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看袁崇焕

玉杯含月

<p style="text-align: center;">文字撰写 :于慧琦</p><p style="text-align: center;">美篇编辑 :于慧琦</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 <p>  袁崇焕是一团火一样的人,在他周围,燃烧的是高贵的火焰、邪恶的火焰、狂暴的火焰。这些火焰就像他本人灵魂中的火焰那样,都是猛烈地闪亮的。</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引金庸言为题记</p><p><br></p> <p>盛夏时,来北京。弟弟告诉我,他们家楼前不远处就是袁崇焕的祠墓。于是乘着清晨与黄昏的一点清凉,去那祠墓观赏和拜谒。</p><p><br></p> <p>一处灰色的门庭院落,静悄悄地立于高大的现代楼宇之间。祠墓左侧一片废墟,与其相连的马路上停靠着无数的小轿车。那个清晨,有两位身着丝绸唐装的老人,正在打太极拳,一旁有导演在解说还有做录像的。门厅院落,像是旧电影里的场景,感觉那光与影,砖与瓦,草与树,都是旧时光的重叠。这座灰色中式瓦房成了节目的背景,那色彩与情境倒也相谐。</p><p><br></p> <p>两块钱一张门票,再花两块钱买一份材料,我就迈过那道门槛,走进第一重院落。没有导游,也没有其他游人,只有我自己,这样更好!放轻脚步,不想打扰静卧在这里那颗悲哀而又悲壮的魂灵。只在笔记本上,记下英雄的事迹;只让我的一腔悲愤和着酷暑炎热中的汗水汩汩流淌。</p><p><br></p> <p>历经岁月和沧桑的古旧房屋,纪念着我们岁月过往的辛酸和令人不忍提及的民族悲剧。但我们有理由有必要来正视、评定与尊重它。</p><p><br></p> <p>走进正厅,迎面一幅袁崇焕的画像,画中的袁崇焕儒雅娴静,淡定稳健。大厅两边的地上立有介绍袁崇焕生平事迹的字画。袁崇焕,明末杰出的军事家、爱国将领。自幼好学,胸怀大志。为官刚正不阿,勤于政务,尽心民事。后金日渐强大,多次进犯,袁崇焕心系辽疆,关心国家安危,毅然投笔从戎。他雄才大略,运筹挥兵,多次击败后金军的进攻。作战时,他身先士卒,奋力作战,横刀立马,威震边防,为国家立下赫赫战功。他尽毕生之力保家卫国,丹心傲骨,悲怀壮烈,碧血洒汗青!最后却与岳飞一样,遭至暗算,冤屈殒命。1630年(崇祯三年),袁崇焕以“通虏谋叛”、“擅主和议”、“专戮大帅”等十大罪状的罪名磔(分裂肢体)刑处死。</p><p><br></p> <p>正堂墙上镶嵌两块石刻,一为袁崇焕手迹《听雨》,二为康有为的《袁督师庙题联》。还有柳亚子、章士钊等人上书政府希望将袁崇焕祠墓“特予保全”的记载,以及乾隆为袁崇焕平反时的诏书等珍贵文物史料。大厅东西两展厅,陈列的依旧是有关袁崇焕的生平资料。</p><p><br></p> <p>我找到在这里工作的一位女士,她回答了我的提问,讲起袁崇焕伏刑的惨情,真是令我毛骨悚然。</p><p><br></p> <p>当时北京百姓都相信袁崇焕通敌,对其恨之入骨,有材料记载:“刽子手割一块肉,百姓付钱,取之生食。顷间肉已沽清。再开膛出五脏,截寸而沽。百姓买得,和烧酒生吞,血流齿颊”。怎么会呢?我一遍遍地置疑,那位女士言:这不是杜撰,这是历史的真实!是呀,怎么会假?鲁迅先生在小说《药》中不是已经描述过类似的情景吗?华老栓用血汗钱换取烈士滴血的馒头,还以为获得治疗儿子疾病的灵丹妙药而开心而喜悦。英雄被斩,看客们却热衷看热闹、寻刺激,不是各个将“颈项都伸得很长”吗?崇祯帝轻率疑臣,自毁长城,致使袁崇焕忠心报国却含恨九泉。“可怜袁督师含冤蒙耻几百年.身后无嗣,千百年来所谓大情大悲者,莫过于此。”悲剧、悲哀,叫人扼腕顿足、痛心不已。剧烈的凄怆感叫人久久不得释怀,感觉门上康有为楹联“自坏长城慨今古,永留毅魄壮山河”的大字在阳光下似乎正滴着鲜血,一滴一滴又一滴……</p><p><br></p> <p>穿过正厅,来到一个空阔的院落。靠近院墙,两座大小不一的坟墓呈现眼前。大墓碑上有字:有明袁大将军墓,小墓碑无一字迹。墓后几棵松树,越显这里的肃穆幽静。墓碑前,我悲情涌怀,热泪溢出,躬身致礼。我似乎看见袁崇焕,身着红袍,手握利剑。长眉入鬓,双目炯炯,威武傲岸,仰首苍天的情景;似乎听见袁崇焕在刑场上口占的那首绝命诗:“ 一生事业总成空, 半世功名在梦中。 死后不愁无勇将, 忠魂依旧守辽东!”想到屈原投江、岳飞被斩、文天祥就义、谭嗣同洒血,在历史的长河中,这些人生为豪杰,死为鬼雄。中国历史太多的悲剧,让我们不能不扪心置疑:一个戕杀英雄忠臣的民族怎么会朝气蓬勃,蒸蒸日上?一个湮没了忠贞勇敢的时代怎么会云蒸霞蔚,满目风光?即使是忽略了英雄豪气,慢待了忠臣贤士,不也是如此吗?小时候读书就牢牢记住过一句话:对正义的沉默,就是对非正义的呼喊。无论怎样朝代、怎样时代都应善待忠良,高抬忠良。</p><p><br></p> <p>袁崇焕死后,其部下佘义士深明大义,冒死为其收敛骸骨,葬于此地。佘义士死后,后人将其葬于袁崇焕墓旁,并依遗嘱,世代为袁守墓,至今已传十七代,实为世间罕见。多年前我在《中国青年报》上读过这个材料。这次来,很想见见佘义士的后裔,但国家接管这个祠墓后,他们就不再继续守护,只是会常来探望。一位美国记者曾对其后裔说过:“我们美国历</p><p>史共有二百多年,而你们佘家人为袁崇焕守墓已经三百七十年。这种精神真令人敬佩”。</p><p><br></p> <p>那位女士还告诉我,袁大将军祖籍广东,后移居广西。每年清明节时节都会大量的广东与广西人来此祭奠。他们到这里来悼念英雄,就像悼念他们的家人亲属一样,他们以袁崇焕为自豪。人们早已不相信鬼神的存在,但为什么还要劳神费力地保存先烈的遗骨和遗迹呢?逝者已去,生者永悼。这不仅是为了怀念逝者,为了国家民族的未来,我们还要吸取历史教训,固守和张扬他们的精神,并生生息息地传承和延续。不管岁月的长河如何曲折跌宕,不管世间万事如何涛走云飞,英雄的精神与魂灵永远与蓝天碧水同在,与清风明月共存。而英雄的屈死留给我们这个民族不仅是一个永远的伤痛,更是一个永远值得思考与借鉴的历史教训。正可谓“……后人哀之而不鉴之,则复使后人之复哀后人也”。</p><p><br></p> <p>黄昏时分,我又漫步到此,大门前,老人摇着蒲扇走过,小孩踏着单脚车飞驰而过。各种各样的小狗在主人的牵领下聚在这里摇尾戏耍。灰墙瓦、老树干,它们在夕阳中无限地沉静。大门一侧曾经翠绿的大树,现已枯萎,但它依然站立在那,守着自己的根,守着那道大门和那重屋后悲凉寂寞的墓碑。暮色四合,草丛中的灯发出幽幽的光,它想告诉我什么?是时间在这里该怎样衡量?历史在这里该怎样思考?还是告诉我你的嘱托和期待?但我清楚,忠臣在这里歇息,英雄在这里长眠。袁崇焕燃烧在历史中,并将永远站立在人们的心中。</p><p><br></p> <p>离开时,我情不自禁地回转身,让那缕灯光连同袁崇焕身上的那团火照彻我的灵魂。</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07年7月31日星期二撰写于西林</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2020年4日3日美篇于大连东海</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