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父亲

古渡归舟

<p>爸爸的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用尽一切办法也无起色。那感觉就像眼看着一艘大船在慢慢地沉没,而我们却束手无策。</p><p>我对爸爸的第一印象也是我记忆的始端。一个我从未独自出去过的大门,一直有士兵站岗。一个长长的慢坡,左有礼堂,右有操场,角落里还有我第一个幼儿园。上来坡右转有一座三层小楼,那里有我的家。家的后面有些记不太清的房子,再后面就是山了。爸爸就是这个院子里的一个军官。</p><p>那其实是爸爸在他人生高峰慢慢下落的一个阶段,但一切还好。</p><p>那个时候对于小小的我来说,还确实有父爱如山的感觉。当时不知道有没有比爸爸更高的领导,反正对我来说------“了不起”!我常常挎着爸爸的手枪在楼梯口耀武扬威,也常常拿着爸爸外出带来的好吃的到处送人。爸爸还能亲手给我做万花筒、木剑,木枪,也会在哭泣的时候得到慈父的许多安慰。战士们都喜欢带我玩儿,还常把我兜里塞满食物,让我很有优越感。</p><p>但是好景不长,随着我“不尽人意”的成长以及爸爸事业的转折,我们的关系在微微的变化着。</p><p>记忆里的温存零星点滴,越来越少。更多的是畏惧,这个时候也就是爸爸慢慢长病的开始。</p><p>记忆里第一件不愉快的事发生在爸爸转业的时候。爸爸的战友们一起照复员合影,爸爸想给我来张裸照,但是几岁的我早已有了羞耻心,我拒绝了。他很生气,在回家的路上他又不小心用烟灰烫到了我,我不停地哭,他对我发了脾气。爸爸转业不久就病了,脑血栓,那时他四十出头。</p><p>爸爸的病因不好确定,有遗传因素,更大的可能是生活习惯,性格暴躁、酗酒、还抽大量的烟。</p><p>爸爸重视我的早期教育,引导我玩智力游戏,语文数学也早于同龄儿童。上学后同学常因生字不会写去问老师,而我想表现积极一下,于是就拿自己认识的字去问。</p><p>小学初期我成绩不错,还算是个好学生,只是偶尔调皮时受训。中期重新分班,我分得几个“不对撇”的老师,班主任更是因为一件小事打了我。于是果断和老师划清界限,敌对,讨厌,不听她们的课。成绩也自然下滑,爸爸也很快由畏惧变成了“恶梦”。</p><p>爸爸从部队到地方,没得到重用,身体又不太好,常常没个好心情。他开始不断的吸烟——戒烟——吸烟,喝酒——戒酒——喝酒!每当他的“戒日”也是我们的“受戒日”。</p><p>哥哥姐姐都早早的放弃了“仕途”,再看看我,哎!也不尽人意!我和爸爸后来一直没有太好过,不再像从前一样盼着他回家。</p><p>一件件鸡毛蒜皮的小事都会变成一根根导火索。而母亲呢?她也不是个细心体恤的人,还很懦弱,她甚至不能为我们多说一句话。</p><p>一次次历历眼前的头顶尿盆,膝跪搓板,写保证书,熬通宵。一次竟然威胁要往我脸上刺“死”字,说明我的无可救药!我曾经一次次计算我手中的零钱能在外活多少天,想离家逃离噩梦。下雨的夜里,在车站候车室徘徊,冷啊!我穿上一件被遗弃棉坎肩,又怕人看见,一会儿又脱掉。最后屈服,又回到他的身边,还要向他道歉:以后不再------。无奈,无助,心垮了,从此习惯于逆来顺受。</p><p>幼小的心灵很受伤,留下了许许多多挥之不去的阴影,造成后天心理和性格上的缺陷。父亲的本意可能是做个严父,但又不成功。</p><p>随着我年龄再长,阅历又增,发现爸爸的缺点越来越多,好像他干什么都很失败,心胸也不宽,做事不大方。我甚至对他有几分瞧不起。</p><p>中学的我有努力也有放任。骨子里充满了对自由的向往,也为我曾有的理想或梦想努力过,奋斗过。但又异常偏激,唾弃一些自己未曾真正理解的东西。由于偏科我无功而返,退而求次去远方上了一所职业学校。在远方我慢慢地又长大了许多,在那里我是一个独立的人,和其他人基本平等的相处。在那里我有幸又遇到一位好老师,指点我井外之天。开始真正按自己的兴致来读书,独立思考,奠定了我另一部分人生观。</p><p>工作,我在外地漂泊,和民工同吃住,不在乎脏净,累了席地而坐,憋了随地小便,抽烟喝酒骂娘。</p><p>这时的父亲已经又发作了好几次脑血栓,而且一次比一次厉害。我感受很复杂,记得一次回单位,在车上看到脚步蹒跚的挑着鸟笼子------“一个没落的老法西斯”!我想喊他,却没张开口。我儿时哭泣的眼睛里他那忽大忽小、忽远忽近的影像,偶尔还会脑海浮现。</p><p>其实那时的父亲也改变了,常常挂念着我,得知我的被子让老鼠咬了一个洞后还老泪纵横。</p><p>世事不停的变化着变化着,太阳东升西落,寒来暑往,童年、少年、青年。</p><p>又读了些书,又经了些事,又长几岁,又多些挫折。观察角度、处世态度、分析能力更成熟了些。在我步入社会后又何尝不是举步维艰,我甚至连一个值得炫耀的闪光点也难以找到。还曾经一度陷入迷茫的自卑之中,我不敢面对自己的理想和当年的豪言壮语。</p><p>静下来,从头看:爸爸有着不少过人之处都是我不具备的。父亲生于1938年,还曾经吃过鬼子给的糖,成长于贫穷落后的乡村。爷爷奶奶没文化,生活习俗陈旧愚昧。在那样背景成长起来的父亲十九岁参军第三年提干,已经算是很优秀了。那时的他积极乐观,工作成绩好,后来又连续提拔。就家庭而言,爸爸是个非常典范的的长子,自己只留基本的生活费,剩下的支撑大家庭。对乡里乡亲也乐于帮助,在老家有很好的口碑。</p><p>没有爸爸当年的努力,我的今天也是另一个样子。改革开放后,人的思想活了起来,而爸爸那军队的“老三篇”过时了。很失落,被人否定,常与别人意见不合,再加上健康原因,脾气越来越坏。脾气越来越坏,身体也随之恶性循环。这时我对父亲的感觉是一个“怜”字。</p><p>父母之爱乃人间挚爱,这份情谊是不会错的。看到自己孩子劣迹班班,生气是很正常的。但人的认识却很是局限,表达方式更是欠妥。我调动工作回到聊城,这时我的想法就是尽力让父母过一个好的晚年,只此而已。有空就用轮椅推着爸爸四处转转。走过一条条新路,再走他多年没去过的老路。把城市的新建设新变化一一指点。一次次来到运河,一次次来到湖边,一次次来到公园绿地。给他聊新闻,讲科技,沿途买点好吃的。一次爸爸想要路边卖的甲鱼,我兜里只有一点零钱,我说不够了,结果卖家愿意卖给一只较小的,成交!当时很高兴,但是回到家犯愁了,谁来杀?我吧,真是硬着头皮做这件事,这是记忆里第一次杀有骨头的动物。这之后好久我都梦到自己杀人了,直到我骗倒自己:“肯定是上辈子罪大恶极,这辈子托成王八让我宰了,是四人帮还是老慈禧”?为了爸爸幸福,我努力了。</p><p>而今我已过而立之年,也已为人父。爸爸的身体也不会再好起来了。这时我对爸爸的感觉只剩下爱了。爸爸的身体几乎不会动了,总是在睡觉,醒了也只能躺着看天花板,用他的话说------“生不如死”。但我们仍然希望看到他,一个微笑,或者慢慢吃一点东西,心里就踏实。有父亲在我们就是一个完整的家。爸爸、妈妈、哥哥、姐姐、我。人啊总是生于偶然而死于必然,祖祖辈辈也好,子子孙孙也好。一个人二个人三个人四个人五个人,然后又是四个人三个人二个人一个人。我鼓励爸爸不要放弃,要勇敢面对自己最后一个阶段,生、老、病、死,都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如陶诗般的淡然:纵浪大化中,不喜亦不惧,应尽只须尽,无复独多虑。来自于造化万物的大自然,再回到大好河山中去。</p><p>说是这么说,但说过又想:盼望着、盼望着,春天的脚步近了,爸爸是不是也冬去春来,又能坐上轮椅到湖边走走?</p><p><br></p><p><br></p><p><br></p> <p>电脑上看到了自己以前写的文章,又近清明,算来父亲去世十多年了。十多年里此文一直私密,甚至难以启齿。现在重读旧文,百感交集。那个年代,真实存在。如果不能广泛阅读,冷静思考,根本无力抵御洪流的冲刷。现在拿出来分享,这是一个时代的侧影。</p><p>另外,做一个父亲真是一不容易的事情,十几年来也深有体会。</p> <p>又想起一件事。父亲去世第二年,我在河北出差,晚上梦见父亲在一堵墙内与我说话,听起来挺郁闷的。最后问我们公司超高压处的村庄叫什么名字,我怎么也想不起来。醒了,摸黑写下这几个字。</p><p>然后我去了赵县的柏林禅寺,从谂禅师曾经修行的地方。柏林禅寺有课堂,用于与人答疑。我讲了我的梦,禅师说:这是梦中之梦,人生本来就是梦。你父亲的结果好不好,不在于你希望他好,而是在于他生前种下的因。你不仅有此生的父母,也有前世父母,以后还有来生父母,不必太执着。</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