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节:一份牵念,几多哀思

2002年第一场雪

<p>又是一年芳草绿,</p><p>又是一年清明时。</p><p>草青青,雨霏霏,</p><p>无尽思念涌上心。</p> <p>说起清明,想必很多人都会吟诵起杜牧的那首《清明》:</p><p>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p><p>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p> <p>清明节为唐代的大节日之一 ,这一天 ,或合家团聚,或上坟扫墓,或郊游踏青,活动多样。但是杜牧在池州所过的清明节正赶上细雨纷纷。</p> <p>诗中的“行人”独自在他乡的旅途上,心中的感受是很孤独、凄凉的,再加上春雨绵绵不绝,更增添了“行人”莫名的烦乱和惆怅,想借酒排遣情绪,赶快打听哪儿有喝酒的地方,春雨中的牧童便指点出那远处的一片杏花掩映的村庄。诗歌的结句使人感到悠远而诗意又显得非常清新、明快。</p> <p>四月清明,春回大地,细雨纷纷。暖风,轻推着四月,拥来细雨、草色、花香,徘徊在三月的结句,春天已走出本草,复苏出人间最美的四月天。</p><p>轻启四月的诗行,轻敲清明的花门。因为扉句里一定是你的身影,孤独而忧伤,绝美又彷徨,如一抹早春,如一袭流云,淡淡地氤氲开我的思念。</p> <p>每年清明,人们都会身着素衣,去山中探望过世的亲人。</p><p>他们铲除杂草,放上供品,于坟前上香祷祝,燃纸钱金锭,或简单地献上一捧花,低声细诉对亲人的思念。</p> <p>清明时节,大地回春。在这万物生长的季节,人们纷纷脱下棉袄,走出居室,三五成群到乡野山间散心,一冬的沉闷一下子便烟消冰释。此时人们还会进行荡秋千、放风筝等乐事。</p> <p>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p><p>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p> <p>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为秋千。</p><p>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栓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p><p>打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p> <p>清明时节,江南一带有吃青团子的风俗习惯。青团子是用一种名叫“浆麦草”的野生植物捣烂后挤压出汁,接着取用这种汁同晾干后的水磨纯糯米粉拌匀揉和,然后开始制作团子。</p><p>团子的馅心是用细腻的糖豆沙制成,青团子油绿如玉,糯韧绵软,清香扑鼻,吃起来甜而不腻,肥而不腴。</p><p>青团子还是江南一带人用来祭祀祖先必备食品,正因为如此,青团子在江南一带的民间食俗中显得格外重要。</p> <p>道尽所有的思念,流尽所有的挂牵,</p><p>然后擦干泪坚强去生活,</p><p>再不要去伤感,</p><p>然后收起心轻松走人生,</p><p>再不要去痛苦,</p><p>经历过生离死别,更懂得爱和珍惜,</p><p>余生,我们要好好的活着。</p> <p>清明之际,参悟生死,共享生命愉悦,是生活的大智慧。</p><p>清明日短,人生且长。</p><p>唯有不忘来时路,珍惜眼前景,方能心系梦归处。</p><p>已逝不可追,未来犹可期。</p><p>慎终追远,愿逝者安息,生者如斯。</p> <p>文字:2002年第一场雪</p><p>模特:芷靖</p><p>摄影:湘君</p><p>后期/制作:雪儿</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