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渊源

山水相映

清明节和寒食节很多人认为是一个节日,其实寒食节是民俗的一个节日一般是清明前一天两天,而清明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公历四月四、五日前后。但因为两个节日就差一天,在时代发展的过程中就渐渐地重合了。<div> 从春秋时期至今,寒食节已有2600多年的历史,故事发生地中国山西将寒食节定为清明前一天。寒食节亦称“禁烟节”、“冷节”、“百五节”,在农历冬至后一百零五日这一天禁烟火、吃冷食、祭祀、踏青等习俗也一直流传下来并为全国所接受。寒食节与古人对于自然的认识相关。在中国,寒食之后重生新火就是一种辞旧迎新的过渡仪式,透露的是季节交替的信息,象征着新季节、新希望、新生命、新循环的开始。后来则有了“感恩”意味,更强调对“过去”的怀念和感谢。<br></div><div> 说起寒食节还与咱们山西一个典故有关,据史籍记载:春秋时期,晋国公子重耳为躲避祸乱而流亡他国长达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终追随左右、不离不弃;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励精图治,成为一代名君"晋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禄,与母亲归隐绵山,晋文公为了迫其出山相见而下令放火烧山,介子推坚决不出山、结果介子推抱着母亲被烧死在柳树下。晋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将其葬于绵山,修祠立庙,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难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这就是"寒食节"的由来。山西民间禁火寒食的习俗多为一天,只有少数地方仍然习惯禁火三天。苏轼的《望江南·超然台作》中“且将新火试新茶”说的就是寒食之后诗人煮茶的行为。</div> 清明节又叫踏青节,在仲春与暮春之交,是指春分后十五天,1935年中华民国政府明定4月5日为国定假日清明节,也叫做民族扫墓节。2006年5月20日,经国务院批准,将清明节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div> 中国汉族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距今已有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受汉族文化的影响,中国的满族、赫哲族、壮族、鄂伦春族、侗族、土家族、苗族、瑶族、黎族、水族、京族、羌族等24个少数民族,也都有过清明节的习俗。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基本主题。<br></div><div> 清明节民俗丰富,归纳起来是两大节令传统:一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二是踏青郊游、亲近自然。清明节兼具自然与人文两大内涵,既是节气又是节日,清明节不仅有祭扫、缅怀、追思的主题,也有踏青郊游、愉悦身心的主题,“天人合一”传统理念在清明节中得到了生动体现。经历史发展,清明节融汇了寒食节与上巳节的习俗,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具有极为丰富的文化内涵。<br></div> 今年注定是个特殊清明节,为表达全国各族人民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牺牲烈士和逝世同胞的深切哀悼,国务院提前发布公告,决定2020年4月4日举行全国性哀悼活动。在此期间,全国和驻外使领馆下半旗志哀,全国停止公共娱乐活动。4月4日10时起,全国人民默哀3分钟,汽车、火车、舰船鸣笛,防空警报鸣响。 清明防火也是重中之重,希望我们在这个美好的传统节日里,有序出行防疫意识不减文明祭祀树立新观念。记住以下一次次惨痛教训用行动呵护我们向往美好生活赖以生存的大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