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歌解读

曦月

<p>◆公元712年-公元770年(唐)</p><p>◆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河南巩县</p><p>◆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p><p>◆与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p><p>◆ 被后人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p><p>◆代表作品:《三吏》、《三别》、《春望》、《闻官军收河南河北》</p><p><br></p> <p>★取材:</p><p>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于政治兴亡,社会动乱,战事徭役,饥饿贫穷和贫富悬殊。</p><p>★思想:</p><p>悲天悯人,忧国忧民,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怀和浓烈爱国主义色彩。</p><p>★手法:</p><p>善写人物对话和独白,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来描写。也善于抒情,结合抒情和叙事,又结合抒情和写景。</p><p>★语言:</p><p>语言精炼,用字准确,形象生动,多姿多采,并善于运用民间口语。</p><p>★体裁:</p><p>五七言古体、律诗绝句,无所不工。</p><p>★风格:</p><p>沉郁顿挫,或雄浑奔放,或清新细腻,或沉郁悲凉、或辞藻富丽、或平易质朴、或通俗自然。</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p> <p>  《蜀相》​这是一首杜甫在公园759年春天写的这时杜甫结束了四年的寓居秦州、同谷的颠沛流离的生活来到了成都,在有人的帮助下,在浣花溪畔定居下来。</p><p> 回归本诗的题目《蜀相》:“蜀”是三国时期所统治的地方位于中国的西南部,成都便是当时蜀汉建都的地方。“蜀相”顾名思义,蜀国的丞相,他就是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诸葛亮。</p><p> “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这第一句写明了 这个祠堂所在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诗人是前去凭吊这位蜀国丞相,其实也可以看出诗人杜甫对诸葛亮先生的一种敬仰。</p><p> “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从表面上看,让人觉得这里的景色真不错,但是你从这几个字词去细品:“映阶碧草”、“空好音”其实这里在景美的基础上把一丝丝的沉寂、沉郁、荒芜给带出来,也是可以衬托出诗人当下的心境和情绪的。</p><p>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计心。”写的是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先生出山,诸葛亮为其尽心竭力辅佐两代帝王,咏叹了诸葛先生的才能也体现出诸葛先生运筹帷幄,足智多谋也显现了他的忠心也可以看出。其实杜甫在咏叹诸葛的同时不仅仅显现出了他的敬佩,从深层来看他很羡慕这位诸葛先生 ,诸葛先生可以为自己的君王尽心竭力,一生也凸显了他报国无门的一种委屈和无奈。</p><p> 最后一句“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也是把这种敬佩和羡慕推到了顶端,这首诗前四句写的是在祠堂凭吊了丞相后四句写的是咏叹蜀相的才能,从历史追忆缅怀先贤,又蕴含着他对自己国家命运的期望与憧憬。</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p> <p>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杜甫在秦州所作。</p><p> 安史之乱爆发,大半个地域都处于战乱之中。当时,杜甫的几个弟弟正分散在这一带,由于战事阻隔,音信不通,引起他强烈的忧虑和思念。在入秋以后的白露时节,在戌楼上的鼓声和失群孤雁的哀鸣声的映衬之下,这种思念之情越发显得深沉和浓烈。</p><p> 这首诗首联即突兀不平。</p><p> 题目是“月夜”,杜甫却不从描绘月夜入手,而是首先描绘了一幅边塞秋天的图景:“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p><p> 路断行人,写出所见;戍鼓雁声,写出所闻。耳目所及皆是一片凄凉景象。沉重单调的更鼓和天边孤雁的叫声不仅没有带来一丝活气,反而使本来就荒凉不堪的边塞显得更加冷落沉寂。两句诗渲染了浓重悲凉的气氛,点明“月夜”的背景。</p><p> 颔联点题。“露从今夜白”,写景的同时也点名了时令,在白露节的夜晚,清露盈盈,却令人顿生寒意。“月是故乡明”,同样写景却与上句略有不同。作者融入了自己的主观感情。普天之下共一轮明月,本无差别,作者偏要说故乡的月亮最明;明明是作者自己的心理幻觉,偏要说得那么肯定,不容质疑。这种以幻作真的手法却使人觉得合乎情理,这是因为它深刻地表现了作者微妙的心理,突出了对故乡的感怀。</p><p> 上两联望月怀乡写出“忆”,仅仅是闻戍鼓,听雁声,见寒露,也无不使作者感物伤怀,引起思念之情。所以是字字忆弟,句句有情。</p><p> 颈联由望月转入抒情,过渡十分自然。月光常会引人遐想,更容易勾起思乡之念。诗人今遭逢离乱,又在这清冷的月夜,更是别有一番滋味在心头。在他的绵绵愁思中夹杂着生离死别的焦虑不安,语气也分外沉痛。“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上句说弟兄离散,天各一方;下句说家已不存,生死难卜,写得伤心折肠,感人至深。</p><p>尾联紧承颈联进一步抒发内心的忧虑之情。亲人们四处流散,平时寄书尚且常常不达,更何况战事频仍,生死茫茫当更难逆料。作者含蓄蕴藉,一结无限深情。</p><p> 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无不体现了怀乡思亲之情凄楚哀感,沉郁顿挫。</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p><p style="text-align: center;">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p><p style="text-align: center;">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p> <p>  《登高》​这首诗是诗人杜甫在大第二年秋天在夔州所作的一首七言律诗。在当时安史之乱已经结束了四年,大唐早已千疮百孔,但当时的各路军阀,趁着国乱互相争抢地盘,名不聊生杜甫此时已是一个56岁的花甲老人,好不容易有了严武幕府严武的帮助有了个依靠,但不久严武就病逝了,于是杜甫就无奈的离开了经营五六年的成都草堂,南下来到夔州在这之前本身是打算直达夔州的。但不幸的是半路因病产生,导致在云安停留数日后才到达夔州。</p><p> 本诗题《登高》​可以看出,是登往高处的意思而这“高处”就是当时白帝城外的高台,登上这高台望向江面,有感而发写下了这首七言诗。</p><p> 首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数清沙白鸟飞回。”​可能在普通人眼里会觉得这风挺大,但是在世人眼里就不一样。豆腐看了则写出了一种十分凄凉的感觉,“猿啸哀”一词将这种凄凉再次加深,也是诗人触景生情的一种表现。</p><p>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诗人把这叶子落下的声音写得十分形象,其实也可以看出秋天已经到了。“长江滚滚”其实也不难看出长江水汹涌澎湃的样子,但是往深层次里讲是还是有一丝丝希望为自己的祖国做点什么,但是想到自己已经上了岁数,不免心里有点难过。</p><p>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万里悲秋”诗人借着秋天引出自己内心悲叹当下国家的现状。后半句“百年多病”一半是写诗人自己身上已经是病痛缠身,另一半写的是当时国家的根基已经不稳了。</p><p> 最后“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前半句的“苦恨”“霜鬓”可以很直接的看出这使得作者已经年事已高,痛恨自己不能为国家效力,后半句也可以看出他借酒消愁的样子。</p> <p style="text-align: right;">朗读:陈欣 </p><p style="text-align: right;"> 美篇:金彤彤</p><p style="text-align: right;"> 《月夜忆舍弟》解读:尤向优</p><p style="text-align: right;"> ​ 《蜀相》、《登高》解读:夏锦锦</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