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这里是沪上以牡丹闻名的自然式公园漕溪公园的南园(牡丹园)一角。</p> <p>在近千平方米的特色花坛里,花开富贵的牡丹正含香吐艳。</p> <p>牡丹,学名Paeonia suffruticosa. 又名鼠姑、鹿韭、白茸、木芍药、百雨金、洛阳花、富贵花。</p> <p>芍药科,多年生落叶灌木。</p> <p>品种繁多,花色奇绝。</p><p>有红、白、粉、黄、紫、蓝、绿、黑及复色9大色系,10种花型,1000多个品种。</p> <p>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记载:“牡丹虽结籽而根上生苗,故谓 ‘牡’ (意谓可无性繁殖),其花红故谓 ‘丹’ 。”</p> <p>牡丹由野生变为家养,是从人们发现了它的药用价值开始的。</p><p>《神农本草经》:“牡丹味辛寒,一名鹿韭,一名鼠姑、生山谷。” </p> <p>其根可入药,称“丹皮”,是治疗高血压、除伏火、清热散瘀、去痈消肿等的良药。</p> <p>传说:某年的腊月初八,我国历史上唯一正统女皇帝武则天冒雪畅游上苑,饮酒作诗,醉笔宣诏:“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催。” </p> <p>众花不敢抗旨,纷纷连夜于雪中绽放,唯有牡丹不愿献媚,结果被贬至洛阳。</p> <p>刚正不阿的牡丹,一到洛阳就昂首怒放。此举再次激怒了女皇,她下令:火烧牡丹!枝干被烧得枯焦的牡丹,第二年,反而“花繁色艳,锦绣成堆”。</p> <p>牡丹是木本,原本就有风骨!</p> <p>传说大抵都是唬人的。事实上,武则天的这首被收录于《全唐诗》的《腊日宣诏幸上苑》,写于691年。彼时,她已改唐立周,在洛阳建立了“大周”。所以,怎会把牡丹“贬至洛阳”呢!</p> <p>相反,当年在洛阳武则天是大力倡导种植牡丹的。有舒元舆的《牡丹赋》为证:“天后之乡,西河也,精舍下有牡丹,其花特异,天后上苑之有缺,因命移植焉。” </p> <p>历史上,在皇家园林中大量种植牡丹的帝王,在武则天前已有一人。</p><p>据王应麟在《海山记》里记载:“隋帝辟地二百为西苑,诏天下进花卉。易州进二十箱牡丹……”,原来那第一人是隋炀帝杨广!他还下令将牡丹封为“隋朝花”。</p> <p>而将牡丹发扬光大的是唐玄宗李隆基。诗仙李太白醉写于金花笺上的《清平调词三首》,就叙述了唐玄宗与杨贵妃当年在沉香亭赏花游园的故事。</p> <p>“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这以花喻人,人花交映的开首一句就成了千古绝唱。</p> <p>在民间,将牡丹作为观赏花卉,始于南北朝。“宋四大书”之一、百科全书《太平御览》有记载:“ 南朝宋时,永嘉水际竹间多牡丹。”</p> <p>“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宋.周敦颐),经唐、宋无数墨客文人反复咏诵,冠绝群芳的牡丹被推上了至尊王位。</p><p>唐李正封“国有朝酣酒,天香夜染衣”的诗句一出,人们索性把“国色天香”作为了牡丹的雅号。</p> <p>何人不爱牡丹花,占断城中好物华</p> <p>疑是洛川神女作,千娇万态破朝霞</p> <p>丰姿绰绝、仪态万方的牡丹,除了可以像缪斯女神一样激发我们的艺术创造灵感,还令我们在观赏之余,品悟人生的道理。</p> <p>以三首不同作者的同名诗作《赏牡丹》为例</p> <p>(一)</p><p>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p><p>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p><p> </p> <p>这是洛阳人刘禹锡的《赏牡丹》。他欣赏牡丹的有气节也有风情,但还停留于“看花是花”的初级境界。</p> <p>(二)</p><p>拥毳对芳丛 由来趣不同</p><p>发从今日白 花是去年红</p><p>艳冶随朝露 馨香逐晚风</p><p>何须待零落 然后始知空</p><p> </p> <p>“法眼文益禅师”的法眼早已看穿世间的一切,“色即是空”。</p> <p>他从“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解读出了要珍惜时间,好好修行的道理。这已是“看花不是花”的高级境界了!</p> <p>(三)</p><p>人老簪花不自羞,花应羞上老人头</p><p>醉归扶路人争笑,十里珠帘半上钩</p><p> </p> <p>东坡居士的这首饶有情趣!描绘了他在吉祥寺赏完牡丹花归家,一路上无拘无束,欢快豪放,不怕旁人耻笑,与民同乐的场景。</p><p>原来,放下一切,才最终达到了心无挂碍“看花还是花”的至高境界!</p> <p>一直以为牡丹是我国的国花。经多方了解方才知晓,牡丹只在清代末年被正式定为国花。当年,在颐和园还筑有国花台呢。</p> <p>我国人多名花也多,诸多因素使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国花问题悬而未决。</p><p>目前官方公布的候选方案有二:一是,一国一花,牡丹。二是,一国四花,即牡丹、荷花、菊花、梅花。</p> <p>雍容华贵、国色天香、富丽堂皇,寓意吉祥富贵,繁荣昌盛的牡丹,不正是当下我们中华民族兴旺发达,人民生活幸福美好的象征吗?</p><p>所以,在很多国人的心目中,早已把她当作了国花!</p> <p>观赏完牡丹,我们再来聊聊漕溪公园的历史。</p><p>漕溪公园的南半部原为解放前上海棉布商曹钟煌(启明)祖茔所在,又称曹家花园。始建于1931年,落成于1935年。</p><p>抗日战争期间为日军盘踞,上海解放前夕又有国民党军队入驻,园内建筑、花木毁损严重。</p><p>直至1957年,该处被辟为公园,才迎来了新生。1958年,该园正式对外开放。1982年扩建,形成南北两园。南园以牡丹、芍药为主,北园以桂花、腊梅为主。公园以牡丹名闻遐迩,园内的牡丹颇具洛阳遗风,花龄最长者逾120年,为沪上仅有。</p> <p>如今,牡丹已进入各领域,涉及植物学、园艺学、药物学、地理学、文学、绘画等多学科领域,形成了牡丹文化。</p> <p>好了,今天我的分享就到此为止吧。希望朋友们喜欢。</p><p>(牡丹图,小黑卡2020年4日1日中午摄于漕溪公园)</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