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医院 普通外科|捷报频传 归来可期

侯漂亮

<p>  截止4月5日,是我院第三批支援武汉同济医院的第59天。近日经常能在各大媒体新闻上看到各地方支援医疗队凯旋的消息,不禁想起我们时刻牵挂的他们,归期何时?</p> <p>  作为王牌国家队,他们最先奔赴战场,坚持打胜最后攻坚战。终于!就昨天我院负责的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 B9西病房病人正式清“0” 。<span style="color: rgb(237, 35, 8);">北大医院医疗队胜利完成抗疫任务,将在明日启程离汉,班师回营!</span></p> <p>  普通外科队员:孟庆欣,朱佳林,刘璐;内镜中心:郭新月,作为其中的成员,不辱使命,即将奏凯归来。</p> <p>  我院负责的同济医院中法新城院区B9西病房是一个以重症病人为主的医疗病区。病人病情危重复杂,自理能力差,这就需要队员们对患者基础情况及病情了如指掌,并且还要提供生活及心理等全方位服务。我们的队员更是投入了大量的精力及心血,给他们的心中也留下了一幕幕难忘的回忆。</p> <p>  (图中 郭新月挥手送别康复重症患者)</p> <p>新月说至今看到这张挥别的照片是心中仍是悸动。图中出院的老人是一名合并脑梗的奶奶。高龄,基础病重再加上老年人“杀手”的肺炎病毒,几乎是快要了奶奶的命。不过我们的战士们从医疗,饮食等各个方面对患者进行全方位把控并且进行药物治疗的同时,给予患者亲人般的关怀,让治疗效果“事半功倍”,奶奶病情顺利好转。出院时她颤颤巍巍伸出手,向新月挥了挥,说着“谢谢”。这一声谢谢,掺杂了太多的喜悦与感动。混合了多少人的不易与汗水。更是我们想对每一位守护者说的话。</p> <p>  </p><p> </p><p><br></p><p> </p> <p>  (图中 医疗队员与康复患者合影)</p> <p>向刘璐问起“在支援过程中,印象最深刻的事情是什么?” 她回到“印象最深的当然是习近平总书记给我们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全体90后党员回信啦!人生高光时刻!还有给我们驻地送饭的小哥,每天在泡沫保温盒上写不同的话,有感谢,有鼓励,有妇女节的祝福,他承诺把我们养的白白胖胖,果然在武汉我胖了五斤!还有开车几十里路为我们买周黑鸭的酒店经理,想办法满足我们吃肯德基心愿的社区工作人员,三八妇女节为我们送蒸汽眼罩、泡脚包、眼霜的武汉爱心企业,为我们邮寄面膜的外地爱心企业,送我们“与子同袍”T恤和莲藕排骨汤的志愿者们,他们都给予了我们很多爱。在这里,我每天都被震撼,被感动。在这里,你会深刻地意识到团结起来能爆发出多么巨大的能量,指挥部、医护人员、警察、保洁、工人师傅、司机师傅、志愿者、社区街道工作人员还有乖乖宅在家的每位武汉人,所有人都在努力,大家一起才干成了这件大事。”</p> <p>  医无私、兵无畏、民齐心。各行各业的人们也以实际行动汇集了抗击疫情的磅礴力量。人无精神则不立,国无精神则不强,这是不屈不挠的伟大民族精神在支撑我们胜利。</p> <p>  (图为 朱佳林扶卧床多日患者坐起后</p><p> 大家欣喜合影)</p> <p>  佳林说“这个爷爷在病房中住了很久,慢慢好转撤下了呼吸机,终于能够坐起来了,爷爷和大家都高兴的像个孩子。扶患者下地活动这是在病房每天都在做的事情,协助患者这些工作日常都像是印在了骨子里,在这里每每看到这样的一幕,都让我们信心倍增,更觉得自己的工作意义非凡。” </p> <p>  是啊, 对于医务人员来说,无论身处何时何地,最欣喜的时刻莫过于看着自己照顾过的患者好转康复。行医一时,鞠躬一生,不求闻达,但求利人。</p> <p>  (图为 病区患者清“0”后 大家欢欣一跃)</p> <p>问起庆欣“回来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呀?” 她毫不犹豫的说“这么说有些不好意思,不过真的想吃妈妈的饭了。” 那时是多么简单却又困难的愿望。儿行千里母担忧,比伤痛更难缓解是对家人的挂怀,比隔离更难承受的是对亲人的思念。离家是什么?是理解与支持。归乡是什么?是胜利与承诺。疫情过后之后,我相信大家懂得最多的便是珍惜。</p> <p>  </p> <p> ( 本文配图漫画 陆丹逸)</p> <p>从春节到清明,他们熬过了阴霾消散,见证了城市复苏,迎着风雪而来,沐浴春光而归。白衣执甲共甘苦,待卿凯旋洒泪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