衡阳地方民俗(28)戏谑扒灰佬

张光友

<h1><b>&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nbsp; 戏谑扒灰佬</b></h1><p><br></p><p><b>相信诸君参加过各种不同形式的婚礼,多数情况下,无论是南方还是北方,中式还是西式的婚礼,被调侃的总是新郎,他们或被要求当众亲吻新娘,或被要求交代相爱细节。但衡阳地区却在这一天,将调侃的对象放在男方父亲的身上,即让这位准公公在大庭广众之下,以丑角的形式出现,使众多出席酒宴的人捧腹开怀,这个活动就叫抓“扒灰佬”。</b></p><p><br></p><p><b>&nbsp;我原来以为扒灰一词是衡阳土话,后来查看资料,才知道这个词是南北通用,且有据可查。&nbsp;最权威的解释当属李元复说法,他在《常谈丛录》中说扒灰即污媳之隐语,因爬行时,灰上则污膝,污膝与侮媳谐音;王有光在《吴下谚联》中说,有座庙宇香火特盛,附近住户就偷偷跑去扒取锡箔纸钱焚化后的炉灰,从中淘出锡来卖钱,扒灰的目的是为了偷锡,而偷锡与偷媳谐音。据此,也将扒灰又写作爬灰。</b></p><p><br></p><p><b>野史上说,苏东坡有意于儿媳,一日,儿媳为其送茶水,苏东坡看见儿媳,一时走神,不知不觉在茶几上写了一句诗“光阴不惜过时悔”。儿媳放下茶壶,也在茶几上写了一句诗“有难不帮遇事悔”。二人心领神会,便行了云雨之事。因苏东坡与儿媳二人写的诗是佛家《八悔诗》“光阴不惜过时悔,黑发不学白发悔,酒色赌博致祸悔,安不将息病时悔,官行贿赂致罪悔,富不俭用贫时悔,不孝父母老时悔,有难不帮遇事悔”的第一句和最后一句,正念倒念均是头一句,所以公公与儿媳通奸便称“八悔头”,后来千口流传,再加上很多人不知道《八悔诗》,便讹传成了“扒灰头”。</b></p><p><br></p><p><b>民间传说的扒灰由来,更多的是基于这样一个故事:以前有一大户人家,老公公是做官的。他喜欢上了自己的小儿媳妇。那时的小儿媳妇在家是打杂做家务的。做饭时上不了灶面只能烧火。有一次老公公在家没事时就到小儿媳妇这儿来一同烧火,逗玩,苟且之时被小儿看到了,小儿就问老爸在干什么?老爸急中生智,回答说在扒灰。(当年农村做饭使用柴草,确实大灶里烧火久了灰就积多了以后要扒掉的。)所以后人就把老公公与儿媳妇苟且叫“扒灰”。</b></p><p><br></p><p><b>衡阳人在参加婚宴的一个重头戏就是戏谑那位做公公的扒灰佬,在菜过第五道,主人邀席致辞后,便有好事的人开始张罗这个活动了。</b></p><p><br></p><p><b>最初的的出发点是让这位新公公,扮个丑相,博得大家一笑,多数情况下,是人们抓来几把锅底灰,把他的脸涂成黑雷公的模样,衡阳人叫打花脸。然后到各个桌席逐个向宾客作揖答谢,由于样子滑稽可笑至极,把所有人的情绪一下子调动起来,整个酒宴的气氛掀起一个高潮。</b></p><p><br></p><p><b>这个做法后来不断翻新,现在人们闹酒宴戏扒灰佬花样叠出,手法新颖,有时候具有恶作剧的成份,让人觉得捧腹之后的不爽。例如有人会让这位新公公头戴一顶高帽子,上书“我是扒灰佬”,胸前挂一块写着同样字样的纸牌子,手提一面铜锣,一边敲,一边自言自语的高呼:“我是扒灰佬”。那一副表情,既让人忍俊不禁,又让人觉得有些难堪。这种场合,倘若做公公的大方地接受别人的调摆,配合大家的行动,现场反而会平和得多,最难堪的是双方不配合,在那里扭扭捏捏,双方僵持不下,有时甚至会生出一些矛盾。</b></p><p><br></p><p><b>&nbsp;&nbsp;&nbsp;戏扒灰佬的节目,现在还在进行,但愿大家都能在文明的前提下找到笑点。</b></p><p><br></p><p><br></p><p><b>&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注: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定当及时撤下。</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