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边关文艺人的芬芳年华

那世界树下彼岸花开

<h1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333333"><b>作者:农林</b></font></h1> <font color="#167efb">“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漓漓鲜血染红了它”。上世纪八十年代的龙州边关,活跃着一支文艺表演队伍,为我国边防部队送文化、送温暖、送欢乐,这就是龙州县边防文工团。如今,一代边关文艺人的青春已逝,就让“美篇”留住他们芬芳的年华吧。</font>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邝庆平</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何小霞</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陈丽庄</font></h5> 1979年2月17日,我边防部队对越南进行了为期近一个月的自卫还击战,而后直至1989年末,中越边境战事时有发生,形势一直比较紧张。1987年10月,驻龙州导弹部队还击落了一架侵入我国领空的越南军用飞机。这10多年间,边境线上驻守着我国为数不少的边防部队。 <h5><font color="#ed2308"> 混声小组唱《鲜花献给解放军》,表演者陈丽庄、罗凤梅、李佩红、黄康、邝庆平、周志、翁最先、翁明先</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 舞蹈《骏马奔驰保边疆》,表演者郭建臣、邝庆平、翁最先、翁明先</font></h5> 当年龙州县边防文工团保持有演职员20至30人,慰问部队演出是其一项重要任务,它是一支活跃在边防、演艺水平较高、深受部队和群众欢迎的专业艺术团体,被誉为南疆边防线上的文艺轻骑兵。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 歌伴舞《月光啊月光》,陈丽庄、罗凤梅演唱,郭建臣、邝庆平、黄康、翁最先、翁明先、李佩红伴舞</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歌伴舞《月光啊月光》</font></h5> 1979年至1991年间,边防文工团走遍了龙州所有的部队营地、阵地、炮台、哨所,还多次到宁明县、大新县和崇左县(现江州区)的部队驻地演出。有战士站岗的地方,就有边防文工团的足迹,每一条通往炮台和哨所的崎岖山道都荡漾过边防文工团的歌声,他们把党和政府的温暖,把人民对子弟兵的热爱送到每个战士的心坎上。 <h5><font color="#ed2308"> 歌伴舞《妈妈的心战士的情》,陈丽庄演唱,郭建臣、罗凤梅、李佩红、邝庆平作剧情表演</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 <b>艰苦而感人的慰问演出</b></font></h1> <h3>当年龙州县边防文工团到部队演出,行程非常艰苦。当时的交通工具只有解放牌大卡车,车厢两边放长木椅子,演员坐椅子,音响、灯光、道具、乐器、服装等放中间,“人货混装”,走的是凹凸不平、尘土飞扬的山路。有的阵地在险要的高山上,汽车无法开上去,演员们就卸下音响、道具、乐器、服装等,肩挑人杠走上山,往往要走四五十分钟、甚至一个多小时才到山上。到前沿阵地演出,场地只能因陋就简,找一个地势较平较大的地方就开演。有一次到位于宁明县的法卡山前沿阵地演出,战士们在阵地上把越军炮击后炸出的泥土铺开踏平,整出两个乒乓球台大的地方作舞台,演员们就在上面演出。</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王小妍、邝庆平在哨所营房为战士们演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邝庆平在哨所营房为战士们演唱</font></h5> 在阵地上演出,遇到没有电或电压不够,舞蹈节目就开录音机放音乐,歌手演唱就用手凤琴、小提琴、吉它、笛子伴奏。虽然条件艰苦简陋,但文工团的演员们怀着对边防战士的热爱,克服困难、满腔热情、尽善尽美表演每一个节目。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李加龙在哨所营房为战士们演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李加龙、雷生亮、李伟干在哨所表演乐器合奏</font></h5> 在硝烟仍未散尽的边防前线,很多慰问演出是泪如泉涌的感人场面。 1982年初寒冷的一天,边防文工团到下冻春秀驻军某部演出,这支部队明天就要上前沿阵地执行任务了,这次演出相当于为官兵们壮行。文工团有一个8人的女声小组唱,唱的是《美酒敬给边防军》。陈丽庄、王小妍、潘宝庆、何小霞、薛玉英、苏楠等8位女演员的深情演唱打动了官兵们的心,唱着唱着,官兵和演员们都禁不住泪流满面,唱到最后,当演员边唱边端着酒碗去给官兵们敬酒时,双方已泣不成声,全都哭成了泪人。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李伟干在慰问部队演出中吹奏唢呐</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罗凤梅在慰问演出中</font></h5> 边防文工团到部队营地演出时,仍忘不了坚守在附近山上的哨兵。山上只有一、两个哨兵,且山高路陡,但文工团在山下演出完成后,仍派出4个人的小分队爬上山专门为哨兵演出。当年小分队的组合是歌手邝庆平、王小妍和乐队小提琴手苏乃骥、徐安康,邝庆平还用吉它自弹自唱。天气较热时,演出小分队爬到山上已大汗淋漓,他们顾不上这些,抓紧时间立即演出。即使只有一、两个哨兵,演出小分队也当作面前有成千成百的部队战士来看待,正正规规、认认真真表演,令哨兵非常感动,流着热泪看完演出。自卫还击战刚过去的那几年,边境上还经常有冷枪冷炮声,邝庆平回忆说:“演唱时耳边还时不时听到冷枪冷炮,脸上也全是水,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 1987年7月30日陈丽庄在水口合平哨所演出后留影</font></h5> 有时候,文工团在某个连队驻地演出,因行程安排等原因实在无法再派出小分队到山上哨所演出,就打通电话把电话机放在舞台的音箱前,让驻守山上的哨兵也听到现场声音,感受现场气氛。这应该是边防线上最原始最感人的“现场直播”了,从中可以看出边防战士对精神文化的渴望和边防文工团的良苦用心。 1989年9月的一天傍晚,文工团小分队7个人到水口311高地演出,队员是乐队4人:文工团团长兼电子琴手马新宝、副团长兼贝司手梁忠南、吉它手翁最先、黑管演奏员李伟干;歌手3人:潘宝庆、邝庆平、叶军。311高地只有5个人,除了一人放哨、一人在厨房做后勤外,只有班长和两名战士看演出。就在前不久,311高地刚遭到越南炮击,一发炮弹打到一间小屋边上,塌了一个屋角,所以当时还比较危险。演出当中突然下起小雨,歌手们在小雨中演唱,邝庆平唱《地道战》,叶军唱《我们是黄河泰山》,到潘宝庆唱《今夜里我们在这里相逢》时,雨越来越大,潘宝庆拿着话筒被触电了,吓得赶紧丢掉话筒。看到解放军战士在雨中仍端坐着兴致勃勃地看演出,小分队决定继续演。班长拿来干毛巾包住话筒,在歌手旁边帮打雨伞,潘宝庆继续倾情演唱。此情此景,令下面的两位战士非常激动,他们情不自禁站起来,拍手高呼:“文工团万岁!”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县文化局、支前办领导及文工团演员与部队指战员合影</font></h5> 文工团的演员们认真对待每一场演出。有时演出遇到下雨,他们就把音响放在有蓬布的卡车上,乐队在车上演奏,演员们则冒雨演出,虽然淋着雨,但舞蹈演员们的每个动作都做得很认真、到位,该在地上打滚的动作照样打滚,一点也不含糊,没有偷工减料,一场表演下来,演员们身上全是泥水。 龙州县边防文工团慰问部队演出大多是部队题材的节目,如歌曲《再见吧,妈妈》《骏马奔驰保边疆》《美酒敬给边防军》《人民军队忠于党》《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十五的月亮》《望星空》《血染的风采》《两地书,母子情》《想给边防军写封信》《叫我怎能抹得开》《雁南飞》《曙光在前头》等。这些歌曲被用作独唱、歌伴舞或编成舞蹈节目,表演精彩动人。这些歌曲和节目,无不表达战士们的心声和情感,深受边防战士的欢迎。 不同时期,文工团编排的一些节目成为保留节目经常演,这些节目主要有:郭建臣、岑彥强自编自演的哑剧小品《抓舌头》,反映的是抓捕越南特工的故事,表演滑稽可笑;歌伴舞《十五的月亮》、《望星空》,由王小妍、徐安康演唱,何小霞、郭建臣伴舞,郭建臣平时随身携带县里配发的冲锋枪,表演这个节目时,他用的道具是卸了子弹的真枪,特殊年代用特殊道具,成了龙州县边防文工团战地演出中最动人的画面;李佩红演唱,何小霞、翁最先伴舞的《两地书,母子情》;罗凤梅演唱,郭建臣、黄康伴舞的《想给边防军写封信》;岑彥强表演的独角戏《一个越南兵的自白》,这个节目融合了小品、单口相声的特点,新颖又精彩,演出效果特别好;岑彥强、郭建臣、黄康、翁最先、翁明先表演的舞蹈《英雄小姐妹》,这个节目由岑彥强编导,反映的是本县金龙镇一对小姐妹在放牛时发现越南特工,并立即报告,而后我军民擒获两名越南特工的真实故事。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邝庆平到导弹部队演出后留影</font><br></h5> 陈丽庄是边防文工团的台柱子,到部队慰问演出,她既是独唱演员,又是主持人和舞蹈演员。陈丽庄演唱的《十五的月亮》《血染的风采》《月光啊月光》《妈妈的心战士的情》等成为保留节目。其中《月光啊月光》由陈丽庄、罗凤梅演唱,郭建臣、邝庆平、黄康、翁最先、翁明先、李佩红伴舞,歌中唱道:“月光月光,洒在我的身旁,查看每座营房,寻访着战士梦乡。白云轻轻地飘动,犹如深情的月光。月光月光,明亮的月光,你是圣洁的天使,把战士探望……”歌伴舞《妈妈的心战士的情》由陈丽庄演唱,郭建臣、罗凤梅、李佩红、邝庆平作剧情表演,表现的是一家人送儿子上战场,等儿子凯旋归来的故事,歌中唱道:“妈妈送儿上战场,心儿伴我飞南疆。养育之恩何须报,战士的责任切莫忘,甘洒热血在疆场,莫辱家门和故乡,啊……翘首盼儿凯旋归,妈妈为你献上一枚军功章……”这些节目,通过演唱和舞蹈,丰富了歌曲的内容,把歌曲的深刻内涵淋漓尽致表现出来,表演场面感人,部队官兵触景生情,热泪盈眶。 李加龙从1984年至1990年任龙州县文化局副局长兼文工团指导员,分管边防文工团。作为分管领导,他一直带队并亲自参加演出,演奏手风琴、电子琴,还演唱了《我爱五指山》《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表演部队题材的小品《哨兵》等。多年来,他为歌曲《美酒敬给边防军》《月光光》、歌舞剧《军魂》等谱曲,还与时任县文化局局长冯明宝共同创作了反映红八军革命历史的五场歌剧《稔花岭》。 战士们十分喜爱歌手邝庆平,每次他上台,都被要求唱几首歌,特别他唱的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的主题曲《曙光在前头》,战士们每次都要邝庆平重唱一、两遍。同时,邝庆平又是乐队成员和舞蹈演员,多才多艺,人才难得。 李伟干是1981年进入文工团的多面手演员,他精通唢呐、啵咧、黑管、笛子、萨克斯、葫芦丝等乐器,还能边打鼓边唱歌,入团近40年来他几乎参加了慰问部队的所有演出。李伟干除了参加乐队演奏,还经常用唢呐、啵咧独奏《骏马奔驰保边疆》《欢迎英雄凯旋归》《春风吹绿黄河岸》等,深受战士们的喜爱。 男舞蹈演员岑彥强、邝庆平、郭建臣、翁最先是边防文工团八十年代前期和中期的“四小虎”,郭建臣、翁明先、廖志东、农宝是八十年代后期的“四小虎”,基本功扎实,舞姿优美,动作刚劲有力,能很好表现解放军战士的阳刚之气,他们先后表演的《骏马奔驰保边疆》《血染的风采》《凯旋在子夜》等,刮起了边关舞台最强劲的旋风。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罗凤梅坐在当年送文工团去演出的解放牌大卡车上</font></h5> 秦华北是文工团的乐队成员,他天资聪颖,当年因为团里经费紧张,市面上也极少有电吉它、电贝司卖,他就从地区文工团借来电吉它和电贝司做样板自己仿制,先后制作了3个电吉它、电贝司,演奏效果与厂家的正规产品不相上下。时至今日,他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成为了天琴制作和演奏大师,2007年6月,秦华北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荣誉称号。 周志是文工团乐队的优秀鼓手,他打鼓有劲,稳准狠,被称为乐队中的战斗机、小钢炮。他不仅是好鼓手,而且还是好歌手,边打鼓边唱歌是周志的拿手好戏,每当他边打边唱时,全场震撼,热血沸腾。 1985年夏,上级部门要求龙州、宁明、凭祥三个县市的文工团编排一台节目,到宁明县某部三师进行联合演出。去演出前,龙州县边防文工团精心排练几个部队题材的节目,去演出时由当时的龙州县副县长陈中乐带队。这次联合演出,三个县市都做了精心准备,绝大多数的节目都是部队题材,演出精彩纷纭,受到了部队官兵的高度赞扬。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冒险把文艺送到边防前线</b></font><b></b></h1> 到边防前线演出,时时处处充满危险。为应对边防线上的敌对突发事件,县里特地给边防文工团配了两支冲锋枪和一支手枪。 有一天,文工团到金龙镇横罗村某部连队演出。演出地点离边境较近,情况复杂,为防不测,这个连队派出一个排在外围做暗哨警戒,一个排在中间做明哨警戒,只剩下一个排的战士戴着钢盔荷枪实弹和当地村民一起观看演出,演员们演完一个节目下来,马上要戴上钢盔作为防护,演出环境十分险恶。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军歌嘹亮</font></h3> 文工团每天去部队演出三、四场,要走几个地方,有时最后一场演出结束后天已黑,载着演员和音响道具返程的大卡车从山上的部队驻地下来,因为担心对面的敌军发现或遭遇越南特工而带来危险,所以不开车灯,黑灯瞎火地沿着弯曲不平的道路慢慢开下山。汽车四周是黑黝黝的山,阴森可怕。坐在车上的演员们神经紧绷,心头“呯呯”跳,既担心行车安全又担心边境上的敌特险情。 有一天晚上文工团到大新县硕龙镇边防某连驻地演出,部队与村民一同观看。演出当中突然发生敌情——报告称有不明身份疑似越南特工人员在附近出没,情况突发,现场气氛骤然紧张。部队决定演出继续进行,同时要求全体演职员戴钢盔,上台表演也必须戴。部队除了留一部分人全副武装与村民看演出,担任保护村民和演员的任务,其余的即刻进入战斗状态,搜索不明身份人员。当晚的军事行动结果如何,时至今日文工团谁也不知道,但当晚的演出一直安全、顺利地进行。演出结束回龙州时,为防不测,从硕龙出来几十公里,文工团乘坐的汽车不开大灯,只开小灯慢速前进。 有时,文工团的演员们在窄小的坑道内、防炮洞、猫耳洞前为战士们演出,而在一米外的地方,就遍布地雷,不远处是敌人的阵地、战壕,草木丛生,地形复杂,充满了危险。 文工团在慰问演出途中也遇到过险情:有一天晚上,文工团乘坐的大卡车在坑坑洼洼的乡间道路发生事故,侧翻到路边的沟渠里,车上的罗凤梅等人被道具箱碰撞压住,幸好没有大碍。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战士把演员当亲人</b></font></h1> 边防战士远离家乡、父母和兄弟姐妹,长年驻守祖国边疆,不仅生活艰苦、枯燥、乏味,而且随时都有为国牺牲的危险。 边防文工团演员郭建臣有一次与一位战士交谈时了解到,这位战士在边防3年,不是在山上哨所值勤,就是在山下营地驻守,极少有机会出山,更没有到过龙州县城,年轻的战士们想家、想亲人,更需要精神文化食粮。演员翁最先说,有一位战士家在遥远的吉林省延边市,千里迢迢来到祖国南疆,看到文工团来慰问演出,就像看到久别的亲人,激动得哭了出来。这是发自边防战士内心的激动,这些新时期最可爱的人,把龙州县边防文工团的演员们当成祖国派来的亲人,把他们带来的文艺节目当成坚守边疆、想念家乡的心灵慰藉。 战士们盼望文工团的演员们来,每次文工团来演出,他们都出来夹道欢迎。战士们把文工团的演员,特别是女演员看作大“明星”,眼里充满了无限敬意。明星来了,军营里好像过节一样,大家都兴高采烈。战士们把自己在营房附近种的蔬菜瓜果拿来招待演员们,与演员们拉家常,讲守卫边疆的故事。文工团演出完离开时,官兵们出来送了一程又一程,依依不舍,热切期待下次再见。 有一次,文工团又到法卡山演出。演出前某部连长特地向演员们介绍法卡山战役的情况,然后带演员们上阵地参观。因当时局势紧张,时有冷枪冷炮,当演员们在战壕里观望对面近在咫尺的越南土地时,为了演员们的安全,部队派出30多名战士并排站在战壕上面,给演员们充当“防护墙”,以防万一,连长说:“你们是祖国派来的亲人,我们要绝对保护亲人们的安全!”此举令全体演员感动不已。部队这种保护性的举动,文工团演员们在水口311高地、科甲马鞍山高地等都遇到过,所有这些,是部队官兵对文工团怀有真挚感情的体现。 多少年来,边防战士换了一批又一批,但边防文工团坚持为部队演出的优良传统始终没有改变,部队与文工团之间建立的深厚感情已深深刻印在了边陲高高的大山上。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文工团演员们在部队高炮连演出后留影</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ff8a00"><b> 文艺战线上的英雄</b></font></h1> 1979年到1991年,是龙州县边防文工团慰问部队演出最频繁、拥军工作最辉煌的年份,也是演员们最难忘、最珍贵、最骄傲的青春记忆。这期间,演员们经常是一天演出三、四场,辗转几个地方,每天一大早出发,基本是晚上回来,有时候深更半夜一、两点钟才到家。一整天,演了一场又一场,没有卸过妆,只有多次补妆,吃饭前抹掉口红,吃完后补一下口红继续演出。一台节目里,舞蹈演员要换不同的服装,因为节目多,一个紧接一个,大家来不及换服装,所以,演员们根据节目顺序预先穿上几层演出服,演完一个节目就把外面的衣服一脱,变成下个节目的服装,然后赶紧上台表演。演员们的演出服一天里被汗水弄得湿了又干,干了又湿。 边防文工团演员们这些艰苦经历,加上他们经常到部队演出,受军营文化、战士们艰苦作风的影响,从而培养铸造了他们吃苦耐劳、坚忍不拔的精神和意志,这些成为了他们今后人生道路上克服困难、不断进取的法宝。 往事如烟,30多年后的今天,当笔者问边防文工团的演员们:“你们长年累月奔波在边防线上演出,不觉得苦和累吗?”他们说:“战士用青春和热血保卫边疆,他们是最可爱的人,我们文艺工作者辛苦一点又算得了什么?当年真的不觉得累,浑身有使不完的劲!”演员们的青春芳华与南疆火红的木棉相辉映,谱写了动人的拥军之歌。 <h5><font color="#ed2308">龙州县边防文工团的部分演职员在法卡山上</font></h5> 回想当年,文工团当中有很多感人的事:演员何小霞结婚第二天就奔赴边境一线演出,当时《广西日报》还为此作了专题报道;陈丽庄孩子出生刚满月就参加紧张的排练和演出;邝庆平奶奶去后他仅守孝一天就挥泪走上边关的舞台;一些演员生病了,刮得背后满是暗红的痧,仍拖着病弱的身体演出,从不叫一声苦。1979年自卫还击战刚结束时,文工团到部队演出,有时正好遇到部队战地医院急需血液,大家就踊跃献血。当年,刚入团的何小霞还是16岁的小姑娘,她见别的演员纷纷献血,场面很感人,也想为边防战士作点贡献,就主动上前要求献血,但被告知不满18岁不能献血时,她感到非常难过。 演员们在演出中也受过伤:有一次文工团到水口镇罗回村某营部演出,演出在球场进行,球场有些地方起了青苔,加上刚下过雨,有青苔的地方很滑,翁最先在表演舞蹈《英雄小姐妹》做一个空翻动作时因地面湿滑,头部撞到地面受伤,疼痛不已,但他仍忍痛坚持演出。 <h5><font color="#ed2308">龙州县边防文工团受到部队热烈欢迎</font></h5> 在血与火的战争前沿,战士保边疆,他们是战场上的英雄,文艺工作者送文化,他们是文艺战线上的英雄,共和国的旗帜上都有这些英雄们无私奉献、青春无悔的风采。1979年到1991年间,先后组织和参与慰问部队的龙州县文化局有关领导、边防文工团的演职员们(包括一些学员),他们的名字值得载入史册:<br>冯明宝、薛水长、李加龙、马新宝、黄志光、邝庆平、何小霞、陈丽庄、潘宝庆、王小妍、苏乃骥、徐安康、薛玉英、苏楠、梁忠南、黄德尤、蒙国强、陆贻强、麻永森、谭寿、梁朝臻、秦静林、梁朝细、陆慧清、李伟干、黄耀深、陈曼嫦、郭建臣、岑彥强、秦华北、翁最先、翁明先、罗凤梅、李佩红、黄康、周鑫、周志、何良、雷生亮、黄晓红、廖志东、农宝、廖玉华、韦建珍、陈晓东、叶军、谭伟松、莫雪云、李兆红、蒙丽云、潘丽娟、唐葵花、梁汉荣、严冰。<br>这12年间,薛水长、马新宝、周鑫先后任文工团团长。 <h5><font color="#ed2308">演员郭建臣和邝庆平</font></h5> 遗憾的是,这些可敬的文工团演职员中,有一些人已经离开了人世,他们多年来在边防文艺战线上奔波劳碌的身影,他们的音容笑貌,永远定格在了如歌如梦的岁月里。 <h5><font color="#ed2308">龙州县人民政府、县支前办领导以及边防文工团演员与导弹部队官兵举行座谈会</font></h5> <h5><p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 1988年1月17日,在欢送驻军某部离开龙州的仪式上,龙州县领导给部队首长戴红花</font></p></h5> <font color="#167efb">龙州县边防文工团是个专业性强、人才荟萃、团结奋进的艺术团体,多年来除了慰问部队演出,还在惠民演出、参加各种文艺表演及比赛中成绩卓著,广受赞誉。</font> <h5><font color="#ed2308">陈丽庄演唱,郭建臣、翁明先、农宝、廖志东“四小虎”伴舞</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陈丽庄演唱,郭建臣、翁明先、农宝、廖志东“四小虎”伴舞</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青春之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火红的舞台</font></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郭建臣、何小霞的双人舞</font></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何小霞编导的舞蹈《叶》荣获广西“八桂群星奖”一等奖</font></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劲舞</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青春之舞</font></h5> <h1 style="text-align: center;"><b><font color="#ff8a00">芳华岁月,风雨人生,青春万岁,友谊长存</font></b></h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当年的台柱子—陈丽庄</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陈丽庄原为粤剧花旦,到部队慰问演出,她既是独唱演员,又是主持人和舞蹈演员。现在陈丽庄是国家二级评茶师和茶艺技师、中国茶叶学会茶叶审评和茶艺培训师、国家职业技能鉴定质量督导员、考评员及竞赛裁判员</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当年陈丽庄与薛水长表演粤剧</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被称为龙州“谭咏麟”的邝庆平</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邝庆平</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邝庆平演唱《暴风女神》</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何小霞擅长舞蹈编导和表演,她1977年12月进入文工团时才14岁,直到2018年退休她一直从事艺术工作</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当年的何小霞也是弹琵琶的好手</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岑彥强擅长舞蹈、小品和打鼓,图为他表演的独角戏小品《一个越南兵的自白》,深受部队和群众欢迎</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黄耀深擅长表演小品,被称为龙州的“赵本山”,图为黄耀深与岑彥强表演小品《照相》</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黄耀深和邝庆平表演小品《扳手臂》</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left;"><font color="#ed2308">罗凤梅被称为龙州的“刘三姐“,她演唱通俗歌曲和山歌都很拿手,特别是演唱龙州山歌,声音美妙动听,无人能比</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罗凤梅在南宁地区艺术节山歌演唱比赛上</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罗凤梅在演唱</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秦华北是文工团的乐队成员,他天资聪颖,当年因为团里经费紧张,市面上也极少有电吉它、电贝司出售,他就从地区文工团借来电吉它和电贝司做样板自己仿制,先后制作了3个电吉它、电贝司,演奏效果与厂家的正规产品不相上下。照片上他手里拿的是他自己制作的电贝司</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如今,秦华北靠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奋,成为了天琴制作和演奏大师,2007年6月,秦华北被中国文联授予“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称号</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李伟干1981年进入文工团,他精通唢呐、啵咧、黑管、笛子、萨克斯、葫芦丝等乐器,还能边打鼓边唱歌,入团近40年来他几乎参加了慰问部队的所有演出。图为李伟干在吹奏笛子</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翁明先擅长舞蹈,被称为龙州的“黄豆豆”,又擅长小品,被称为龙州的“黄宏”,他从1986年起至今一直在文工团工作,是边关舞台的“长青树”</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翁明先与妻子林红玉都在文工团工作,是文艺舞台的伉俪</font></h5> <h5><font color="#ed2308">当年意气风发的优秀鼓手周志,遗憾的是他英年早逝,他那激情的鼓点和动人的歌声,永远留在了血与火的边关舞台上</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边关帅小伙</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参加南宁地区文化艺术节</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参加南宁地区文化艺术节时与县领导合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芳 华</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激情燃烧的岁月</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难忘记忆</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在哨所营房演出后留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青春倩影</font></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ed2308">老一代演员</font></h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