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老爸老妈

日逍遥

<p><b>老爸是1920年出生的,到今年正好是100年。老妈去世到今年也已经20年了。我挑选了老爸老妈的100张照片来纪念老爸100周年诞辰和老妈逝世20周年。</b></p><p><b>值得告慰老爸老妈的是:老爸的回忆录在广东大埔县委、县政府、县党史研究室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于2019年国庆节前出版了。</b></p><p><b>老家祖屋“义训堂”在义训堂后人共同捐款维护修缮,申报红色革命旧址得到大埔县文物局认可并确定为早期大埔县委机关办公旧址暨农运先驱饶龙光故居。2017年入选广东省“红色村”党建示范工程,彻底修旧如旧恢复原样,成为红色革命传统教育基地。</b></p><p><b>2015年清明节,福州晚报与三山人文纪念园发起建立福州抗日志士纪念墙,海内外同胞积极响应,各方齐心协力,终于在当年9月3日中国人民抗战胜利纪念日前落成。老爸老妈的名字也都镌刻在纪念墙上。</b></p><p><b>2013年由福建省闽粤赣边区革命研究会发起创建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在大埔县委、大埔县政府、大埔县党史研究室和各地闽粤赣边区革命史研究会的共同努力下,2015年10月底闽粤赣边区革命历史纪念馆在大埔开馆了。</b></p><p><b>2009年一月,大埔县被中央党史研究室正式确认为全国29个中央苏区县之一和广东当时唯一的中央苏区县。这一权威认定为推动这块红色土地的崛起注入了新的发展动力。</b></p><p><b>2008年和2019年我们兄弟姐妹携第三代子女两次回福州、闽西、广东大埔老家,踏访老爸老妈革命工作过的地方,寻根访祖,祭拜列祖列宗。</b></p><p><b>老爸老妈,我们永远怀念你们。</b></p> <p><b>“大埔太宁,是哺育我成长的地方,也是我战斗的地方。她,是大埔最早出现党组织的村庄之一;她,是大埔最早建立农会的村庄之一;她,是大埔 最早出现红色政权的村庄之一。她又是朱德、陈毅率领的‘八一’起义部队宿营过的村庄之一。总之,她是英雄村庄,有着光荣的革命传统。</b></p><p><b>太宁,又名小靖,包括大小二十几个村庄,地处大埔的北边 ,与福建永定相邻。四面环山,方圆七里,是闽粤交通要道。这里有七百八十余户人家,两千六百多人口(据1956年统计),土地面积为三千三百余亩。勤劳的农民,世世代代用血汗灌溉着这片土地。”——摘自《饶练回忆录》</b></p><p><b>老爸老妈早期的照片很少,只找到这两张。</b></p><p><b>老爸在金婚纪念日回顾说:1935年,我在广州参加了革命,37年入了党,奉命回到家乡工作,在工作中认识了你们的妈妈。其实,我们是同村,还是邻居,小学、中学还同过学,只不过不算青梅竹马就是了,我们早就彼此了解的。我1934年,14岁去广州读书那时你们的妈妈13岁,在家乡小学念书。37年我从广州回来,我17岁,你们的妈妈16岁。我们久别重逢,非常高兴,是一见钟情。按外婆后来的话是“有缘分”,是“你们的姻缘”,“有缘千里来相会嘛”!她给我的印象很深。她当时表现勇敢、沉着、坚定、大胆,工作积极、热情、信仰马列,保守机密,不怕杀头的危险,迫切要求入党。1937年12月,她是我们村里第一个加入地下党的女知识青年,在大埔来说,也是在抗战中数一数二较早入党的女知青之一。入党后,我们在工作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1943年春,组织决定我们到江西的赣西北工作。就在这年的三八节,我们在离家去江西的途中,路过梅州时在松口镇结了婚。</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粤东地委干训班 前排左一黄惠容 右二陈仲平 二排右五饶练 右七谢毕真</h5><p><b>一九四九年一月, 三大战役巳胜利结束, 毛主席发表《将革命进行到底》号召。中央公布成立闽粤赣、粤赣湘、桂滇黔三个纵队。闽粤赣边区党委和边纵在高陂樟树村举行边纵成立军民联欢大会。闽粤赣边的武装斗争进入到全面彻底胜利阶段。</b></p><p><b>由于形势的发展, 粤东地委办了几期干部训练班。第一期干训班在埔北的松源举办, 主持这期训练班的有地委宣传部长谢毕真, 以及黎广可、陈伯麟、梁练等同志。</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49年3月大埔解放前夕留影(后排左一饶练 后排中陈仲平)</h5><div><b>为了迎接大军南下, 四月底闽粤赣边区党委魏金水在大埔角召开军亊会议。会议讨论决定了解放埔城的方针、政策和军亊部署, 即军事攻势结合政治攻势, 黄维礼负责组织, 指挥边纵四支队十三团、七支队十七团、独立大队等部队进攻县城。独立大队从长治桃李科运动到城北渡头岗山头, 任务是拿下炮楼, 阻止北路增援敌军, 防止在城敌人出逃。五月十四日, 八时多, 经过有力的攻势, 渡头岗炮楼敌军放下武器, 缴械。接着主动出击, 冲入城內, 进入街道。中午十二时左右, 全城解放。</b><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张克昌、巫少平、 饶练、 张奎、 罗启如、 饶沾等1949年5月14日解放大埔留影(二排左二饶练)</h5><p><br></p><p><b>大埔解放是边区第一个和平接管的城市。埔城的解放, 显示了我党我军的军事威力和政治威力。早在1948年1月, 粤东地委书记张全福就曾设想和平解放埔城。是他同意饶龙光回大埔伪府当县长饶邦泰的秘书, 指示地下党员张华作饶龙光的助手, 通过饶练、张华、罗芬、饶玉英同饶龙光联系,有计划有步骤地通过饶龙光的关系, 派了一批人打进国民党各部门去工作, 其中包括伪县府、伪自卫队、伪公安局等郊门。如张华同志到伪县府作指导员, 作饶龙光的助理秘书,(48年冬派张华-高陂区长, 经请示区党委组织科长李秋华的批准)饶玉英到妇女会,江雪民任自卫队中队指导员(后来江雪民在攻城中率部起义), 还派进了四五个人到警察局任职, 其中有-个韩祖信, 是黄埔军校毕业的, 原是准备安排他在警察局当局长的。他们在攻城中均有通知有关人员不要打枪。内线工作是和平解放大埔城的重要因素。</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排左三县委书记兼县长饶练、前排左四副县长谢抡瓒</h5><p><b>1949年6月,在闽粤赣边区武平县工委任副书记,解放军闽粤赣边区纵队粤东支队第十团政委、武平县军管会副主任,组织筹备接管武平县城工作。6月28日与闽粤赣边纵一支队副政委王立朝等同志一起率队进入和接管武平县城。1949年10月,武平正式解放后,任首任县委书记、县长、县独立大队政委,福建省武平县杭武汀边区剿匪委员会委员等职。</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排右二县委书记兼县长饶练、前排左四副县长谢论瓒</h5><p><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爸爸、妈妈、大姐、二姐和我在武平。</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我是1950年11月在武平出生的。</h5><p><b>福建省武平县离广东大埔不远,位于闽西,是地处闽粤赣三省边陲的山区县,自宋朝初年武平升置县治以来,至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在解放前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由于社会制度、地理位置等原因,武平地区形成了长期兵匪交虐的局面,广大劳动人民处于极端深重的苦难之中。在历次的社会变革和革命斗争中,武平人民中都涌现出了优秀的农民起义领袖和起义队伍。</b></p><p><b>据历史记载,远在明朝朱元璋洪武年间武平就发生了谢仕贞领导的农民起义;成化二十三年间(1478年),发生过丘隆领导的农民起义;正德二年(1507年),有陈裕等人领导的起义;明末崇祯元年(1628年),又有苏阿婆等人领导的农民起义,声势浩大。他们与闽粤赣边各地农民起义武装互相配合,此起彼伏,坚持斗争了相当长时间。清咸丰三年(1853年)又发生了声势更大的红会起义;1857——1865年间,太平天国起义的太平军进驻武平期间,广大人民群众纷纷响应并配合太平军的斗争,有不少人加入了太平军。现在武平城北的叠屋巷墙上,当年太平军书写的“天朝”二字至今还依稀可辨。民国四年发生的由永平、廖玉培等领导的抗粮斗争亦可歌可泣,各种农民起义和斗争不胜枚举。</b></p><p><b>武平人民有着悠久的革命历史和光荣传统,早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武平的革命运动就风起云涌。而在土地革命时期,武平则是中央苏维埃红色区域的一个组成部分。1927年八一南昌起义不久,武平县就成立了第一个中共武平县特别支部,象洞支部。接着于1928年冬成立了武平县临时县委,党员发展到三十余人。1929年红四军两次入闽,是年秋成立了武平县苏维埃政府。</b></p><p><b>毛泽东、朱德、陈毅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数次到过武平;1930年6月,红四军司令部就设在武平县的考棚,并在红四军前敌委员会驻地——梁山书院召开了区乡苏维埃干部和各界代表座谈会。这些革命活动给武平人民以极大的鼓舞。</b></p><p><b>火热的革命斗争锻炼和培养了一批我党我军的优秀干部,如1929年参加革命的曾任我军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同志,1931年参加红军,35年入党,曾任中国人民解放军通信兵部副主任的林伟同志,1930年参加红军32年入党,曾任公安部队后勤部副政委的罗斌同志。从1931年起就参加革命入党并长期在武平县松源等地坚持开展地下革命斗争的陈仲平同志和谢毕真同志等。除此之外,谭震林、邓子恢、方方、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魏金水、刘永生、陈卜人、朱曼平、王维、林美南、王立朝、邱锦才、陈文松、杨建昌、兰淑华、廖伟等我党优秀干部都曾领导或亲自参加了武平县的革命斗争。</b></p><p><b>因此,武平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论是红军时期还是在红军长征北上之后抗战爆发期间的白色恐怖下,及抗战期间党组织受到国民党反动派严重破坏的极其困难时期,武平人民始终团结在我党周围,以各种形式坚持抗日,坚持武装斗争,为闽西革命的不倒红旗增添了无尽的光彩。——摘自《饶练回忆录》</b></p> <b>老妈在1949年—1956年期间任福建武平县府助理秘书,土改工作队付队长兼支部书记,区委委员,区妇联主任,县妇联委员,县文教部干事。这时候正是土改工作队的副队长兼党支部书记。这张武平县胜利完成土改全体同志纪念照片中桥上唯一的女同胞就是老妈。</b><div><br></div> <p>在龙岩地委时与新华书店福建省积极工作者代表合影</p><p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排右三饶练</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谢毕真同志调省里工作临别留念前排左二谢毕真、右二饶练</h5><div><b>1952年初夏,龙岩地委鉴于全区经过土地改革、镇压反革命等运动,广大农民政治觉悟大大提高了,迫切需要看到地方新闻,于是决定在原来出版日报《龙岩电讯》基础上,出版以地方新闻为主的《闽西人民》报。从单纯刊登新华社电讯的办报,到真正办成一张地方报是办报理念的一大转变。地委深知把握舆论导向的重要性,委派谢毕真担任社长,又把饶练从地委办公室副主任岗位上调过来,担任副社长兼总编辑,切实加强领导。几个月后,谢毕真调省里,饶练接任社长兼总编,他在这个岗位上一直工作到1956年调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b><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3年在龙岩</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4年在龙岩</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6年调往福州前在龙岩</h5><p>在龙岩时,我的姐姐在烈军属子弟小学上学,我和弟弟上幼儿园。当时还是供给制时期,我们的衣服都是国家统一定制的。</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福建省侨委党组、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工作时</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排中 饶练</h5><p><b>1956年后,饶练同志任福建省侨委党组成员兼宣传口负责人分管侨乡报、华侨补校;任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副社长,主持日常工作;任中国新闻工作者协会福建省分会副会长;饶练同志是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早期领导人之一,为党的新闻对外宣传事业、为中新社的发展和队伍建设,做出了自己的贡献。</b></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59年在福州鼓山</h5><p>1958年大跃进之前,省侨委和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还在宫巷办公,我们家就住在宫巷10号,和老爸的单位在一起。后来在西湖路修建了省侨委和福建分社新的办公大楼,我们家就搬到道山路。我在宫巷小学上学的一二年级,搬家后转学到乌山小学读三四年级。1961年暑假离开福州到北京。在福州我们经历了除四害、大炼钢铁、炮击金门马祖时到乡下躲空袭和困难时养殖小球藻等有趣的日子。</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1年夏刚到北京</h3><div><b>爸爸,1961年从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调任北京中国新闻社图片部副主任。<br>文革中受到冲击,下放江西进贤县中侨委五七干校劳动。<br>1973年调回北京新华社工作,任新华社对外部《中国新闻》编辑部值班室负责人、对台部副主任。<br>1982年离休。<br></b></div><div><b>妈妈,1956年夏—1961年任福建省侨委宣传处秘书,省侨务干部训练班支部书记,中国新闻社福建分社秘书。<br>1961年—1969年调北京中国新闻总社资料室,发行组组长。<br>1969年10月—19 72年带病(迁延性肝炎)下放江西进贤五七干校劳动。<br>1972年—1977年在中侨委留守处学习。<br>1978年—1982年在侨办中国新闻社校对发行科工作。<br>1982年冬离休,处级干部</b><br></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1年夏北京动物园</h3> 文化大革命前在北京先住东城王大人胡同1号“海棠院”,1966年初搬到和平里14区8号楼6单元402,后调到201.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4.6.24南馆公园</h5> <h5>文化大革命前的1965年“四清、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在厦门鼓浪屿</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亲(左1)与大伯及其他亲友在广州</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6 春节 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1号海棠院</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68年下乡插队前夕</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70年在江西进贤县中侨委五七干校</h5><div><b>在干校期间父亲在基建连烧砖,母亲在基建连伙房做饭;弟弟在四连(中国新闻社)劳动开手扶拖拉机,3个妹妹在红卫连学习</b></div>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五七干校基建连烧砖班</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从左起:段继熙,郭建,你父亲,指导我们烧砖的江西老乡,我,吴汉元,付平平,苏肇汉,何更新,赖金兰。除了吴汉元是国外一司其他都是中新社的,名字除吴汉元有误,其它都应对的”——发小 韩华提供的照片和说明</b></div>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干校组织到井冈山、安源、韶山参观</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韶山 右3饶练</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参观“莲花一支枪”右2饶练</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毛主席纪念堂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海外亲友来访</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尚彬哥和嫂子到北京</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到厦门舅舅家</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与子女亲友合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大舅的女婿从泰国来,郭局长作陪</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玉英姐从漳州来</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br></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祭吴凌伯母</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母合影于南京梅园新村1987.11.17</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父母合影南京玄武湖公园1987.11.14</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饶练、沈阳等在天安门城楼上留影</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3.11.25饶练、沈阳与张明、刘剑英等合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排左一沈阳、左二饶练</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参与编写闽粤赣边区革命史时闽粤老同志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排右二饶练</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离休后在家中撰写回忆录</h3><div><b>1983年父亲离休后,应邀和积极参与闽粤赣边区党史的资料撰写和收集工作。在文化大革命后期,积极为受打击迫害的老同志,本着实事求是和以历史唯物主义精神为他们写证明材料。同时,由于老家梅州大埔是革命老区,由于地处粤东山区,交通不便经济不发达,虽然已经解放四五十年,但是梅州大埔仍然是个贫困县。因此,父亲还积极与在京的梅州乡亲一起为家乡的经济建设出谋划策。1986年父亲发现得了肾癌,但是他以革命的大无畏精神,乐观对待,积极与癌症斗争,继续撰写回忆录,终于战胜癌症,被北京市抗癌协会评为“抗癌明星”。</b><br></div>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参与编写闽粤赣边区革命史时闽粤老同志合影</h5><h5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排左一饶练、二排左1沈阳</h5>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参与编写闽粤赣边区革命史时与陈仲平等闽粤老同志合影前排右5陈仲平、前排右2谢毕真、前排左三黄惠容、二排右三饶练</h5>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与闽粤老同志合影-5后排左二饶练</h3> <p style="text-align: center;"><span style="font-size: 15px;">饶练和谢毕真</span></p>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与闽粤老同志合影 右一饶练</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饶练与陈仲平、黄惠容等合影</h3><h3 style="text-align: center">前排左一陈仲平、后排左一黄惠容、后排中饶练</h3> <h3 style="text-align: center">从左到右:饶练、黄惠容、沈阳、张招娣</h3>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1989年5月24日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闽粤赣边纵队史审稿全体同志合影 第3排左16饶练</h5> <b>1993年3月8日,这一天是老爸老妈金婚纪念日,全家人在东单3条“紫房子”庆祝老爸老妈金婚。</b><div><b>老爸在金婚纪念会是说:“我们不能忘记几件事:</b></div><b><br>第一,不能忘记党和人民的恩情。没有党和人民,没有毛主席等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领导我国革命取得了胜利,缔造和建设了社会主义新中国,没有党的正确路线和好的方针政策,就没有我们家庭的幸福。<br><br>第二,不能忘记父母亲,尤其是母亲们,妇女们,半边天的恩情。不能忘记蔡特金的恩情。是她,于1910年在丹麦召开的国际社会主义妇女代表大会上提议每年三月八日,(即1909年美国芝加哥的女工举行罢工游行示威,争取妇女自由平等解放的日子,)为国际妇女节,大会一致通过。所以有了三八妇女节。<br><br>第三,不能忘记外婆的恩情。外婆及外婆一家对我们的婚姻和家庭是积极支持和无私帮助的。特别是外婆,她对我们参加革命工作的支持,对地下党的支持,对我们婚姻家庭的帮助是非常巨大的;当然,我的父母亲,我的家人如二姑等,也一样,他们的恩情我们也不能忘。<br><br></b><div><b>第四,是我们的所有亲戚、朋友、同志,他们的恩情也不能忘。他们对我们的支持帮助也是巨大的。”</b></div> <p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爸老妈在北京养蜂夹道文津俱乐部游泳</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在甘家口社区组织的合唱团唱歌老妈在前排右3</p><p><br></p> <h5 style="text-align: center;">老爸老妈永远活在我们心里</h5><p><b>老爸一生追求真理,信仰坚定。从少小离家投身革命,埋藏隐蔽坚持斗争,武装斗争创建政权,从基层政府领导到宣传战线、新闻战线,从地方到中央,他都紧跟党中央,不断学习着,工作着。这种精神是我十分敬佩,终生难忘的。</b></p><p><b>老爸是个作事认真,严格律己的人。干校时老爸烧砖的干劲;工作中原则的坚持;住房待遇解决过程的烦恼、激动以及对我们的生气都表明了老爸的操守。</b></p><p><b>老爸是个非常重感情,乐于助人,无私的人。老爸总是惦记着家乡贫困的乡亲,给他们寄钱、票证、衣物等,尽自己所能帮助他们。为许多受冤屈的人们实事求是地写证明材料,帮助他们平反。中央党校的陈仲平伯伯平反前后就在我们家里居住了不短的一段时间,直至中央给他彻底平反,家从太原搬回来。</b></p><p><b>老爸是个亲切、和蔼、民主的人。我的同学们都和他谈得来。在家里还经常和我们开家庭会听取大家的意见。</b></p><p><b>我的老妈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就加入了共产党,参加过土改,当过区妇联主任,我记得她还发展中国新闻社收发室的一个通讯员入党,是介绍人。在江西“五七”干校时,老妈在基建连食堂做饭。</b></p><p><b>老妈晚年参加社区歌咏和门球活动,也是很投入的,还时有参加比赛。</b></p><p><b>老妈一生都在操持我们这个大家庭,默默地奉献着,非常平凡。但在我的记忆中有老妈一九五八,五九年到北京参加侨务干部培训班结束回福州时的印象,是那么漂亮,年轻。老妈好像还说到她们参加了天安门广场扩建和人民大会堂建设工地的劳动。我听了为老妈感到自豪。那年我才八九岁。</b></p><p><b>老爸老妈离我们愈来愈远,记忆也愈来愈不准确,但我们对他们的怀念和爱却是永远的。</b></p><p><b>父母在世时,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努力收集革命历史资料,撰写回忆录,以便为后代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b></p><p><b>老爸在回忆录中写道:“当我们满怀信心地展望未来的时候,更应该从我们的前辈和先烈那里得到点什么,这不仅是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今天,更要记住的是他们的革命意志和他们的革命精神。作为一个经历过这段历史和亲身参加了这些革命斗争的老战士,作为这支前赴后继队伍中的幸存者,又感到有一种不可推卸的责任,要给我们的后代留下点什么。于是我们便将自己从前辈接过来的东西,作为我们这一辈最可宝贵的遗产,双手托给我们寄以无限希望的后一代人。”</b></p><p><b>这就是老一辈革命者对我们后代的期望。父辈的革命历史和革命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和继承。让我们重温老一辈的革命历史,牢记老一辈对我们的期望;要认清我们现在过的幸福生活是父辈们在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经过多年浴血奋战,无数烈士牺牲换来的。</b></p><p><b>现如今,在微博、微信上造谣生事,诋毁中国共产党的文章不少,不但有观点、有数据、而且成系列。这些有分量的煽动性文章,绝非一般人所为,而是西方反华势力有计划、有步骤对我国的“文攻武略”。我们千万要提高警惕,绝不能上当,让他们的阴谋得逞。</b></p><p><b>我们拥护共产党,拥护习近平。因为我们经历过自然灾害,经历过十年浩劫,经历过上山下乡,经历过改革开放。因为我们这代人亲眼目睹、亲身经历了从一穷二白走向繁荣昌盛发展的几十年的变革。我们深知只有共产党才能统一和领导这么大的国家。中国一旦失去共产党的领导,必将会天下大乱。</b></p><p><b>清明时节,祭拜先烈,饮水思源,温故知新,把革命传统传下去。让我们的儿孙世代像我们现在这样安康幸福、太平!</b></p><p><b> </b></p><p><b> 饶小阳 2020年清明 于北京</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