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往事

李枚

<p>尝试着做个美篇,以此回味我的中学时代学习生活的经历。上图是班级排练的节目《接过延安的火把》</p> <p>1963年的深秋,我走进了中学校园,原南京市第二女子中学后来的梅园中学,民国建筑群里一座女子中学。之所以选择这所学校,是靠家近的原因吧。上图是六十年代学校校门口前拍的一张照片。</p> <p>学校每个年级六个班,我成了初一(丁)班中学生了。走进课堂遇到我的第一位同桌,上图的爱礼同学,人如其名彬彬有礼,说话就会脸红的小姑娘,人家学习成绩可是棒棒滴,竺桥小学的大队长,我得好好向她看齐。</p> <p>靠近学校附近的地质局(现地质研究所)的宿舍大院是小礼的家,那是成套设施的住宅楼,房间一间间,厨房卫生间齐全,在六十年代南京城中并不多见,她家是同学们常去的地方。知识分子的小礼父母宽厚善良,容纳我们这群学生娃的玩耍和嘻闹。</p> <p>在校期间的国庆节,学校都会组织学生参加市里游行活动,游行前夜因道路戒严部分同学无法到校集中,小礼的家成了我们夜宿的地儿,叽叽喳喳一帮女娃,在外过夜的感觉好新鲜好开心!</p> <p>我在班上一直担任图书干事职务,芝麻大九品官角色,权还是有的,全班同学想看课外书得经我的手,利是我能不经借书还书手续,任意阅读校图书馆里的书藉。</p> <p>初中前三年是我最快乐时光,被体育老师选中参加了校体操队,跟着顾漪老师练体操,校舞蹈队也有我的份,蹦蹦跳跳是我的爱,凭着小学时以9秒7的成绩获得下关区60米短跑亚军的底子,还参加了公园路业余体校的田径班训练,田径不仅要跑得快还要跳得高蹦得远才中,很快打道回府,不是那块料,但确是文体活动爱好者一枚。</p> <p>从初一到了初三,毕业季来临,当时已经通过了毕业考试,老师进行家访提出建议,让我升高中,看来我还是块读书的料。</p> <p>就在我憧憬着继续学习深造时,忽然之间,文革开始了,一切都变了,既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得拿文化开刀,课停了。学校附近军事学院空司等部队大院的孩子在二女中上学的多,她们接过父辈手中棒,继续无产阶级的革命,不知哪来的能耐,查得老师底朝天,查来了同学的上辈子的来历,找出了阶级敌人在哪儿,老师挨批斗了,昔日的淑女成了斗志昂扬的造反派战士。</p> <p>一日,猝然而至的一条标语出现在了初三(丁)的黑板上《……滾出文革楼》,当时教学楼已更名为文革楼,谁滚呢,就是所谓成份不好的同学,不幸有我份,神通广大的同学查出了我家上辈子是干啥活的,我都没听父母说过。滚到哪儿呢?唯一单独一间平房的音乐教室好去处,远离办公楼和教学楼,天天呆在那儿无非东扯西拉买零食吃,时到今日同学聚在群里还在说自己曾滚进过那音乐教室里,倒有以此为乐的胸襟。</p> <p>上图中一部队大院同学,文革中参了军,曾给我写过信,对调查父辈档案事及所带来的后果表示歉意,小涵同学,我本就没有责怪过你。后来不知怎的,她也插了队,我们曾在一个大队。</p> <p>接下来是革命大串联开始了,造反我没份,串联还是可以的,好歹也是革命师生,就此走出那音乐教室,挤火车一路颠簸来到了北京,接受了领袖检阅。</p> <p>:</p> <p class="ql-block">再后来的日子里,学生们有的待家,有的闯荡社会继续革命造反。直到有一日,一同学来到我家,邀我参加造反派的毛泽东思想宣传队,管它好派P派,有舞跳就成,自此和参加过宣传队的人结下了不解之缘。</p> <p>1968年底,开始安置从初一到高三的老三届学生了,有可以留校读书的,那一定没我的份,大多数同学得到广阔天地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下山下乡去。</p> <p>同学们再次聚到小礼家,共商到哪插队事,商讨结果,我得趁早选择作出决定,苏南离南京近,我妈说了,就当做是到外地读书。走吧,离开南京,离开钟山我的家乡。初中本是三年学制,延长至五年,和六六届初三(丁)同学们共度五个秋冬春夏。再见了,我的学生时代。开始了,我的知青生涯……</p> <p>仅以一个当年未达到成年人年龄的学生娃眼光,看待那些年,那些事。</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