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胆忠心为革命 至死不渝显忠贞

张启荣

<p>  2011年11月29日,在临沂高新区湖西崖东村,一位日暮晨曦,痴痴守望丈夫六十三年的烈士遗孀——顾庆珠老人,带着对丈夫的深情眷恋,走完了她八十六个不同寻常的人生历程,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p> <p>  顾庆珠,这个朴实无华的名字,这个平凡而伟大的女性。在方圆数十里,认识她的为数不多,可一提起她的名字,都会交口称赞,为之慨叹。她虽然没有珍珠般美丽的光泽,可在人们的心目中,却是那样纯朴忠厚,洁白无瑕。用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演绎了一段独自坚守六十余年,感人肺腑的情感故事。&nbsp;&nbsp;&nbsp; </p><p> 临终前,人们在她的抽屉里发现了一个小包,打开一看,在场的人们惊呆了,小布包里裹着的原来是一张已经发黄的一寸黑白照片。大家急忙围拢过来,屏气凝神,注目端详,原来这个人就是顾庆珠老人的丈夫——陆兆坤。屈指算来,这张照片在她手里已经珍藏了六十三年。</p> <p>  陆兆坤,革命烈士,出生于1916年,山东省临沂高新区湖西崖东社区人,祖籍,临沂高新区罗西街道办事处东磊石村。兄弟五人,其排行老二。大哥十几岁的时候,为了生存,背井离乡,逃荒在外。后来经多方打听,得知其流落于烟台,被人家收养,至今没有联系。消息真假,难以辨别。三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外出讨饭谋生,随后参军打仗,到现在也是音信皆无,生死不详。四弟陆兆胜在十几岁时,跟随本家三叔参加了八路军,在部队11年多的时间里,曾多次参加战斗,并立功受奖。五弟在五六岁的时候,活活饿死。</p><p> 在生活极端艰难困苦的情况下,陆兆坤的父亲,迫不得已,乞哀告怜,和叔父一起拖家带口,投奔到湖西崖的表亲——高家。</p><p> 当时,湖西崖的陶瓷事业,兴旺发达,欣欣向荣。家庭作坊,比比皆是,是他们谋生的最佳选择,一家人靠父亲在窑厂干活维持生计。其父忠厚老实,吃苦耐劳,干起活来不惜余力,深受窑主的喜爱。并帮忙给找了一间闲置的厂子屋安下了家。</p><p> 陆兆坤从小就跟着父亲帮工,经历了生活的颠沛流离,尝尽了旧社会人世间的酸甜苦辣,亲眼目睹了家庭的变故,在他幼小的心灵里就早早埋下了革命的种子。</p><p> 他怀着对旧社会的刻骨仇恨和对新生活的美好向往与追求,在村里一边干活,一边带领青年积极参加革命活动,表现突出,卓乎不群,被认为是可塑之才。1943年,经湖西崖村早期加入党组织的吕其昌同志介绍,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这更加坚定了他为共产主义事业而奋斗的理想和信念,下定了为人民的解放与幸福积极工作的决心。</p><p> 老共产党员吕其昌和其他革命同志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在陆兆坤的身上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在革命的道路上,得到了具体的帮助和悉心的指导,使他很快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逐步走向成熟。于是,组织上相继安排他负责本村的民兵工作。工作中,他聪明机智,考虑慎密,办事果断,积极带领民兵站岗放哨,表现出了超强的组织能力和战斗能力。</p><p> 1946年春,时年29岁的陆兆坤,被组织调任到临沂县朱陈区任武装部长。在上级组织的正确指引下,他积极发动群众,武装自卫,打击敌特,消灭日伪,为革命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p><p> 1947年,杀人成性的土匪头子王洪九,在临沂大搞反攻倒算,疯狂进行阶级报复。为所欲为,乱杀无辜。并设有多处杀人场,大肆残害、屠杀共产党员、革命干部和群众。面对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血雨腥风,陆兆坤斗志坚定,毫无畏惧,领导区武工队和当地干部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坚持武装斗争,圆满完成党组织交给的各项任务,充分显现出他杰出的雄才大略。</p> <p><i> 陆兆坤的侄子陆宝臣回忆伯父笔记</i></p> <p>  1949年2月,为了解放全中国,上级决定抽调一批优秀干部随军南下,开展新解放区工作。刚刚结婚不久的陆兆坤,因指挥有方,英勇善战,被组织选定为南下干部之一。他接到通知后,倍感光荣与自豪,义无反顾地服从组织的决定。当妻子得知这一消息后,真的是一时不好接受,感觉有点太突然了。可是她识大体,顾大局,这是革命的需要,组织的信任,完全理解、坚决支持丈夫南下。</p><p> 送别时,看着胸前佩戴大红花的丈夫,威风凛凛,雄姿英发的样子,打心里为之骄傲,但是,又有几多不舍。夫妻俩,面面相觑,含情脉脉,缠绵缱绻,千般叮咛,万般嘱咐,相互放心不下。此时此刻,这位铁骨铮铮男子汉,表现出对妻子的恋恋不舍。深情地握着妻子的手,爱绵绵,情依依。然后,把刚刚拿到的照片递给了妻子,语重心长地说:“革命胜利后,我就回来了,等着我!”</p><p> 陆兆坤离开家乡,告别亲人,随临沂南下干部工作团,迎着浓烟战火,长途跋涉,渡江南下。风风雨雨,日夜兼程,辗转两个多月,到达了浙江省兰溪县,即被任命为兰溪县万坛区区长。</p> <p>  当时的兰溪县,混乱不堪,匪患成灾,社会不宁,民不聊生。各股土匪武装,溃兵顽敌,十分猖獗。他们到处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陆兆坤在语言不通,水土不服,人生地不熟的环境下,为了捍卫新政权,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不顾个人安危,深入乡村,走街串户,宣传党的方针和政策,唤起民众救国救己意识,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向恶势力做坚决斗争。积极发动群众,剿匪反霸,减租减息,筹集粮食。在莲花、雅滩、新周、灵园四个乡,短时间就筹集粮食数百担。由于部署到位,其中雅滩一个乡,就筹借粮食三百余担。从而有力地支援了过境大军的粮食供给,同时也解决了当地居民饿肚子的现象,受到上级领导的赞扬和群众的爱戴。</p><p> 1949年7月,正当各项工作按部就班地深入开展时,国民党的残匪和暗藏的武装特务贼心不死,欲作最后挣扎,他们疯狂地煽动、愚惑不明真相的群众,到县、区政府请愿闹事,掀起了金华县、兰溪县、汤溪县三个县的暴乱。在7月7日晚上,陆兆坤刚回到驻地,区干部张志希急急匆匆跑回来向他汇报:今晚有九个土匪潜入陈村,进行抢掠骚扰,危害百姓。陆兆坤听后,感觉情况严重,时不宜迟。他顾不得休息,就与当时在家的区委副书记张福泰等同志商定,由他亲自带领五名区中队战士和六名身着便衣的区、乡干部,立即出发,赶往二里外的陈村进行围剿土匪。他们刚一进村,就与匪徒碰了个对面,随即发生了激战。战斗持续了一个多小时,在情况十分紧急关头,陆兆坤置个人生命于不顾,奋勇拼搏捕杀,不幸被躲在村民温华清宅楼上的一个土匪从窗口开枪击中腹部,可是他强忍剧痛,坚持战斗。左手捂着伤口,右手举枪射击,追捕敌匪,当追出七八十米时,因流血过多,昏倒在地。终因失血过多,抢救无效,于次日凌晨光荣牺牲,时年33岁。</p><p> 兰溪县委、县政府于7月21日,隆重召开了由军政民参加的万人追悼大会。缅怀他为了民族的解放事业,不畏艰险,奋勇献身的精神,深切表达对陆兆坤同志的哀悼和崇敬之情。会后,将陆兆坤的遗体安葬于兰溪县城东郊大云山麓,并立碑纪念,昭示后人,铭记英烈。</p> <p>  陆兆坤牺牲的噩耗,对顾庆珠来说,如晴天霹雳,似万箭穿心。天天以泪洗面,哀痛欲绝,无法接受丈夫牺牲的现实。自从丈夫南下后,她一直关注着丈夫的动静。天天盼,夜夜想,盼来盼去,万万没有想到啊,竟盼来了要她命的消息。年轻轻地牺牲于他乡,悄无声息地离她而去,一朝分别,竟成永别。</p><p> 劳累一天的她回到家里,冷冷清清,孤孤单单。特别是夜阑更深,万籁俱寂的夜晚,空荡荡的屋子里,只身一人,孤单寂寞,凄凄惨惨。对孤灯,想往事,夜不能寐,不由得伤心落泪。夜深人静的时候,时常拿出那张珍贵的照片,凝神屏气,仔细端详。其容颜依旧,言犹在耳。思悠悠,念悠悠,不由得泪水涟涟。虽然时光已去了很久很久,照片上的光泽变得黯淡,颜色已经泛黄,但是触物生情,旧景重现,往事如昨。春来春去,月圆月缺,她对丈夫的思念丝毫不减。她不相信她们的相爱只是一份擦肩而过的缘份,盼只盼,今生何时再相聚,长相守。</p><p> 长期的深深思念,顾庆珠的心灵受到了严重创伤,神经质般地坚信丈夫依然活着,只是南下去了,精神上一度出现了强烈的不安。她再三考虑,丈夫年纪轻轻战死于异县他乡,不能就这样活不见人,死不见尸,让他孤孤单单地葬于异乡,要让他魂归故里,等到自己老了也能与丈夫葬在一起。经过商议,决定由陆兆坤的四弟陆兆胜出面,与浙江省兰溪县政府协商,具体办理此事。当地政府领导非常理解、尊重家人意愿,协助陆兆胜将装有陆兆坤遗体的棺椁运回到湖西崖村。</p><p> 日思夜想的丈夫终于回家了,她紧紧地趴在棺椁上,双手不停地用力拍打着,呼天抢地,哀痛欲绝,一次又一次地昏迷过去。那哭声让人撕心裂肺,寸断肝肠。突然她提出了一个让人出乎意料的要求,要打开棺椁,见丈夫最后一面。按当地风俗这是万万不能的,可是在她的再三要求下,人们还是打开了。</p><p> 当年威武雄壮的陆兆坤静静地躺在那里,那只手依然放在肚子上,紧紧地捂着流血的伤口。顾庆珠挣扎着,伸手摸着丈夫捂着伤口的那只冰冷的手,捶胸顿足,恸哭失声。兆坤啊兆坤,你的伤口还流血吗?你的伤口还疼吗?…… 乡亲们听到这一声声椎心泣血的哭诉,一声声撕肝裂胆的呼喊,无不心如刀割,哽咽难鸣。</p><p> 在政府和乡亲们的帮助下,按照当地风俗为陆兆坤烈士举行了简朴而庄严的安葬仪式。在仪式上,乡政府领导怀着十分沉痛的心情为他致悼词,高度赞扬了陆兆坤同志为了民族的解放,国家的独立,人民的幸福,抛头颅,洒热血,英勇无畏,壮烈牺牲的精神。到场的群众在陆兆坤烈士的棺椁前三鞠躬,以此表达人们对烈士的敬仰和哀思。向陆兆坤烈士的遗孀顾庆珠同志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慰问。下午,由乡亲们助忙将陆兆坤烈士的遗体安葬于原籍磊石村南山陆家老林。1996年,罗庄区民政局为他立碑纪念,在石碑上镌刻着“革命烈士陆兆坤之墓”。亦冀昭示后人,铭记历史,缅怀先烈,让精神永存。</p> <p>  在这个让人难以度过的日子里,多亏了上级领导和家人以及乡邻乡亲的安慰和关心照顾,使顾庆珠顽强的挺了过来。政府领导积极落实对烈士家属的各项优抚政策,切实解决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并将她安置到临沂县八块石瓷厂工作,以解除其生活后顾之忧。也让她切实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亲切关怀和社会主义大家庭的温暖,使她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p><p> 在坚守的责任与信念的支撑下,几十年如一日,风里来,雨里去,不辞艰辛。用她那裹得不大的小脚,来回徒步数十里,行走在上下班的路上。</p><p> 在那经济拮据,物质匮乏的艰苦岁月里,她把丈夫的牺牲,当做一种精神财富,当做强大的生活动力,再苦再难也不向政府和厂领导提要求,给他人添麻烦。工作一直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赢得了领导和同事的尊重。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党和政府对她的关怀,守护烈士的光荣和尊严,以此告慰丈夫的在天之灵。</p><p> 一天天,一年年过去了,用她那瘦弱的肩膀顶起了家庭的整个天空,以顽强的意志撑起了丈夫留下的这个家,再苦再累也心甘。庄邻亲友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多次劝她再嫁他人,因为毕竟还年轻,将来老了好有个伴,可她一直没有答应。为了那份真诚的爱,真挚的情,执着地守候一生,寂寞一生。 </p><p> 为了缓解她情感的孤独,慰藉对丈夫的思念,将来老有所养。经亲朋好友劝说,征得政府同意,于1965年(顾庆珠时年33岁),由湖西崖“四清”工作队队长刘玉成同志联系,在东山医院(现矿务局医院)抱养一女婴,并给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红霞,其寓意吉祥喜庆……寄托着她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红霞的到来,给这个家庭带来了生机,给她带来了快乐和希望。</p><p> 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她到了退休年龄,因她是临时工,按照替老换幼的政策,红霞是不能顶替其工作的。于是,她就去临沂地区工业局向领导汇报了她的具体情况,领导们听后非常重视,多次开会研究,并报请上级同意,对其予以特殊照顾,同意安排陆红霞为八块石瓷厂正式职工,这样就了却了她的一桩心事,顾庆珠感激不已。</p> <p>  多少年来,各级政府对她嘘寒问暖,无微不至。1993年,上级民政部门出资,委托湖西崖东村村委会,在她所在的村东边,按照当时村民的房屋建筑标准,给她盖了四间出厦的大瓦房。后来因旧村改造被拆除,村委又按照统一规划,给她盖起了三间大平房。随着居民住宅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于2003年,在没有麻烦政府的情况下,以自己多年省吃俭用的积蓄,又多方筹集资金,母女俩倾尽全力在原有平房的基础上又改建成了二层楼。</p><p> 随着红霞长大成人,成家立业,结婚生子,一家三代生活在一起,和和美美,&nbsp;衣食无忧,安闲舒适。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天天其乐融融。这种苦尽甘来,丰衣足食的生活对于顾庆珠老人来说已是心满意足了。</p><p> 然而,苦难的降临无法预知,也不可抗拒。又一场让人难以承受的苦痛和灾难毫不留情地降临到了她的身上。尚未不惑之年的养女陆红霞,不知道有什么想不开的事,过不去的坎,狠心地抛下母亲,舍弃丈夫和孩子,于2004年夏天暴殒轻生,年轻轻地离开了人世。最令人悲痛的事,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这一丧明之痛,又一次让她痛心疾首。谁料想古稀之年的的顾庆珠老人又尝到了人生又一之大不幸。</p><p> 六十多年的含辛茹苦,六十多年的风雨沧桑,她虽然早已做好了吃苦的准备,但是现实生活中的苦比想象中的苦,要多千倍、万倍。她凭着顽强的意志,忍受着漫长的孤独与煎熬。</p><p> 顾庆珠老人,命运多舛,一次又一次的致命打击,让她一蹶不振,心如死灰。随着年龄的增长,垂垂老矣。</p> <p>  2011年农历11月5日,顾庆珠,这位可亲可敬,平凡而伟大的老人,就这样在家中宁静安详地走了,享年86岁。</p><p> 家人们根据老人的生前意愿,用电脑把这两张相差近六十岁的照片合在一起,让其久别的夫妻得一团圆。殡葬仪式上,人们望着祭桌上这张合影照,行礼哀悼,垂泪痛哭。多少年的等待,多少年的期盼,他们终于在天堂相聚了,愿他们在和平的天堂里,幸福美满,相互搀扶,一切安好!</p> <p>  2020年清明节前夕,临沂高新区湖西崖东社区,为了表达对陆兆坤烈士的悼念之情,颂扬顾庆珠老人至死不渝的高尚情操,又重新修建了陆兆坤、顾庆珠合葬之墓,并撰文立碑,追忆先烈,缅怀英灵,永留纪念。以此激发广大群众的爱国热情,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永远奋斗。</p> <p><i>  材料搜集: 高鹏程 润文: 张启荣</i></p> <p>作者简介:</p><p>张启荣,山东临沂罗庄人,教师职业。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区作家协会会员。作品散见于多家文学报刊及网络。其中《家乡的西山》、《高新区美食:“驴蹄”烧饼》、《八大碗》、《五月花爱心社持续关爱贫困学生 赢得广泛赞誉》荣登 “学习强国”学习平台。</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