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我多么希望,</p><p>有一个门口,</p><p>早晨,阳光照在草上。</p><p>我们站着,</p><p>扶着自己的门扇,</p><p>门很低,但太阳是明亮的。</p><p>草在结它的种子,</p><p>风在摇它的叶子,</p><p>我们站着,</p><p>不说话就十分美好。</p><p><br></p><p>——顾城 《门前》</p> <p> 朦胧诗流行于上世纪80年代,当时的感觉像朦胧诗一样,好朦胧,诗朦胧人更朦胧,也许是太年轻,因此没有太多深刻的体验。近日在读顾城的诗,才发现朦胧诗的美,并开始慢慢喜欢。</p><p> 说到顾城,总离不开他生命中几个重要的人物:父亲顾工(诗人,剧作家),妻子谢烨,情人英子。这让我眼前浮现出许多熟悉而模糊的记忆,因为这些人物中的英子,又牵扯到另一个我熟悉的人物:中国《诗刊》副主编刘湛秋先生(喜欢流览《诗刊》并发表诗作的人也许并不陌生)。刘先生长居北京,他和英子在广州有固定公寓,十几年前,应广东省作协一好友邀约,曾到公寓拜访过刘先生,正赶上先生诗集重印岀版,送我们一本,于是主动提岀帮刘先生推销他岀版的诗集,每册都有刘湛秋先生亲笔签名,当时倒是整本诗集都认真读完的,只是现在一时半会找不岀来了,那时就稳稳约约了解到一些刘先生与英子以及顾城的关系,但也没有什么惊奇,也不太在意,没有更多好奇心,且当时互联网不发达,也没有查找信息来源的习惯,只是好卖力帮他销书,至于付款方式怎么也想不起来了,当时还没有微信,只记得帮他销了不少书,借着孩子王身份,引荐粉丝见面,孩子和家长与诗集作者饭局约见,我和作协好友算是媒人,想起来这也是我唯一做过的一件特俗并有点市侩的事了。当时还没有智能手机,故摄影功能奇差,有合影,但没保存。诗人都有浪漫情怀,但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所有的这些,平淡无奇,也不曾想起,但记忆却不曾抹去……</p><p> 对诗从来都是顶礼膜拜又敬而远之(或许是诗人多命运坎坷悲凉,虽然诗写的很美),在青海德令哈参观了海子纪念馆后,有点改变:当时的感想:海子与德令哈</p><p>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不会想到,他的诗日后成为房企热门广告词,当人们看到: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售楼广告扑面而来,又有谁想起海子,70年代一位全力冲击文学与生命极限的诗</p><p>德令哈,蒙古语:金色的世界,它,记住了海子,在这片金色世界,海子诗歌陈列馆就座落在美丽的巴音河畔,与周围环境浑然一体,赋予无限诗情画意。海子生命短暂,25岁就以行为艺术于山海关卧轨仙世,保持了一颗圣洁心。德令哈,他挚爱的金色世界,海子拥有一席之地,诗与远方的符号,年轻的生命值了,安息吧,海子,不朽的诗与远方!</p><p> 目前对顾城的诗处于魅力难挡阶段吧……</p><p><br></p> <p>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顾城 《门前》</p><p>很多时候,就是一个细微的事物,就能撩起人的激情,让人感觉浑身地惬意,这也许就是文字的魅力。而顾城这句话,美就美在塑造了一个岁月宁静美,有你便好,无需说话。</p><p>你只要站在那里,不说话,便是完美</p><p>温暖的夏风静静地拂过你的柔美脸颊,轻轻的树叶缓缓飘落,投向湖中,波弄了谁的华年。你我相望就好,无需多言,便是最美好的。</p><p>你不在的地方,再美,都有缺陷,略带伤感。所以说一个人独处的时候,总喜欢多愁善感,喜欢写文字、喜欢写诗、喜欢饮酒。其实都是在逃避孤独寂寞空虚感罢了。</p><p>和喜欢的人在一起,即便不说话,也不会尴尬。而和不喜欢的人在一起,不说话,你就会去想一些话题来避免这种尴尬场景。这就是区别。因为你会在乎别人的感受,去想别人为什么不说话了,是不是对你很有意见。而和自己喜欢的人在一起,就不一样了,也不会尴尬。</p> <p>推开门,带上最合法的表情,不要看见别人,也藏好自己的心 ——顾城 《世界和我(1)》</p> <p>万物清清楚楚地呈现在你的心里,一阵风吹过,鸟就开始叫了,树就开始响了。这个时候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只有在你生命美丽的时候,世界才是美丽的。——顾城</p> <p>黑夜给了我一双黑色的眼睛 而我却用它来寻找光明。——顾城 《一代人》</p> <p>图片解读:深情的凝眸,无言的诗情</p><p> 英子病逝(麦琪,英子均笔名,原名李英,岀国前任职《诗刊》编辑)。墓碑上刻着:'LI YING 麦琪/中国诗人、作家/刘湛秋的爱妻/一个美丽、快乐的心灵之旅已经结束。/一个带着所有的理解和认知飞向来世的自由的灵魂。/你是如此地为人所爱。/于2014年1月8日幸福地平静地离世,享年五十岁。</p><p> 看到网络图片,很是让人为之动容。《英子》是顾城遗作,她是顾城的,更是刘湛秋的。很是赞叹她的勇气,离合生死皆是诗。</p><p> 自己岀于偶然机遇认识刘湛秋先生,对于我这样的半文盲似乎有点滑稽,对诗从来就是顶礼膜拜,却又敬而远之,因为一窍不通,所以不以为然,但回想起来,能和诗及诗人沾点边,印象还是蛮深刻的。刘先生的形象多年不变:聪明绝顶,两旁卷发潇洒飘逸,很有艺术家范(像交响乐团指挥家),为人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温婉和善而不端架子,睿智慈祥而深藏不露,有点沧桑的浪漫。诗人的世界更多是精神与灵魂层面的世界,英子独自静静地走了,湛秋先生没有送她最后一程,不是不心疼,而是痛到极处的平静,平静如往昔,英子时刻深藏心中,一往情深的眷念,不曾离开,此时,让人怜惜的不是英子,而是历经沧桑的刘湛秋先生了,多年后,带着破碎的心跨洋千里迢迢来到英子身边,这是一首无言的诗,英子天堂有知,她是幸福的,她为诗而生,亦为诗和文字活着,生命中最重要的两个男人都是大诗人,为诗和远方投奔顾城,远赴重洋,寄居新西兰人烟稀少的激流岛上,体验着田园牧歌的生活:种菜,养鸡,打理庭院的花草树木,鸡蛋拿到集市卖,换回生活必须品。这样的画面对于诗人来说,纯粹淡泊,简单宁静,在碧海蓝天的朵朵白云下,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自由奔放的精神灵魂在飞翔,彼此又相互守望着,诗情画意尽在其中,亦不失为一种行为艺术的美丽,虽没读过麦琪(英子)的诗文,但从她的故事中,看到诗情现实的一面,人生的命运轨迹并非总是诗情画意,更不能随意驾驭。英子的经历告诉我们,每个人的生存状态都不一定是自己想要的,很多时候是事赶事,如话赶话,活着活着便成了这个样子,话说着说着便走了调,一切无须刻意,也刻意不了,就像年少的英子爱上年长她20多岁的有妇之夫刘湛秋先生,疯狂痴迷紧追不舍,那是诗对她的指引,让她顶着巨大的压力扮演着插足夺夫的角色。这一切皆因英子命中有诗,并遇见了诗,听从诗的呼唤,与人品道德就没多少关系了,故从来就鄙视那些浅薄的道德绑架。难道英子她不希望自己的白马王子年龄相当,夫唱妇随,比翼齐飞?更何况刚开始刘湛秋先生就表明态度:既便我离婚也不会娶你。难得的是当刘湛秋先生全心拥抱英子的时候,英子亦不离左右而陪伴着,刘湛秋先生中风时英子悉心陪护,而英子却不愿给心上人带来丝毫痛苦,忧伤留给自己,病痛独自扛,直到静静地离去,这样的离别,刘湛秋先生读懂了,粉丝们读懂了吗?</p> <p> 网络媒体资料</p><p> 刘湛秋,当代著名诗人,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与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早在八十年代中期,他就被一代大学生誉为“抒情诗之王。”</p><p><br></p><p>刘湛秋是学俄语出身的,上个世纪80年代担任北京《诗刊》主编。在诗歌界,《诗刊》曾被称为国刊,担任主编就成了诗歌界的领头羊。刘湛秋的诗集《无题抒情诗》获得全国文学奖(就是现在的鲁迅文学奖)。</p><p>主要作品——</p><p><br></p><p>1、诗集</p><p>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共22种。部分作品译有英、法、日、德、意、俄、西、韩、南、保等外文版本。</p><p><br></p><p>2、译著</p><p>译著《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主编《中国诗歌理论大辞典》《俄罗斯文学名著金库》《泰戈尔文集》《契诃夫小说集》,PTV(诗歌电视)《爱的罗曼斯》等。</p><p><br></p><p>作品风格——</p><p>其作品清新空灵,富有现代意识,手法新颖洒脱,立足表现感觉和情绪,既面对生活,又超越时空。他认为现代生活,使人们“活得很累”,他提倡“轻诗歌”、“轻松散文”、“轻松的生活方式”,主张“以轻对重,以轻对累,”于己“既不受名利之累,也不为劣境所苦,”也就是以平常心看待荣华富贵与利害得失,心如明镜如水。淡化貌似严肃、正经的说教所带来人僵化、刻板、不近人情的生活方式。他的散文《雨的四季》、《伞》、《卖鞭角的小女孩》等都曾被收录中学语文课本。 </p><p>刘湛秋的散文有一种田园美,被海内外文坛誉为现代山林文学的代表。本集中选的80篇散文,可谓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超时空的田园心态,篇中无论写情感、人生,还是写都市、文化、旅行、经济,都用他特有的唯美风格,用纯情的语言、轻松的方式,在和读者谈心,流露出由衷的快乐和淡淡的忧悉。他的文字自然、亲切、优美,一事一物、一草一木、一色一声,他都能轻松道来,吸引着你,并跟着他的行文一走到底。集中不少散文已广为流传,为多家报刊选裁,为电台广播,其中《雨的四季》、《随便为自己找个座位》等数篇散文已进入中小学语文课本及课外读外。</p><p>著有诗集《生命的欢乐》、《无题抒情诗》、《人·爱情·风景》,散文诗集《遥远的吉他》,论文集《抒情诗的旋律》等共22种。部分作品译有英、法、日、德、意、俄、西、韩、南、保等外文版本。译著《普希金抒情诗选》、《叶赛宁抒情诗选》,主编《中国诗歌理论大辞典》、《俄罗斯文学名著金库》、《泰戈尔文集》、《契诃夫小说集》,PTV(诗歌电视)《爱的罗曼斯》(已录制播出)等。</p> <p> 顾城是中国近代非常出名的一个诗人,他是朦胧诗派的重要代表,被称为当代的“唯灵浪漫主义”诗人。顾城在新诗、旧体诗和寓言故事诗上都有很高的造诣,很多诗句都成为了现代新诗的经典名句。</p><p>顾城(1956年9月24日—1993年10月8日),1956年生于北京。12岁时辍学放猪。“文革”中开始写作。1973年开始学画,1977年重新开始写作。并成朦胧诗派的主要代表。1980年初所在单位解体,失去工作,从此过漂游生活。1985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1987年应邀出访欧美进行文化交流、讲学活动。1988年赴新西兰,讲授中国古典文学,被聘为奥克兰大学亚语系研究员。后辞职隐居激流岛。1993年10月8日,顾城杀妻后自尽,在其新西兰寓所辞世。留下大量诗、文、书法、绘画等作品。顾城是朦胧诗派的主要作者,着有诗集《白昼的月亮》、《北方的孤独者之歌》、《铁铃》、《黑眼睛》、《顾城诗集》、《顾城童话寓言诗选》、《顾城新诗自选集》。</p><p> 顾城写诗功力深厚,不但新诗了得,还精于写旧体诗及创作寓言故事诗,早期的诗歌有孩子般的纯稚风格、梦幻情绪,用直觉和印象式的语句来咏唱童话般的少年生活。其《一代人》中的一句“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俄却用它寻找光明”成为中国新诗的经典名句。</p> <p>我喜欢在路上走</p><p><br></p><p>我喜欢在路上走</p><p>一个人</p><p>看着太阳</p><p>看着她从草尖</p><p>从羚羊的角弯里</p><p>从干燥的秸秆上升起</p><p>我喜欢在路上走</p><p>我不要帽子</p><p>不要屋顶</p><p>不要那重复的墙</p><p>我不想看见上面的水迹</p><p>它像噩梦的影子</p><p>我喜欢在路上走</p><p>太阳爱我</p><p>也爱所有的人</p><p>我渴望成为一片陆地</p><p>在她的注视下</p><p>拒绝海洋</p><p>我喜欢在路上走</p><p>我喜欢在黄昏的路上</p><p>看见灯光</p><p>我喜欢一个人</p><p>一个人</p><p>必须有太阳</p><p>顾城</p><p><br></p> <p>路也许很窄,但总是会有;路也许很长, 但总会到头。马不是好马 ,那就能走就走,马不听指挥,那就随处停留。——顾城</p> <p>顾城诗句:</p><p>你, 一会看我, 一会看云。我觉得, 你看我时很远, 你看云时很近。——顾城 《远和近》</p><p> 我需要,最狂的风,和最静的海。——顾城</p><p>我从没被谁知道,所以也没被谁忘记。在别人的回忆中生活,并不是我的目的。——顾城 《早发的种子》</p><p>我希望, 每一个时刻, 都象彩色蜡笔那样美丽。 我希望, 能在心爱的白纸上画画, 画出笨拙的自由, 画下一只永远不会, 流泪的眼睛。 一片天空, 一片属于天空的羽毛和树叶, 一个淡绿的夜晚和苹果。 我想画下早晨, 画下露水, 所能看见的微笑。画下所有最年轻的, 没有痛苦的爱情。——顾城 《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p><p>你应该是一场梦, 我应该是一阵风。——顾城 《你和我》</p><p>人时已尽,人世还长,我在中间,应该休息 ——顾城</p><p>小巷,又弯又长,没有门,没有窗,我拿把旧钥匙,敲着厚厚的墙。——顾城 《小巷》</p><p>你默默地转向一边,面向夜晚。夜的深处,是密密的灯盏。它们总在一起,我们总要再见。再见,为了再见。——顾城 《再见》</p><p>字迹已模糊,因为思念的缘故 ——顾城 《因为思念的缘故》</p><p>我相信,那一切都是种子。只有经过埋葬,才有生机。——顾城 《给我的尊师安徒生》</p><p>我是一个任性的孩子,我想擦去一切不幸,我想在大地上,画满窗子,让所有习惯黑暗的眼睛都习惯光明。——顾城</p><p>我在幻想着,幻想在破灭着,幻想总把破灭宽恕,破灭却从不把幻想放过 ——顾城 《我的幻想》</p><p>命运不是风,来回吹,命运是大地,走到哪你都在命运中。——顾城 《英儿》</p><p>手我是有的,就是不知如何碰你。——顾城 《我会像青草一样呼吸》</p><p>一个人,必须有太阳。——顾城 《我喜欢在路上走》</p><p>我把心给了别人,就收不回来了;别人又给了别人,爱便流传于世。——顾城</p><p>生如蚁而美如神。</p> <p>顾城</p> <p>谢烨,顾城,英子</p> <p>20200401于家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