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老朋友见面

孙惠英

<p><span style="color: rgb(255, 138, 0);">记录2005年新疆旅游,共分15部分。从南疆到北疆,这是最后一站回到老单位,见到老同志愉快的结束这次旅游里程,留下许多感人故事,兴奋和激动、感激和怀念使我们永记在心。</span></p> <h1><b>新疆</b>旅游(二)</h1><h1> 告别了风景秀丽南疆名胜新城。怀念工作生活过几十年的北疆熟地。 乘上北去的大巴, 离开乌鲁木齐市,沿途新气象不时收在眼底。</h1><h1> 被世人誉为“戈壁明珠”的石河子,从五十年代王震将军拉动了“军垦第一犁”。经过半个世纪的开发建设,石河子已形成新型经济规模宏大的现代化城市。</h1><h1> 克拉玛依石油新城,热闹非凡。宽阔戈壁滩,数不清的油井架上的抽油机不停转动着。满眼望去这是磕头虫的天下,它占去了北疆大片地面。</h1><h1> 雅丹地貌的魔鬼城,是大自然的造化。是神兵天将的杰作,千姿百态,奇形怪状。它像人类脑际里一个魔幻世界,你想它像什么就像什么。这里有着太多空间,大风起时,阴森恐怖,幻影让你看不清它的真实面目,想到它真是魔鬼啦!而阳光明媚风轻云淡之时,它是一道靓丽风景。站在任何一个“城堡”上,人的想象会展翅高飞。是一个旅游观光好地方。</h1><p><br></p> <h1>  大巴车一路向西北方向直奔,去到那祖国最最西北角鸡尾巴上地方。 很快汽车穿过阿勒泰管辖重要城镇——布尔津市和哈巴河县,向着农十师一八五团驶去。望着车窗外的景致,那山川、河流;那一草一木,我们都倍感亲切。马上就要到达我们这次去的目的地,第二故乡~“185团”。</h1><p><br></p> <h1>  啊 !到了,团部到了,农十师一八五团团部到了!我们阔别了二十多年的一八五团,展现在眼前的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新容貌新气象。</h1><p><br></p> <p><br></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在地图上标有白点的地方</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就是我们生活工作过的所在地</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祖国的大西北” 名符其实的 “大西北” </span><u style="font-size: 20px;">新疆兵团农十师 185团</u></p> <p>185团北起阿克吐别克沙山以北的叶尔盖边境线,南与吉木乃县交界额尔齐斯河北岸,西与\原来苏联\现在的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接壤。全团总面积为 907.95 平方公里,边境线沿着弯弯曲曲的边界河长达 86 公里,地处祖国版图最西北。管辖区内从南到北有三个边防哨所,北湾边防站,克孜乌映克边防站,阿克吐别克边防站。</p><p>185团被誉为 <b>"西北边境第一团"</b></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家住在路尽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界碑就在房后头。</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界河边上种庄稼,</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 边境线旁牧羊牛。”</span></p><h1><br></h1><h1><br></h1><h1>这就是我们在这里工作、生产、生活、居住的真实写照。。</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老朋友见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团部办公大楼</span></p> <h1>  原来的土路不见了,宽阔的水泥公路延伸到各连队。公路两旁高楼矗立。平滩的林荫大道中,人们悠闲的自由散步。团部区内有百货商店,小超市,菜市场、饭店、应有尽有。这些情景都是我们临回来之前所没有想到的,现在变化太大了。</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映照眼帘的是宽阔平坦的柏油路,明净亮丽的高层住宅及独特平房小院</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站在高层老朋友住宅的阳台前拍下这漂亮的独特小院和两层小楼</span></p> <h1>  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单位,见到了许多老朋友、老同事、老战友。当我们相拥抱着,互唤对方名字时,泪水已涌出眼眶。互相哭成泪人,满脸堆笑带着满脸泪水,这是激动泪水,这是热情的泪水,这是思念的泪水,这是幸福的泪水。</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热情招待</span></p> <h1>  当年的丰华正茂年轻的姑娘小伙子们,转眼都变成白发苍苍,或脱顶或掉牙的。当我们面对面相视不敢相认的,更是内心互相思念的就是这一帮老朋友老战友啊!</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老朋友专程为我们的回来屠宰只羔羊,让我们品尝鲜嫩的手抓羊肉美味,又美美回忆当年大块啃肉的味道浮在眼前。</span></p><p><br></p> <h1>  顷刻间热闹非凡,以我们为中心,人群有少集多。互相打着招呼,喊着名字,互相问候着,亲热无比,笑声不断。争先恐后议论着,我们一同回忆起年轻时刚进疆的生活片断,回忆工作、回忆生活,回忆大人,回忆孩子。回忆经历过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品尝额尔齐斯河的鱼香</span></p> <h1>  我们忆着过去,谈说着现在。聊啊、唠啊,说啊,笑啊!兴奋得个个像个小孩子都忘记了年龄了。分别二十多年了,有说不完的话,谈不完的往事,叙不完的陈旧,道不完的经历,聊不完的话题,赞不完现在的翻天覆地的变化。</h1><p><br></p> <h3>推杯换盏</h3> <h1>  相互关心问候,问问这家身体如何,那家子女生活工作怎样,谈古论今。说到了创业时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艰辛,也谈到现在生活的富裕和满足。</h1><p><br></p> <h3>丰盛宴席</h3> <h1>  我们本来计划看一看大家见一见面,说说话我们就心满意足了!可以告别大家返回了吧。可我们经不起大家热情再三挽留,只好再多住些日子和大家在一起好好亲热亲热续续家常!</h1><p><br></p> <h1>  多少天来,每天饭单排得满满的,不管谁家请吃饭,总是每顿饭大家把屋里挤得满满地。目的是趁吃饭时间,大伙挤在一起亲热亲热。互相问寒问暖,能多说说话加深感情和友谊。这样亲切场景,让我二人太激动了太感激啦!忠心感谢大家对我们这次回来的热情款待。</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到原来大伙住的土房门前做个留念吧!已经早有规划这样旧房很快就不存在了。</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每当看到所有这些照片,激动人心的的场景就浮现在眼前,忘不了大伙对我们真诚,那个热情气氛是用语言无法表达的。</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当年的学生,如今的骨干</span></p> <h1>  走进团部崭新办公大楼,迎接我们的是当年学生,年轻团长赵传光同学。他张开双臂给我们老俩来个亲切拥抱,嘴里不停喊着:“赵叔孙老师你们好!你们好!早就听说你们回来了,还没有顾得上抽时间去看你们呢!” 不一会办公室挤满了人。大家问长问短谈笑风生,气氛热闹亲切。</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宽阔马路上遇上原来老邻居</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老朋友杨丙发带我们去参观他的牛群的羊群</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通往九连公路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团部学校崭新教学大楼</span></p> <h1>亚麻厂的年轻工人们</h1><h1> 一看到我们都热情的围拢过来,不停的喊着孙老师孙老师!问寒问暖。这份师生情让我很受感动!这天风特别大,我把相机给一位同学让她给大家拍照,同学第一次使用相机,用她那紧张颤抖的双手按下快门,虽然不太清楚,留下这难得珍贵的记忆。</h1><p><br></p> <h1>  随后团长他亲自派车,由老同志带路,使我们游玩了团部所有的辖区及旅游景点。</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巡逻快艇</span></p> <h1>  站在我国唯一的向西流入北冰洋的一条大河,额尔齐斯河的河畔,看着巡逻快艇在碧波荡漾的水面飞快穿行。执行着他们保卫祖国的神圣使命。</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湾哨所营房</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里蚊子特别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官兵们的幽默风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找来小石子镶嵌在花坛草坪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蚊虫王国” 分外耀眼</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从内楼梯登上瞭望塔</span></p> <h1>  在额尔齐斯河的北岸,是北湾边防站哨所所在地,也是185团管辖的最南端。我们走进宽敞整洁的营房,登上高高矗立的瞭望塔,从望远镜里,使邻国哈萨克斯坦的城市风貌尽收在眼底了。</h1><p><br></p> <h1>我们所到之处,就连蚊子也很亲近,也很要好迎接我们,我们伪装一下吧,不然它们亲密得太过分了受不了。</h1><p><br></p> <h1>  去了185团最南端再去185的最北端一营所在地,路上,途经当年常去检蘑菇的界河边、常去砍柴的红柳沙包地,感到无比的熟悉和亲切。</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界碑前留影</span></p> <h1> 来到团部一营北边中哈界碑旁的留影,也让我们领略到了身在国外的感受。到185团管辖区的最北边,站在的界河边,看着界河的流水,清清楚楚看到对方的一草一木。这是我在这工作生活几十年,从没到过团部管辖最远的地方。</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眼睛山</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白沙湖</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鸣沙山</span></p> <h1> 巧夺天工的自然景观眼睛山,时刻注视着对面苏修动向。神秘奇特的白沙湖,被高高沙山围在其中。奇妙动听的鸣沙山,清脆的沙声是微风吹动流沙的伴凑。婀娜多姿的白桦林,簇拥着抱团挣着向上攀登。秋红似火的红叶杨,像火一样炯炯燃烧。这些自然景观被国家定为五A级景点,旅游旺季每天迎接数十辆旅游大巴车,满载全国各地游客来欣赏边境美景 ,使大家赏心悦目留连忘返。在这里我们所到之处,也都留下了我们的身影和足迹。</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我俩站在高高的 鸣沙山 上,后边背景能看到一连界河边的一块连一块条田,紧靠条田绿油油树林就是中哈界河,再远点就是原苏联现在哈萨克斯坦一个城市。</span></p><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白桦林</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185团是南北走向,一连是最北边,因此得名“西北第一连”</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过去住的地窝子,</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现在做为景点供游客参观。</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沙包里的红柳花盛开</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提示牌</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边境禁区,游人止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虽然没照好,不清楚,</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可作为我们是珍贵的。</span></p> <h1>  闻名遐迩的西北边境第一团,国门,界碑,阿克吐拜克所有的景点对游客都是免费开放的。在这里我们遇到,来来往往多辆旅游大巴车,满载全国各地游客来欣赏边境奇妙美景,大家都是想亲自目睹边界线上真实状况。</h1><p><br></p><h1> </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就是185团管辖的最北边</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两脚站在界河岸边的河坝上,</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界河水,可以一步迈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背后的树林不属于我们的,</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这就是中哈边界河。</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背后看到的远处就是</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阿克吐别克边防哨所瞭望塔</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原来的木结构瞭望塔不用了</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新建的钢筋水泥内楼梯瞭望塔</span></p> <h1> 我们离开这里已有二十多年了,这是一个多年来令我魂牵梦绕的地方,这里的山山水水在我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是北疆的风风雨雨锤炼了我们坚毅的性格,是这块土地养育了我们,在这里我们学会了做人做事。</h1><p><br></p> <h1>  这次回来我们收获满满的,把团部管辖区,从最南端到最北边,全部走个遍。使我在这工作几十年中从没有到过的地方,都走到了。团场变化太大,全部出乎我们的意料,太高兴了!太兴奋了!在团部周边社区,和内地城市一样繁荣,感觉不到是在偏僻落后的地方。</h1><h1>  依依不舍带着老同志们的祝福离开185团,与大家一一告别。临上车前,大伙总想着送点特产,作为留念。有送晒好的桦树林蘑菇的,有送沙枣蜜的,有送大鹅蛋的……,有送路费的,路费一定不能收,大家心意我们心领了。使我们的行李箱实在是无法再装了。这不单单是礼物,这不单单是土特产。是沉甸甸的心意啊!是真诚实意感情啊!</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师部北屯广场喷泉夜景</span></p> <h1>  由好友玉珍陪同乘车前往师部所在地 “北屯市”。去看望部分居住在北屯师部的老同志们。在战友老宋的陪伴下,看望多位老朋友老同事。每到一处同样受到大家热情款待和关心与问候。在战友老宋真诚挽留下又多住了几天,我们心情有点不情愿不舍得离开大家。真是从内心深处感激老朋友们,老战友们,不是亲人胜过亲人的朋友加战友们。</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北屯老朋友家</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在像室门前</span></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饭店门口</span></p> <h1>  离开师部北屯,前往乌鲁木齐,住在乌鲁木齐火车站附近的老邻居,老朋友张永太杨淑芳一家人早早在火车站迎接我们。</h1><p><br></p> <p><span style="font-size: 20px;">(杨淑芳是我第一次去新疆,在路上遇到本单位杨书芳同事,工作后又是住一栋房子的好邻居,平时电话经常联系,这次无论如何也得见见面)</span></p> <h1>我们来到把老张高兴得手舞足蹈,又唱又是跳,丰盛宴席摆得满满的。</h1><p><br></p> <h1>  乌 鲁木齐国际大巴扎离火车站很近,到很有名气的国际大巴扎进去逛逛吧!可想而知国际大市场百货很是齐全,欣赏千奇百怪琳琅满目各种商品,看得眼花缭乱。正准备买点干果时,突然老伴手机被小偷(民族小伙)偷走了。老伴反应非常迅速,立马从小偷口袋里拿回自己的手机,前后过程只用几秒钟时间。小偷看我们人多,自知理屈扭头走啦!也给我们买干果的兴趣给搅黄了。</h1><p><br></p> <p>哈密市</p> <h1>  好友玉珍一直陪同我们到哈密女儿家相聚,并陪同我们游玩了著名景点 “红军西路军进疆纪念馆” “凯旋门 ” “哈密王遗址”……等其它一些景点。</h1><p><br></p> <h1>之后由玉珍及孩子们把我们送上返回列车,临走又给我们装满两大箱当地特产,正宗的哈密瓜和无核葡萄。我们圆满结束这次遥远路途的长途旅行,每到一处深深受到激动人心的感人场面永世难忘。</h1><p><br></p>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有一点小小遗憾,当时还没有数码相机,(2005.6.)使用的还是比较先进的彩色胶卷相机拍照的,可只能等着冲洗出来才知道照的效果。另外一个主要原因,初次出门带个相机不太会用,况且需要找帮忙拍照的人,多数老同事们平时就没有接住过相机,因此有不少照片冲洗出来,模糊不清,或者尽是花影不理想,或者是黑屏,很多不能使用。还有个原因能用的照片全是手机翻拍的,有些反光不清楚,很饱歉,不能把朋友们都展示出来,请谅解》</span></p><h1> 说心里话看完这些照片,没有几张照得如意的。一是刚学,不会对焦度,加上是胶卷相机拍照的,又用手机翻拍过来。翻拍反光就更显得模糊不清了,如果你能看到这篇文章,就能想到我们是多么受大伙欢迎的吧!因此尽管没照好可我们如获至宝,留下这瞬间珍贵的记念和回忆,不可能再回去重照啦!</h1><p><br></p> <h1><b> 回顾生活</b></h1><h1> 老伴1963年河南农大毕业,响应国家号召,积极报名来到这里。随后我也跟随来到这里,一起生活工作。内地来新疆的人,刚到那里第一感觉都很满足。虽然戈壁是荒凉些,但是人群居住在这里都很适应。生活上比起当时内地来说还是很富裕的,瓜果蔬菜多样化,肉食满足人们的需要。 大米不多,面粉每月四十斤还是足够的,吃不完可以换成粮票。到收割时期,到地里捡些小麦葵花籽回来喂养鸡子。基本上家家或多或少都喂的有鸡。鸡蛋鸡肉自家的就够吃了。供应的猪牛羊肉,粮油,米面,全是天然的,无公害的绿色食品。那时候布票每人一年是五米,比内地多,内地每人一年是三尺三也就是一米。那里水土很养人,不管你山南海北的那个地方的,不管你是城里农村出来的人。只要已到新疆没有水土不服的,人人都适应在这里生活。</h1><p><span style="font-size: 20px;">人们常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span></p><h1><b>这里是 “一方水土养十方人啊!”</b></h1><p><br></p> <p><br></p><h1>  老年朋友们!老同事们!老战友们!趁着我们还能走得动,耳朵听得见,,眼睛看得清,找点时间。回到曾经生活过战斗过的地方走走看看吧!回来看看一起同甘苦共患难战友们吧!回来看看一身泥水一身汗水在一起滚打的同事们吧!回来看看也打过也闹过也哭过也笑过的同志吧!回来看看这些曾经给过我们关心和帮助的亲如一家的兄弟姐妹们吧!回来看看这块我们曾经为之付出过青春年华!回来看看现如今翻天覆地的大变化吧!已经勃勃生机的这块土地上,正向小康生活在迈进!正在不断的飞跃前进!</h1><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