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陈志玮数学工作坊网络研修</h3> <p> 四月伊始,凛冬离去,雪融草青,疫情渐逝。2020年4月3日上午11时,西安高新一小和木塔寨小学以“聚焦名师课堂,提升学科素养”为主题的数学学科空间学习共同体研修系列活动拉开帷幕。高新一小、木塔寨小学的全体数学老师们在线齐聚,从聆听名师优课开始,让名师课堂的教育理念以及科学的策略既落地又生根,引领更多的优秀教师专业发展。</p><p> 本次网络研修由高新一小陕西省中小学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陈志玮老师主持,木塔寨小学杨茜和张冬冬老师代表陈志玮数学工作坊坊员发言。</p> 先锋引领 助推成长 <p> 作为两校数学教育的先锋者,木小周煜鑫和一小袁蓉主任对陈志玮数学工作坊的进一步工作指引了目标和方向。相信工作坊坊员会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数学教育中,共同描绘属于自己的风景。</p> 教材分析 准确定位 <p> 本次网络研修,陈志玮老师为大家分享数学特级教师张齐华老师《确定位置》一课。</p><p><br></p> <p> 《确定位置》是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八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在教材编配结构上,学生在一、二年级已经学习了“上下、左右、前后”、“第几排第几个”以及辨认方向等表示物体具体位置的知识,在日常生活中也已经具有用数对确定物体的经验,例如确定教室、电影院的座位等。</p><p> 本节课既是空间与图形知识的继续,又是后面学习“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坐标及一次函数等知识的基础,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 教学本课要求学生体验确定位置的重要性,理解数对的意义和表示方法;能在具体情境中,用数对来表示位置;能在方格纸上用数对确定位置。</p> 对话名师 佳课共赏 (一)教学片段1:对话,构建“数对”规则。 <p> 张齐华老师真正的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通过尝试与对比,达到方法优化的效果,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创造属于自己的知识。</p> (二)教学片段2:巩固,形成基本技能。 <p> 此环节的设计很好地渗透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知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不断迎接挑战,思维水平不断得到提升。这样的课堂给人莫大的心理期待,吸引着每一个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好奇与向往。</p> (三)教学片段3;质疑、拓展思维空间。 <p> 此环节结合排队买票的事例,让学生体会,有时确定位置只需要一个数,有时需要两个数,从而猜想到有时可能需要用三个数。这样的设计为学生留下在未来的学习中探索和研究的空间。直观展现了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拓展时,所需要参数的变化,为学生今后学习三维空间的参数变化埋下伏笔。</p> 分享交流 同进共长 <p> 我们有幸聆听了张齐华老师的“用数对确定位置”一课,领略了众多数学教师心目中追随的“数学王子”,充满魅力的教学风采,理性的情感、巧妙的设计、清晰的构思、简洁风趣的语言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记忆。参会老师毫无保留的表达感触、启发、收获。</p> <b> </b> <p><b>杨茜老师谈体会:</b>张老师的《确定位置》一课,谈谈我的一些心得体会。特别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参与到探究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 思维能力。教学设计简单,却又不简单。简单是指没有制作特别精美的课件,复杂的动画效果,高端的多媒体软件。不简单是指教学设计的每一个环节,教师说的每一句话都是从学生和教学内容出发,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符合学生认知规律,每个环节的设计都那么自然而然,教育无痕而又让听课教师无不折服。</p> <b>张冬冬老师说见解:</b> 张老师讲课风趣幽默,课堂上学生表现的轻松自在,整节课引导学生参与知识的行程过程,当学生想出8种确定位置的方法时,张老师把这8种方法展示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排除,并说明理由,这个过程就是引发学生去思考,当学生排除差不多时,张老师又提出一个很好的问题:“你们就没发现这8种方法的共同点吗?是的,这8种方法都有一个共同点,都有两个数4和3。”引导学生初步形成数对的印象。 <p><b>郭燕老师阐述设计理解:</b>张老师巧妙的设计、清晰的构思、简洁风趣的语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段视频中给人最大的感受就是张老师一直用无痕的方式“逼”学生“创造”属于自己的知识,令人折服。当学生已经用自己方式表达出张老师儿子的位置时,他话锋一转说,“既然这样的方式已经能够确定位置了,那我们今天还来研究什么呢?“逼”学生对已有知识进行质疑,继而思考那些地方还需要继续深入研究,无痕的地将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思考。这节课的重点不是满足让学生会用“数对”表示一个位置,而是让学生回顾科学家探究的历程,培养数学探究的意识与能力。所以“数对”的产生过程才是本节课的关键所在,如何让学生既对产生过程有所经历,又对其实质顺理成章轻松地接受呢?</p> <p><b>青年教师周彬老师分享:</b>张老师借助简约的方格纸学习素材,不断进行深层次的探究,带领学生从不同角度来认识用数对确定位置这一知识,孩子的思维在活跃的气氛中不断提升,问题的设计让学生对知识的认知不是固化在某一特定的区域内,而是不断地刷新孩子对知识的理解,让孩子的数学视角不仅停留在格点内,而是向外进行发散和延伸,这样的设计一步步打开学生思维的天窗,让学生的认知范围逐步扩大。张老师的课堂,让我们再次领略到他从“教”到“学”的华丽转身,让我们感受到他对数学、儿童以及教学的思考在不断走向深入,为我们呈现了走向儿童,回归数学教育和教学本源的数学课堂!</p> <p><b>黄晶老师思考分析:</b>用数对确定位置是小学阶段精确确定位置的方法,是今后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基础。在课的尾声,张老师通过提问的形式,再次让学生们感受,在同一个平面内,两个维度的线 相交的点具有唯一性,表示出的位置才具有准确性。当孩子对这一知识有了深刻体会后再抛出排队、数线图上的位置为什么只需要一个数就能表示呢?你觉得还有几个数能确定位置?将学生的求知目标引入到一个更深、更广、更富有挑战性的领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同时也让我们一线老师对这一知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张老师严谨的教学态度、精湛的教学艺术,让我受益匪浅。</p> 分享交流掠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