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角楼

大山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图/大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网络</p> <p>紫禁城始建于明代,是一座金碧辉煌的皇家建筑群,紫禁城有四个门,南面的午门,北面的神武门、东面的东华门以及西面的西华门。紫禁城的四个城角各有一座角楼,分别建筑在故宫的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个方位,结构精巧、造型优美,角楼坐落在城墙转角处,又以城墙下的护城河水为背景,与落在水面上的倒影相辉映,更增添了诗情画意。</p> <p>紫禁城的四角,各建有一座高大的角楼。角楼最初的功用是与护城河及城墙构成防卫系统,紫禁城的角楼则以观赏为主,那么故宫交楼的由来是什么呢?</p> <p>故宫角楼的由来:传说永乐年间营造角楼时朱棣要求总管大臣建成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结构,建筑师们想不出办法来,有一天,一个工匠从一个卖蝈蝈的老人那里,见到他用黍秸秆编造的蝈蝈笼样子十分精巧,便买了一只来,这个笼子的构造正符合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的要求,于是在它的启发下,工匠们把角楼建成了现在所见到的式样。</p> <p>紫禁城角楼是一座四面凸字形平面组合的多角建筑,屋顶有三层,上层是纵横搭交的歇山顶,由两坡流水的悬山顶与四面坡的庑殿组合而成,因这种屋顶上有九条主要屋脊,所以称做九脊殿。中层采用勾连搭的做法,用四面抱厦的歇山顶环拱中心的屋顶,犹如众星拱月。下层檐为一环半坡顶的腰檐,使上两层的5个屋顶形成一个复合式的整体。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建筑艺术于一身,由于角楼的各部分比例谐调,檐角秀丽,造型玲珑别致,成为紫禁城的标志,使人惊奇,赞叹与敬仰。</p> <p>角楼造型奇特多姿,十字形屋脊,重檐三层,多角交错,大木构架和斗拱是很复杂的.经过有关人员仔细实测和研究,才悟出其中绝妙规律,经过修缮后的紫禁城西北角楼,已焕然一新.色彩调和,黄色琉璃瓦顶和鎏金宝顶在阳光下闪烁生光,衬着蓝天白云,越发显得庄重美观.</p> <p>角楼采用减柱造做法,室内减去四根立柱扩大了利用空间面积。在房屋构架上采用扒梁式做法,檐下梁头不外露,使外观上更加突出装饰效果。</p><p>角楼坐落在须弥座之上,周边绕以石栏。中为方亭式,面阔进深各三间,每面8.73m,四面明间各加抱厦一间,靠近城垣外侧两面地势局促,故抱厦进深仅为1.60m,而城垣内侧的两面地势较开阔,抱厦进深加大为3.98m,平面成为中点交叉的十字形,蕴含着曲尺楼的意匠,使得角楼与城垣这两个截然不同的建筑形体,取得了有机的联系。</p> <p>建筑用途</p><p>紫禁城垣四隅之上的角楼,建成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清代重修。角楼是紫禁城城池的一部分,它与城垣、城门楼及护城河同属于皇宫的防卫设施。紫禁城角楼位于永定门外西南3公里处。为古南苑九门外的便门,专为附近佃户进苑值差出入所设。村西的角堡村,是当时南苑围墙的西北角。与皇帝出入的九门(如南、北大红门)不同,角门只有一小门和一值差更房。角门和角堡的地名为南苑围墙范围的一个标志。</p> <p>皇家气派余惊叹,文物古迹旷世鲜。</p><p><br></p><p>金碧辉煌紫禁城,红墙宫里万重门。</p><p><br></p><p>人与春风齐焕发,红墙绿树景长新</p><p><br></p><p>前庭后院皇家地,旷世奇观罕见闻。</p><p><br></p><p>城楼曙色割昏晓,禁苑奇珍耀古今。</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