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一、主题区域活动的实施流程</p><p>二、主题区域活动的规则建立</p><p>三、主题区域中的观察指导与记录</p> <p>区域活动的实施流程</p><p>准备部分</p><p>开始部分</p><p>中间部分</p><p>结束部分</p> <p>(一)准备部分</p><p>1.教师根据开展的主题确定区域活动的</p><p>内容。</p><p>2.教师根据区域活动的内容进行材料的</p><p>准备。</p><p>3.教师向各个区域科学投放材料。</p><p>4.教师进行材料玩法的实践</p> <p>1.瓶子趣多多</p><p>2.主题活动:</p><p>(1)瓶子家族 (2)高矮不同的瓶子</p><p>(3)有趣的瓶子 (4)数一数瓶子</p><p>(5)瓶子不乱扔 (6)我给瓶子穿新衣</p><p>(7)我和瓶子做游戏(8)大雨和小雨</p><p>(9)装糖豆 (10)有用的瓶子</p><p>(11)摇一摇瓶子 (12)瓶子用处大</p> <p>(1)高矮不同的瓶子</p><p>活动目标: 能有意识地进行观察活动,提升观察能力。</p><p>区角名称:角色区</p><p>区角活动:小超市</p><p>材料投放:货架、各式各样的、高矮不同的物品、玩具等。</p><p>活动介绍:将同一种类的物品摆放在一起,然后将其进行排序。</p> <p>(2)有趣的瓶子</p><p>活动目标: 在游戏中,发现瓶子在外形上有不同颜色、形状及材质。</p><p>区角名称:建构区</p><p>区角活动:瓶子城堡</p><p>材料投放:各式各样的瓶子、木板、积木、装饰好的瓶子娃娃。</p><p>活动介绍:寻找相同高矮的瓶子作为建筑物的支撑,与木板、积木结合搭建不同的瓶子城堡。将制作好的瓶子娃娃摆在城堡中。</p> <p>(3)我给瓶子穿新衣</p><p>活动目标: 感知颜色的多样性,用简单的色块装饰瓶子。</p><p>区角名称:美工区</p><p>区角活动:我给瓶子穿新衣</p><p>材料投放:各式各样的瓶子、丙烯颜料、毛笔、刷子、抹布</p><p>活动介绍:用毛笔或刷子蘸上颜料在瓶身处画图案。</p> <p>(4)摇一摇瓶子</p><p>活动目标:感知瓶子里装东西量的多少与声音大小的关系。 </p><p>区角名称:科学区</p><p>区角活动:瓶子来唱歌</p><p>材料投放:各式各样的瓶子、沙子、豆子、扣子、漏斗</p><p>活动介绍:用漏斗将沙子、豆子、扣子等物装进不同的瓶子里摇一摇这些瓶子,听听发出不同的声音</p> <p>(二)开始部分</p><p>1.教师介绍新的材料的玩法。</p><p>2.教师介绍被冷落的材料,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p><p>3.进行谈话活动,介绍注意事项。</p><p>a.区域的选择 b.人数的控制问题 </p><p>c.材料的取放问题 d.区域常规的培养</p><p>4.时间不宜太长,控制在5——8分钟。</p> <p>(三)中间部分</p><p>1、组织幼儿进入各区活动,这是区域活动的核心部分</p><p>2、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和分析幼儿</p><p>(1)对材料是否感兴趣?是否会玩?</p><p>(2)哪些材料适合怎样能力的孩子?</p><p>(3)反思自我可以提供哪些不同层次的材料?</p><p>(4)幼儿游戏时是否需要帮助,并思考我以哪种形式帮助等等。</p> <p>具体操作步骤</p><p>第一步: 组织幼儿选区</p><p>1.幼儿选区(贴进区卡)</p><p>2.勾选区域</p><p>第二步:教师组织晨谈(5--8分钟)</p><p>1.音乐常规、围坐</p><p>2.幼儿轮流播报员(天气、出勤等)</p><p>3.教师引导幼儿讨论分组、推选组长</p><p>4.教师结合主题活动,介绍材料</p><p>第三步:</p><p>1.幼儿进区活动</p><p>2.教师观察、指导、记录</p> <p>(四)结束部分</p><p>1.结束提示</p><p>活动结束设置提示信号,提前5分钟给予提示</p><p>可以准备一段优美的音乐,音乐响起,幼儿开始整理玩具。</p><p>2.活动评价</p><p>一般小班幼儿以教师评价为主;</p><p>中大班的可以教师评价,也可以幼儿自我评价和同 </p><p>伴评价。说说今天我玩了什么?我有什么收获?在 </p><p>活动中我碰到哪些困难,又是怎么解决的等等。</p> <p>区域活动中的规则不是简单的对幼儿行为上的控制,不是强制性的要求幼儿遵守的枷锁,而是儿童在游戏实践过程中为实现共同目标而形成的公共约定,在这些公共约定下儿童才能最大限度的享受自主参与和自由游戏的乐趣</p> <p>区域活动规则</p><p>区域活动的基本规则,是指保证区域活动顺利开展的、适用于各个区域的、最基本的规则。</p><p>一般包括:</p><p>选区进区规则</p><p>区域活动开展过程中的规则</p><p>活动结束后收拾整理的规则</p> <p>区域活动的时间规则:</p><p>每个幼儿园区域活动的时间不一定,一般每次区域活动时间应在40-60分钟,每天不少于一次区域活动。</p><p>结束前5分钟给提示,让幼儿有时间做结束准备,避免打断幼儿的探索活动。</p> <p>※区域活动的人数规则</p><p>a每个区域面积大小不一样,材料多少不一样,可以容纳的人数也不同。</p><p>b教师根据班级的实际情况,规定每个区域适合的人数。</p><p>c用隐性暗示的方式呈现:(插卡、挂牌、数字牌)、(鞋子印码、围裙、套袖、区域中的座位)等,帮助幼儿明确每个区域可以容纳的人数。</p><p>d先来的先玩,人数满了,就不能再进去,可以等待或者另选区域。</p> <p>区域活动的取材规则:</p><p>进入区域后有序地选取材料。</p><p>每次选择一份操作材料,不多拿、多占。</p><p>操作活动结束后,物归原位方可离开。</p><p>轻拿轻放,珍惜爱护操作材料。</p><p>按照各区域要求和规则进行操作或开展游戏。</p><p>在活动室内只能走,不能跑。</p> <p>区域活动的游戏规则:</p><p>先来区域的先玩,先拿到玩具的先玩。</p><p>不能抢夺别人的玩具。</p><p>不能动手打人、推人、咬人;</p><p>小声讲话,不影响其他区域的人。(播放背景音乐)</p><p>加入别人的游戏要有礼貌地征得对方同意。</p> <p>区域活动的结束规则:</p><p>结束音乐响起时活动结束,马上开始整理</p><p>谁玩的材料谁整理,共同游戏的材料共同整理。</p><p>物归原位,摆放整齐。</p><p>及时清理活动中产生的垃圾和污渍。</p><p>自主管理自己的作品。</p> <p>(一)区域活动中的观察</p><p>“教育为本,观察先行。”——陶行知 </p><p>教师在充分观察的基础上,对游戏的进行情况做出正确的判断,有的放矢地引导,帮助幼儿获得发展。学会观察是进行游戏指导的关键。</p> <p>1.观察的现状</p><p>1.教师在活动之前缺乏 “我今天要观察什么”的思考;</p><p>2.看到什么就观察什么,对于区角活动观察缺乏一个整体的把握,把握不住孩子的活动水平。</p> <p>2.观察的要点</p><p>教师应把更多的精力投放于局部观察之中,区域活动开始前</p><p>设定观察目标、划定观察范围,才能有的放矢地进行观察。</p><p>(1)系统地观察到所提供的材料是否适合幼儿?</p><p>(2)近期还可以提供什么辅助材料帮助幼儿更好地游戏?</p><p>(3)幼儿面对新的材料所产生的创造性的玩法。</p> <p>(二)区域活动中的指导</p><p>指导又称干预,主要指导思想是要体现“授之以渔”的理念。</p><p>干预并非干涉,所谓干预指教师在周密细致观察幼儿的基础上,以自身为影响媒介,巧妙地采取各种方式,或示范,或合作,或介入,施加教育影响,以期引导与改善幼儿的行为,向着预期的教育目标发展。</p> <p>1.指导的方式</p><p>a.平行式干预 (间接指导)</p><p>平行式干预是指教师在空间距离上接近幼儿,并与幼儿用相同的材料从事相同的活动,意在引导幼儿模仿,教师起着暗示指导的作用。</p><p>特点: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并没有与幼儿发生直接的言行互动,没有直接介入幼儿的活动过程,而是利用自身的行为进行榜样示范,对幼儿的活动进行暗示引导,使幼儿在无意识中接受了教师的指导,避免了教师的指导可能成为幼儿活动干扰的倾向。</p> <p>b.交叉式干预(间接指导)</p><p>在区域活动中,当教师观察到幼儿的活动需要教师的参与指导时,教师就以活动合作者的身份或被幼儿邀请,或自主扮演角色进入活动情境,通过教师与幼儿、角色与角色之间的互动,起到指导幼儿的目的。</p><p>特点:幼儿自主掌握活动的进程,教师只是扮演其中的一个角色,根据区域情境的需要对幼儿的行为做出语言或动作上的反馈。</p> <p>c.垂直干预(直接指导)</p><p>当教师观察到幼儿在区域活动中出现严重的违反规则,或出现争执现象,或出现攻击性等危险行为时,教师则以教师的身份直接进入区域游戏,对幼儿的行为进行直接干预与领导</p> <p>2.需要指导的情况</p><p>a.“认知结”出现时</p><p>“认知结”是指幼儿在探索和思考的过程中遇到可能会使其行为受到阻碍或产生停顿的某个问题,即所谓的认知失衡时刻。教师要注意到这些“结”,并适时介入幼儿的活动。</p> <p>b.积极等待仍没有结果时</p><p>当幼儿在区角活动中出现困难时,教师不要急于介入,而是给予一定的等待时间,让幼儿通过充分的操作、探索尽可能自己解决问题。但长时间探索没有结果, 幼儿的探索兴趣会逐渐消失,此时,教师的干预才是积极有效的。</p> <p>c.当幼儿把“球”抛向教师时</p><p>孩子们在活动中遇到困难一般会有两种表现,</p><p>一种失去兴趣,转移关注点;另一种求助,将“球”抛给身边的同伴或老师。教师必须以适当的方式去接,并以适当的方式把球抛回给孩子,在接和抛的过程中不露痕迹地促进幼儿发展,达到介入的目的。</p> <p>(三)区域活动中的记录</p><p>观察记录的基本方法</p><p>1.定人观察记录</p><p>2.幼儿自我记录法</p><p>3.定区观察记录</p> <p>1.定人观察记录</p><p>教师可选取1或几名名幼儿作为观察对象,跟随他们更换区域内容,记录他们参与活动的自主性、创新性、专注性及兴趣等方面的情况。</p> <p>2.幼儿自我记录法</p><p>这种方法主要针对大班孩子,培养孩子的自我管理的能力。如可以在建构区张贴一张幼儿活动记录表,用来记录幼儿在该区完成活动的情况,教师通过表格一眼就能看出哪些幼儿在这里做了什么,是分几次完成的。这就让教师了解了幼儿的活动进展情况,并能给予适当的指导。</p> <p>3.定区观察记录</p><p>确定需要观察的区角,参与到某个区域中,以这个区角中的幼儿为对象进行观察记录,主要记录该区幼儿合作和使用材料等的情况,详尽了解幼儿在特定区域活动中的具体行为表现,从而方便有针对性地给予指导和提供更适宜的材料。</p><p>形式:文字式、表格式、照片或DV</p> <p>倡导自由、开放、自主的区域活动并不意味着幼儿的随意玩耍和教师的袖手旁观。相反,它对教师的专业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