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缅怀房建英同志》

周震

<p class="ql-block">房建英同志照片</p> <p class="ql-block">房建英同志1935年生,杭头村人,党员,早年在村委工作,后接替岳会长交代的工作,任杭头村接生员。</p><p class="ql-block">解放后的六、七十年代,临沂地区医卫部门对乡村接生医生陆续进行了短期业务培训,其中就包括如何科学、卫生、安全接生,并免费配送每位乡村接生医生工作服、手套、药箱等简单接生用具。在文化卫生尚未普及、乡村里缺医少药的艰难年代,乡村接生医生负责起乡里的接生任务,并在当时成为一种受人敬重的职业。在那个艰苦的乡村行医生涯里,无论贫富,生孩子都是一件大事,尤其是头胎分娩,做丈夫和公婆的,心中既高兴又担忧,因为世间常说的“阴阳一张纸,生死一呼间”多用来比喻临盆分娩的女人。所以家长们都把房建英视为送子的观世音,救命的活菩萨,因为房建英成为一个个小生命来到人世间的守护神。</p><p class="ql-block">黄色的木质“接生箱”是当年的临沂县妇幼保健站免费给房建英这样的乡村“接生员”配发的医疗器具工具箱。里面通常装着两把止血钳、一把手术剪刀、一个木制听筒、一条绷带还有两个产包和两根脐带线。寒暑冬来,这个黄色的“接生箱”伴随着房建英走过了几十个春秋冬夏,满满的都是记忆,深深的都是情感。每一次出去接生归来,房建英都要精心的收拾一下接生箱,并对医疗器具进行消毒,放入新的绷带和产包还有脐带线。</p><p class="ql-block">如今,很多乡村接生员随着那个时代渐已老去,很多人因为没有转正,没有退休金和工龄补助。但是,她们曾经无悔过,她们也曾经年轻过,她们为了祖国乡村的医疗卫生事业奉献了青春。</p><p class="ql-block">如今,伴随着她们的只有邻里相传的接生工作往事,但记忆不会褪色,一个感恩的民族和社会也不会忘记她们的付出。</p><p class="ql-block">当她们老去,成为了故事中的“接生员”的时候,我们需要的是虔诚的敬仰和祝福。</p><p class="ql-block">现在房建英到了耄耋之年,回忆起往事,还是乐呵呵说“咱还有点什么用,能为父老乡亲做点事,不求什么,只要大家认可,信得过咱就行,为人一辈子不容易,多干点好事,不修自己修子孙。”如今房建英四世同堂,其乐融融,好人一生平安。临沂政府已着手统计像房建英这样的接生医生,并适当给予工龄补助。政府不会忘记你的付出,乡里也会感恩你。你是真正为人民服务的优秀共产党员。</p><p class="ql-block">总结:房建英同志在90年代末离开乡村接生员的工作岗位,接近30年的接生行医生涯里,她接生了约500多名孩子。随着社会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医疗条件与生育观念变更,她成为最后一代中国乡村接生员,是卫生事业进步的见证人。</p><p class="ql-block"><br></p><p class="ql-block"><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