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选自《论语•先进》篇,题目为后人所加。文章记录的是孔子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这四个弟子“言志”的一段话。生动再现了孔子和学生一起畅谈理想的情形。 孔子对学生谈理想,谈志趣,除了对子路“出言不逊”稍有不满之外,基本上都是肯定学生,相信学生,鼓励学生,甚至为学生有远大理想,高雅志趣而感到欣慰、自豪,这让我想起了现在正流行的“鼓励式教育”。</p><p> 首先,反映了孔子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表明了孔子先用温和自谦的话打消了学生的顾虑,为他们的谈话创造了一个轻松、亲切、活跃的环境、氛围,再才慢慢的诱导学生谈各自的理想。不仅如此,这些话语还表明了孔子与弟子间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p><p> 其次、孔子对子路“率尔而对”的哂笑,对冉有长于政事、公西华重视礼治的回答不作任何评论,而对曾皙‘泳乎沂,风乎舞雩’的对答表示赞同、欣赏,表现出三种截然不同的态度,足以表明了孔子根据学生不同的志趣、性格而施以教育的教育思想。</p><p> 最后、文中三个“尔何如?”及文章最后一段孔子的总结评论充分体现了孔子尊重学生的教育理念。即无论是对坦诚鲁莽的子路,或是懂礼爱乐,洒脱高雅,卓尔不群的曾皙,还是谦虚谨慎,说话很有分寸的冉有和谦恭有礼,言辞委婉的公西华四个观点的人都表示了尊重。也符合了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 其次,反映了孔子对学生“宽、恭、谦、让”的德育思想。就像是弟子们对于自己的老师孔子的评价“温良恭俭让”一样。这主要体现在孔子对子路“率尔而对”的态度上:一方面,孔子对弟子的不谦让虽有不悦,但因怕伤其自尊而一“哂”了之,不当面指责,只在最后才委婉含蓄地向曾皙说出,体现了宽容的态度;另一方面,也表明了孔子希望弟子(学生)做人要“谦、恭”。而这两者也正好体现了孔子克己复礼的思想主张和言传身教、潜移默化的教育理念。</p><p> 孔子说:“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即人都有喜怒哀乐的情绪,当这些情绪未发泄时,人的情绪就处于心平气静,中庸平稳;但有时因发生了事故,我们会有上述情绪的发泄,只要是适当、有节制,不过度与激烈的发泄,就是温和、平和。中庸是天下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平和是获得事物客观规律、道德和行为标准的道路。追求实现中庸平和,能使天和地处于融洽的位置,阴阳能调和,天下万物就能生育成长。这是孔子一直推崇的中庸之道,也是他自身的个人修养。 子路是一个伉直鲁莽的人,但从子路率直不谦让的话语中孔子只是略有不悦却并未生气,不仅仅是要交给学生宽容的态度,也是其自身良好的个人修养的体现。</p><p> 子贡曰:“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多见其不知量也!子贡是孔子最得意的弟子之一,而他对于孔子的评价也是相当之高。所谓“圣人日月心”,无论经过多久,是否有人诋毁,太阳和月亮永远都会照常升起,这就是太阳,月亮的品质,圣人的情怀。而孔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思想会成为一朵灿烂的文明之花,永远盛开在历史的风尘中。</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