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家屯记___疫情后的第一次

星莐

<p>地戏又称“跳神”,其由来与屯堡人的生存选择有关。据《续修安顺府志》记载:“当草莱开辟之后,人民习于安逸,积之既久,武事渐废,太平岂能长保?识者忧之,于是乃有跳神戏之举。借以演习武事,不使生疏,含有寓兵于农之深意。”屯堡人的身份是亦民亦兵,发生战争时拿起武器就是士兵,和平年代忙于耕种就是普通的农民。随着大明江山的日益稳固,屯堡人已习惯安逸的生活。为阻止“武事渐废”的趋势,“有识者”想出了跳神戏的办法,在跳神中演习武事,这就是地戏只演武戏,不演文戏的原因。(文字说明摘自网络)</p> <p>面具用丁香木或白杨木精雕细刻而成,做工讲究,神态生动。面具由面孔、帽盔、耳子三部分组成。面相分文、武、老、少、女五类,俗称“五色相”。除主将外,还有小军、道人、丑角、动物等类别。诸多面具中,武将面具最复杂,可细分为少将、老将、女将、番将、正派将军、反派将军等。面具五官造型,形成了一定的程式,如眉毛必遵循“少将一枝箭,女将一棵线、武将烈如焰”之说;嘴的刻法有“天包地”与“地包天”两种;眼则是“男将豹眼圆瞪,女将凤眼微闭”。(文字说明摘自网络)</p> <p>鲍家屯的地戏表演</p> <p>一般说来,红脸多为忠、勇刚直的将军,粉脸多为英俊年少的将军,青脸多为凶恶挠勇的将军,绿脸多为力大勇猛的将军,粉花脸多为奸邪阴毒的文将,等等。(文字说明摘自网络)</p> <p>鲍家屯,贵州省安顺市西秀区一个只有12平方公里的汉族村寨。鲍家屯是明朝驻军军官督司鲍福宝奉命驻扎处所,600多年前他奉朱元璋之命到此戍边,没想到就在此地聚居繁衍至今,其子孙已传承到23代2000多人。傩戏,明朝服饰文化是其独特的文化遗存。其先进的水利工程、完整的古村落规划、严密的军事防御体系,至今没有找到合适的解释。(文字摘自网络)</p> <p>做一根丝头系腰昼夜加班至少需要一个星期。因工序繁琐,编织费时,一条丝头系腰要卖800至1000元。因此,丝头系腰是屯堡妇女服饰中最贵重的装饰,屯堡妇女以拥有丝头系腰为荣,是屯堡男女结婚必备物。(文字搞自网络)</p> <p>失聪失明的老人</p> <p>闲居的老人</p> <p>高龄老人</p> <p>手</p> <p>饱经风霜</p> <p>晒椒</p> <p>几百年来,丝头系腰的制作技艺在西秀区大西桥镇的鲍家屯村代代相袭,维系着屯堡传统服饰的生存与发展。鲍家屯是贵州所有屯堡中唯一会做丝头系腰的村寨,丝头系腰的编织手艺传男不传女,传媳妇不传女儿一直被鲍家屯人奉为机密,外村人无从涉足。为了传承和保护丝头系腰的制作技艺,2014年11月鲍家屯村专门成立了服饰协会。(文字搞自网络)</p> <p>固守600年前明朝江南文化风俗和明朝屯军文化遗风的古军屯,以及地地道道的明朝生活和古街坊,牵引着明史学者为之探求一个个未解之谜。</p><p><br></p><p>  600多年来,屯堡人的语言、服饰、民居建筑及娱乐方式都沿袭着明代的文化习俗,屯堡成了明代历史的“活化石”。(文字摘自网络)</p> <p>低角度</p> <p>花中舞</p> <p>开拍前辅导</p> <p>找角度</p> <p>载入史册,空前绝后的口罩照。</p> <p>2020年3月25日,疫情过后立森俱乐部,组织了第一次外拍采风活动,这是一次值得纪念的活动,历史将记住今天。</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