遇见海棠(海棠创作)

吴德庆(竹壑轩)

<p> 三年级时,我随父亲工作转学到北方的一个小城。这是邯郸边上的小城。学校在城外的护城河边,隔着护城河,是一座北宋年间的舍利塔。</p><p> 那是一个街道,一条铺满青石的街道,一条去往学校的必经之路。磨着锃亮的青石路,是这条街的年轮。</p><p> 记得是早上,我踏着青石路,忽然,发现前面那所大宅的门,开了。</p><p> 这是这条街上最宏伟的建筑,据说曾是一个地主的宅院,青石路在这里开阔了很多,到像是一个小广场。可以想象,这宅子的主人曾经的风光和辉煌。高高的围墙,巍峨的门楼,和那经常紧闭的紫红色大门,有一种神秘的色彩。</p><p> 我放慢了脚步,想看看院内是什么样子。</p><p> 半开的大门还是那么沉稳,青灰色的高墙已挡不住我的视线,透过紫红色半开的大门,院内赫然是一片粉白,这片粉白几乎撑满了院子,也撑满了我的视线。那是一株盛开的海棠,在院子中间。此时繁花满树。舒展的枝干上一团团,一簇簇。似白,似粉红。怒放的海棠花像是要冲破这青灰色的樊篱。</p><p> 我没有在门外驻足,可能是矜持,也可能是在面对旧社会这个阶层产物时,保持我的一点自尊。但那惊鸿一瞥,给我的冲击, 深刻的烙在了记忆中。那是“满园春色关不住”的意境,也是“隔岸桃花红未半的”感觉。</p><p> 后来回想,我除了看到这棵海棠树,好像没有看到其他东西,那一刹,眼中只有美。那一次,美对我的感染是如此强烈。</p><p> </p> <p>  很多年后,在下班的路上,我沿着新修的凤阳路漫骑</p><p> 路中间,新栽的绿化带中有花。星星点点的,粉色的。在早春嫩绿色的衬托下娇娆可爱,我停下来,走近。</p><p> 是海棠。这是一种白中透红的海棠。花不多 ,零星地缀在枝头。花开得很美,就像是把白色的厚重和浅色曙红调在了一起,明艳可人,娇嫩中有一种厚度,鲜艳中多了些含蓄。花苞很小 ,红色的,这红无法描述,比大红浅,比曙红沉稳,比胭脂靓丽。圆圆的花骨朵饱满厚重,有种直击人心的震撼。</p><p> 一句“著雨胭脂点点消,半开时节最妖娆”,瞬时浮现而出。</p> <p> 去年路过公园,发现几株海棠。当时,花已谢了,除去草坪上的残红,全是绿的叶。</p><p> 今年立春早,我时时去看,怕错过了花季。</p><p> 第一次去的时候,枝条上光突突的,什么都没有。就隔了几天,已是“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了。再去时,已然是白茫茫的一片。近看,确是粉红色,看来是红色没有敌的过白。</p><p> 此时公园一角,一组组、一团团、一串串,全是海棠。有开的,半开的,未开的。开的像粉白,半开似粉红,未开的是深红 ,很是热闹。一簇簇的海棠, 挂满了枝条和枝头。这景像,像繁花似锦、花团锦簇、落落英缤纷的形容词都可以用的上了。目之所及,都是花。真是忙坏了眼睛,忙乱了思绪。这时,我理解了,为什么是“‘海棠’枝头春意闹”。置身树下,都有些醉了。</p><p> 平复一下心绪 ,我开始观察海棠的特点和细节 。从几年前看过海棠后,一直有画海棠的冲动。可惜,自上次过后,一直没有抓住看海棠的时机。这一次,可以一偿宿愿了。</p><p> 看过各种海棠照片,要画,必须要自己看过才成。</p><p> 这里的海棠,是我最喜欢的粉色。是两层,五瓣,外轮似圆。花瓣外层是粉红,内层白有红意,更像是外层映照上去的。白色的花瓣衬着一组牙黄色的花蕊,比较集中,顶端是粒粒黄色小点。一簇蕊中有几丝红色的蕊,虽少 ,很惊艳。花开在枝条的节和枝稍上。缀在枝头的花,由一组胭脂色的花梗连接着同样胭脂色的花萼,从一点出,发呈放射状分部。就形成了一团团,一串串的样子。</p><p> 如果说,第一次遇见海棠,是为意韵所感。那第二次看到海棠是为色彩 所动,这一次看海棠给了我热烈的情绪。相同的的题材,在不同环境下,有了不同的意境。</p><p> </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