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笔记(二)

王耳(动然拒聊)

<p>《传习录》徐爱引言 ,王阳明著。</p><p>阅读笔记,今天可能不能看到3页了,试精读一段,汗颜,比昨天还少,只有半页而已。</p> <p>核心:“知止而后有定”辨析;</p><p>如果无止境,就意味着有变革的可能。</p><p><br></p> <p>辨析反方观点:朱子在《大学》里说,知止而后有定,意思是每件事物都有定理。从现代的角度来说:万物客观存在,定理不变。</p><p>例如:古代认为:天下的钱有定数,商人挣的多了,老百姓就被盘剥的贫困。从政治和礼的角度讲:就是周礼为大礼,礼不可废。这种解释有客观的一面,但是和儒学结合起来,禁锢的思想不止一点点。</p><p><br></p> <p>而王阳明先生(老师)的意思不同是:知止而后有定 ,表面的含义是止,但如果找到题外之意,就是无止。</p><p>原文是“于事事物物上求至善,却是义外也。”</p><p>至善,有一个“至”字,就是没有尽头了。</p> <p>王先生永大学里后面的文字,补充“定”,“精至一处是也”。提出:明明德到至精至一,就是至善,就是心之本体。</p> <p>回顾前篇“在亲民”,到“知止而后定”,都是对朱子的批判。</p> <p>对古代文人 学得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看文字,也要看见文字背后的人,乃至背景。</p> <p>反对朱子,提出心学,第一,考虑的就是帝王家,第二,凡是思想的变革,离不开人事网。</p> <p>王阳明先生是一位思想革命家。“爱问:朱子以为……,似与先生之说相戾。”戾,这个词,不仅仅是些微的不同而已,有性情偏激的反对的意思。</p> <p>王阳明先生为了补全自己的心学,必须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于是找出《大学章句》里的“尽夫天理之极,而无一毫人欲之私。”直接指向朱子的:灭人欲,究天理。</p><p>细思,言犹未尽也。</p> <p>古樟,已存1500年,2020/04/03摄于苏州西山,三江农场后门出可见。</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