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追思 致敬英雄 泉巨永乡学校在行动

泉巨永乡学校

<p>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发布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p> <p>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p> <p>白衣执甲,时代英雄。你们闻令而动,逆行千里,毅然赴险。你们永远是我们心中的英雄。</p><p>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为你们下半旗志哀。</p><p>截至目前,天安门广场的国旗下半旗50次以上,其中30余次系为中国国家领导人下半旗,17次为外国政治人物下半旗,1次为南联盟使馆被炸事件遇难记者,另外3次则是汶川地震、玉树地震和舟曲泥石流的全国哀悼日。</p><p>关于下半旗,我们需要知道哪些知识?《国旗法》又是如何规定的呢?</p><p>为谁下半旗?</p><p>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法》第十四条规定,下列人士逝世,下半旗志哀:</p><p>(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p><p>(二)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主席;</p><p>(三)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p><p>(四)对世界和平或者人类进步事业作出杰出贡献的人。</p><p>发生特别重大伤亡的不幸事件或者严重自然灾害造成重大伤亡时,可以下半旗志哀。依照本条第一款(三)(四)和第二款的规定下半旗,由国务院决定。依照本条规定下半旗的日期和场所,由国家成立的治丧机构或者国务院决定。</p><p>因此,《国旗法》的规定只明确了在任的国家领导人逝世时应下半旗。对于已卸任的国家领导人,是否下半旗要由国务院另行决定。</p><p>由于领导干部终身制的废除,自1990年10月1日《国旗法》施行以来,尚无国家主席、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国务院总理、中央军委主席在任上逝世,因此国旗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至今并未实际适用过;第十四条第(二)款关于全国政协主席逝世时下半旗志哀,也仅适用了一次,即1992年时任全国政协主席李先念病逝。其他享受下半旗的哀荣的领导人,都是按照第十四条第(三)款以“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作出杰出贡献的人”的名义而有此待遇的。</p><p>1990年《国旗法》通过之前,国旗在何种情况下下半旗并无明确的法律规定。1990年之后,为国家领导人下半旗志哀的标准,事实上进一步明朗化。</p><p>共和国对逝世的外国人的吊唁,规格最高的应属前苏联领袖斯大林。斯大林于1953年3月5日逝世,3月6日,中国政府发布公告,自1953年3月7日起至3月9日在全国下半旗志哀。志哀期间,全国各工矿、企业、部队、机关、学校及人民团体一律停止宴会、娱乐。此后,以1969年为界,中国为逝世的外国人下半旗的频率和范围均有明显变化。</p><p>在1969年9月9日为逝世的越南主席胡志明下半旗及之前,下半旗的频率较高,以1953年为起点,16年间共发生过12次;其范围绝大多数为“我国各地下半旗”,基本上都是为去世的社会主义阵营国家领导人降旗。</p><p>而在1969年后,中国为逝世的外国领导人降半旗的频率大幅降低,其范围也不再是“全国各地”,而主要为天安门广场、新华门和外交部。</p><p>在《国旗法》出台之前,为哪位外国人下半旗志哀很大程度上是基于意识形态以及国际政治环境,从斯大林到胡志明,受到下半旗待遇的大都是与中国亲近的社会主义国家领导人。随着意识形态淡出国家政治,下半旗需要有明晰的法律制度。</p> <p><br></p><p><br></p><p>风清景明,慎终追远,清明是深沉感怀的节日,承载着无尽思念与浓情。往日清明,大家出游、祭祖,但今年是特殊的一年,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泉巨永乡学校认真贯彻上级文件精神,号召全体师生改变传统、移风易俗,用文明、低碳、安全的方式进行祭祀。</p><p>学校利用微信工作群下发活动方案,各班班主任老师在班级群里为本班学生讲解祖国传统文化、英模事迹、讲解什么是全国哀悼日,号召大家在网上抒写感言寄语,在家默哀!。</p><p>四月四日上午10时,学校全体师生在自己所在居所,哀悼逝去的英烈,取消一切娱乐活动,深切缅怀在抗疫中逝去的英烈同胞们,默哀祈祷,传承他们的无疆大爱,让温暖世间的人性之光最终驱散病毒阴霾,共同守护我们的家园。</p><p>追思英烈,致敬英雄,愿逝者安息,生者奋发。孩子们在今天的日记中写道,不能让烈士们的鲜血白流,要向英烈们学习,沿着先烈足迹,接过先烈手中的接力棒,继承先烈的遗志,尤其是那些在抗疫战斗中牺牲的英雄更是让自己明白了“哪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有人替你负重前行”的道理,孩子们纷纷表示,在特殊时期,自己一定要勤奋学习,将来勇敢地挑起建设祖国的重担,为使中华民族傲然立于世界之林而贡献自己的力量。</p><p>愿山河无恙,国家昌盛!</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