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也是父亲,一位忠贞的老共产党员百岁诞辰。特将2016年制作的美篇相册补充修改,缅怀已离开我们25年的父亲。如今每当想起老人家,我的心都隐隐作痛。后悔当年忙于工作没多陪陪老人,后悔没多听听老爸的教诲,遗憾未能见老父最后一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父亲这辈子活的很精彩!少年上过几年私塾,肚里有墨水工作不犯愁;青年投笔从戎,打鬼子,打老蒋,打美帝,打出新中国;中年参与空军创建,从部队到机关,从北方到南方都留下战斗足迹;老年练毛笔字、写回忆录、弄花种菜,忙的不亦乐乎。更重要的是父亲教会我们如何做人,咱没给革命前辈丢脸!</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如今我也儿孙满堂,快乐安享晚年。希望下一代继续踏踏实实做事,老老实实做人,把优良家风传承下去,告慰廉明一生的父母!</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张铭,1921年11月29日生于河北省饶阳县东崔村。今年是百岁诞辰。</p><p class="ql-block">父亲属鸡,自己在回忆录首页贴了个大公鸡。</p> <p class="ql-block"> 好佩服父亲的记忆力,小时候的事还记得一清二楚。他上私塾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学会珠算、写毛笔字和画国画,还轮流给老师做饭。</p><p class="ql-block"> 上小学成绩前三,全区会考第二,全县考试第三,实实在在的“学霸”啊!虽生活在农村,依旧会唱三国战将勇、打倒列强等歌曲,能拉二胡、吹口琴等,跳绳跳高跳远、击鼓传花、捉迷藏不亦乐乎。1935年,学校焦守封老师为同学讲述日寇占领东北的国耻,极大增强父亲抗日救国的责任感!</p><p class="ql-block">父亲回忆录“渡过的童少年”首页</p> <p class="ql-block"> 1937年5月,父亲跟随本村刘来到天津五金商店当学徒。两个月后“七七事变”,日本人占据天津。父亲随师兄步行回老家,沿途到处是国民党敗兵,还遭遇日军飞机轰炸。8月冀中抗日烽火四起,抗日救国会到村里宣传抗日救国,父亲深受鼓舞。与村里4名同学在饶阳,参加由共产党与国民党东北军53军691团(团长吕正操)共同组建的人民自卫军。那年父亲才16岁。</p><p class="ql-block">回忆录目录</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38年夏天,父亲任八路军<span class="ql-cursor"></span>冀中军区二团政治处技术书记(类似秘书)时,焦守封老师已是二团连队指导员。两人相见格外高兴,一番畅谈后焦老师为父亲改名为张铭(原名张耀洁),还亲手为父亲刻了一枚篆字印章,父亲一直珍藏着。历经83年,印章边缘已经破碎。但它见证了师生的革命情谊,也见证了父亲奋斗的一生!</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我爷爷张景艳上过几年私塾,除了务农还学过中医能为村民看病。“七七事变”前当过村长,思想比较开明。抗日期间掩护过共产党抗日工作和军事情报人员。他个性强、脾气大,父亲姐弟三人都怕他。反之奶奶许珍是贤妻良母,啥活都干、省吃俭用,助人为乐,大家都尊重她。父亲从小受到奶奶呵护,生病时奶奶终夜不眠照料,晚上读书奶奶陪伴。父亲说最怀念奶奶。</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参加人民自卫军时,爷爷坚定的说:你去当兵打日本吧!奶奶说:你岁数小跟着年龄大的学,吃饭穿衣自己处处当心。这就是中国老百姓最朴实的心声!</p><p class="ql-block">奶奶去世早我没见过,爷爷来过沈阳并留下唯一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父亲手书参加革命工作简历</p> <p class="ql-block"> 父亲1937年9月参加人民自卫军并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时期历任:人民自卫军政治部宣传员、八路军第三纵队冀中军区四分区28大队政治处青年干事、饶阳县游击大队青年干事、河间县游击大队组织干事、副政委;冀中军区八分区政治部组织科副科长、代理科长。荣获冀中军区“五一”一等奖章。</p> <p class="ql-block"> 父亲1983年2月23日写的《关于1941至1944年河间抗日战争史的一些回忆》首页。</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抗日战争回忆录中记述:1941至1944年,是河间县及冀中根据地抗战中最残酷时期。河间县游击大队以毛主席军事思想为指针,运用“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退我追”的战术原则,运用伏击战、袭击战、化袭战、破袭战、追击战、地道战、麻雀战打击敌人。四年来河间县游击大队进行大小战斗约43次,取得以少胜多,以劣胜强的战绩。</p> <p class="ql-block"> 父亲任河间县大队副政委参与指挥有代表性的战例:攻克中原村据点;宁庄截击战;五党庙村伏击战;夜袭兴村敌据点;二十里堡伏击战;化装袭克九吉村据点。当时父亲有个外号“白头老张”(少白头),日伪军都挺害怕他。</p> <p class="ql-block"> 1943年下半年至1945年初,敌人由于兵力分散,战线拉长,到处挨打,总体上处于收缩状态。河间县境内之敌也由面到线,撤退了一些支线上的据点,龟缩在主要干线防守。由此根据地得以扩大,增加了游击战回旋余地。此时,我军在武装斗争上采取“敌退我追”的原则,集中兵力打击敌人。</p> <p class="ql-block">父亲回忆录记述有代表性的战例:</p><p class="ql-block">一、夜袭河间城,活捉陈中月</p><p class="ql-block"> 1943年11月×日,县游击大队手枪队20余名精干队员,从河间城东北角攻入城内。其他部队和区游击队,在副大队长路松起和副政委张铭指挥下,包围县城并佯攻城门和一些哨所,分散敌人注意力。使手枪队成功抓获河间国民党党部书记陈中月。打死打伤敌武装人员10余名,缴获一些武器和物资并顺利出城。这次战斗给敌人当头一棒,让城内伪政权及守军惶惶不可终日。</p><p class="ql-block">二、东石相村地道战</p><p class="ql-block"> 1943年12月×日,县游击大队副政委张铭带1个小队和1个手枪班佛晓前刚转移到东石相村。沧州景和伪军头子高洪基的部队约200余人(部分骑兵),就包围该村(此前任河支队1个排刚转移走,敌人是奔此目标而来)。我军来不及转移,当即决定利用地道坚持战斗。从早到晚敌人开展大搜捕。有的洞口被发现,敌人就灌水、赶猪狗往洞里钻、用烟火熏。当敌人探头或下洞时,我们就用手枪打,致敌伤亡10余人。临近傍晚敌人守住主要街口和所有制高点。我军则寻找到通往村外的出口,各班相继冲出敌人包围圈。随后绕到村南面有灯光的地方,集中火力袭击敌骑兵,敌阵营顿时大乱。因晚上敌人不敢盲目离开村庄追击,我军安全撤离,无一伤亡。由此看出敌人虽多,但士气低落,白折腾一天。</p> <p class="ql-block">三、围攻河间城</p><p class="ql-block"> 1944年3月×日夜晚,为牵制敌人,配合反扫荡。县游击大队及部分区游击队,在副大队长路松起和副政委张铭指挥下,趁河间城敌人空虚,围攻县城。北城门是主攻方向,我们用土坦克(木桌上盖几层棉被、洒上水、桌下1至2人顶着前移)攻到城下,集中三、四十枚手榴弹爆破城门。同时用步枪打排子枪,集中火力杀伤敌人。我们还把鞭炮放在铁桶里,点燃后声音和真枪一样,以此壮大进攻声势。同时还开展政治攻势,瓦解争取敌军。我军攻入一处城角,打死打伤伪军20余人后,于佛晓前撤出。这次战斗给城内和外围据点敌人造成极大恐慌,迫使出城扫荡之敌很快窜回县城。</p> <p class="ql-block">四、黑佛头村伏击战</p><p class="ql-block"> 1944年4月×日,根据从河间城得到的可靠情报,日寇1个小队和伪军1个中队,共计150余人,由河间向沧州运送粮食。副大队长路松起和副政委张铭率县大队及任河支队1个连,在支队长宋芝渊统一指挥下,于佛晓前在沧河公路黑佛头村一带设伏。上午9时左右,当敌人进入伏击圈后,集中火力猛冲猛打,全歼日寇1个小队,其中亡20余名,生俘5人。伪军伤亡10余人,生俘20余人。缴获轻机枪1挺、小炮2门、步、手枪40余支、自行车20余辆及一些物资。我军牺牲2人,伤5人。</p><p class="ql-block">五、流水套伏击战</p><p class="ql-block"> 1944年9月×日,河间县伪县长亲率150余名伪军出动抢夺粮食。我军得知该情报后,县游击大队一部、任河大队一部及三个游击小队,在副大队长路松起指挥下,埋伏在流水套村和老庄子一带。当敌人接近时发起冲锋,当场毙敌20余名,生俘台湾籍伪县长贾××及伪军80余人。缴获步、手枪60余支、马车和部分物资。战后伪县长交由敌工部门处理。</p> <p class="ql-block"> 父亲生前对我们五位子女在《要说的话》中写到:1942年王晰(我妈)父亲杨云卿当时任区农会主任,被日寇杀害;1940年张铭(我父)的亲叔兄、入党介绍人张兆一,任八路军十六团副团长时在对日作战中牺牲;1942年张铭在战斗中被日寇枪击,背部负伤。</p><p class="ql-block"> 国恨家仇不能忘记!</p> <p class="ql-block"> 1945年8月,日本鬼子向冀中八分区投降,军区机关进驻河间县城。年底在县城附近缴获一架美军因迷航迫降的飞机,预示父亲的部队与飞机有缘啊!</p><p class="ql-block"> 1946年,国民党撕毁停战协议进攻解放区,八分区转津浦路附近打击敌人。</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父亲(前排左一)1946年7月,摄于河间大尚屯,照片下方的字由父亲书写。</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解放战争时期,父亲任</span><span style="font-size: 18px;">晋察冀军区冀中军区八分区政治部组织科长、冀中军区第7纵队21旅政治部组织科长、华北军区第69军209师政治部组织科长。</span></p> <p class="ql-block">1947年8月,摄于冀中任丘县。</p><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8年3月至4月,父亲随第7纵队21旅参加保定外围作战,破击平保段(今北京至保定)铁路,攻克霸县、雄县、板家窝等城镇。5月华北军区成立,第7纵队归华北军区直接管辖。6月至7月,参加护麦作战和保北战役,攻克车曹村、魏家营等据点及新城、固安县城。9月至10月,参加护秋作战和阻击国民党军偷袭石家庄以及解放保定作战。12月,参加平津战役。</span></p> <p class="ql-block"> 1949年1月,遵照中共中央军委关于统一全军编制序列及部队番号的命令,第7纵队改称中国人民解放军第69军,直属华北军区领导。5月,第69军的番号撤销。</p><p class="ql-block"> 1949年5月以北岳军区独立旅为主,加上华北地区的一些地方部队大小7个团整编成华北军区独立209师。师直机关由独立旅机关和冀中7纵队21旅机关整编而成,下辖3个团。全师官兵共计3077名。高厚良任师长,邓可运任政治委员。</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5年父母结婚照</span></p> <p class="ql-block"> 209师政委邓可运是父亲的老领导。他1930年加入共青团,1931年参加红军。建国后任铁道公安部队政治部主任。1955年5月14日,国防部下达成立海军旅顺基地命令,并以铁道公安部队领导机关为基础组建海军旅顺基地。邓可运任海军旅顺基地政治部主任;后任副政治委员兼政治部主任。1961年晋升少将军衔。是一位受人尊敬的老革命。</p><p class="ql-block"> 1976年父母在大连八七疗养院疗养,我曾随他们去桃源街“海军红松岭干休所”看望邓可运将军。当时他已瘫痪在床,但精神很好。和父母聊起战争年代的事情依旧那么清晰,仿佛就在昨天。1978年邓老在大连去世,享年65岁。前些年我去红松岭干休所散步,邓老住过的小楼依在,只是人去楼空,给后人留下无尽的思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49年,209师移防山西阳高县杏元庄。1950年,我在此地出生。由于父母都忙于工作,居然记不得我的出生日期。直到1995年,我二姨夫从当年也在209师驻地生孩子的老战友处得知:当时驻地有7人生小孩,6个是女孩,只有我是男孩。我比她姑娘早生7天。所以我才有了确切的生日!</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我妈说生我时,大人就靠土豆为生。我没有奶吃,长的又干又瘦!我挺理解爸妈的,当年他们的心思都放在工作上,真没时间顾小家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父亲在前排右一,摄于1946年。</span></p> <p class="ql-block">父亲写的回忆录《从陆军到空军》</p> <p class="ql-block"> 1950年9月28日,209师师部和三个步兵团团以上机关干部、战士从山西大同乘火车途经北京昌平,于10月初到达沈阳东塔机场,改编为空军第三旅。旅长方子翼、政治委员高厚良。</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49年5月,摄于保定。</span></p> <p class="ql-block"> 625、626、627团部依次编为航空兵第7、8、9团。飞行员来自牡丹江航校一期甲班和速成班学员。</p><p class="ql-block"> 1951年第二季度,空三旅正式改番号为空军第三师,师长袁彬。父亲任空三师组织科长。7、8、9团分别驻沈阳于洪屯、东塔和北陵机场。当时空军初建,都是苏联空军飞行师、团对口传教我方。</p> <p class="ql-block"> 1950年12月,部队进入紧张战备训练。训练初期是飞苏制米格—9。该型飞机留空时间只有40分钟,武器威力小。发动时易着火,须有人拿着灭火器防备。每个飞行员平均飞行20个小时,米格—9就被淘汰,放在机库成了废铜烂铁。</p><p class="ql-block">米格—9飞机</p> <p class="ql-block"> 1951年3月,空三师开始改装米格—15。飞行员只进行了简单起降,编队,单双机攻击等训练。由于苏联教官少,地靶、空靶射击都没练。咱们的飞行员都经历过解放战争,作战勇猛、体质好。但普遍文化水平低,飞行技术薄弱。在沈阳发生两次一等事故,机毁人亡还伤及百姓。但空7团飞行员崔巍在发动机故障的情况下,冷静操作把飞机降落在稻田里,荣立二等功。</p><p class="ql-block">米格—15飞机</p> <p class="ql-block"> 1950年,母亲任空三师7团机关指导员。1954年2月至1955年底,解放军开始第三次精简整编。总员额从400万人减到350万人。其中女军人裁减约11万人。当时很多女军人都领取复员费当随军家属。母亲则转业到沈阳化工燃料公司继续工作。其后由于经常随父亲调动工作,我妈的官越当越小,但工作热情始终不减!</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51年2月,父母与空三师战友在沈阳合影。那时的军人略显土气,可精神头挺足!照相时我两个姐姐都在河北老家,1951年10月才被我妈接回沈阳。</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父亲(后排右二),前排母亲和我。</span></p> <p class="ql-block">父亲上前线,妈妈和我留守沈阳。</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51年4月,按照空军命令将原3团制改为2团制,将第7团编为空四师12团。将原第8团改为第7团番号。</span></p> <p class="ql-block"> 1951年10月21日,中朝人民联合空军第三师在代师长袁彬、政委高厚良率领下,带领7团、9团,抽调50架米格—15飞机开赴安东浪头机场接替空四师参战。<span style="font-size: 18px;">当时全师飞行员平均飞行时间只有68小时。</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说:当年浪头机场部队多营房少。他们组织科8个人办公兼宿舍才两间小房,共12平方米。机场除了塔台,没有其他设施。空、地勤食堂在苇棚里,机关干部和战士哪怕天寒地冻都在露天吃饭。</p> <p class="ql-block"> 部队进驻不久便参加战斗飞行。开始由苏军飞机掩护。一个月后就单独作战了。战斗起飞每天平均三次,少数时间四次。都是把敌机拦截在朝鲜清川江上空,有时打到大同江。初期十几次战斗旗开得胜,打掉敌机我军无伤亡。飞行员说我们米格—15打F—84就像老鹰捉小鸡!后来敌我双方都有伤亡和损失飞机,但敌多于我。</p> <p class="ql-block"> 1952年1月14日,空三师完成第一次参战,由安东回到沈阳休整。空三师自1951年10月21日至1952年1月14日,在86天中,战斗出动2391架,进行大小战斗23次,击落敌机55架、击伤敌机9架。空三师共计损失飞机21架,牺牲飞行人员6名。</p> <p class="ql-block"> 1952年1月中旬,全师返回沈阳北陵基地。接着进行战后评功总结并召开表彰大会。为空战中光荣牺牲的空7团副团长孟进、大队长牟敦康、空9团副大队长刘钊等六名同志及汽车司机张志华召开追悼大会。</p> <p class="ql-block"> 父亲侄子张志华(后排站立者)牺牲时才19岁。他在朝鲜空三师前指执行接送人员任务时一天两夜未休息,在敌人轰炸情况下连续两次出车,因过度疲劳,下陡坡时所驾驶的苏制吉普车翻下悬崖光荣牺牲。</p><p class="ql-block"> 这是张志华烈士和父亲参加抗美援朝前与母亲和我拍的合影。按志愿军规定,参战前父亲及张志华都摘下帽徽和胸章。</p> <p class="ql-block"> 张志华是我大伯独生子!他牺牲后大伯悲痛欲绝,几年后便去世了。父亲一再告诫我们:“保卫祖国自主权,打击外来侵略者”。就是不忘国恨家仇,时刻准备为祖国贡献一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52年2月1日,毛主席亲笔写下"向空军第三师致祝贺"的嘉勉。</span></p> <p class="ql-block"> 1952年5月,父亲转任空7团政委。随空三师第二次转场丹东浪头机场,执行作战任务。这时美军换装F—86飞机,作战性能强于米格—15,开始几场空战有些吃亏。针对这一情况,发挥我机优势,专攻敌机弱点,战局有所扭转。</p><p class="ql-block"> 9月空7团返回沈阳改装米格—15比斯。该机型1949年9月首飞,1952年初大量投产。外形上和米格—15差别不大,它改装了推力2700千克的的BK-1型发动机,飞行性能有所提高。10月中旬7团又回到浪头机场。随即9团回沈阳改装飞机。</p><p class="ql-block">米格—15比斯飞机,机翼翼刀有缺口</p> <p class="ql-block"> 1952年5月,空三师又赴朝参战9个月。在整个抗美援朝作战期间,空三师共有63名飞行员参战,击落敌机87架、击伤27架(其中7团击落击伤58架,9团击落击伤56架)。空三师被敌击落43架、击伤18架,牺牲飞行员18名。</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美国空军F—86(上图)和F—84(下图)飞机。</span></p>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战争进行到中期以后,在苏联支援下志愿军拥有当时最为先进的喷气式战机米格-15比斯。多次成功地拦截美军战机,在鸭绿江南岸平原一带上空形成了著名的“米格走廊”。迫使美国远东空军不得不禁止白天使用 B-29 轰炸机,而采取相对安全但效率较低的夜间轰炸行动,这种状况一直持续到战争结束。有力地保障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后方的补给与安全。</p> <p class="ql-block"> 1953年1月10日,空三师在浪头机场召开击落击伤敌机百架庆祝大会。中央军委发来嘉勉电,军委空军奖给空三师一面巨幅奖旗,上绣“战绩大、打得好”六个金黄色大字。中朝空军联合司令部、沈阳军区空军、各兄弟师、航校等也都送了锦旗,发来贺信、贺电。这是空三师历史上最光荣的一页。</p>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空战锻炼了部队,提高了战斗力。积累了战术技术、政治工作、机务保障、后勤供应等各方面经验。空三师先后涌现击落击伤敌机29架的“王海大队”、击落击伤敌机17架的“赵宝桐英雄中队”。</p><p class="ql-block">王海大队飞行员</p> <p class="ql-block"> 空三师还涌现击落击伤敌机9架的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王海和赵宝桐;击落击伤敌机8架的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刘玉堤;击落击伤敌机7架的一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孙生禄烈士;击落击伤敌机6架的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范万章;击落击伤敌机4架的二级战斗英雄、特等功臣杨振玉、焦景文;击落敌机4架的特等功臣罗沧海;二级模范9团机务处特设助理钱良生、师汽车队副排长苏志明等英雄模范。</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抗美援朝首次出战时任空三师组织科长兼任机关党支部书记,由于战时政治工作成绩显著荣获立三等功奖章。第二次出征任空7团政委,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荣获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二级独立自由勋章。</p> <p class="ql-block"> 抗美援朝期间,我军飞行员未进行昼间复杂气象和夜间一般气象飞行训练,极大影响战斗力。停战后空7团转赴辽阳机场,组成复杂气象训练队。队长由师长袁彬担任,副队长李汉,父亲任政委。7团全体、9团大部飞行员,空十二师各团领导共计40余名参加训练。在理论学习基础上,实行带飞,考试合格后放单飞。全体人员一个半月就能飞复杂气象了。由此,空三师成为人民空军第一个能在复杂气象条件下作战的航空兵部队。以后該师一直是空军王牌部队。</p> <p class="ql-block"> 1954年4月,空三师全部(带场站)由沈阳移防浙江嘉兴机场,归南京军区空军建制。师机关和两个团都在一地。南方阴冷潮湿,蛇鼠常爬进屋里,还有血吸虫病,北方人很不习惯。大家积极克服困难,很快就适应了。我还记得小时候随父母在嘉兴短暂待过。</p> <p class="ql-block"> 1944年4月,毛主席在修改《关于军队政治工作问题的报告》时,加写两句话特别引人注目:一句是“中国共产党从它参加与领导中国民族民主革命以来,从它参加与领导为这个民族民主革命而战的革命军队以来,就创设了并发展了军队中的革命的政治工作”;另一句是“共产党领导的革命的政治工作是革命军队的生命线”。由此可见军队政治工作的重要性。</p><p class="ql-block">父亲书写《空军战时政治工作》封面</p> <p class="ql-block"> 1954年5月,空军政治部调南京军区空军政治部宣传部文化科长吴夫向和父亲前往朝鲜,代表空军编写“空军抗美援朝战时政治工作总结”。途经北京空政首长交代任务并从秘书处领取必要的原始材料。到安东后乘志愿军火车到平壤,再换乘汽车抵达志愿军总部所在地桧仓。</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父亲说:在志愿军总部受到热情招待。虽然条件比较简陋,但把最好的木屋让个他们住。每周洗一次澡,晚间还能观赏京剧、杂技歌舞表演。 </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font-size: 18px;"> 期间参观了抗美援朝展览馆、陆军炮兵、装甲兵的装备、坑道和阵地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父亲利用休息时间走访了附近的村子。那里的朝鲜人都很热情,主动招手致意。当地还有几户辽宁、山东、河北人。一位河北老大娘听说父亲是老乡,马上拉起家常,还告诉父亲一些当地人生活习惯,比如朝鲜人喜欢吃半熟的鸡,咬一口出血才好吃等。真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有说不完的话!</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父亲在朝鲜乘坐的苏联嘎斯67吉普车</span></p> <p class="ql-block"> 参与编写《抗美援朝战时政治工作总结》全体人员合影,前排左二是父亲。</p> <p class="ql-block"> 总结写了一个多月,基本定稿后回到北京。经空军机关审阅,召开部务会讨论审查,根据所提意见又进行认真修改。1954年8月25日呈报空军首长及有关部门。</p><p class="ql-block">《空军战时政治工作》打印稿首页和尾页</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54年10月,父亲调任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分管作战和飞行训练政治工作。在两年时间里8次带领工作组到部队了解战备与训练中的政治工作。在每个师、团都要停留15至20天。有次住在齐齐哈尔空二十师招待所。屋外零下35℃,屋里虽有火墙,仍需穿棉衣、戴棉帽、盖棉被睡觉。部队飞行训练和飞机维护的难度可想而知。就是这样大家士气十分高涨!</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54年11月摄于沈阳</span></p> <p class="ql-block"> 1955年,中央军委、总参谋部针对当时国际形势,汲取甲午海战日军在庄河登陆侵占大连、旅顺的教训,于辽东半岛组织部队实施抗登陆示范演习。7月初导演组入住八二及空军疗养院,父亲也随空军组政工组进驻。很快就编写出战时政治工作,战时政治动员教育提纲。定稿后编写组8位成员分别扮演空军兵团级、军级、政治部主任登台进行演练。然后听取意见改了三次才送导演部审阅。</p><p class="ql-block">照片选自大连棒棰岛3号楼周总理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8月朱德总司令来到大连,指导抗登陆演习准备工作。还在大连军人俱乐部亲切会见团以上干部并作重要讲话。</p><p class="ql-block"> 10月12日,父亲向导演组政治部汇报完工作后又驱车赶至演习指挥部向总政副主任甘泗淇汇报演习文书及演练部队思想状况。见面后他亲切握手,让座喝茶。甘副主任对汇报很满意,又问了其他方面情况并说了一些鼓励的话。甘泗琪曾任八路军120师政治部主任,父亲在冀中根据地就见过,对其印象非常好!</p><p class="ql-block">照片选自大连棒棰岛3号楼周总理纪念馆</p> <p class="ql-block"> 1955 年 11 月 11 日至 13 日由叶剑英元帅担任总指挥,粟裕、陈庚大将和邓华、甘泗淇、肖克上将担任副总指挥,在庄河西部沿海地区,模拟使用原子、化学武器条件下组织兵团实兵“抗登陆”战役示范演示,参加演习部队有中国人民解放军陆军第 3 兵团第 38、39、40、64 军,独立第1 机械化师,空军第二、第三军,海军旅顺基地等 18 个师以上机关和 32 个团的实兵,总共 6.8 万余人,动用各型飞机 200 架次,舰艇100 多艘,坦克 200 多辆和喀秋莎等各种火炮 1000 多门,组织全军809 名高级干部随演习部队作业和参观见习。 </p> <p class="ql-block"> 演习结束后,彭总一行乘指挥舰、父亲随空军副政委王辉球及编写组成员乘登陆舰出海视察。</p><p class="ql-block"> 接着对演习工作总结讲评。还在大连军人俱乐部召开师以上干部大会,沈阳军区司令员和政委讲话。晚上会餐时彭总简要讲话并向大家祝酒,气氛非常热烈。父亲还和两位来自冀中军区的同志向老司令孙毅(时任总参训练总监部部长)敬酒,孙司令很感动。</p> <p class="ql-block">父亲(左一)沈阳军区空军政治部二级部部长合影</p> <p class="ql-block">父母(左一、二)游览北陵公园</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55年12月,沈阳军区空军召开团以上干部授衔大会。空军副司令员王秉璋代表空军党委和首长出席会议,并宣布党中央、毛主席和军委、空军权限授予各级干部军衔命令;沈空政委黄立清宣布沈空权限命令。会议很隆重,晚上沈空文工团还演出了节目祝贺授衔。</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大连参加抗登陆演习时,就提前佩戴了中校军衔。</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95年我回家探亲,特地为父亲拍摄身穿55式空军校官礼服的照片,老人家还是那么精神!只可惜帽子让我姥姥做鞋垫了,肩章也不知所去?父亲55式常服武装带在文革时是我的最爱,我当兵后妈妈还一直保存着。</span></p> <p class="ql-block"> 1956年10月,沈空调整空六师领导班子,父亲出任政治部主任(后任副政委)。</p> <p class="ql-block"> 从1956年三季度至1957年上半年,史洁如师长、丁克明政委、姜玉坤副师长、申炳煌副师长,陈文章参谋长先后到任。班子成员相互信任,团结一致,大胆工作,部队各方面工作有了很大起色!</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左起:史洁如师长、何风琴副师长、父亲、丁克明政委。</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调空六师工作后,全家也搬到周水子机场靠铁路的日式平房居住。那时这里还是荒郊野岭,几乎看不到人。现在周水子机场早已改为民用机场,周边全是高楼大厦。过几年机场还要迁到金州湾海上,周水子地区会更加繁华热闹!</p><p class="ql-block">和父母在周水子机场日式平房前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空六师成立于1950年11月20日。以独立170师师部及508、509团部为基础,在鞍山组建。抗美援朝中空六师击落击伤敌机31架,该师牺牲飞行员14名。</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父亲(右)在空六师礼堂前</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54年空六师调驻上海;1955年调回大连周水子机场;1966年调归兰州军区空军,驻防甘肃临洮和中川机场。</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空六师装备过的歼六飞机</span></p> <p class="ql-block"> 建国初期福建前线没有空军航空兵驻防,国民党空军肆无忌惮侵犯我领空,杀害我百姓。1958年7月29日至10月10日,我人民空军航空兵师陆续进驻福建,经多轮空战终于在福建前线站稳脚跟。国民党空军再也不敢到福建上空横行霸道。</p><p class="ql-block"> 1959年后,随着台湾海峡军事斗争形势的逐步缓和,解放军空军在福建地区对国民党空军主要是反侦察窜扰。1960年至1968年,蒋空军共窜入福建境内侦察131次,出动144架次。</p><p class="ql-block">福建轮战时装备的米格—17飞机</p> <p class="ql-block"> 我空军入闽作战共击落国民党空军飞机87架,击伤65架,俘获飞行员224名,夺取并巩固了制空权。迫使国民党空军在1958年停止了对大陆的轰炸活动;1962年停止了空降小股特务活动;1967年停止了特种飞机电子侦察和政治破坏活动;1969年停止了入侵大陆侦察活动。</p> <p class="ql-block"> 1959年4月,空六师机关带16团从普兰店机场转赴福建连城机场轮战。期间战斗起飞不少,但由于国民党飞机不敢靠近大陆,我军原则上也不到公海飞行,所以没有发生交战。空六师各方人员严阵以待,每天下午4时开展飞行训练,极大提高部队应急作战能力。</p><p class="ql-block">父亲去福州开会途经厦门拍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 父亲说:解放军南下时,从陆军部队抽调一大批干部充实福建地方政权,团长、政委分别任县长和书记;营长、教导员分别任区长和书记;还有大批北方根据地来的地方干部到区、村工作。所以当地政府和百姓对空军到福建轮战特别欢迎,全力支持!</p><p class="ql-block"> 1959年6月,父亲和参谋长陈文章一行四人乘吉普车到福州军区空军开会。往、返途中参观了古田会议会址;在漳州、泉州、厦门稍事停留。在厦门陆军炮阵地用望远镜眺望大小金门岛,可惜有雾看得不太清楚!</p><p class="ql-block">在厦门鼓浪屿拍照留念</p> <p class="ql-block"> 1958年8月,毛主席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提出:“我看所有的‘长’—军长、师长等,都至少当一个月的兵,头一年最好搞两个月,要服从班长、排长指挥。一年你管人家十一个月,人家管你一个月还不行吗?有些过去当过兵的现在多年不当兵了,再去当一下。</p><p class="ql-block"> 9月20日,总政治部根据毛主席指示作出了《关于军队各级干部每年下连当兵一个月的规定》。规定下发后,全军上下迅速掀起了干部下连当兵的热潮,许多高级将领更是表现突出。</p><p class="ql-block">许世友上将下连当兵的照片</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根据上级要求父亲到空六师18团机务2中队当机械兵,与战士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同娱乐。中队为其安排床铺、发给脸盆和小板凳,并在机械师领导下学习维护飞机起落架和航炮。父亲有意干脏活累活,积极参加中队日常活动,主动拉近和战士距离。一段时间后与干部战士无话不说。从中也了解到家属来队住处不够;干部点名包罗万象,时间太长;地勤灶管理不善,伙食差还浪费;俱乐部缺少器材和图书等。当兵结束后父亲协同机关和场站提出解决方案并限期完成。父亲说下连当兵好处多,个人受锻炼、提高责任感、密切了官兵关系!</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杨得志上将下连当兵照片</span></p> <p class="ql-block"> 1960年1月父亲被任命为空军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由于工作无人接替,直到6月才去北京报到。</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空六师欢送父亲(前排右三)和王少林副主任(前排右四)</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到任后组织部长夏屏西,空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辉球先后找父亲谈话:勉励尽快熟悉情况,注意学习,努力工作!</p><p class="ql-block"> 大机关下部队是常态!上任不到一个月空军就组织师以上机关大抓基层建设。父亲带工作组去空一军、二航校等单位帮助整顿基层。工作简报被沈空和空军转发各部队。8月空军政委吴法宪还在长春听取各组汇报,还对抓基层建设进一步提出要求。</p><p class="ql-block">1960年父亲晋升空军上校军衔</p> <p class="ql-block"> 1960年11月19日夜,国民党空军P2V侦察机窜入我郑州防区。空军25师夜航大队长尚德赞机组驾驶图2(又译杜2)轰炸机顽强截击。敌机施放无线电干扰,拼命低空逃窜。由于我机载设备无法同时识别敌机与高山,机组不幸撞山。敌机在回逃窜过程中,另一架由飞行员赵永寿驾驶的图2飞机对敌机实施大角度拦截射击,但因高度太低,开炮猛烈造成飞机失事。两机8名飞行员全部壮烈牺牲。</p><p class="ql-block">图2轰炸机照片</p> <p class="ql-block"> 飞机失事当晚,父亲和司、政机关几位同志随同空军副司令成钧乘专机抵达郑州,又换乘直升机到达失事地点,接着翻山越岭赶到飞机坠毁的山坡。现场十分惨烈,人机均成碎片。</p><p class="ql-block"> 工作组回到郑州后分析原因找教训,开展稳定部队工作。并重新调整飞行大队人员和战斗序列。一下牺牲8位同志,部队和家属都难以接受!工作组及武空做了大量安抚工作,引导大家把仇恨记在敌人身上,化悲痛为力量,提高战术技术水平,随时升空歼灭入侵之敌!</p><p class="ql-block">国民党空军P2V侦察机</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父亲随工作组在郑州工作期间。才出生两个月的弟弟患上急性肺炎,奄奄一息,组织部立即派车送往医院。夏屏西部长还亲自到空军总医院协调,请301医院小儿科专家会诊,才挽救了弟弟的生命!那时的组织就像父母,对干部关心备至啊!</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父亲与弟弟妹妹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北京工作期间,国家正处于三年困难时期。空军司、政机关都轮流到西郊机场种地,解决食物不足。当时对抢购食品和用品严惩不贷!有位领导调动工作到北京,多带了两箱肥皂,就受到通报批评。那时的党风和社会风气真好,所以才能顺利度过缺吃少穿的年代!</p> <p class="ql-block"> 1961年7月,父亲协同军训部同志乘里—2飞机到驻湖北大托铺机场空九师,处理乌米格—15教练机一等事故。因遭遇狂风暴雨飞行员迷航,在石家庄上空不停盘旋。后在地面指挥员引导下,才勉强降落在河北固城机场。父亲一行人改乘火车刚过武昌,铁路桥又被洪水冲断,被困十几个小时。三天后到达大托铺机场时,现场已处理完毕。在听取师、团简要介绍后,工作组分别到有关单位了解情况,听取意见,形成结论。报送空军和广空。父亲说这也是一次危险的飞行啊!</p><p class="ql-block">乌米格—15教练机</p> <p class="ql-block"> 空军飞行员是天之骄子,也是刀尖上的舞者。自人民空军成立以来约2000名飞行员融化在蓝天里。正是他们的英勇献身,才迎来空军的发展与壮大!英雄不死,精神永存!向牺牲的烈士致敬!</p><p class="ql-block">中国航空博物馆英雄广场英烈墙</p> <p class="ql-block"> 1961年10月,总政召开全军政工会议。全军军以上单位政治部主任,少数师政委参加。空军副政委兼政治部主任王辉球及父亲与会。父亲负责空军到会人员的会务工作。总政治部主任肖华主持会议,主要议题是加强部队政治思想工作和基层建设。</p><p class="ql-block"> 最值得高兴的是毛主席、刘少奇副主席、周总理、朱老总及军队领导人在中南海礼堂前亲切接见与会同志并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62年初,驻扎在台湾、金门、马祖的国民党军蠢蠢欲动,企图窜犯我东南沿海地区。5月30日,中央军委向各参战部队下达了入闽作战的预先号令。参战部队采取隐蔽运输的方式,经铁路输送进入福建、浙江等预定作战地域。10月至1965年1月,解放军、公安部队和民兵,共歼灭国民党武装特务40股,计594人,击沉、缴获各型船艇24艘,缴获枪械400余支,弹药数万发,彻底粉碎了蒋介石反攻大陆的企图。</p><p class="ql-block"> 1962年7月,父亲带工作组参加福空党代表大会。因蒋介石反攻大陆,工作组转赴漳州空军指挥所和空22师参加战备工作。部队虽然训练紧张,生活艰苦,但士气高昂,随时准备歼灭入侵之敌。</p><p class="ql-block">被抓获的蒋军武装特务</p> <p class="ql-block"> 1963年4月,空军政治部召开政工会议。师以上政治部主任参加,组织部正、副部长也参会。会议期间毛主席、刘少奇副主席、周总理、朱老总、叶剑英元帅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参会人员并合影。</p><p class="ql-block"> 会前王辉球副政委找父亲谈话:你到空军机关工作四个年头了,做了不少工作。沈空黄立清政委几次提出让你去空五师工作。之前我们曾考虑让你到一航校任职。父亲当即表示愿意回部队工作。</p><p class="ql-block">1965年父母离京前拍的合影</p> <p class="ql-block"> 我还记得刘亚楼司令抓空军大院管理特别严格,一声令下大院掀起打扫卫生的高潮。我打扫卫生的好习惯就是那时养成的。一扫成名后,驻京各部队都来参观学习。</p><p class="ql-block"> 1964年2月,李天佑(前右1)、彭绍辉(前左1)、王新亭(前左2),三位解放军副总参谋长率总参机关干部到空军机关大院参观学习,空军司令员刘亚楼上将(前左3)介绍有关情况。后右1为孙毅中将,后右2为刘少文中将。</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60年父亲调北京工作后,全家搬到东交民巷一栋老楼居住(苏联商务参赞也在此)。1961年11月才搬至空军大院新建的13号楼;半年后搬到14号楼;父亲调空五师工作又迁到2号楼;最后搬到东单三条四合院(大杂院)。</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65年,周总理在人民大会堂召开动员大会,号召离京的干部人走家搬!父母立即响应号召,举家迁往大连。那时党风和社会风气都很好。领导干部不该享受的待遇都能自觉退出,所以赢得群众拥护。搬家时正好有飞机去大连接人,经批准我们得以搭乘。该伊尔—14飞机曾是周总理的专机。后周总理专机换成伊尔—18。</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放置在北京航空博物馆的伊尔—14飞机</span></p> <p class="ql-block">父亲回忆录《三进东北》</p> <p class="ql-block"> 1963年,空军政治部想从沈空选调一名青年部长。沈空政委黄立清借此提出让父亲回来接替空五师政委工作。因当时的政委患脉管炎,不方便到飞行现场。为此上级找父亲谈话:让其先到五师当副政委,待熟悉部队情况后再接班。(半年多后接任政委)。所以父亲第三次回到东北工作。</p> <p class="ql-block"> 空五师是人民空军第一批组建的老部队。<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50年12月5日,根据军委1950年11月19日电报批准和空军1950年11月24日命令,在原独立步兵第206师师直及所属第617团团直、空军第13团和第15供应大队的基础上,在辽西省(今辽宁省)开原县组建空军第5师。下辖冲击13、冲击15团。装备来源于苏军撤走留下的伊尔-10强击机,成为空军第一支强击机部队。</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空五师师史馆</span></p> <p class="ql-block">空五师初期装备的伊尔—10强击机</p> <p class="ql-block">米格—15比斯替换伊尔—10强击机</p> <p class="ql-block">1969年12月,强-5飞机开始首批装备空5师。</p> <p class="ql-block"> 父亲刚到空五师,所属**团忽视气象变化盲目升空,四架飞机险些落不下来;接着又发生一等飞行事故,汽车翻车,战士私逃、偷盗等事件。</p><p class="ql-block"> 党委一班人经过分析研究采取:加强政治学习,理论联系实际查问题;发 挥党、团员及骨干带头作用,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各种形势宣传好人好事,树立新风尚;完善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项纪律。经过整顿从1965年到1970年再没发生空中重大事故和严重违纪现象。</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空五师期间每年都分别去9个飞行大队;3个机务分队(含修理厂);3个勤务连队蹲点,了解并解决存在的问题。1965年冬还随同13大队飞行员到农村参加“四清”和劳动。</p><p class="ql-block">父亲和宋师长与飞行员座谈</p> <p class="ql-block"> 文化大革命中空五师也受到冲击。1967年大连武斗十分猖獗,几百名红卫兵包围营区企图抢夺飞行员手枪;驻地农村造反派也企图偷盗部队物资;1968年从航校分来的机械师,有些还是造反派头目,在军内外大串联企图搞乱部队等。通过父亲等师领导出面做工作,最后矛盾得以化解。</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1966年空五师召开第六届党代会。</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父亲文革时期与师领导合影</span>:左起宋占元师长,李彬副政委,父亲张铭,马云庆副政委、黄达平副师长、曲廷玉参谋长。</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67年11月,宋师长奉命前往北京,组织研究飞机空投小型原子弹任务。成功完成强五甲特种武器载机的改装试制工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父亲和宋占元师长在潍坊合影</span></p> <p class="ql-block"> <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1971年12月30日,由被誉为“彝族之鹰”的空五师14团团长杨国祥带弹起飞,因投弹装置故障空投三次未果。在师长宋占元的指挥下,杨国祥凭着高超的技术和经验安全着陆。周总理给予高度赞扬:“带氢弹着陆,这是一大奇迹,要好好总结经验”。</span></p><p class="ql-block"> 1972年1月7日15时,杨国祥第二次驾机起飞,取得第一次空投氢弹实验爆炸成功。宣告历时5年自行研制的机载小型原子弹实验圆满成功!</p> <p class="ql-block"> 过去空五师驻地由苏联人修建,在当时部队营房中算是不错的。前些年回老虎屯探望,营区面貌焕然一新。大门、办公楼等新建筑比比皆是,即便是老房子也穿上新装。</p><p class="ql-block">大连瓦房店老虎屯原空五师驻地</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回忆录中用很长篇幅记录了毛主席接见南京和沈阳军区团以上干部。接见前总部、军区空军、空三军专门做了布置。军直属队和27师组成一个中队。空四师和空五师组成一个中队,中队长宋占元(空五师师长)、指导员彤剑(空三军政治部主任)、副中队长王惠民(空四师政委)、副指导员张铭(空五师政委)。到北京后住在空军第二高级专科学校学员宿舍,中队干部住四人间,其他人住八人间。</p> <p class="ql-block"> 在等待毛主席接见的20余天里,主要学习中央文件和毛主席哲学著作,其余时间记笔记、写诗和绘画雕刻等。6月3日下午5时,全体紧急集合乘车前往人民大会堂。入场后约一个多小时,毛主席健步来到会场,接着是林彪、周总理、朱老总等国家领导人。会场顿时响起雷鸣般的掌声和欢呼声。毛主席挥手向大家致意,还不时停下来与人交谈。会见完后大家乘车来到军事科学院露天会场欢呼庆祝,观看演出,燃放鞭炮直至清晨。</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毛主席在接见部队干部时,以“亲人们”作为讲话开头。彤剑(后来成为我岳父)为此赋诗一首:</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亲人称谓愧难当,雨露深情永不忘。</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稚子耻怀亡国恨,宏谋策定制倭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衷心久愤神州暗,炬火长辉赤县光。</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卫域空防欣调令,京华集会谒红阳。</p><p class="ql-block">岳父彤剑曾任空三军副政委兼任大连革委会副主任。</p> <p class="ql-block"> 父亲曾受过毛主席五次接见。生前一直保存着毛主席“6.3”接见学习用的钢笔,父亲还亲自在笔杆上刻上“毛主席接见纪念”、“一九六八•六•三”、“永远忠于毛主席”三行字。父辈对毛主席的赤胆忠心苍天可鉴,日月可照!</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68年下半年,空军按照毛主席“部队不宜久住一地”的指示,航空兵部队进行跨区大调动。空五师与22师对调驻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69年6月,地面列车梯队和空中梯队先后安全转场。空5师师部率13、15大队移防潍坊机场,14大队移防高密机场。空中梯队抵达第三天便开始飞行训练,地面各项保障良好。父亲还走访潍坊党政机关和陆军炮八师,建立良好关系。我们全家也随父亲从大连搬到潍坊居住。</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山东潍坊空五师驻地</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70年5月25日,父亲正在机场参加昼间飞行训练收到空军来的电报:调父亲去西安担任空军第一专科学校政委(副军职)。按规定提升的军以上干部都要由空军首长谈话,所以空军副政委王辉球、副司令薛少卿、参谋长梁璞及有关领导接见了父亲和新任校长。交代完工作后要求6月20日前到任。</span></p> <p class="ql-block"> 1961年,空工院筹建办与步兵190师师部机关、步兵568团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学院。1969年,改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一专科学校。1975年,升格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学院。1999年7月,空军工程学院、空军导弹学院、空军电讯工程学院合并,组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工程大学。</p> <p class="ql-block"> 父亲在西安七个春秋(提纲)中写到:第一专科学校的前身是空军工程学院,文革中两派严重对立,学校各方面工作都处于瘫痪状态。1970至1971年主要工作是:建立领导班子;召开党代表大会,正式选举党委;团结两派恢复教学;制定并落实各项规章制度。<span style="font-size: 18px;">经过一年的整顿初建成效。</span></p> <p class="ql-block"> 1970年12月25日,遵照毛主席“这样拉练好”的指示,学校全体干部、教员、学员、警卫部队千余人开始野营拉练。从西安出发途经9个县,越过秦岭和华山,行程1004华里。父亲说这是解放后第一次徒步行军,既锻炼部队又密切军民关系,也是最好的战备。</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在全院大会上作报告</span></p> <p class="ql-block"> 改善全体人员的福利:抽调人员经营大荔县黄河滩农场;各小单位自己种菜养猪;修建简易礼堂;改善小学条件;与地方协同修建学校到西安市区的公路等。</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学院常委会</span></p> <p class="ql-block"> 训练来自刚果、苏丹、几内亚、也门、塞拉利昂、柬埔寨等国的机务人员。</p> <p class="ql-block">塞拉利昂留学生种植“中塞友谊树”</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73年,父亲参加由总参谋部组织全军军以上干部到西北二十一基地参观原子弹空爆实验。返回西安后又一同去延安参观。</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摄于延安</span></p> <p class="ql-block">1974年,父亲带领学员去农村“开门办学”。</p> <p class="ql-block"> 1975年4月14日,空军第一专科学校改为空军工程学院。学制三个月、半年、一年、二年为轮训性质、三年为培训。学历二年为大专,三年为本科。学员保持在1500至2000人。</p><p class="ql-block">父亲在西安</p> <p class="ql-block">父亲在空工院家门口</p> <p class="ql-block"> 1976年8月,军委下命令调父亲到济空任政治部副主任。由于正处于与“四人帮”激烈交锋之际,命令没有公布。直到<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77年父亲才到济空上任。</span></p> <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81年,父亲到中央党校学习。系统学习哲学、政治经济学和中共党史。</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1972年,周总理陪同斯里兰卡总理班达拉奈克到大连访问,在接见旅大革委会领导(岳父彤剑也在场)时要求大家:活到老、学到老、改造到老。父亲的一生就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最后在学习中为自己革命生涯划上圆满句号。</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83年,戎马一生的父亲以正军职离职休养。其后岁月,老人用很多精力书写自己革命和战斗的一生。因涉军内容不便过多透露,所以只能留在我们心中回味。父亲的人格魅力和不变初心永远值得我们学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家住济空大院</span></p> <h3><font color="#010101">父亲喜欢养花</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1990年父母进住济空六里山干休所</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每天提笔练字</span></p> <h3><font color="#010101">相濡以沫老两口</font></h3>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1995年春节,在济南六里山空军干休所家中为父母举办“金婚”纪念仪式。</span></p> <h3><font color="#010101">金婚交杯酒</font></h3> <p class="ql-block">1995年为父母拍摄的最后一张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 佩戴“独立功勋荣誉章”的抗战老兵。1995年,纪念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color: rgb(1, 1, 1);"> 父亲生前手书将所获的军功章全部赠送给孙子张丹平(南南)。希望他能继承老八路的光荣传统,为国家尽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冀中军区五一奖章(一等)</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华北解放纪念章(1950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全国解放纪念章(1951年全国人民政治协商委员会赠送)</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抗美援朝三等功奖章(1953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朝鲜人民民主共和国授予二级独立自由勋章(1953年)</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中国人民赴朝慰问团赠予和平纪念章(1953年)</span></p> <p class="ql-block">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证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二级独立自由勋章</span></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三级解放勋章</span></p> <p class="ql-block">独立功勋荣誉章证书</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 rgb(1, 1, 1);">独立功勋荣誉章</span></p> <p class="ql-block">《河北革命将领传》有对父亲的记载</p> <p class="ql-block">1996年为父亲最后一次拍摄照片</p> <p class="ql-block"> 1996年9月3日18时,父亲因病在济南军区总医院去世,享年75岁。</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济空是这样评价父亲:“张铭是一位优秀的共产党员,是我军优秀的政治工作者。他几十年如一日,保持和发扬了我党我军的优良传统和作风。他襟怀坦白,光明磊落;无论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时期,他都满腔热忱,顾全大局,恪尽职守,清正廉洁。他谦虚谨慎,严于律己,作风正派,待人赤诚。他生活俭朴,平易近人,爱护干部,团结同志,对子女要求严格。无论是顺境还是逆境,始终坚定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奉献了自己毕生的精力。”</span></p> <p class="ql-block">济南军区空军六里山干休所为父亲写的生平简介。</p> <p class="ql-block"> 岳父彤剑是父亲老战友及同乡。得知父亲去世后,提笔为父亲写下挽词。</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燕赵悲歌慨亦慷,河间故郡是同乡。</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联姻子女宾相敬,慰问齐辽友谊长。</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慧眼选贤称伯乐,愚材习画羡长康。</p><p class="ql-block" style="text-align: justify;"> 古稀虽寿溘然逝,鹤渺凫飞心恸伤。</p> <p class="ql-block"> 1996年9月7日向父亲遗体告别后,9月8日全家人在家门口合影。</p> <p class="ql-block"> 1988年11月15日,父母就留下遗嘱:<span style="font-size: 18px;">“后事从简,不向遗体告别,不保留骨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95年母亲去世后,我们和父亲说:是否将骨灰暂时保存在《济南革命烈士陵园干部骨灰堂》,让我们做子女的也有个念想之地。等我们这代人无法照料二老时,再让你们回归大自然(海葬或树葬)。父亲同意并将遗嘱改为“后事从简,不开追悼会,只向遗体告别,保留骨灰”。</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父母都是打江山的老革命,他们的想法我们做子女的是理解和赞成的!悄悄来坦然去,魂归大海与父母再相聚也是我的愿望!</span></p> <p class="ql-block"> 1991年12月29日,父母给我们五位子女写的《要说的话》重点:</p><p class="ql-block">要有民族自尊心,坚持走社会主义。</p><p class="ql-block">保卫祖国自主权,打击外来侵略者。</p> <p class="ql-block"> 父母虽然已去世多年,但他们对党和国家无比忠诚、身先士卒、廉洁奉公、鞠躬尽瘁的革命精神永远值得我们敬仰和学习!父母在上请放心,我们兄弟姐妹乃至后辈一定传承红色基因,不忘初心,为保卫和建设祖国奋斗终生!</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font-size: 18px;"> 1997年与二姐、妹妹、弟弟在济南革命烈士陵园干部骨灰堂扫墓后合影。</spa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