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是网上下载的,标注了我们行程。秘鲁主要走的是两条线路。线路一(自驾):3月1日至3月3日:利马(Lima)—皮斯科(Pisco)—纳斯卡(Nasca)—利马(Lima);线路二:3月3日-3月7日:利马(飞机)-库斯科(Cusco)(出租车)-欧雁台(Ollantaytambo)(火车)-马丘比丘(Machu Picchu)(火车)-欧雁台(包车)-库斯科(飞机)-利马 秘鲁(Peru)面积1285,126平方公里,人口3千多万。主要是印第安人和印欧混血人,共占82%左右。96%信奉天主教。首都利马,人口800多万.3月1日来到秘鲁首都利马。虽然2019年秘鲁人均GDP7093美元。但是城市建设较差。豪尔赫.查韦斯国际机场与周边的环境不太相称。 机场租车后我们开往纳斯卡方向,沿途游玩,5个小时后来到帕拉卡斯国家保护区(Paracas Nature Reserve)。 帕拉卡斯在伊卡(Ica)区,濒临皮斯科湾,这里地貌奇特有众多鸟类栖息的鸟岛。 离街心花园几百米一座高大建筑,造型十分美观,很遗憾没有查到有关介绍。 帕拉卡斯国家保护区内,太平洋海水在烈日下近处翠绿远处深蓝,这里位于帕拉卡斯半岛皮斯科湾。最令人震撼的是在海边见到彩色丹霞地貌。 残缺的美,美在于变化。 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有点过的话,起码是瞬时心态体现。 鸟的启示,飞的再高低头下来觅食,自命不凡的人难道就不如厕吗 纳斯卡位于秘鲁伊卡区,纳斯卡地画(Nazca Lines)是存在了2000年的谜局:一片绵延几公里的线条,构成各种生动的图案。 1994年纳斯卡线条列为世界遗产名录 纳斯卡线条观光塔。登上近百米高的观光塔可以看到地画。据说乘飞机观地画容易晕机。所以选择蹬塔欣赏,但是只能看到部分地画。 <div> 纳斯卡线条(英文名:Nazca Lines)是位于纳斯卡沙漠上的巨大地面图形,这些数以百计的图形,出自简单的线条,以复杂排列构成鱼类、螺旋形、藻类、兀鹫、蜘蛛、花、鬣蜥、鹭、手、树木、蜂鸟、猴子和蜥蜴等。</div><div> 纳斯卡线条于1939年由美国考古学家保罗·柯索发现,是存在了2000年的谜局,一直无人能破解——究竟是谁创造了纳斯卡线条、它们又是怎样创造出来的、神秘线条背后意味着什么,因此也被列入了世界十大迷团中。经过专家们将镶嵌在线条上的陶器碎片作详细研究后,证实纳斯卡线条已存在两千多年。<br></div> 整个纳斯卡线条地区有大约50平方公里。 只有从高空才能看清楚图案,古人是如何站在高空指挥施工,方圆几百公里都是沙漠,极为干旱,近些年来平均年降水量不足1毫米。没有森林可以提供木材来搭建高的施工指挥塔。 我特意拍了张近景图,看看线条是如何形成的。这片沙漠地表均匀分布着碎火山石砾,有灰色,黄色,红色,褐色,黑色等,把这些小石头拿开就露出黄色土地。这个地区干旱风沙很小,所以可以长久保持图案的存在。 这是离观光塔几公里的小山上,看到不规则图案,但是线条还是比较直。山不高大约一百多米,还修了一些步道。 纳斯卡周围几百公里都是丹霞地貌,从外表看与中国张掖相似,泥沙为主,纳斯卡混了更多的火山石。而美国布莱斯峡谷,拱门公园是单色红岩石。 世间美好七色光,热爱生活就是珍惜生命。有时眼下的确比较灰暗,但当你远眺五彩斑斓映入眼帘,环绕四周心旷神怡。只要你拥抱大自然,生活一定丰富多彩。 路边教堂 <div> 朝奇拉墓葬距离纳斯卡大概30-40公里,科学家在这里发现了大约1800年前的木乃伊。由于纳斯卡地区气候干燥,这些木乃伊保存完好,不但保留了头发、骨骼,甚至部分木乃伊还有皮肤。</div><div> 纳斯卡人会用辣椒, 盐和山石灰的混合物涂抹在死者身上,让蚊虫不能在上面滋生。接着,他们会取出死者的内脏和脑子,用棉质物品填充在里面,另外再用火慢慢的把尸体烤干,以保证尸体肌肤可以保存完整。<br></div><br> 墓葬在上世纪20年代被发现后,盗墓者们偷走并毁坏了许多残存的文物。如今这片古老的墓地被尽可能按照原始形态复原,所有木乃伊、骨骼、人头等都被放回原来的坟墓中或放进了展示柜中。 目前展示的墓穴有十几个,另外还有一个展览室 回利马高速公路边有很多批发葡萄酒的商家,酒产地是皮斯科(pisco),皮斯科离纳斯卡大约200公里,离利马约240公里 皮斯科酒是秘鲁流行的一种由葡萄蒸馏酿制而成的烈性酒,在世界上知名度很高,称为秘鲁国酒。根据朋友建议游记应该有一些自己的照片,选了不喝酒的夫人照。 <p> 从皮斯科开往利马的高速路上遇到交警查车,我和后面的车都已经停了下来,但是第三辆车(图中SUV)撞了过来。车被追尾了,我是头车无责,五六个交警查车真是没事找事。</p><p> 警察要了我的租车合同与公司联系,拍照传了3张照片传了过去。我可倒霉了耽误足足两个小时不说,租车公司还扣了我一百七十多美元。租车时每天又加了10美元,英语交流我理解升级为全险,合同是西班牙文我也看不懂。国内租车公司很负责任,与利马租车沟通了三次也没结果,我说别麻烦了,翻篇过去吧。</p> <p> 这是在库斯科机场信息中心(information center)得到的旅游图。包含我们这条线路的所有行程。建议大家如果出游有没有问题最好到达当地合实一下计划,避免不必要的麻烦。俗话说:磨刀不误砍柴工。</p> 3月3日从利马机场还车后乘飞机来到库斯科,开始马丘比丘欧雁台,库斯科之旅。包车从库斯科去欧雁台的山路,不到80公里的路开了近3个小时。 <p> 库斯科地区3月还是雨季,山体滑坡地段很多。从滚落下的岩石结构就可以看出滑坡是常态。地处偏僻的群山峻岭,海拔三千多米,使得道路维修很艰难,路况的确比教差。我暗喜没有租车自驾。可能“无限风光在险峰”,虽然探寻印巴文明不会是九九八十一难,但是一帆风顺恐怕是奢求。</p> 奥扬泰坦博(Ollantaytambo)也叫欧雁台,游客中心就在汽车站旁,离火车站也很近只有100米左右。欧雁台海拔2800米,几百年前是印加帝国中的一个部落王国。 欧雁台虽然交通不是很方便,从淡季来看旅游配套设施还可以,酒店餐馆也不少。好友提出游记应该提供些美食信息。由于我和妻子对美食要求不高,出来以游山玩水为主,有空就吃一点,没时间随便凑合。 <div> 晚餐饭店后院花卉十分可爱,真是洁白不争艳,无馨沁心脾,饭店紧邻乌鲁班巴河(Rio Urubamba)。</div><div> 乌鲁班巴河成就了马丘比丘,库斯科,欧雁台的印加文明,给后人也留下许多不解之谜。河虽然不宽,但水流湍急气势磅礴。</div> 虽然不知美丽少妇是什么民族,但是繁琐服饰吸引了我,其中一定有很多故事。虽然她算不上“倾国倾城貌,惊为天下人”,但“眉梢眼角藏秀气,声音笑貌露温柔”。很遗憾照片下部有些虚。 火车站往下走五六百米就是古城中心武器广场(Parque Arqueologico),古老石头街道很窄,部分道路汽车单行,即使可以双向行驶也有工作人员指挥进出。这是小镇中心广场夜景。 每年11月至来年4月是雨季,所以游客不是很多。小镇建筑以黄色为基调。 <div> 4日早晨我们从欧雁台乘火车不到2小时,就到了盼望已久的印加古城马丘比丘(Machu Picchu)附近的热水镇(Aquas Calientes)。</div><div> 如果旺季(6月-8月)去一定要提前在网上订景区门票和火车票。火车只到热水镇,买开往景区大巴车票(往返24美元),游客中心换景区门票或买票。</div> <p> 马丘比丘(Machu Picchu)意思为古老的山,是印加统治者帕查库蒂(Pachacuti)于1440年左右建立的,直到1532年西班牙征服秘鲁时都有人居住。马丘比丘居住的人数在高峰时也不超过750人。</p><p> 据说印加人认为不该从大地上切削石料,因此从周围寻找分散的石块来建造城市。一些石头建筑连灰泥都没有使用,完全靠精确的切割堆砌来完成,修成的墙上石块间的缝隙还不到1毫米宽。至今石料是如何运来的还是未解之谜。</p><p> 马丘比丘城建在库斯科西北130公里处的马丘比丘山脊上,海拔2000多米。学术界直到1911年才知道其存在,是南美洲最重要的考古学中心。</p><p> 群山之中石头城,万千迷惑在其中。马丘比丘映眼帘,心潮澎湃无言终。</p> 马丘比丘背后的山的轮廓代表着印加人仰望天空的脸,海拔2400米最高峰“瓦纳比丘”代表他的鼻子。 马丘比丘占地约5平方公里,长1000米,宽550米,分居住区和农耕区。 神圣广场(Sacred Plaza)是祭祀场所,这个区建筑跟马丘比丘内其他建筑相比更大,主庙位于北面,门楣岩石重达3 吨,这个庙三面有墙。考古学家推测后面小殿是牧师祭祀用的。<br> 神圣广场(Sacred Plaza)东面的三窗殿。据推测三窗庙可能没有屋顶,以便祭司随时可以观测星象。在过去的太阳祭典中,三窗庙可能扮演重要的角色。<br> 巨大石块巧夺天工堆砌,没有任何拼接剂,工程量难以想象。 如此沉重巨石如何从遥远地方运来,目前还是未解之谜。 路下面有水在流动,不知这是否就是灌溉渠。 马丘比丘梯田,居住区和耕种区是分开的。 羊驼悠闲食草。 乌鲁班巴河穿过热水镇,湍流河水几乎可以用波涛汹涌来形容。 沿河有很多介绍马丘比丘历史景观 热水镇中心广场雕塑与喷泉 广场上天主教堂 教堂内 教堂内 热水镇餐馆酒吧也不少,旅游配套服务不错,吃住比较方便。但是对于散客来说有些地方应该改进,例如游客中心离火车站比较远(几乎百分之百游客乘火车,因为没有公路连接其它交通枢纽,徒步者进入热水镇只能沿着铁轨走),而且位置比较偏(至少对于外来者),乘坐景区大巴售票处离上车处也有一定距离。无法导航使只有靠嘴问,人家即使说的清楚,听者也二糊,由于巷子很小找起来更迷茫。如果游客中心不仅售景区门票也售车票就好了,最好位于开往景区大巴站附近。 回欧雁台的火车上,列车员表演传统舞蹈,服装走秀,与游客互动如同PARTY。马丘比丘迷未解,欢歌笑语满载归。 <div> </div><div> 3月5日清早来到欧雁台遗址,太阳神庙(Templo DEL Sol) </div><div> 欧雁台太阳神庙景区门口的音乐人,我虽不知这声音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可能是诉说,也可能是追寻印巴文明,有人听到声音,有人看到了色彩,有人脑海里故事连篇。</div> 欧雁台太阳神庙遗址景区,进门宽阔广场有些巨大石块,山体被修成一层层。 原来远看一层层是梯田。 顺阶而上看到修梯田竟然有一米多高巨石。 为了更好表现石料大小特意放个双肩背(38升),当时工匠执着精神百思不得其解,石头堆砌严丝合缝,巧夺天工。 这六块巨石都有4人高,三人宽(由于近大远小,实际人只有拼缝一段高)。 景区东边是大片民居遗址,应该可以居住成百上千人。 民居格局 乌鲁班巴河支流经过欧雁台遗址。 居民用水系统 <div> 欧雁台圣谷游是成熟旅游线路包括:莫雷梯田(Sitio Arqueologico de Moray),马拉斯盐田(Salinas de Maras),钦切罗古城(Chinchero),皮萨克古城(Pisac),一般旅游团一日游包含前三个。</div><div> 我们夫妻二人包车自由一些,所以增加了皮萨克。</div> 从库斯科去莫雷梯田路很烂,可是风景千变万化,我就像刘姥姥进了大观园。这里海拔在3200米左右,我不由自主记录它坐标,南纬13°17′40″,西经72°11′8″。 莫雷梯田(Sitio Arqueologico de Moray)。圆圈形状有十多层,有些像体育场看台。虽然是遗址但绿草如茵,苍翠欲滴,生机勃勃。凝视片刻“时空隧道”出现脑海里。 憨态可掬的羊驼 马拉斯盐田(Salinas de Maras)。这片山坡共有三千多块盐田,形成于一千多年前。把卤水引导小块盐田后封闭水流,晒干后就可以收获食盐了。 钦切罗古镇(Chinchero) 广场上有很多当地妇女卖手工编织品,也是这个地区特色之一。 钦切罗古镇海拔3750米 ,天气晴朗,云朵如絮,时而云雾迷蒙,此时看到十字架感到威力无穷。 绿色草坪,红褐色岩石,白色建筑,蓝天白云。不知上帝恩惠,还是画家的构思。 古镇左侧是梯田,右侧是民居 钦切罗古镇离皮萨克古城(Pisac)只有80公里,但是我们还是行车2个多小时才到。这些古老民族乐器可以让你走进印加文明。 <p> 这是建在群山之中一座规模较大的古城遗址。乌鲁班巴河从山谷中流过。</p> 皮萨克古城(Pisac)建在海拔3446米的山顶上,有“天空之城”美称,这里还有印加人观测太阳运行的天文塔遗址。建筑规模虽然没有马丘比丘大,但是从大面积梯田推测这里居民应该上千人。 从建筑来看当时人们的生活还是十分艰难的。 遇到当地居民是缘分,可爱害羞的小姑娘 珍贵的玩具,这可能是部落的传统吧,不用担心他们长大了成为娘炮。 <div> 大面积梯田说明以前居民一定很多。</div><div> 由于时间较晚,山上风大特别冷,所以没有仔细寻找景区有关介绍。开车一个多小时到库斯科天已经黑了。</div> 3月6日我们只有半天时间游览库斯科古城。库斯科(Cusco)面积71,892平方公里,2007年统计人口117万。11世纪初古印加人在此依照美洲狮的形状建城,形成印加帝国首都,著名的印加文化发源地,1553年为西班牙统治者占领。城内有众多文化遗址,1983年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库斯科大教堂位于武器广场(Plaza de Armas)东侧,始建于1550年,据说100年才完工,钟楼上悬挂的钟重达13吨。教堂内富丽堂皇,美不胜收。由于教堂内禁止拍摄所以未能提供图片。 库斯科圣弗朗西斯科教堂 门钉与中国的类似 武器广场上的古建筑 武器广场 <div>库斯科街上原始取水处</div><div><br></div> 库斯科在秘鲁有“安第斯山王冠上的明珠”之称,城内有众多文化遗址,古宫、寺院等古代遗迹随处可见,阿尔玛斯广场、太阳神庙、印加王室等都是非常有特色的。吸引着世界各地游客。因为去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马丘比丘,大部分人都是先到库斯科。 <div> </div><div> 库斯科机场很多航空公司客机。玻利维亚航空公司</div> 哥伦比亚国家航空公司客机 爱尔兰航空旗下维瓦航空公司客机 智利航空公司客机 3月6日下午我们到了秘鲁首都利马。利马建城于1535年曾长期为西班牙在南美洲的殖民中心。利马主要古建筑集中在马约尔(Plaza Mayor)大广场,也叫武器广场(Plaza de Amas)。 政府宫(Palacio de Gobiemo)) 观光马车 利马大教堂(Gatedral)1535年开始建造,1625年完工,巴洛克建筑风格,设计者是西班牙建筑学家弗朗西科斯.贝塞拉。教堂前的铜喷泉建于1650年,曾被当做斗牛场所和宗教裁判执行死刑的地方。 武器广场周围建筑,木制阳台突出在建筑主体之外,叫做穆德哈式阳台,摩洛哥风格。 武器广场穆德哈式阳台建筑。 慈悲圣母教堂(Lglesaia de Merced)内塑像 我们到圣马丁广场(Plaza San Martin)天色已晚,有很多人演讲,围观人很多,很遗憾照片不理想没有上传。这是秘鲁解放者何塞.德.圣马丁(Jose de San Martin)纪念碑 殖民风格建筑 <div> 有朋友问秘鲁美女多吗,从身材来说还是保加利亚,罗马尼亚、乌克兰、俄罗斯西部比较好。秘鲁人肤色也比较深,体态微胖。</div><div> 根据好友建议秘鲁篇增加了美食和我们的照片。</div><div> 由于这次南美行程时间压缩了十几天,很多著名景点没有去,留给下次吧。</div><div> 结束秘鲁之行下一步就要去智利。</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