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浸润人生——向阳中学初一级部“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活动剪影

100%棉

<p>  《语文课程标准》里提到,要重视和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开展各种课外阅读活动,创造展示与交流的机会。中小学语文教科书总主编温儒敏教授也提出:在中小学阶段培养读书的兴趣与习惯,是为学生的一生打底子。基于上述建议,高密市教科院初中语文教研员沈润亮主任提出了“思辨性阅读与表达”的阅读方案,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世界优秀文化的学习和思考,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三观。</p><p> 其实关于“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我们向阳中学一直在行动。我也一直跟学生说,读书从来不只是为语文考试拿高分,读书会浸润人的一生。读书不一定能够延长你生命的长度,但可以拓展你生命的宽度。读书就是与高尚的灵魂对话,阅读会让你经历一千种不同的人生,让你向真向善向美,真诚的度过每一天。</p><p> 腹有诗书气自华。你读过的书,会在你潜在的气质里,在谈吐上,在无涯的胸襟里。愿你能读着读着笑了,读着读着哭了。瞧,你读书的样子真美!</p> <p>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教科书只是浓缩的维生素丸,课外书是五谷杂粮,只靠维生素丸,只能维持生命。不吃五谷杂粮,绝对不能够拥有健壮的体质。所以同学们大胆地读书吧,读闲书吧!你可以细嚼慢咽,可以连滚带爬的读,可以一目十行,只要你愿意。课外书有让你“下笔如有神”的源源不断的活水,有重塑你精神面相的灵丹妙药。厚积才能薄发!你看,孩子们的读书笔记多认真,多精彩!</p> <p>  从一诗一文到一人,从一文到多文,由点到面,引领阅读,深刻感悟。文化的传承与理解是语文的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课文是例子,我们不能单单讲此文此篇,要深入理解一个作品,就要知人论世。在教学中,我们由一诗一文联系到作者及其其它作品,对作者的心路历程有一个大致的学习和了解。这就是贴合了现在教学建议当中提出的要阅读整本书的要求,我们要阅读整本书,甚至阅读整个人。</p><p> 比如,学习《阿长与&lt;山海经&gt;》的时候,会讲到鲁迅的作品中描写人物的特色。我会提到他笔下其他的经典人物形象,如孔乙己、祥林嫂、阿Q等。引导学生阅读其他的作品,甚至联系到鲁迅的心路历程——弃医从文。引导学生了解这个伟大的作家和他的作品。</p><p> 学习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我们必须提到苏轼的另外几首著名的词赋,如《念奴娇·赤壁怀古》《赤壁赋》等。让学生大体了解“苏轼”是如何变为“苏东坡”的,引领学生阅读苏轼的其它作品,或者是《苏东坡传》,跟随苏轼建立一种豁达从容的人生观。苏轼的作品及其人格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责任与担当、从容与豁达,我们应该发扬光大之。</p><p> 经典文章必有它的可贵之处,学习表现母爱的文章《秋天的怀念》,一定会提到写父爱的《背影》,两篇文章放在一起品读。品味母爱之无私,父爱之深沉,体会作者的笔力与功夫,启迪学生的思想,又会从中学到表达的方法。以下是我的教学体会片断。</p><p><br></p> <p>  名师引领,品读经典,塑造自我。司马迁曾评价孔子说: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儒家经典《论语》博大精深,包罗万象。向阳中学初一级部把开发校本课程和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有机结合起来,在名师任得宝老师的带领下,大家以《木铎声声》一书为抓手,引领学生诵读整本《论语》,深刻领悟儒家文化精髓,在阅读经典中提升文言文阅读能力,在摘抄笔记时体悟“仁义礼智信”的思想和智慧。读《论语》让你不迷失于世界,精神被理性之光照亮。以下是学生的读书笔记与感悟。</p><p><br></p> <p>  叶圣陶先生说:“教师善读善写,深知甘苦,左右逢源。则学生引路可以事半功倍。教师不断提高水平,实为要因。”因此要提高写作的兴趣和能力,教师下水是不可缺少的重要措施。初一级部语文老师写下水文,引领学生写作。傅金燕(听雨)等老师的下水文给学生很多深刻的启发。</p> <p>  审美鉴赏与创造也是语文核心素养很重要的一个方面。通过阅读鉴赏优秀作品,品味语言艺术,形成自己的生命体验,并运用口头和书面的语言表现美和创造美。这与我们推行的“思辨性阅读与表达”殊途同归。阅读优秀的文化和思想,我们要寻找机会让学生表达出来,所谓“厚积薄发”,谓之此也。我们学校定期举行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给学生提供展示的舞台。</p><p> 这是体现学生阅读质量高低的一个良好的途径,也会帮助学生建立文化自信,激发阅读兴趣。举办一次活动,才知道我们学生的思想有多么的丰富,在这样的课堂上,会放下所有的包袱,放飞自我,自如的表达。记得我在班上举行了一期“顺境出人才/逆境出人才”的辩论赛。同学们唇枪舌剑,争先恐后,踊跃发言。从古到今,从中国到外国,从中国的教育谈到西方的教育,从城市谈到乡村,从司马迁到曹雪芹到霍金……滔滔不绝,一节课意犹未尽。</p><p> 给学生提供表达的机会,这是我们一直在坚持做的。</p> <p>  影视对接,传承中国文化,传承中国精神。读书是品读文字,但对于一些著名的影视作品,我们也不要一概的摒弃。它们有很高的艺术性,也不要“谈影色变”。在读书的过程中,偶尔让学生欣赏著名的影视片段,也起到一个很好的辅助作用。这种直观的感受,会对学生有更深刻的启迪作用。比如在阅读名著《红星照耀中国》时,还有像学习课文《邓稼先》时,我们可以穿插一些爱国的影片。</p><p> 初一上学期,我让学生观看了舞台剧《永不消逝的电波》,同学们眼含泪光又激情澎湃,深刻体会到了老一辈革命者的那种浓浓的无私的爱国之情。学生的爱国之心也溢于言表。</p> <p>  阅读的书籍浩如烟海,阅读的方法各种各样,阅读的感悟见仁见智。从现在开始阅读吧,一切都不晚,读书会浸润你的人生,让你的人生与众不同!</p>

阅读

学生

读书

苏轼

表达

思辨性

语文

我们

品读

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