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b>《每周贴文》第618期</b></p> <p><b> 疫情防控期间,武汉书画研究会实行以上带下的方式,广泛发动会员自觉遵守抗疫法规。</b></p> <p><b> 不集中组织现场活动,在家用诗书画印的形式、以网络渠道进行展示,积极歌颂赞美与病毒奋战、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b></p> <p><b> 据初步统计:武汉书画研究会及其所属三十多个分会今员在两个月时间内共创作诗歌、书法、国画、篆刻作品一千余件。</b></p> <p><b> 洪山、江汉、青山、江岸、老干部、百步亭、画说长江、南湖、新洲、巴楚、蔡甸巾帼、一治、汉南、江夏、聚德范、黄陂、汉阳等分会行动迅速,通过微信平台以照片的形式进行网络书画展,传递正能量。</b></p> <p><b> 有的还参加了区、街、社区的相关活动。得到相关部门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好评。</b></p> <p><b> 武汉书画研究会因势利导拟编辑《雅风》杂志合刊,登载优秀作品,凝心聚力,组织和发挥好这支队伍的作用。</b></p> <p><b> 为努力弘扬中华文化精髓,高唱正气歌,传播主旋律而努力。</b></p> <p><b>全国各地援鄂援汉医疗队相继圆满完成医疗救治任务,即将离汉。</b></p> <p><b>为感谢他们的无私奉献和英雄业绩,配合武汉市欢送各地医疗队的工作,真诚地表达武汉人民的感谢感恩情谊,青山区书画家协会部分会员主动创作书画作品捐赠给医疗队员。</b></p> <p><b>共捐赠书法、国画和绢扇共335幅(把)。其中书法作品142幅,绘画作品93幅,绢画扇100把。各单附后:</b></p><p><br></p> <p><b>何方绘画90幅</b></p><p><b>王志绘画2幅</b></p><p><b>黄德臣绘画1幅</b></p><p><b>李培生绢画扇100把</b></p><p><b>胡长发书法20幅</b></p><p><b>喻建群书法61幅</b></p><p><b>袁少先书法23幅</b></p><p><b>袁良洪书法1幅</b></p><p><b>蔡晓书法37幅。</b></p> <p><b>以下这几幅书画作品是百步亭分会成员、市老年大学书法教师余传高所作。这些书画作品承载着一段深厚的医患救治之情:</b></p> <p><b>庚子年春节,年逾七旬的余传高老师与老伴不幸双双感染新冠肺炎收住协和西院,老伴在入院7天去世。</b></p> <p><b>余传高得到了辽宁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医护人员的精心治疗和悉心护理,经救治终于脱险。住院期间,余传高与医护人员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在医院余传高不仅得到医疗救治,还不断地受到医护人员的耐心劝导和亲切安慰。</b></p> <p><b>生日这天,医护人员还送来蛋糕、水果。他深深地被辽宁医护人员离亲友、救患友的精神所感动。</b></p> <p><b>他奋笔挥毫为千里驰援武汉的白衣天使王晓晨等医护人员创作了几幅书法作品,并与医护人员合影留念。武汉电视台对此作了报道。</b></p> <p><b> 欣闻驰援武汉的重庆、广东医疗队要撤离武汉,年逾七十二岁的画说长江书画院书法家杨弦(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应越秀社区之邀连夜创作十幅书法作品。</b></p> <p><b> 当大家将书法作品展开时,欢送的人们和临行的医疗员顿时欢腾开来。有的与书法作品合影留念、有的希望杨老师随后寄去作品……场面十分热烈。长江日报记者现场采写报道:《手写横幅、画水墨画、现场合唱,市民送别重庆首批援汉医疗队》在《长江日报》、“长江网”3月25日登载。</b></p><p><br></p> <p>杨老师3月22日至3月28日期间,共书写了书法作品20幅,全部被援鄂医疗队离汉时带走,其中有广东佛山、顺德两个医院、重庆第一批援鄂医疗队和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p> <p><b> 有的医疗队回去后还通过网络索要书法,拟在医院建抗疫纪念馆作永久收藏。他们都是在武汉金银潭医院重症病房的医护人员,好多都是医疗专家级的精英。特别是上海队的领队、副院长看到送別的视频后点名索要,故为上海第一批援鄂医疗队特写了三副。广东顺德的一副也用顺丰快递邮去。这样粉彩宣纸一共写了5副。</b></p> <p><b>邹睿是洪山书画研究会画友,也是同济医科大学的退休医生。在所冠肺炎疫情暴发时,面对病员增多、医疗物资短缺,有的医护人员以方便面充饥。她心急如焚,在网上牵线搭桥,多方联络,很快,联系到生产营养快餐米饭。向同济医院、协和医院各捐赠一百箱(八百盒)盒饭。另外,她还筹措到一万双医用手套和五千个n95口罩,捐赠给洪湖人民医院。除此以外,她还向亲朋好友、同学呼吁求助,筹集到二十台制氧机给方舱医院、捐献一千二百套防护服给肺科医院、同济医院、协和医院、儿童医院。在最寒冷日子里,她捐赠10台取暖器、100件羽绒服、60台紫外线消毒器、护手霜护面霜各三箱。当了解到这些物资在抗疫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后,邹睿说:在抗疫中做了自己的点滴贡献,尽了一个老医护工作者的责任和义务而感到心慰。</b></p> <p><b> 《从“火神山”到“健康码”,湖北书法家一日一印篆刻抗疫的日子》这是《楚天都市报》记者夏雨3月29日所采写的新闻稿。</b></p> <p><b>古有结绳记事,今有笔书备忘,他却用刻刀写日记。</b></p> <p><b> 这篇报道中所提的“湖北书法家”就是武汉书画研究会副秘书长、培训部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全国第十二届书法作品展一等奖获得者敖启权先生。</b></p> <p><b> “火神山”“逆行者”“健康码”“武汉有了烟火气”……从“封城”之日起至今,书法家敖启权每天篆刻一方印,记录武汉抗疫的日子。</b></p> <p><b> 为疫情防控鼓舞士气,也为向坚守在一线的工作人员表达敬意,敖启权篆刻“勇挑重担”“逆行者”“下沉”印,他说,“一日一印,不是印刻得有多好,是发自内心的崇敬,在大难来时不计个人安危的逆行者们,无论是医护人员、警察、志愿者,还是下沉党员,都是这个时代的脊梁。”</b></p> <p><b> 敖启权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疫情期间,他的每方印都会围绕当日选题,包括地铁重新启程、云赏樱,还会用刀笔记录充满湖北人情的“下楼转哈”。</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