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中国的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有着四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它涉及中国古代的政治、经济、历史、地理、工艺、文字等领域,具有丰富的信息含量和极高的收藏价值。尤其是这些钱币上的文字,不仅见证了我国文字演变的历史,而且不少出自名家之手,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准,为后人所珍重。</h3><h3>货币是商品交换的产物。中国在原始社会末期出现最早的货币――实物货币。流通较广的古代实物货币为“贝”。贝作为实物货币一直沿用到春秋时期,而这一阶段正是汉字由萌芽到成熟的时期,所以中国汉字中和财富、价值有关的字大多是以“贝”做部首,如:““贵”、“资”、“财”、“购”、“贫”等。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这些早期钱币上还没有文字。</h3><h3>这就是最早的贝币,首先是天然的其次是骨雕的最后发展到铸铜的</h3> <p class="ql-block">秦半两</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确定统一法律、度量衡、货币和文字,废止了战国后期六国旧钱,在战国秦半两钱的基础上加以改进,圆形方孔的“秦半两”钱在全国通行,结束了我国古代货币形状各异、重量悬殊的杂乱状态。“秦半两”青铜币以“圆形方孔”为货币造型,“圆形方孔”即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青铜币上的“半两”二字为小篆文字,笔划方折规范,是由秦国著名的李斯所题写;它表示每枚重为当时的半两(即十二铢)合今7.8克,钱重半两,故称“半两钱”。这是我国最早的统一货币。</p><p class="ql-block">汉承秦制,刘邦夺取政权建立汉朝后仍用半两钱,只是版别大同小异,至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改铸五铢钱止,广义的半两钱先后经历战国、秦朝、汉朝三个历史时期,共218年。</p><p class="ql-block">秦原是周朝的一个诸侯国,其始祖伯益曾辅助大禹治水有功,被帝舜赐了嬴姓。伯益的后人非子曾为周孝王养马,凭着他的本事,马繁殖得很快。周孝王于是把秦谷(甘肃省天水市西南面)一带分封给他,这就是“秦”的起源。公元前770年,秦襄公护送周平王东迁至雒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始建国,占领东周王室在关中的领地。公元前221年秦嬴政灭六国建立秦朝,成为中国第一个大一统朝代,传三世至公元前207年被刘邦所灭,享国15年。(570)</p> <p class="ql-block">汉五铢</p><p class="ql-block">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后又经过四年多的楚汉战争,最终项羽乌江自刎刘邦建立汉朝,但钱币一直沿用秦代的“半两钱”,直到汉武帝元狩五年(公元前118年)开始又进行了币制改革。改铸五铢钱”。</p><p class="ql-block">五铢钱重五铢,上有篆书体“五铢”二字而得名。五铢钱是我国钱币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货币,先后有10多个王朝和政权、20多个帝王铸行过五铢钱。西汉元狩五年,五铢钱率先在中原发行,至唐武德四年隋五铢废除,五铢钱历经沧桑七百多年。在这期间也出现过其他形式的钱币但都流通时间较短,如王莽新朝的货币等。</p><p class="ql-block">唐朝开国以后,通行720年的五铢钱从此退出了钱币历史的舞台,改铸开元通宝。钱币从此向唐宋年号、宝文钱制转变。</p><p class="ql-block">汉朝(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公元25~220年)是继秦朝之后的大一统王朝,分为西汉、东汉时期,被承认的皇帝计24位,享国四百零七年。</p><p class="ql-block">秦末天下大乱,刘邦在推翻秦朝后被封为汉王。公元前202年,楚汉之争获胜后称帝建立汉朝,定都长安,史称西汉;公元8年,王莽废西汉末帝,定都长安,史称新朝,西汉灭亡。</p><p class="ql-block">公元25年,刘秀统一天下后,仍沿用汉作为国号,定都洛阳,史称东汉。公元220年曹丕篡汉,东汉灭亡,中国进入三国时期。</p><p class="ql-block">华夏族自汉朝以后逐渐被称为汉族。(168)</p> <p>王莽钱币</p><p>西汉末年公元8年12月,王莽代汉建新,宣布推行新政,史称“王莽改制”。王莽统治的末期,天下大乱,新莽地皇四年(公元23年10月6日)更始军攻入长安,王莽死于乱军之中。王莽当政後,为了削弱汉朝旧族势力,以及 对百姓的财富掠夺,他以「托古改制」为名进行了一系列的币制改革</p><p>虽然王莽在位仅15年但发行了多种钱币,而且每一种钱币都制作精美,算是我国第一次制币高峰。他和后来的宋徽宗赵佶并称为“钱法二圣”</p><p>我共收藏了三种王莽时期的钱币即:“货泉”“大泉五十”及货布”,这些钱币的钱文均采用悬针篆书写,字体清秀、制作精良。</p> <p class="ql-block">隋五铢</p><p class="ql-block">公元580年北周宣帝去世后,权臣杨坚于隔年废北周静帝自立建立隋朝,即隋文帝。隋文帝开皇元年(公元581年)始铸,又叫“开皇五铢”,或称“置样五铢”。钱文“五铢”二字篆书,笔画精整,边缘较宽。随五株传承了汉五铢的形制并一直沿用至唐朝初年即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621年)。隋五铢是我国“铢两钱制”的终结。</p><p class="ql-block">从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隋朝,到618年隋炀帝杨广被绞杀,共存在了三十七年,是个典型的短命王朝。但是隋朝的历史地位却是不容忽视的,因为盛唐的许多制度都是在隋朝时确立的。历史书籍常将隋、唐并称为“隋唐”</p><p class="ql-block">隋文帝的贡献最大:一是官制,废除北周的六官制度,建立起三省六部制。唐朝后来基本继承,这就是日本大化改新向隋唐学习的主要内容。隋文帝还制定了新的法律,为隋唐时期封建法律的成熟化作出了贡献。刑罚不再像南北朝时那么残酷。此外,科举制度的创立又是一大功绩,创新了官吏的选拔方式,比原来推荐式更公正合理。</p><p class="ql-block">隋炀帝除了修造大运河有一半功劳外,其他方面没有给后人留下好印象。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昏君,最终自食恶果被绞死于江都,隋朝宣告灭亡。取而代之的是李渊建立的大唐王朝。(120)</p> <p class="ql-block">开元通宝</p><p class="ql-block">开元通宝为唐代货币,唐初沿用隋五铢,轻小淆杂。唐高祖武德四年(621年),为整治混乱的币制,废隋五株钱,效仿西汉五铢的严格规范,开铸“开元通宝”,取代社会上遗存的五铢钱。</p><p class="ql-block">钱文由书法家欧阳询书写,隶书、面文“开元通寳”,形制仍沿用秦式方孔圆钱。</p><p class="ql-block">开元通宝钱,在我国钱币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地位。“开元”,意指开辟新纪元;“通宝”,意指通行宝货。开元钱的划时代地位表现在:唐代以前的钱币,多以形制或重量为名称,如刀币、五铢钱等,而自开元钱后,改称“宝”、“通宝”、“元宝”等。开元通宝是唐朝统治290年中的主要流通货币,而且影响了中国一千多年钱币的形制、钱文模式和十进位衡法。直到清末民国被机制币及纸币取代</p><p class="ql-block">另外,日本、越南、朝鲜钱制也受到开元通宝的影响,而通宝的称谓也一直延用至近代。</p><p class="ql-block">唐朝(618年—907年),是继隋朝之后的大一统中原王朝,共历二十一帝,享国二百八十九年。</p><p class="ql-block">隋末天下群雄并起,617年唐国公李渊于晋阳起兵,次年称帝建立唐朝,以长安为京都。657年建东都洛阳,唐太宗继位后开创贞观之治,为盛唐奠定基础。唐高宗承贞观遗风开创“永徽之治”。690年,武则天改国号为周,705年神龙革命后,恢复唐国号。唐玄宗即位后缔造全盛的开元盛世,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导致国力渐衰;中后期经唐宪宗元和中兴、唐武宗会昌中兴、唐宣宗大中之治国势复振。878年爆发黄巢起义破坏了唐朝统治根基,907年朱温篡唐,唐朝覆亡。中国再次进入分裂五代十国时期。(520)</p> <p class="ql-block">乾元重宝</p><p class="ql-block">唐玄宗天宝十四年(公元755年)冬,安禄山在范阳率领军队十五万人起兵,一路长驱南下,几乎没有遭受抵抗,就很快渡过了黄河,不到三个月的时间,就占领了洛阳,建国“大燕”自称皇帝。后继续西进占领长安,迫使唐玄宗仓惶逃往四川。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使黄河流域的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中原一带“人烟断绝,千里萧条”,唐朝经济中心地区的经济衰落了,从此盛唐开始走向衰落。</p><p class="ql-block">天宝十六年(公元757年)唐将郭子仪率领军队收复长安,唐肃宗李亨回京即位后,第二年改年号“乾元”。为了筹措军费,填补财政亏空,肃宗根据御史中丞兼铸钱史第五琦的建议“奏请改钱,以一当十,别为新钱,不废旧钱,冀实三官之资,用收十倍之利,”“宜听于诸监别铸一当十钱,文曰乾元重宝。其开元通宝者依旧行用。”在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发行了“乾元重宝”当十钱,即一枚“乾元重宝”可以抵十枚“开元通宝“使用。</p><p class="ql-block">乾元重宝发行后,不仅不能解救朝廷财政困难,反而引发严重的通货膨胀,物价飞涨,米价高达7000钱,大批人饿死。史书记载“致物价腾踊,饿馑相望”。因此,这项币制改革遭到朝野责难。</p><p class="ql-block">“乾元重宝”从唐萧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开始铸行,到唐代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乾元重宝”就退出流通领域。(760)</p> <p class="ql-block">天福元宝</p><p class="ql-block">天福元宝是五代十国后晋石敬瑭天福年间铸造。当时所铸造既有官铸也有私铸。官铸精美,私铸粗劣。天福元宝存世不多,官铸更稀少。</p><p class="ql-block">流通古币中使用带“福”字的货币,所知最早的是后晋天福三年(公元938年)铸造的“天福元宝”铜钱,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这一铜钱的铸造,还有一段历史原由:五代十国后唐末年,天平节度使石敬瑭投靠契丹,献中原幽云16州,拜小他12岁的契丹王为义父,娶契丹贵族女为妻。契丹帮他夺得后唐江山,做了儿皇帝,立国为晋(史称后晋),称“高祖”。他认为自己得天下是上天赐福,于是取国号为“天福”,下旨铸造“天福元宝”铜钱。直径2.5-2.1厘米的,也有直径2.1厘米以下的,钱文隶书,旋读,书法平平。大钱应是官制的,铸工尚可,小型的可能是民间自铸的,铜质较差,文字粗糙,因为当时的铜价较高,铸钱无利可图,而且铜材不易得,民间往往把古钱销毁,改铸铜器,哪里会多铸铜钱呢?所以天福钱颇稀少难得。(1800)</p> <p class="ql-block">汉元通宝</p><p class="ql-block">五代后汉隐帝,刘承祐乾祐元年开始铸行(公元948年)。三年后(公元950年),国亡停铸</p><p class="ql-block">公元950年,李守贞等藩镇发生叛乱,汉隐帝命郭威征讨,但汉隐帝猜忌郭威,欲杀之,郭威不得已反叛,汉隐帝为溃军所杀,后汉就此灭亡被郭威建立的后周取代</p><p class="ql-block">后唐覆灭后,石敬瑭建立后晋,任命刘知远为河东节度使。后晋开运四年(947年,契丹会同十年),契丹灭后晋后占据中原,但因契丹兵在中原烧杀抢掠,大失民心,只好北撤。是年二月,刘知远抓住时机,在太原称帝,仍用晋高祖石敬瑭年号,称天福十二年;是年六月,始改国号为汉,史称后汉。后攻克并定都于汴州。次年正月,刘知远改年号乾祐,改名刘暠,但却于当月病逝,刘暠的次子刘承祐嗣位,即汉隐帝(400)</p> <p class="ql-block">周元通宝</p><p class="ql-block">周元通宝是五代十国货币,始铸于周世宗(柴荣)显德二年(公元955年)。仿唐“开元通宝”钱制铸钱,名“周元通宝”。铜质小平,隶书对读。“元”字第二笔左挑。</p><p class="ql-block">周世宗柴荣继位后,为筹措军饷,安抚百姓,于登基之初下令毁佛,将佛寺中的铜像销毁,铸成“周元通宝”。作为毁佛钱的一种,周元通宝在中国钱币史和宗教发展史上都产生过深远而重大的影响。因此周元通宝俗称佛钱。</p><p class="ql-block">周世宗去世后发生陈桥兵变宋朝取代后周(825)</p> <p class="ql-block">宋元通宝</p><p class="ql-block">公元960年,后周诸将发动陈桥兵变,拥立宋州归德军节度使赵匡胤为帝,建立宋朝。</p><p class="ql-block">“宋元通宝”是宋代的第一种铸钱,铸于宋太祖建隆元年(公元960年),形制仿唐开元通宝,钱式沿袭“周元通宝”成规,为小平钱。钱文对读,是国号加宝文的国号钱。后宋太祖传位于弟宋太宗赵光义即位,于太平兴国年间(976—983)年铸“太平通宝”钱,钱式同“宋元通宝”。</p><p class="ql-block">宋太祖赵匡胤(927年3月21日-976年11月14日),生于洛阳夹马营(今河南省洛阳市瀍河区东关)五代至北宋初年军事家、武术家,宋朝开国皇帝(960年2月4日-976年11月14日在位)。</p><p class="ql-block">赵匡胤在后汉时投奔枢密使郭威,致身行武,并于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期击北汉、南唐,屡建战功,逐渐成为禁军的重要将领。柴荣病重时,升为殿前都点检,成为禁军最高统帅。显德七年(960年),受命抵御北汉及契丹联军。途中“陈桥兵变”中被拥立为帝,并回京逼迫后周恭帝禅位。同年,赵匡胤登基为帝,改元建隆,国号“宋”,史称宋朝或北宋。</p><p class="ql-block">赵匡胤在位期间,致力于统一全国,先后灭亡荆南、武平、后蜀、南汉及南唐等南方割据政权,完成了全国大部的统一。他两次“杯酒释兵权”,罢去禁军将领及地方藩镇的兵权,解决了自唐朝中叶以来地方节度使拥兵自擅的局面。</p><p class="ql-block">开宝九年(976年),赵匡胤逝世,享年五十岁。在位十六年,庙号太祖,葬于永昌陵。传位于胞弟赵匡义。</p><p class="ql-block">宋朝历史从960年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建立宋朝开始,一直到1279年赵昺跳海殉国为止。共传十八帝,享国320年。北宋167,南宋153年。(260)</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太平通宝</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太平通宝”是宋代的第二种钱币,也是中国第一个年号钱。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984年)铸行,因钱文不能包括年号四字,仅取前面二字钱文。从此钱起,中国的货币才真正开始流行年号钱。钱文“太平通宝”四字,对读,字体端秀。</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宋太宗赵光义(939年11月20日-997年5月8日),字廷宜,宋朝第二位皇帝(976年11月15日—997年5月8日在位)即赵匡胤的胞弟,本名赵匡义,后因避其兄宋太祖赵匡胤名讳而改名赵光义,即位后又改名赵炅。</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开宝九年(976年),宋太祖赵匡胤驾崩,赵光义继位。即位后次年亲征太原,灭北汉,结束了五代十国的分裂割据局面。两次攻辽,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都遭到失败,从此对辽采取守势。</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宋太宗赵光义在位共二十一年,至道三年(997年),赵光义去世,时年五十九岁,庙号太宗,葬于永熙陵。</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赵光义驾崩后传位于三子,即皇太子赵恒登基为帝即宋真宗。</h3> <p class="ql-block">淳化元宝</p><p class="ql-block">北宋太宗淳化元年(公元990年)开始铸造。相传钱文为宋太宗赵光义手书,即所谓的“御书体”或称“御书钱”,分真、行、草三种书体,顺时针旋读,光背。(308)</p> <p class="ql-block">景德元宝</p><p class="ql-block">景德元宝是宋真宗(赵恒)景德年间(公元1004~公元1007)铸,钱文中的德字省去一横,順读,材质为青铜。有小平钱,折二,折五(铁钱)等版式。</p><p class="ql-block">宋真宗赵恒(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宋朝第三位皇帝(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宋太宗赵光义第三子,母为元德皇后李氏</p><p class="ql-block">景德元年是公元1004年,北宋与辽订定澶渊之盟,互约为兄弟之国。</p><p class="ql-block">景德,北宋使用这个年号共4年。以瓷器闻名的景德镇就是以这个年号命名的。</p> <p class="ql-block">祥符元宝</p><p class="ql-block">祥符元宝(公元1008-1016)宋真宗祥符年间公元1008年铸行。“祥符”乃祥瑞的符命,代表福、禄、寿之意,富有祥瑞满溢之气,是名副其实的“吉祥符”。自古以来,“祥符元宝”就是有名的“吉祥钱”,当时很多青年男女把它作为定情的信物互相交换,直到今天,有些地区还保留着这一风俗习惯。今普通版别存世量较大(45)</p> <p class="ql-block">天圣元宝</p><p class="ql-block">北宋仁宗赵祯,天圣元年(公元1023年)铸,对钱,有楷书、篆书二体。铜钱为小平版式,另有铁钱有小平、折二版式。</p><p class="ql-block">北宋仁宗皇帝铸天圣元宝具有重大的意义珍惜币种。史载,1022年宋真宗驾崩时,遗诏由皇太子赵祯即位,为仁宗是宋朝第四位皇帝。赵祯时年13岁,还不懂政事,便由皇太后(明肃皇后)垂帘听政。其年号“天圣”,拆字作“二人圣”,意为两个圣人共同执政。然而,该钱文“天”之“夭”和“灭”的笔意,则透露出天圣年间火灾遭“天谴”的史实。史载,天圣十年(1032年),仁宗朝廷大内罹“火”,延烧八殿。人传,朝中以明肃皇后垂帘乱政,是女“夭”(妖)作怪,是为“天谴”,1033年便改元明道(25,40)</p> <p class="ql-block">治平元宝</p><p class="ql-block">治平元宝是北宋英宗治平年间(公元1064~公元1067)铸造。青铜质,小平钱,一般直径2.22~2.57厘米,重2.1~5克。面文“治平元宝”,楷、篆两种书体,旋读。多可组成对钱。</p><p class="ql-block">宋英宗赵曙(公元1032年2月16日-公元1067年1月25日),原名赵宗实,后改名赵曙,是濮王赵允让之子,过继给宋仁宗为嗣,是北宋第五位皇帝。</p><p class="ql-block">在位期间主要成绩:命司马光编撰《资治通鉴》(36)</p> <p class="ql-block">熙宁元宝</p><p class="ql-block">熙宁元宝是北宋神宗赵顼,熙宁年间(公元1068~公元1077年)铸造,有篆书,楷书,隶书。面文旋读,版别很多,背上有衡字者和隶书者少见。另有“熙宁通宝”和“熙宁重宝”钱存世</p><p class="ql-block">宋神宗赵顼(1048年5月25日-1085年4月1日),本名赵仲针,宋英宗长子,宋朝第六代皇帝,1067年1月25日—1085年4月1日在位。</p><p class="ql-block">神宗即位后,对北宋积贫积弱深感忧心,而他素来都欣赏王安石的才干,故即位后命王安石推行变法,振兴北宋王朝,王安石变法,又称熙宁变法</p> <p class="ql-block">元祐通宝</p><p class="ql-block">北宋哲宗赵煦元祐年间(公元1086年~公元1093年)铸行。篆书、行书对钱形制,司马光、苏轼手书,有小平、折二和折三</p><p class="ql-block">宋哲宗赵煦(1077年1月4日-1100年2月23日),原名赵佣,宋朝第七位皇帝(1085年4月1日-1100年2月23日在位),宋神宗赵顼第六子,母亲为钦成皇后朱氏。</p><p class="ql-block">在位期间废除王安石变法恢复旧制,公元1100年病逝,传位宋徽宗赵佶</p> <p class="ql-block">崇宁通宝 崇宁重宝</p><p class="ql-block">“崇宁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崇宁年间(1102-1106年)始铸,年号钱。有“崇宁通宝”、“崇宁重宝”和“崇宁元宝”三种。 “崇宁通宝”当十型,钱文为徽宗亲书,所以又称其为御书钱。</p><p class="ql-block">该钱文书法清秀骨瘦,铁划银钩,是徽宗赵佶瘦金书体存留世间的真实展现。宋徽宗贵为一国君王,治国虽无方,但他在书法上却独辟蹊径,自创“瘦金书”,为一代书法宗主.并将此书体文字铸于钱上."崇宁通宝"及是活例。宋徽宗更因铸钱精绝,而于王莽并称“钱法二圣”。</p><p class="ql-block">崇宁重宝,面文“崇宁重宝”隶书对读,古朴方正,多为光背,少数背有星、月、十字等</p><p class="ql-block">宋徽宗(1082—1135),姓赵,名佶,北宋第八位皇帝。是历史上有名的昏庸的皇帝。但酷爱艺术,成为一代画家,书法家。他是宋神宗第十一子,哲宗弟。哲宗病死,向太后等人立他为帝,即宋朝第八位皇帝(1100年—1125年)在位25年,于1127年北宋亡国,被俘受折磨而死黑龙江,终年54岁,后葬于永佑陵(今浙江省绍兴县东南35里处)。擅长楷、草书及山水、人物、花鸟、墨竹。擅长婉约词,创“瘦金体”。(2038)</p> <p class="ql-block">大观通宝</p><p class="ql-block">大观通宝是北宋徽宗赵佶在大观年间(公元1107年至1110年)所铸造的年号钱。钱文“大观通宝”,瘦金体、对读。是宋徽宗亲写的钱文,故称“御书钱”(7400)</p> <p class="ql-block">靖康元宝</p><p class="ql-block">宋钦宗赵桓,靖康年间(公元1126-1127年)铸行。钱文为篆、隶二体旋读,有小平、折二、折三对钱。此钱量少难觅,版别繁多,尤以小平极其珍贵。</p><p class="ql-block">北宋钦宗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十一月,金军攻陷京都城。次年(1127年),掳走徽宗钦宗赵桓父子和贵族大臣等三千多人,并搜掠大量珍宝,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遭到严重破坏,长期实行妥协投降政策的北宋朝至此灭亡。</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建炎通宝</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建炎通宝,钱面:钱文“建炎通宝”四字直读,篆书。钱背:光背。背景:宋高宗赵构建炎年间(公元1127年—公元1130年)铸“建炎通宝”。</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宋高宗赵构即宋朝第十位皇帝(1127年6月12日-1162年7月24日在位35年),也是南宋开国皇帝,宋徽宗赵佶第九子、宋钦宗赵桓之弟。</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大观元年五月(1107年6月),生于宫中,靖康之变后,金兵俘虏其父宋徽宗和其兄宋钦宗,灭亡北宋。康王赵构即位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省商丘市),建立南宋。在位期间,迫于形势民心,任用岳飞、韩世忠等主战派将领抗击金军,同时重用主和派的黄潜善、汪伯彦、王伦、秦桧等人,一味求和,处死岳飞,罢免李纲、张浚、韩世忠等主战派大臣。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禅位于皇太子赵昚,淳熙十四年(1187年),崩于德寿宫,时年八十一岁,成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长寿帝王之一,庙号高宗。</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赵构精于书法,善真、行、草书,笔法洒脱婉丽,自然流畅,颇得晋人神韵。著有《翰墨志》,传世墨迹有《洛神赋》(草书)等</h3> <p class="ql-block">庆元通宝</p><p class="ql-block">庆元通宝是南宋宁宗皇帝赵扩,庆元元年(公元1195年)铸造,铜钱面文楷书,顺读。</p><p class="ql-block">赵扩即宋宁宗(1194-1224年在位),宋朝南渡后第四位皇帝,也是宋朝第十四位皇帝。绍熙五年(1194年),被立为太子。不久,宋光宗被逼退位,赵扩在韩侂胄、赵汝愚等大臣的拥戴下继位,改年号为“庆元”。</p><p class="ql-block">宋宁宗即位后于嘉泰四年(1204年),宁宗追封岳飞为鄂王,两年后削去秦桧封爵,打击了投降派。开禧二年(1206年)宰相韩侂胄伐金,最终未能战胜金国,被迫签订了嘉定和议。嘉定十七年(1224年)9月18日,宋宁宗在临安宫中的福宁殿去世,在位30年,终年57岁,葬绍兴府永茂陵。</p><p class="ql-block">史载宋宁宗的政治能力并不十分出色,但他平时虚心好学,生活节俭,并善于听取臣下意见,总体而言尚算一名忠厚之主。嘉定年间,南宋的人口、户口均达到峰值(900)</p> <p class="ql-block">大定通宝 泰和重宝</p><p class="ql-block">自从金太祖完颜阿骨打于公元1115年建国以来历40多年皆用辽、宋货币,自己未造铜钱。海陵王完颜亮继续定都在“中都”(北京),迄贞元二年(1154年)以后各代陆续铸造过“正隆”“大定”“泰和”“贞元 ”年号的铜钱,文字、造型俱皆精美出众。</p><p class="ql-block">“大定通宝”是金世宗完颜雍于大定年间(公元1162年)所造的货币。钱文采用瘦金体书写,</p><p class="ql-block">“泰和重宝”是金章宗于泰和四年(1204)始铸的青铜钱。“泰和重宝”篆书、对读。</p><p class="ql-block">金朝历史始于1115年(辽天庆五年,北宋政和五年)金太祖完颜阿骨打称帝,到1234年(金天兴三年,南宋端平元年)</p><p class="ql-block">女真勃兴于今黑龙江、松花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1115年1月28日,女真领袖完颜阿骨打称帝建国,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展开以辽五京为战略目标的灭辽之战。五京一下,辽朝随即灭亡。金灭辽后,与北宋遂成敌国。</p><p class="ql-block">金太宗完颜晟即位后,于公元1127年灭亡北宋。女真在消灭辽朝和北宋后,统一了包括黄河流域在内的广大北方地区,并与南宋长期对峙。</p><p class="ql-block">公元1234年被南宋及蒙古(元)联军所灭,共传十帝,享国119年。(530)</p> <p class="ql-block">大元通宝</p><p class="ql-block">元朝(1271年—1368年)享国97年,是中国历史上首次由少数民族建立的大一统王朝,定都大都(今北京),传五世十一帝</p><p class="ql-block">1206年,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各部,建立大蒙古国。先后攻灭西辽、西夏、花剌子模、金朝等政权。1260年忽必烈即汗位,建元“中统”,次年定都大都(北京)。1279年彻底灭亡南宋流亡政权,结束了自唐末以来长期的混乱局面。之后元朝持续对外扩张,进攻日本、缅甸、越南、爪哇等,但均遭失败。元朝后期政治腐败,权臣干政,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日益加剧,导致元末农民起义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随后北伐驱逐元廷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中原的统治。</p><p class="ql-block">“大元通宝”是元武宗海山,至大二年(公元1309年)铸,非年号钱。有汉文及蒙古文两种, 版式繁多,大小厚薄不均匀。钱币背面光素,正面为八思巴文“大元通宝”四字顺读,字体优美,铸工精湛</p><p class="ql-block">八思巴(公元1235—1280年)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又译“发思八”、“帕克思巴”),本名罗卓坚赞,意为“慧幢”,系西藏萨嘉人氏。</p><p class="ql-block">南宋皇宋元年(公元1253年)八思巴被忽必烈召至左右,为忽必烈夫妇等二十五人授佛戒。忽必烈即位后,他于中统元年(公元1260年)被尊为“国师”,授以玉印,任中原教主,统天下教门。至元年间,奉诏创制蒙古文字并于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颁行全国,称“蒙古新字”或“蒙古字”,俗称“八思巴文”。(2944)</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洪武通宝</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元年(公元1368年)命京城(南京)工部宝源局及各省宝泉局铸行“洪武通宝”,钱文真书,直读。</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0月21日—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汉族。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后改名为“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年号洪武。</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25岁时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起义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今南京),将其改名应天。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命徐达、常遇春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 为号召,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洪武元年(1368年)初,在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同年秋攻占大都,结束了元朝在全国的统治。又平定西南、西北、辽东等地,最终统一全国。</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71岁,庙号太祖,葬明孝陵。传位其孙朱允炆。</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明太祖朱元璋开创的大明王朝传十七朝十六蒂,共享国二百七十六年(1368年—1644年)</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自洪武之后又铸了永乐、宣德、弘治、嘉靖、隆庆、万历、泰昌、天启、崇祯等货币</h3> <p class="ql-block">永乐通宝</p><p class="ql-block">永乐通宝是大明王永乐六年(1408年)间铸造的年号钱。</p><p class="ql-block">明成祖朱棣(1360年5月2日-1424年8月12日),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第四子,建文帝朱允炆之叔父。建文四年(1402年)即位,在位二十二年(1402-1424年),年号“永乐”。</p><p class="ql-block">洪武三年(1370年),朱棣被册封燕王。洪武十三年(1380年),就藩北平,率军打败北元,声望日隆。建文帝即位后,厉行削藩政策。朱棣打着奉天靖难的旗号,发动靖难之役,起兵攻打建文帝。建文四年(1402年),攻破南京,正式即位。</p><p class="ql-block">朱棣在位时期,励精图治,延续洪武政策。政治上,继续实行削藩政策,加强中央集权;军事上,五次亲征蒙古,还委派郑和下西洋,加强中外友好往来和对南海地区的经营。文化上,编修《永乐大典》。迁都北京,统治期间,经济繁荣,国力强盛,史称“永乐盛世”。</p><p class="ql-block">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在第五次北征蒙古回师途中,病逝于榆木川,享年六十四岁。庙号太宗,葬于长陵。(260)</p> <p class="ql-block">宣德通宝</p><p class="ql-block">明朝宣宗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铸造,版式为小平钱。版别统一,如今存世量已不多</p><p class="ql-block">宣德皇帝即明宣宗朱瞻基(1398年3月16日-1435年1月31日),明朝第五位皇帝(1425-1435年在位10年),明仁宗朱高炽长子,永乐帝之孙,他幼年聪颖,深得祖父明成祖朱棣喜爱。永乐九年(1411年),册立皇太孙,多次跟随朱棣征讨蒙古。洪熙元年(1425年),即位。宣德元年(1426年),平定汉王朱高煦之变,停止用兵交趾。重视整顿吏治和财政,实行休养生息,缓和社会矛盾的措施。励精图治,知人善任,使得社会经济空前的发展,史称“仁宣之治”。宣德也是一位杰出的书画家,书法能于圆熟之外见遒劲。工于绘事,山水、人物、走兽、花鸟、草虫均佳,曾钤“广运之宝“、”武英殿宝”及“雍熙世人”等印章。</p><p class="ql-block">宣德十年(1435年)去世,终年三十八,庙号宣宗,葬于景陵。著《明宣宗御制乐府》一卷,至今已佚,存词二首(588)</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弘治通宝</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大明孝宗弘治十六年,因纸币政策崩溃,宝钞信用无法挽回,朱祐樘命两京十三省钱局开铸“弘治通宝”钱,定制每文钱重一钱二分,并规定了每年的铸额。</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弘治皇帝朱祐樘(1487年-1505年在位),年号弘治,是明朝第九位皇帝,明宪宗朱见深第三子,生母为孝穆纪太后。</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成化二十三年(1487年)九月即位,朱祐樘为人宽厚仁慈,躬行节俭,不近声色,勤于政事,重视司法,大开言路,努力扭转朝政腐败状况,驱逐奸佞,勤于政事,励精图治,任用王恕、刘大夏等为人正直的大臣,史称“弘治中兴”。虽末年宠信宦官李广,但是立刻改过自新,历代史学家对他评价极高,明朝万历年间的内阁首辅朱国桢就说:“三代以下,称贤主者,汉文帝、宋仁宗与我明之孝宗皇帝。</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弘治十八年(1505年),朱祐樘驾崩于乾清宫,在位十八年,享年三十六岁,葬泰陵,庙号孝宗。</h3> <p class="ql-block">嘉靖通宝</p><p class="ql-block">嘉靖通宝是明代皇帝朱厚熜的年号钱,明嘉靖(1522年-1566年)年间铸造。“嘉靖通宝”是方孔圆钱,直径一般为2.5cm左右,钱文对读。</p><p class="ql-block">明世宗朱厚熜(1507年9月16日—1567年1月23日),明宪宗朱见深之孙、明孝宗朱祐樘之侄、兴献王朱祐杬之子、明武宗朱厚照的堂弟。明朝第十一位皇帝(1521年-1567年1月在位)。</p><p class="ql-block">正德十六年(1521年),武宗驾崩,死后无嗣,其生母张太后与内阁首辅杨廷和决定,由近支的皇室、武宗的堂弟朱厚熜继承皇位。朱厚熜即位之初,通过大礼议逐步掌握皇权。在位早期,他英明苛察,宽以治民、整顿朝纲、减轻赋役、开创了嘉靖中兴的局面,为隆庆新政与张居正改革奠定了基础。后期崇信道教、宠信严嵩等人,导致朝政腐败。在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的“壬寅宫变”中几乎死于宫女之手,此后长期不理朝政,迷信方士、浪费民力,最终激起民变。同时蒙古俺答汗长年寇边,甚至于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兵临北京城下,史称“庚戌之变”;倭寇也侵略中国东南沿海。“南倭北虏”始终困扰着嘉靖一朝,造成了很大的负面影响。</p><p class="ql-block">嘉靖四十五年十二月(1567年1月),朱厚熜于乾清宫去世,在位四十五年,享年六十岁。庙号世宗,葬于北京十三陵之永陵。(588)</p> <p class="ql-block">万历通宝</p><p class="ql-block">明隆庆六年(1572年)五月,明穆宗驾崩。六月,朱翊钧即位,为神宗显皇帝,改年号为万历元年。是明代第十三位皇帝,神宗在位四十八年是明代在位最长的皇帝,1620年神宗驾崩,葬于定陵。皇太子朱常洛即为。</p><p class="ql-block">朱翊钧十岁即位,初年由张居正执政,改革政治,清丈全国土地,推行一条鞭法,治理黄河,国势渐强。亲政后,不常视朝,大肆营建,挥霍无度,仅修建定陵就耗资800多万两白银相当于国家两年收入总和。(456)</p> <p class="ql-block">泰昌通宝</p><p class="ql-block">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八月明光宗即位,定年号为泰昌。九月光宗卒,未及铸钱,其子明熹宗继位后,于泰昌元年十二月颁令天启元年补铸泰昌通宝一年。</p><p class="ql-block">明光宗朱常洛(1582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明朝第十四位皇帝(1620年8月28日―1620年9月26日)在位仅28天。明神宗朱翊钧长子,从小不得父爱。身陷党争和皇权交替问题,万历四十八年(1620年),明神宗驾崩后,正式即位,年号泰昌。</p><p class="ql-block">泰昌元年(1620年9月26日),因病病逝,时年三十八岁,葬于明十三陵中的庆陵。(700)</p> <p class="ql-block">天启通宝</p><p class="ql-block">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八月补铸完其父年号钱“泰昌通宝”,随即开铸天启通宝。“天启通宝”</p><p class="ql-block">明熹宗朱由校(1605年12月23日-1627年9月30日),明朝第十五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长子,生母选侍王氏,明思宗朱由检异母兄。16岁即位,在位七年(1620年-1627年)</p><p class="ql-block">天启七年(1627年)八月二十二日,落水生病的朱由校服用“仙药”身亡,终年23岁。去世后由异母弟朱由检即位(即大家熟知的崇祯皇帝)</p><p class="ql-block">明熹宗朱由校和其父亲如出一辙,也是大明王朝中一位短命皇帝,他的一生只有短短的二十三年,总共在位七年,但是却见证了大明王朝从兴盛走向了落没。明熹宗朱由校在其父亲朱常洛去世之后,得到了众多的大臣的拥立而登基即位,此时的朱由校只有十六岁,但是却不得不面对着满朝文武百官。明熹宗朱由校亲眼目睹了大明王朝的变幻沉浮,后期则开始选择了躲避,一直呆在皇宫之中,闭门不出,一心钻研木匠,制造出了很多傀儡。后来朱由校又开始求仙,但是最终却因为食用丹药不治身亡。(300)</p> <p class="ql-block">崇祯通宝</p><p class="ql-block">“崇祯通宝”由明思宗朱由检于崇祯元年(1628年)始铸。据《续文献通考》载∶天启七年12月,钱文真书,通宝之“通”字有单点、双点之分。</p><p class="ql-block">明思宗朱由检(1611年2月6日—1644年4月25日),明朝第十六位皇帝(1627—1644年在位),也是明朝作为全国统一政权的最后一位皇帝,明光宗朱常洛第五子,明熹宗朱由校异母弟,母为孝纯皇后刘氏。</p><p class="ql-block">天启二年(1622年),封为信王。天启七年(1627年),登基即位,年号崇祯。即位后大力铲除阉党,勤于政事,厉行节俭,平反冤狱。在位期间,朝廷党争不休,民间灾害不断,导致域内农民起义爆发,关外后金政权趁势崛起,国家处于内忧外患的境地。</p><p class="ql-block">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攻破北京时,自缢于煤山,终年三十四岁。清军入京后,以礼改葬于明十三陵中的思陵。(298)</p> <p class="ql-block">天命通宝</p><p class="ql-block">天命通宝为后金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所铸造。天命通宝铜质为黄铜,铸有满文天命通宝和汉文天命通宝两种。这两种文字的天命通宝是同时铸造的,两种皆为小平钱。铸行量不大,存世较少。</p><p class="ql-block">努尔哈赤先后统一了女真各部,创建了八旗兵制。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 年)正月,努尔哈赤仿照蒙古和汉族政权模式在赫图阿拉(今辽宁省新宾满族自治县永陵镇老城村)的八角殿即位称“覆育列国英明汗”,定都就在赫图阿拉国号为“金”(为了和公元1115年完颜阿骨打建立的金朝有所区分史称“后金”)后金崇德元年(1636年)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改国号“金”为“清”。天命通宝为后金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所铸造。</p><p class="ql-block">清朝是中国最后一个封建朝代。从1636年皇太极称帝开始,到1912年2月12日,袁世凯迫使宣统帝溥仪颁布退位诏书,清朝历十二帝,享国二百六十八年。统治者为满洲爱新觉罗氏。(1440)</p> <p class="ql-block">顺治通宝</p><p class="ql-block">顺治通宝为清朝钱币,铸于世祖顺治年间(1644年~1661年)。顺治通宝是清朝入关后正式铸行的第一种制钱,面文“顺治通宝”,钱文宋体、均为对读;</p><p class="ql-block">顺治帝即爱新觉罗·福临(1638年—1661年),满族,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第九子,生母孝庄文皇后,六岁即位,由叔父摄政王和硕睿亲王多尔衮辅政。顺治元年(1644年),清兵入关,入主中原。同年,迁都北京。顺治七年(1650年),多尔衮出塞射猎,死于滦河,福临提前亲政。顺治十八年(1661年)顺治帝驾崩,终年24岁。在位十八年,庙号世祖,葬于清孝陵(河北遵化市清东陵),后由第三子爱新觉罗·玄烨继位,即为康熙帝。(722)</p> <p class="ql-block">康熙通宝</p><p class="ql-block">“康熙通宝”铸于清圣祖康熙年间(1662年~1722年)。康熙通宝钱径2.5-2.8厘米,重3.8-5.5克,面文“康熙通宝”以真书直读。康熙元年清政府下令停铸上代“顺治通宝”钱,而改铸“康熙通宝”钱,并规定以后凡是嗣位改元,所铸钱制皆如此例</p><p class="ql-block">康熙皇帝即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清朝第四位皇帝(1661年-1722年在位),顺治帝第三子,母亲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熙皇帝清军入关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1722年12月20日),康熙帝崩于北京畅春园,享年六十八岁,庙号圣祖,葬于景陵。</p><p class="ql-block">康熙帝8岁登基,14岁亲政,在位61年113天,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在世界历史执政者时间上也名列前茅排第13位。执政初期,他坚持大规模用兵,以实现国土完整和统一。先后削平三藩巩固统一,收复台湾开府设县,抵御外侵缔结和约,签下了中国第一个平等条约即《中俄尼布楚条约》。同时发展汉文化编撰《康熙字典》。发展经济为康乾盛世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向西方国家学习科学文化及先进的思维方式。(480)</p> <p class="ql-block">雍正通宝</p><p class="ql-block">雍正通宝始铸于雍正元年(1723年),是继顺治、康熙后的第三代清钱币,以小平钱面世,不存在大钱。</p><p class="ql-block">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1678年12月13日—1735年10月8日),清朝第五位皇帝(1722年—1735年在位),定都北京后第三位皇帝,年号雍正。康熙帝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德妃乌雅氏),生于北京紫禁城永和宫。</p><p class="ql-block">康熙三十七年(1698年)封贝勒;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在二废太子胤礽之后,胤禛积极经营争夺储位,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十一月十三日,康熙帝在北郊畅春园病逝,他继承皇位,次年改年号雍正。雍正帝在位期做了一系列改革。为加强对西南少数民族的统治。减轻了无地、少地农民的经济负担,促进了人口增长。并且大力整顿财政,实行耗羡归公,建立养廉银制度。雍正七年(1729年)出兵青海,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在政治上,整顿吏治,创立密折制度监视臣民,设立军机处以专一事权。而且改善秘密立储制度,使得皇位继承办法制度化。雍正帝在位期间,勤于政事,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p><p class="ql-block">雍正帝的一系列社会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十三年(1735年)农历八月二十三日驾崩,终年58岁。庙号世宗,葬清西陵之泰陵,传位于第四子弘历即乾隆帝(1050)</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乾隆通宝</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乾隆通宝是乾隆时期的流通货币,该钱币铸于清高宗乾隆年间(1736-1795年),钱面文字"乾隆通宝"楷书书写,对读。</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1711年9月25日—1799年2月7日),清朝第六位皇帝,定都北京之后的第四位皇帝。年号“乾隆”,在位六十年,实际行使最高权力长达六十三年零四个月,是中国历史上实际执掌国家最高权力时间最长的皇帝,也是最长寿的皇帝。</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乾隆帝是中国封建社会一位赫赫有名的皇帝。乾隆帝在位期间清朝达到了康乾盛世以来的最高峰,他在康熙、雍正两朝文治武功的基础上,进一步完成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社会经济文化有了进一步发展。乾隆重视社会的稳定,关心百姓,使得清朝国库日渐充实。乾隆时期武功繁盛,在平定边疆地区叛乱方面做出了巨大成绩,并且完善了对西藏的统治,正式将新疆纳入中国版图,清朝的版图由此达到了最大化,近代中国的版图也由此正式奠定。乾隆帝在位期间,实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汉学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修《四库全书》;同时民间艺术有很大发展,如京剧就开始形成于乾隆年间。但是后期吏治有所败坏,闭关锁国政策拉大了和西方的差距。</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乾隆六十年(1795年),乾隆帝禅位于第十五子颙琰。嘉庆四年正月初三(1799年2月7日)崩于养心殿,享年89岁。庙号高宗,葬于清东陵之裕陵。</h3> <p class="ql-block">嘉庆通宝</p><p class="ql-block">嘉庆通宝铸于清仁宗嘉庆年间(1796-1820年)。钱面文字"嘉庆通宝"以楷书书写,从上而下而右而左直读。钱背满文表示钱局,汉文表示面值。</p><p class="ql-block">嘉庆帝即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的第五位皇帝,乾隆帝的第十五子,在位二十五年(1796-1820年在位),年号“嘉庆”。</p><p class="ql-block">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至,被乾隆帝秘立为皇储。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为和硕嘉亲王。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初一乾隆帝禅位于颙琰,但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乾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面对乾隆末年危机四伏的政局,嘉庆帝打出“咸与维新”的旗号,整饬内政,整肃纲纪。诛杀权臣和珅。诏求直言,广开言路,祛邪扶正,但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他在位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之乱,鸦片亦流入中国。清朝出现了中衰。</p><p class="ql-block">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驾崩于承德避暑山庄,终年61岁。庙号仁宗,葬于清西陵之昌陵。道光帝即位(198)</p> <p class="ql-block">道光通宝</p><p class="ql-block">道光通宝铸于清宣宗道光年间(1821年-1850年)。</p><p class="ql-block">道光帝即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1782年9月16日—1850年2月25日),清朝第八位皇帝,也是清朝定都北京后的第六位皇帝,年号道光,嘉庆帝第二子,也是清朝唯一以嫡长子身份继承皇位的皇帝。</p><p class="ql-block">旻宁在位期间,整顿吏治,整厘盐政,通海运,平定张格尔叛乱,严禁鸦片,力行节俭,勤于政务,但其才略有限,社会弊端积重难返。道光二十年(1840年)中英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被迫于道光二十二年(1842年)签订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此后八年旻宁苟安姑息、拒绝变革,而内忧外患日益严重,太平天国运动也已在酝酿之中,清王朝陷入危机。</p><p class="ql-block">道光三十年(1850年)正月十四日驾崩。在位30年,终年69岁。庙号宣宗,葬于清西陵之慕陵,传位第四子奕詝即后来咸丰帝(90)</p> <p class="ql-block">咸丰重宝</p><p class="ql-block">咸丰重宝始铸于1851年-1861年,直径36.4mm,缘厚2.4mm,重14.9g(或大或小)。此种铜钱币十分精美,字迹清晰深俊,铜材优良,呈浅红或黄色,钱文精美。</p><p class="ql-block">咸丰帝即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1831年7月17日—1861年8月22日),清朝第九位皇帝,定都北京后的第七位皇帝,清朝最后一位通过秘密立储继位的皇帝。年号咸丰。奕詝是清宣宗道光帝第四子(原为庶子,后成嫡子),生于北京圆明园,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道光二十六年(1846年)被立为储君。</p><p class="ql-block">奕詝即位后便勤于政事,大手笔地对朝政改革。为了挽救统治危机,咸丰帝颇思除弊求治。他任贤去邪,企图重振纲纪。重用汉族官僚曾国藩,依靠其训练指挥的汉族地主武装镇压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但此时的大清帝国内忧外患不断,最后以签定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收场。</p><p class="ql-block">咸丰帝在位十一年,于1861年崩于承德避暑山庄,年仅31岁。庙号文宗,葬于定陵,死后由其子载淳继位即同治帝。(1844)</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同治通宝</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span style="-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同治通宝于清穆宗同治年间(1862年-1874年)铸造。</span></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爱新觉罗·载淳(1856年4月27日—1875年1月12日),即清穆宗,清朝第十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生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那拉氏。1861年至1875年在位共13年。咸丰六年(1856年)三月二十三日(公历4月27日),同治帝生于北京紫禁城储秀宫。咸丰十一年(1861年)即位。同治帝在位期间,清政府依靠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一批重臣镇压了太平天国起义。</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他在位期间清朝先后平定陕甘回变,同时兴办洋务新政,清朝后期出现了一个政治稳定的时期,史称“同治中兴”。同治十二年(1873年)同治帝亲政,同治十三年(1874年)十二月初五(公历1875年1月12日)崩于北京紫禁城养心殿,终年19岁。庙号穆宗。我葬于河北省遵化清东陵之惠陵。</h3> <p>光绪元宝</p><p>光绪元宝是清朝光绪年间流通的货币之一。由湖北两广总督张之洞率先引进英国铸币机器铸造银元和铜元,之后各省纷纷仿效。此时机制币及纸币逐渐取代铸币。</p><p>光绪是清朝第十一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第九位皇帝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的年号,起止时间为光绪元年(1875年)至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期间发生的重大事件有甲午战争、戊戌变法、戊戌政变、庚子国变等。</p><p>光绪皇帝三岁登基,起初由慈安、慈禧两宫太后垂帘听政,光绪七年慈安太后崩逝后由慈禧太后一宫独裁,直至光绪帝十八岁亲政,此后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实际上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p><p>因同治帝英年早逝,又膝下无子,权衡利弊之下,为了独揽大权,慈禧最终从宗亲里选定了年幼的载湉为接班人,就是光绪帝。光绪帝是自己妹妹的儿子,即亲外甥,也是自己丈夫的侄子。</p> <p>宣统通宝</p><p>宣统通宝是清宣统年间铸造的一种制钱。醇亲王之子溥仪继位后改年号宣统,宣统年间全国各省几乎都已停铸制钱,仅宝泉局铸过一种重一钱的“宣统通宝”小平钱,数量也不多,分为大小两种。</p><p>宣统(1909年-1912年2月)为清朝第十二位、清军入关后的第十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的年号,也是中国封建王朝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帝。宣统是光绪帝弟弟的儿子即光绪帝的侄子。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光绪帝驾崩,溥仪登基,次年(1909年)改元“宣统”,在位三年。宣统三年(1911年)辛亥革命以后,被袁世凯逼迫于1912年2月12号颁布退位诏书,宣布退位。抗日战争时期,充当日本扶持的伪满洲国“皇帝”,抗战胜利后被定为战犯,后被国家主席刘少奇特赦,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后担任第四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委员。1967年在北京去世。溥仪的一生目睹了帝制的崩溃,民国的动乱及新中国的建立!</p> <p>宽永通宝 明命通宝</p><p>这两枚钱币虽然不是中国古钱币,但可以看出汉文化对周边国家的深远影响和贸易往来。</p><p>宽永通宝是日本历史上铸量最大、铸期最长、版别最多的一种钱币,同时也是流入我国数量最多的外国钱币之一。它始铸于日本第108代后水尾天皇宽永三年(1626年),从1636年开始大量铸造。当时日本各地的钱炉均有铸造,至明治初年还在使用,前后流通长达240余年,后因德川幕府灭亡而废止。</p><p>明命通宝,明命通宝是安南(现在的越南)古钱币,于越南阮朝明命元年(清嘉庆二十五年,公元1820年)铸行。阮朝所铸铜钱,数量品种较多,版式多样,不但在越南流通,而且也 流入我国。近年来,在浙江舟山、甘肃庄浪、宁县有出土发现。铜质小平,楷书、对读、光背。</p> <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从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到191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在这2132年中国的皇帝共计422人(不含死后被追封的71人)。在位最长的皇帝是清代康熙帝共61年零113天,在位最短的皇帝是金王朝最后一个皇帝——金末帝完颜承麟。 他从即位到身亡不到一天,据有关史料说仅有一个时辰。</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在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的社会中共有多少种钱币估计很少有人能说清楚,据我估算起码要有上千种之多;我所收集的仅是普通常见的几种,其目的就是对中国古钱币做一些了解,同时也可以重温一下每一枚钱币的那段历史。</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我所收集的都是铸币,不含纸币及机制币。因为铸币有着古朴之美,无论是钱文的字体还是其锈色都能让你产生无限的的遐想~</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喜欢的朋友可以继续关注,我还在陆续的添加中……</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br></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注:以上我收集的钱币都是经过权威部门鉴定、装盒、评级的,真品无疑喜欢的朋友可参考。</h3><p style="font-family: -webkit-standard; white-space: normal; -webkit-tap-highlight-color: rgba(26, 26, 26, 0.301961); -webkit-text-size-adjust: auto;">有错误的地方请朋友们留言,以便我修改。谢谢</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