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曲黄河阵一一山会村民俗(二)

<p class="ql-block">   九曲黄河阵,因像九曲十八弯的黄河而得名,也叫九宫八卦黄河阵,是山会村元宵节传统的社火形式,村民们习惯叫“黄火(河)场”。此民俗起源于军事防御布阵,后运用于祭神祈福;随着科技时代的到来,逐渐演变为民间节日观灯游玩的习俗,已有三百年历史了。 </p><p class="ql-block"> 九曲黄河阵源于古战场的迷魂阵图形,由《封神演义》的故事延续而来。 </p><p class="ql-block"> 商朝末代君主纣王凶残无道,姜子牙受西伯侯文王邀请领兵伐纣。为保商纣江山,商朝太师闻仲请来好友赵公明率兵抵御,结果赵公明不幸丧生。当时赵的妹妹是三仙岛上的三位娘娘,即云霄、琼霄、碧霄,为报杀兄之仇,就在西歧设下九曲连环阵,挑战姜子牙前来破阵。复杂多变、虚实无常的九曲黄河阵,是古代十绝阵之一,厉害异常。此阵内藏先天之奥秘、生死机关,外按九宫八卦,连环进退,井井有条。人虽不过六百,却胜过百万雄师。神仙入此成凡人,凡人入阵而命绝。开战几个回合,结果阐教玉虚宫原始天尊门下十二金仙皆被擒拿,困身于九曲黄河阵中,千年道行,一朝成化饼。其后,太上老君联手元始天尊协助周武王作战,凭借圣人之躯合力大破九曲黄河阵,最终收伏云霄等三仙姑。后世人们为崇尚三位娘娘的忠义英武,便在正月十五点灯模拟九曲黄河阵以纪念。后因三仙位列封神榜,被封为送子娘娘,人们便修建碧霞宫(祠)或奶奶庙,内塑三仙像,祈求喜添贵子,人丁兴旺。</p> <p class="ql-block">  黄河灯阵最初是人们禳灾驱疫、祈求平安的一种元宵节敬神仪式,包含了对火十分崇拜的意思。在古代,我县与北方游牧民族接壤,这或许是受蒙古文化影响所致,蒙古人敬重火,认为火具有使一切东西变得纯洁和常存的能力,也就是烧毒杀菌之意。 </p><p class="ql-block"> 山会村的九曲黄河灯大体由老杆、灯桩、拉绳、彩门(入口、出口)、牌楼组成,基本仿照古代作战布阵图而构建。 </p><p class="ql-block"> 布阵的第一步首先是“起老杆”。每年正月十三,在村中央的麻湟滩旧址,先平整场地 ,找准中心挖深坑,将一根四丈多高的木杆垂直竖起。老杆顶上擎有巨形寿星驾鹤灯,此仙翁正是道教天神太上老君。白鬓银须,神态自若,右手握羽扇,座下是展翅大白鹤,寓意延年益寿。 </p><p class="ql-block"> 起老杆前,先要请瘟神爷。由灯官率领文艺表演队员,从村北的五圣庙将瘟爷请回村里。在黄河阵牌楼前搭建一个临时神龛,让瘟爷安神入定,供养三天。元宵节后再隆重护送还宫。为啥要请瘟神呢?道教信奉瘟神。在古代,天降疫灾,无法逃避,遭瘟病死去的人很多。健在的老人们动辄有句口语:传人了!就是专指时常暴发的传染病。据说上天负责瘟疫的有五位力士,隋文帝遂修建祠堂奉祀他们,封五方力士为将军。相传道教匡阜真人游历到此,将五瘟收为部将,自此道教将其衍化为在教瘟神。也就是瘟神也入编道教行列,从此改邪归正,除瘟剪疟,保病镶灾。后专门建造五圣庙,供患病者向五圣祈祷,祈求驱病消灾。由此说来,这瘟神爷是管控治理瘟疫的好官,因此,必须在一元复始的春天,把瘟神邀来以贵宾款待,与民同乐,护佑百姓四季无灾。</p> <p class="ql-block">  起老杆是极有讲究的,须择吉日良辰,邀请民间乐队吹吹打打。这一天,全村青壮劳力不约而同都会准时到场,吆五喝六齐心协力,用最原始的木杠支撑或麻绳牵拉等办法,硬是让巨木老杆耸入云天。起老杆的场面相当壮观,既惊心动魄,又热闹祥和。大汉们主动上阵,绝不袖手旁观;老弱妇孺则四周围观,呐喊助威,鼓乐齐奏,炮火连天。起老杆已经属于元宵节的重要流程了,村民们非常享受这个既刺激又激动人心的过程。老杆的顺利竖起,不仅预示着元宵庆典的安祥太平、圆满成功,还预兆了新的一年风调雨顺、百姓安康之意。因此,全村人格外上心,都捏着两把汗,确保万无一失。 </p><p class="ql-block"> 老杆确立了中心之后,绕杆一丈高处用木板搭建平台,红幔围拢,这在古代对战时其实就是将军的指挥台。接下来,将361根1.2米高的木桩,按照老祖宗传下来的图纸,等距离(间隔1.5米)栽成一个四方形阵图,并按照规则用麻绳把木桩连接成九个盘环曲折的兵阵。各排木桩之间就形成了弯弯曲曲的通道,好像一个很大的城廓。走向各不相同,更像道教阴阳太极图的变阵,一个大的太极图中包括了九个小太极图,即九宫八卦图。从四边中点对正往里数,这老杆都是处于第10根杆的位置,神奇不?灯阵望去使人感到威武壮观,格外喜庆。灯阵南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用云杉翠枝插建的牌楼,正中横挂一块大匾,曰:九曲黄河阵。穿过牌楼几步,就是彩门,门柱贴有鲜红对联:着红披绿扭秧歌,祛病延寿摸老杆。在彩门下的左右两旁标着进口、出口,以指示来人游转的路线。游者从入口进去,沿着布满疑点的弯曲通道走下去,可轻松游遍整个灯阵。 </p> <p>  灯阵正中的老杆上挑起一盏灯叫天灯,每根木桩顶端都托起一个灯盏,再加上三盏门灯,共365盏灯。一盏灯代表一天,365盏则象征着一年。预示一年顺利,天天平安。灯盏一般用土豆挖成圆洞,内扎棉花缠过的麻秸作为灯芯,倒入葫油,外面用各色纸粘糊成灯罩,夜幕下显的五色斑斓、火光烛天。如恰遇天降瑞雪,盏盏灯火,更富有诗情画意。过去全村人口三百多户,每天每户自己动手,家家送灯,祈福家人安好。后来随着人口增加、经济富裕,村集体改变了做法统一管理起来,但仍然提倡村民们自愿为灯添油。添油添福,加油加贵,大家都会自觉配合,美好的祈愿不言而喻。后来自从通了电,有的村就把这些油灯用五颜六色的灯泡取而代之了。这样尽管省事了,却缺少了忽明忽暗、闪烁飘曳的古风意境了。&nbsp;  </p><p> 转游九曲黄河灯通常是在晚上进行的。夜幕降临,主管人一声吆喝:“点灯!”瞬时,365盏油灯同时点亮,转九曲便开始了。&nbsp;</p><p> 一般转九曲时,先由社火文艺表演队在前面开路,在唢呐高亢豪壮的大得胜曲的渲染下,在铿锵有力的锣鼓声中,大部人马边摇旗呐喊,边挥舞兵器,仿佛破阵大军潮流般涌动,蔚为壮观。群众尾随其后,浩浩荡荡,蜿蜒曲折。每天晚上进一次阵门,都要吹奏喜庆秧歌,祈求天地神灵保佑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转九曲的方式五花八门,有独行客,也有多人结伴转游的。人们沿着灯杆连成的纵横回旋的路线绕来绕去,有的游出去了,有的又绕回来,引起一阵阵欢笑。尽管方寸之地,全程走过需要二十几分钟。民间还有“转九曲五谷丰登,抱老杆祛病消灾”、“游了黄河灯,一辈子不肚痛”、“游了黄河灯,全家享太平”的谚语。</p> <p>  村里有正月十六游百病的传统。这一天晚上,人们举家倾巢出动,就连不常出门的老弱病残也出现在"黄火场”,但见人头攒动,拥挤不堪。无论谁走到老杆处,都会使劲给这冰凉的神木一个拥抱。通过游行,甩掉灾病;企盼百毒不侵,瑞气附身。这也正好印证了老生常谈的那句话:生命在于运动。&nbsp; &nbsp; &nbsp; &nbsp;</p><p> 由此看来,山会村历代先人们不断建造的瘟神庙、奶奶庙、三清观等众多奉祀场所,就如同这曲折回环的黄河阵一样,都是古人在特定的农耕落后时代,面对大自然的无奈、面临大灾难的无助而衍生出来的解脱方式。一切活动都是为了敬神,分明诠释了老百姓因无力抗争天灾人祸所折射出的朴素的精神寄托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今天看来这就是迷信,但感同身受、换位思考之后,我不禁唏嘘:我们的祖先真是太难了!</p><p> 值得庆幸的是,古人用聪明与智慧创造的、最早出于避害趋利目的、富有宗教色彩的九曲黄河灯会,如今已演变成一种大众娱乐性活动。多数人并非是奔着有求必应而来,图的就是个红火热闹,心情放松。很大程度上,是对乡土文化根植于心的眷恋。</p> <p class="ql-block">  作者:高世忠,山西省诗词学会、楹联协会会员,忻州市文联会员,繁峙县作家协会主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