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之刘备 上两节课中,我们认识了三绝中的“奸绝”曹操和“智绝”诸葛亮。今天,我们继续来品读三国故事,走进另一位英雄----刘备。 <h1><font color="#ed2308">刘备生平</font></h1> 刘备(161年-223年6月10日),即汉昭烈帝,字玄德,东汉末年幽州涿郡涿县(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之后,三国时期蜀汉开国皇帝,史家多称其为先主。<br><div> 刘备少年时拜卢植为师,而后参与镇压黄巾起义、讨伐董卓等活动,依附曹操、袁绍、刘表等多个诸侯。刘备于赤壁之战后,先后拿下荆州、益州,建立了蜀汉政权。后因关羽被害,刘备不听群臣劝阻,发动对吴国的战争,结果兵败夷陵。223年,病逝于白帝城,谥号昭烈皇帝,庙号烈祖,葬于惠陵.</div><div><br></div> <h1><font color="#333333"> 刘备是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裔(《典略》称刘备原本是东汉临邑侯国的枝属。刘备的祖父刘雄被举为孝廉,官至东郡范令。刘备的父亲刘弘早亡,少年刘备与母亲以织席贩履为业,生活非常艰苦。<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font></h1><h1> 刘备虽有皇家的血脉,但却经历了家道中落、幼年丧父的人生悲剧,儿时为生活所迫便随母“贩履织席为业”,始尝人生的艰辛。这段为生活所迫的人生逆境磨砺了刘备的心志,也铸就了他与人为善的品格。<br> 刘备母亲是一个很有见识的人,尽管穷,也要送刘备读书。在刘备十五岁时,他与公孙瓒、刘德然师从著名学者九江太守卢植,少年刘备在为人处事及社会见识方面的不同凡响。<br> 令他的同宗刘德然的父亲大为赞赏,当时刘德然的父亲每次给儿子学习费用时都要给刘备一份,俩人待遇相同,以至于德然之母少不了有些怨言,德然之父却说“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看来这位蜀汉先主在少年时代所体现出来的精神气质便有过人之处。<br><font color="#ed2308"> 儿时就有远大志向:</font>刘备家屋舍东南角篱上有一桑树高有五丈于,从远处看上去就好像车盖一样,来往的人都觉得这棵树长得不像凡间之物,认为此家必出贵人。刘备小时候与同宗小孩在树下玩乐,指着桑树说:“我将来一定会乘坐这样的羽葆盖车。”刘备叔父刘子敬说:“你不要乱说话,让我们一家遭灭门之罪。”<br></h1> <h1> <font color="#ed2308">英雄刘备 </font> </h1><h3> 三国演义刻画的刘备是一个爱哭,无主见的人,实际上我认为不过是为了使刘备更接近于罗贯中们心目中的帝王形象,他们很难接受一个草莽英雄能成为帝王的事实。<br></h3><h1><font color="#ed2308">人物性格一:</font><font color="#ed2308">亲贤爱士,善待人才</font></h1><div><font color="#333333"> 刘备寡言少语,喜怒不形于色,能谦恭待人,城府极深。他识人善用,君臣融洽。在用人方面,毛主席曾对人评价:“刘备这个人会用人,能团结人,终成大事。这是他成功的关键。</font></div><h1> <font color="#ed2308">三顾茅庐:</font> 刘备求贤若渴,当时听说诸葛亮是个很有学识,又有才能的人,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好留下姓名,失望地回去了。隔了几天,刘备打听到诸葛亮回来了,又带着关羽、张飞冒着风雪前去。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再去请诸葛亮。<br></h1><div><font color="#333333"> 刘备第三次去隆中,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打扰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终于见到了诸葛亮。在交谈中,诸葛亮对天下形势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刘备十分佩服,觉得遇到了知音。<br> 诸葛亮初出茅庐,就帮刘备打了不少胜仗,为刘备奠定了蜀汉的国基。<br></font></div><font color="#333333"><div> 刘备注重以诚待人、以仁待人,为了能够统一国家大业,屈尊求贤,礼遇下士,不怕困难,不怕路途遥远,不顾天气恶劣,毫不气馁,持之以恒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div></font><h1> <font color="#ed2308">桃园三结义:</font>东汉末年,朝政衰败,豪杰纷争,民不聊生。但张飞私人庄后的桃园却蜂蝶纷飞,桃花灼灼,一派喜气景象。与外面环境相比,正可谓冰火两重天。此时此处的“桃园”或许为了追求梦想中“陶园”,正在孕育着对今后极具影响的重大革命。 桃园里,踌躇满志的刘备与关羽张飞伫立在摆放乌牛白马禁品的台前,三人指天跪地明誓说:“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愿同年同月同日死。”然后一仰脖子,把那碗红彤彤的鸡血酒一次而尽,从此义结金兰,定为生死兄弟。 刘备想拯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的百姓,张飞、关羽愿与刘备共同干一番事业。三位仁人志士,意气相投,言行相依,选在这样一个桃花绚烂的园林,举酒结义,对天盟誓,有苦同受,有难同当,有福同享,共同实现自己人生的美好理想。 焚香礼拜,祭告天地,按年岁结成异姓手足。刘备性情宽和,个性又好,善于结交,还深谙酒肉之魅力。这不,在招募义兵的榜文前,张飞在后面拍了一下他的肩膀,这示好一拍,两人便自然到村边酒店吃酒去了,几番推杯换盏,你敬我干,双方很快热络了。 看来酒真是润滑剂。有了酒的助兴,三位本来素昧平生的好汉,敞开心扉说真话,那可真是一壶浊酒喜相逢,三柱清香结金兰。话越投机,越说与来劲,一是牛气冲天,均觉相见恨晚,有意无意都是天意。酒酣耳热之际,三位豪杰定下了共举大事。 《三国演义》精彩大幕由此徐徐拉起启。祭毕,按年龄大小尊刘备为长,关羽为次兄,张飞为弟,桃园结义的铁三角关系由此建立。奠定了蜀国开疆拓土的领导班子,从此刘备便开始了他梦寐以求的争当董事长的大业。 这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历史的必然。反正乱世出英雄,纷争有豪杰。同样,历史也给了刘关张一个千载难逢的绝妙时间。在此后的三十多年之中,三人风雨同舟,肝胆相照,终于开创了蜀汉基业。 这就是著名的“宴桃园豪众三结义”。 <br></h1> <h1><font color="#ed2308">人物性格二:生性善良,受民如子</font></h1><div><font color="#333333"> “琮左右及荆州人多归先主。比到当阳,众十余万,辎重数千辆,日行十余里”。刘表死后,荆州吏民立马选择了深浮人望的刘备,而不是刘琮。诸葛亮劝他攻刘琮,占荆州,他却说“吾不忍也”,而三国志记载,刘表临终想将荆州托付给刘备,刘备却以“此人待我厚,今从其言,人必以我为薄,所不忍也”拒绝了。 和十多万民众一起走,日行只有十余里。众人劝他先走,他说:“夫济大事必以人为本,今人归吾,吾何忍弃去?”终于被曹操的虎豹骑追上,刘备大败,1W多士兵被打散,妻子死,两个女儿失散乱军中,那个该死的阿斗却没死掉...... 说他作秀?那真是小人之心了。战争无眼,这样做会掉脑袋的刘备不知道?中国古代史上这样的行为都很少见。军事上刘备大败,政治上却赢得了万世的赞誉。</font><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h1><font color="#ed2308">人物性格三:宽以待人,心胸广阔</font></h1> 夷陵之战中,刘备大军溃败,部将黄权再不得已的情况下,率军投降曹魏,当时大臣们都劝刘备将黄权全家满门抄斩,刘备却说,黄权投降曹魏是不得以的举动,还说:“黄权并没有辜负我,是我辜负了黄权!”<br> <div> 刘备待人坦诚到令人无法相信,帝王们向来是卧榻之侧不容他人酣睡的,曹操的梦中杀人正是这种想法的典型体现,而刘备则不然,与关张是“寝则同床,恩若兄弟”,与赵云是“同床眠卧”,与诸葛亮是“情好日密,犹鱼之有水”。史料记载至少有二次刘备对于刺客坦诚相见,这哪像一个帝王?整个就是一个草莽英雄的作为。 </div><div> 不但是不防备关张诸葛等人,甚至将兵权也全部交给他们。刘备起事之初,就是由关张“分统部曲”,诸葛来了后,就将军权交给诸葛亮(关张对诸葛亮的不满就是因为诸葛亮插手他们的军权)。打蜀中,军权交给庞统;打汉中时,又将军权交给法正。总之,根据分析,刘备一般不会亲自指挥打仗的,他主要的作用是观摩,附带重大问题的决策(赵云汉水一仗表现就是如此)。</div> <h1><font color="#ed2308">人物性格四:坚忍不拔,终成大事</font></h1><div> <font color="#333333">刘备创业之初,艰辛异常,东奔西走如丧家之犬,他是一个打不败、拖不垮的硬骨头。</font><b></b><i></i><u></u><sub></sub><sup></sup><strike></strike><br></div> <h1><font color="#ed2308">枭雄刘备</font><br></h1> 刘备又常被人指责为枭雄。枭,有几种含义,一种是不孝的鸟,传说枭长大后会咬死母亲,但这个和刘备应该没有关系;一种是指凶猛的鹰类,常说是猫头鹰,我实在不觉得猫头鹰有多么的凶猛。但无论如何,枭与猫头鹰应该有相似的地方,猫头鹰是白天躲着,夜晚才捕食的。这应该也是枭的特点。古人以日为阳,夜为阴。是否就是指枭这种猛禽是在人的面前表现得比较温顺,但一但在人的背后就表现得十分凶猛,会反咬一口。 <br> 指责刘备为枭雄的主要是东吴和巴蜀的人。对东吴而言,刘备寄宿在荆州,名为和东吴联盟,实则很可能养精蓄锐,并吞东吴。对巴蜀而言,刘备做为援军进驻巴蜀,随时可能鸠占鹊巢,吞并巴蜀。所以我认为他们在这种情况下将刘备比作枭雄,应该就是这种解释了。还有一种解释等同于英雄,是褒义词,应该也不能代表时人比喻刘备的真实意图。 <br> 纵观刘备的前半身,将刘备比作枭雄似乎一点也不冤枉刘备。刘备投靠公孙攒,最后离开公孙攒投靠了陶谦,这倒无所谓。但后来,刘备投靠吕布,又率兵攻打吕布,更进言曹操杀死了吕布;刘备投靠曹操,后来又和曹操成为不共戴天的死敌;刘备投靠袁绍,关羽斩颜良、诛文丑,刘备借故开溜。刘备投靠刘表,最后尽得刘表的荆州诸郡。这些事看上去实际都造成了刘备是个枭雄的铁证。 <br> 但其实刘备是有原因的,吕布本来就是夺刘备的徐州,刘备恨吕布也是自然之事,借曹操之手除掉吕布算不得不义;刘备受献帝衣带诏,与曹操誓不两立也是尽忠的表现;刘备因为害怕袁绍报复关羽而开溜,虽然有些对不住袁绍,但为的是兄弟情义,也无可厚非,况且刘备并没有与袁绍为敌。荆州则是取自曹操之手,而刘备不取刘综的荆州,过刘表墓的吊唁等行动说明刘备更谈不上对不住刘表。所以,枭雄一说只是出于对手的诋毁之言而已,仔细研究刘备就可以发现刘备并非忘恩负义,二面三刀的小人,只是因为刘备才能不足,又胸怀大志,不甘人下而造成的历史巧合而已。<br> <div><br></div><div>曹操这样评价刘备:①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当时有袁绍、袁术、孙策、刘表、刘璋、马腾等大军阀)②夫刘备,人杰也,今不击,必为后患。③刘备,吾俦也。但得计少晚。<br></div>诸葛亮这样评价刘备:①刘公雄才盖世,据有荆土,莫不归德,天人去就。②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br>刘元起这样评价刘备:吾宗中有此儿,非常人也。<br><div>陈登这样评价刘备:雄姿杰出,有王霸之略,吾敬刘玄德。</div><div>三国志评曰:“先主之弘毅宽厚,知人待士,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焉。及其举国讬孤于诸葛亮,而心神无贰,诚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轨也。机权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狭。然折而不挠,终不为下者,抑揆彼之量必不容己,非唯竞利,且以避。“<br></div> <div> 刘备不但留下了蜀汉这莫大的基业,给我们后人也留下宝贵的人生智慧。</div><div>第一句:屈身守分以待天时,不可与命争也。这句话告诉我们,要想成功,必须懂得坚持,懂得隐忍,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都不能放弃。</div><div>第二句:不求同年同月同日生,但求同年同月同日死。这句话告诉我们,兄弟情谊很重要,只有重情义的人才会得到别人的尊重和以心相待。</div><div>第三句: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意思是:不要因为好事小而不做,更不能因为不好的事小而去做。而这句话也在后世成为了我们家庭教育的一大名言警句,我们家长也常常利用刘备这句话而去教育孩子。</div> <div>今日作业:</div><div>1.积累相关人物歇后语(5个),刘备说的第一句,第三句话。</div><div>2.结合具体故事分析人物性格,写人物评价。</di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