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昌平报》征文

五湖四海

<p>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水碧草青,莺燕又归;花红柳绿,芳华正茂。最美人间四月天,《昌平报》迎来了她20岁的华诞。细想之下,我与《昌平报》是有一定情缘的。</p><p> 一“用”《昌平报》,把她当成灯塔,认路找方向。隐约记得《昌平报》初创时候是周刊。 二十年前,笔者而立之年正值创业恰逢业务需要,在她还是步履蹒跚的时候就与之相谈甚欢。当时,媒体还不发达,了解昌平的渠道大抵只有报纸和电视广播。为了公司业务更好发展,自己掏腰包订阅了《昌平报》,从第一版至尾页搜寻各种有用的讯息加以利用。就这样故事开场了,之后的2010年,还有过数宗的广告业务合作。</p> <p>  五年前,因工作关系,再“识”《昌平报》,微信通讯录里多了几个媒体中心的朋友,逐渐也为了她是忠实“粉丝”。那时候,为宣传街道“疏解促提升”、“执法力量下沉”等工作,偶尔还客串一把“通讯员”的小角色。</p><p> 三“阅”《昌平报》已是一种习惯,也是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报纸中了解昌平的大事小情、区级时政要闻、镇街专题、副刊悦读、小说连载、乡土、游记、诗歌……,一直到现在收集过不少分类剪报。在这些文字海洋里荡漾,纵观古今贤文泰斗,顾盼流连,开阔了视野,丰富了信息,增长了见识,极大促进了我的工作水平提升。</p><p> 更难能可贵的是,在昌平报上读到了一大批昌平本土作家的好作品,特别有幸在线上结识了河北邢台作家米丽宏老师,同时在线下向“独漂”老师学习摄影技术,进而关注她们的公众微信号。慢慢地自己也开始动笔写,可喜的是2016年,自己还成为“北京昌平”公众微信号平台的签约作者,2017年还有一篇杂文获昌平区一等奖,自己晓得只是一个“门外汉”,我之所以有一点点进步,昌平报功不可没。</p> <p>  慷慨付出的,便是经常得到的。在收藏《昌平报》的同时,也在如饥似渴地从多个方面进行自修自学。慢慢地不再惧怕写材料,更是迷上了写游记。久久为功。就这样,五年下来,累计写了三百多篇六十余万字,也有几篇拙文劣图在贵刊发表。正在编写的十三陵镇首个村志《上口史话》也在后期整理之中,预计下半年可以完成初稿。</p><p> 岁月静好,斗转星移。相逢是缘,在岁月的年轮中走过寒来暑往,每每轻声捧之诵读,犹如一首老歌唱万遍不倦,常常吸吮着汲取营养,然后不愿离分,生怕一松手就会遁去再寻不到。</p><p> 喧恙中握一手清欢于心,拼搏中微笑向暖。我与《昌平报》故事的剧本刚刚走笔,一幕幕都是你,与良师益友相随相伴,路还很长很长!</p><p><br></p><p> 文:五湖四海</p><p> 2020年4月于北京昌平</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