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念奶奶

随逸听涛

<p>清明节,想起了我的奶奶,奶奶已经离开我们快有4年了,那一刻定格在2016年6月4日。</p><p><br></p><p>这是我在奶奶弥留之际写的文字,《陪伴奶奶的最后时刻》。</p><p><br></p><p>来上海已经5天了,在奶奶最后弥留之际,能够陪伴在101岁奶奶的身边,是幸福的。在每一刻每一分,我感觉到的是无时无刻不在的幸福和满足,以及对奶奶无尽的思念和留念……</p><p><br></p><p>奶奶一辈子经历了不少苦难,但奶奶的一生是幸福的。</p><p><br></p><p>此时此刻,奶奶虽然重病,但并没有痛苦。愿意一直这样陪伴着奶奶…………</p><p><br></p><p>奶奶去世后,家父写道:人生无奈,妈妈走了,一路走好。在我生命记忆里,妈妈的愁苦面容、倦态身躯深深刻在我脑海中。为了我们长大,妈妈您付出了全部能量和心血,父亲走时您只有37岁,最小的孩子只有三个月,还有一个苏家的老奶奶。妈妈您忍受着巨大的精神创伤,独自挑起了养育7个孩子的重担。那么多张嘴每天眼巴巴问您要饭吃,妈妈您有多么艰难,多么的悲苦和无助。那时邻里都说:苏家完了。但是妈妈您用最大智慧和超人力量把我们养大了……</p><p><br></p> <p>下面这段文字,是我2014年10月在上海奶奶过完99岁大寿后写的。</p><p><br></p><p>从哪儿开始写呢?真是没有头绪。就从我弟弟说起吧,弟弟是奶奶带大的。那时父母在四川“三线”,条件艰苦,有了弟弟后,奶奶虽然有胃病,还是来到四川帮着带弟弟。所以这次百岁寿辰时弟弟见到奶奶,两次忍不住流出眼泪。</p><p><br></p><p>奶奶是中国最普通劳动妇女的典型代表,吃苦耐劳、朴素善良、乐观豁达、写这些词语没有任何夸张之处。</p><p><br></p><p>解放前,我爷爷在旧上海港务局杨树浦码头做苦力,一次意外,爷爷故去了……</p><p><br></p><p>奶奶一个人带着7个孩子,当时最小的叔叔只有几个月大。她没有工作,没有收入,就是一个衣村普通妇女,那种艰苦的日子可想而知。听父亲和叔叔们讲,最难的时候,吃饭是没有碗的,一大锅,孩子们围着锅用手抓着吃,裤子就是两片布一缝了事。</p><p><br></p><p>父辈们陆续工作后,生活条件渐渐好转,奶奶依旧是闲不下来,十多个孙子辈的孩子,奶奶没有带过的很少,甚至重孙辈的小孩,奶奶也是帮着操劳携带,奶奶骨子里喜欢孩子。</p><p><br></p><p>奶奶自爷爷走后,一直守寡。虽然没有文化,但她性格乐观、豁达,为人善良、谦让。由于这种朴实的家风,所以儿孙们孝顺,兄弟姐妹们和睦,不管谁家有什么难事,大家都会全力帮衬。目前为止,苏家大大小小二十多家从没有过离婚的情况发生。奶奶喜爱子孙,三叔跟我说:如果天好,老太太会下楼和其它老太太聊天,遇到下雨刮风,奶奶就会一个人在房间翻相册,想念她的儿子、孙子、重孙们,叨唠你们的名字……还说:你们什么时候脸发热了,就是奶奶想你们了。</p><p><br></p><p>这次回上海给奶奶祝寿,最感动我的场景就是看到奶奶总是拉着在外地的子孙们的手,久久不愿放开,还有就是久久不愿离开的看子孙们的眼神。</p><p><br></p><p>也许小一辈的孩子没有太多感受,但我是理解奶奶的心思,奶奶六十多岁时,做了胃切除手术,切除了五分之四的胃,从此身体越来越好。真是耳不聋,眼不花,反应灵敏,记忆超强。毫不夸张地讲很多方面比我强。眼力比我强,看照片根本不需戴眼镜,我得摘近视镜,调整合适距离;记忆力比我强,什么都记得,给我讲那些我遗忘的往事。毎天5层楼自己上下楼两次,生活起居规律,什么都能吃,还不断有黑发长出,医生说老人家的血非常干净,胜过很多年轻人。</p><p><br></p><p>我想,正是奶奶的对我们这个家族无形的精神影响和默默地无私奉献,才使得老苏家得以人丁兴旺,才使得老苏家在几十年中经历风雨不衰。我们家族虽然没有大富大贵,但我们感到幸福美满。因为我们有一个百岁老人,我们有一个千金万银买不来的宝,我们有一个和睦的大家。</p><p><br></p><p>祝愿奶奶福报永远,寿比南山!</p> <p><br></p><p>奶奶走了,愿奶奶在天堂安好!</p><p><br></p><p>怀念奶奶!</p><p><br></p><p>图、文原创:随逸听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