因此称盘山为“桃花源”。</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七是湖北十堰竹山县桃花源</span></p> <p>  竹山县地处鄂西北山区,境内森林茂盛,地势险峻。《桃花源记》里说,武陵渔人从桃花源出来后,把这事告诉了郡太守,太守便派人寻找。后来南阳刘子骥听说此事,也欣然前往。这个郡肯定与南阳很近,所以南阳刘子骥才会听说此事。而与南阳相邻的郡只有上庸郡(即今竹山一带)。因此,桃花源在竹山的可能性更大。这里的自然景观,更符合陶渊明笔下的《桃花源记》,很不易于寻找,连世世代代生活在附近的当地老百姓都很少进去。无论从地容地貌还是从历史文化上讲,竹山桃花源更像原型。</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八是江苏连云港宿城桃花源</span></p> <p>  位于宿城高公岛。陶渊明《饮酒》诗云:“在昔曾远游,直至东海隅。”据地方史籍载,这里的“东海隅”,就是指宿城的高公岛。陶渊明在任镇军刘牢之的参军期间,曾参加高公岛之战。陶渊明目睹高公岛附近桃林夹岸、芳草鲜美的渔村,产生觅求桃花源的心理也就很自然。清道光帝曾问两江总督:“此境与桃花源何异?”由于皇帝说这里像桃花源,之后在法起寺旁建了“晋镇军参军陶靖节先生祠堂”,在祠堂门前种下了五株柳树,并栽桃花。</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九是云南文山广南县桃花源</span></p> <p>  位于广南县城东北部坝美村。坝美村方圆30平方公里,四周群山环绕,地势险要,村中人员进出大多选择村头和村尾的两个水洞。这里的自然环境很像《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十是贵州铜仁松桃县桃花源</span></p> <p>  位于梵净山东部山脚的乌罗镇桃花源村。这里山峡奇伟,森林幽茂,灵石千姿,慧水百媚。置身其中,宠辱皆忘,世尘尽扫,净心自悟,妙趣自取,此情此景,正与《桃花源记》中所描写的桃花源极为相似。</p> <p><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渊明故里处处桃花源</span></p> <p>  大美生态,山水宜丰。愿渊明故里成为名副其实的桃花源!</p> <p>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 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p><p>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p><p>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p><p>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p><p>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p> <p>  东晋太元年间,有个武陵人靠捕鱼为生。(一次渔人)沿着小溪划船,往前行,忘记了路程多远。忽然遇到一片桃花林,溪水两岸几百步以内,中间没有别的树木,花和草鲜嫩美丽,地上的落花繁多。渔人对此感到非常惊异。(渔人)又向前划去,想走到那片林子的尽头。 </p><p>  桃花林在溪水发源的地方没有了,(在那里)便看到一座山,山边有个小洞,隐隐约约好像有光亮。渔人就舍弃船上岸,从小洞口进入。起初洞口很狭窄,仅能容一个人通过。渔人又向前走了几十步,一下子变得开阔敞亮了。只见土地平坦宽阔,房屋整整齐齐,有肥沃的土地,美好的池塘,桑树竹林之类。田间小路交错相通,(村落间)能互相听到鸡鸣狗叫的声音。村里面,来来往往的行人,耕种劳作的人,男男女女的衣着装束完全像桃花源外的世人,老人和小孩都高高兴兴,自得其乐。 </p><p>  (桃花源的人)一见渔人,竟然大为惊奇,问他是从哪里儿来的。(渔人)细致详尽地回答了他们,人们就把渔人请到自己家里,摆酒杀鸡做饭款待他。村里人听说来了这么一个客人,都来打听消息。(他们)自己说他们的祖先(为了)躲避秦时的战乱,率领妻子儿女和同乡人来到这个与外界隔绝的地方,不再出去了,于是就同外界的人隔绝了。他们问(渔人)现在是什么朝代,(他们)竟然不知道有汉朝,更不必说魏朝和晋朝了。这个渔人一一的给(桃花源中的人)详细地诉说他知道的事情,(他们)听了都很惊叹惋惜。其余的人又各自邀请渔人到他们家里,都拿出酒菜饭食来款待他。渔人居住了几天,告辞离开。这里面的人告诉他说:“(这里的情况)不值得对外界的人说啊!” </p><p>  (渔人)出来后,找到了他的船,就沿着先前的路回去,(一路上)处处标上记号。渔人到了武陵郡,便去拜见太守,把这些情况作了禀报。太守立即派人随同他前往,寻找先前所做的记号,结果迷了路,再也找不到通向桃花源的路了。 </p><p>  南阳有个刘子骥,是位清高的隐士,听到这个消息,兴致勃勃地打算前往桃花源。没有实现,不久就病死了。以后就不再有探访的人了。</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