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谨以此献给当年的知青朋友们 <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br></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 </span>四川开县大进坝,大巴山麓曾经偏僻的山村,自古开县通往宣汉和城口的要道。</p> 1969年3月,一群城里来的年轻人打破了这里的宁静,他们是重庆市第二中学的知识青年们。<br> 这些成长在红旗下的“老三届”,经过文化革命的“洗礼”, 怀着响应伟大领袖号召的决心,远离家乡和亲人,毅然来到500公里外的边远山区插队落户,“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br><p> 这些照片点点滴滴记录了大进公社的知青们那段难忘的经历。<span style="color: rgb(176, 111, 187);"> </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51, 51, 51);"> </span><br></p> 1969年3月5日,东方红110号客轮满载重庆二中首批下乡的知识青年驶离朝天门码头 <p> </p> 再见,家乡,再见,父母亲人! <p> 客轮驶抵万县码头,同学们转乘卡车,一路风尘,经开县县城,辗转到达大进。这里是公路的尽头,前方都是一两千米的大山,要去城口、宣汉,就只能翻山越岭靠步行了。</p> 那时的大进坝只有一条长不过一二百米,宽不到四五米的老街,它是开县大进区政府所在地,大进人民公社社部也设在街上。<p><br></p> 身后的小楼是大进邮局,与老街隔河相望,邮局旁边是大进的“车场坝”<div><br></div> <p> 一条小河流经大进坝,河滩上有一座人行小桥。平时河水清澈,有些河湾处水深可以游泳,遇到雨后山洪爆发,湍急的河水会漫及整个河滩。</p><p><br></p> <p> 我坐在集农大队第四生产队的坡上,远眺山沟里的大进坝。近处的院落是集农四队的“偏搭子”,院子边上是生产队为知青新盖的土墙瓦房。从生产队下山去大进坝“赶场”,要走十来华里的山路,和对面山上的兴源公社相比不算太远的路程。</p><p><br></p> <p> 集农大队的山坡上地多田少,这是集农四队最大的一块水田,社员们称它为“大田“。</p> <p> 那时“老三届”的年龄大都在16到22岁之间,经历了文革,很多人基本具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在社员们的帮助下,他们开始学习农村生活的知识,学习农业生产劳动技能,努力融入当地社员之中,日落而息,日出而作,开始了知青的生活。</p><p><br></p> <p> 年龄稍长,身强力壮,劳动积极的男知青可以被社员评为10分的全劳力,而年龄较小,或者是女知青,同样劳动一天得到的工分就会稍少一些。山区贫瘠,农业生产落后,那时集农大队各生产队一个劳动日的价值结算为人民币仅仅只有二角钱左右,这就是一个评为10分的全劳动力社员劳动一天的价值,算下来,若每天都出勤劳动,一年365天的全部所得也只有几十元。 </p><p><br></p> <p> 从大进坝回集农大队第三生产队要沿“深河沟”一路上行崎岖的山路,坡陡谷深,小路狭窄,挑起百十来斤的担子爬山,辛苦可想而知。而且陡峭狭窄的山路很少有可坐下休息的地方,累了只能用一根“打杵”撑在担子中央,像天平一样,手扶“打杵”,脚蹬两边,筐子或悬空,或靠在崖壁上,这样才能稍事休息,一不小心就可能摔下山岩,这是对体力、毅力,和劳动技能的极大考验。经过好几个月的磨练,集农大队的男知青们都练就了这一身“绝活”。 </p><p><br></p> 在生产队的玉米地里施肥,“扁担”和“打杵”是必不可少的劳动工具,这样的姿态是日常所见。<div><br></div> 猪粪是农家最好的有机肥 集农大队的水田带有酸性,每到春天,生产队都要去十几里外的“三岔湾”买煤,到山下去烧石灰,撒到山上的田里,来回煤厂,下山上山,全靠人力挑运,十分艰苦。社员平时的生活用煤也大多去那里购买,才1角8分钱一百斤。挑着100多斤的担子,我们可以在田间小路行走如飞。<div> 这两张照片是夏天去“三岔湾”挑煤时所拍。 <div><br><div><br></div></div></div> 扁担闪悠悠,挑煤快步走 <p> 集农二队烧制的青瓦供应周边社员建房使用,人们称这里为“瓦窑堡”。</p> <p> 集农一队的知青在打猪草,他们喂的肥猪有180斤。</p> <p> 集农一队知青在红薯地里劳作</p> <p> 七八月间,骄阳当空,热气逼人,地坝滚烫,是晒谷子的好时候,二队“瓦窑堡”的大石坪是晒谷子的好地方。</p> 累了就休息一下,这种带扶手的凉椅是当地的特点。 我也拍一张 <p> 在集农大队的山坡上,有几个生产队建了自己的小煤窑,人工开采,社员就是挖煤工,他们头上插着小油灯,蜷缩在几十厘米厚的煤层里挖煤,手脚并用地趴在狭窄的巷道地上把装煤的竹筐拖出来,非常辛苦,也十分危险。小煤窑煤层薄,产量小,但产出的煤质量非常好,一点就燃,火旺无烟,才卖3角钱100斤。生产队曾把煤窑交给我来管理,负责记账,卖煤,我也进窑尝试了挖煤运煤的艰辛。 </p><p> </p> <p> 用木棒打碎剩下的小煤渣,和上泥浆,砌成煤块,也是“地炉子”极佳的无烟燃料。</p> <p> 四队的知青在家门前和煤,准备烧地炉做饭。地炉子通常设在堂屋的地上,不仅可做饭,冬天还可以取暖。地炉上常用的锅是吊在房梁上的“鼎罐”,被一个称为“梭大勾”的装置钩住,可以上下自由移动,借此调节火力大小。 </p><p><br></p> <p> 沿着大进坝南面的河谷和广阔的山坡,分布着红旗、共和、集农、华坪、共群等几个生产大队。其中在集农大队的8个生产队共有13名知青,大多是“老三届"里高三的大哥和初一的小弟,他们相隔很近,相互呼应,联系紧密,团结友好,像兄弟姐妹一般。 </p><p> 这是他们在四队知青点帮助晒干菜。</p> <p> 在集农二队共享美餐,一盆挂面加几盘腊肉蒜苗煎红薯粉。</p> 挂面下饭是当地社员的待客之道,腊肉炒红薯粉更是桌上佳肴。 <p> 一队的好友杀了肥猪,请大家吃 “杀猪饭”,除了知青,还请了生产队长。六七十年代大进山区的生活非常艰苦,粮食不够吃,每年有几十天的“荒月”,春天靠土豆维持,冬天靠红薯补充,一年一度的“杀猪饭”是难得的大餐。</p> 吃 “杀猪饭” <p> 大家常常互相邀约,结伴下山 "赶场",然后一起爬山回家,有时自己买一点食物或生活用品,有时就运回队里买的肥料、种子等物资。</p><p><br></p> <p> 从大进坝回生产队的路上 </p> 赶场归来,路上小憩 赶场回家,遇小河涨水,脱鞋涉水而过 <p> 赶场天,女知青们和大进分管知青工作的干部合影</p> <p> 我站在家门前遥望群山 </p><p> </p><p> 劳动和生活虽然艰苦,但大家积极乐观,也不乏乐趣。</p><p> 从1963年参加学校的摄影小组学习拍摄和冲印,培养了我摄影的兴趣。1964年暑假父亲为我买了一部折价的长江牌135相机,我用它记录了高中时代和文革初期的生活。可惜后来那相机被童年的好友借去弄坏了,有一年多时间里错失了记载人生经历的机会。</p> 下乡后不久,我两次步行去百里之外的县城,用节省的安家费从一家委托行又购得一台上海58Ⅱ型135相机。相机在手,如获至宝,我开始用它和有限的胶卷记录一些田间地头,门前屋后的劳动与生活。<br><p> 一年多后,同学好友也购得一台二手折叠式120相机,用那两部相机,我们留下了那个时代的痕迹,留下了知青岁月难以忘怀的记忆。 </p><p> </p><p> </p> <p> 快乐的赶场天 </p><p><br></p><p> 那时,整个大进都没有电网,农村的夜晚全靠煤油灯照明。为了冲印胶卷和照片,我自制了饭盒一般大小的曝光箱,用1号电池供电,用手电筒电珠给相纸曝光,用红色绸布糊个笼子罩住煤油灯,就做成了红色的安全灯。我取来田边略显浑浊,平时用其做饭的井水,经澄清,沸腾,冷却,然后调制成药液冲洗胶卷和照片。50年后,当我把这些用土法制作的邮票般大小的老照片用现代手段进行扫描,修复,保存为数码文件时,真是回味绵绵,感慨万千。</p><p><br></p> 面带笑容,充满乐观,迎接生活,接受挑战 跨上相机套,来张近身照 田间地头学 “毛选” 集农七队爱读书学习的小兄弟 这里就是我的家 站在地坝边,帮我拍笑颜 <p> </p> 戴上流行的绿军帽 凝望与思考 八年同窗,兄弟情谊 从初一到高三,“老三届”里的“老中青” 共和大队的模范知青点 分工合作,和谐生活 英姿飒爽新农民 广阔天地炼红心 葫芦坝上好伙伴 养了一只大白鸡 三个同窗三朵花 当年朋友今何在 李花盛开的季节 李园下面是我家 同班同学来串门 田间地头的舞姿,喜欢跳舞的伙伴 社员朋友来我家 今天歇“雨班” 翻织旧衣衫 万年大队的姑娘们 坝上风光好,亭亭画中人 <p> 我家挨近 “三清庙”,自家门前留个影 </p><p><br></p> 三清庙前琴声悠,集农山上思乡浓 <p> 三清庙前的知青聚会 </p><p><br></p> 来自集农、华坪、共和大队的朋友们 <div><br></div> 广阔天地铸就大志 欲与群山试比高 <p> 集农二队和四队的知青遥望相见,一声呼唤,齐聚山间水库边。</p> <p> 在集农四队的小水库里,清波荡漾,畅快淋漓。</p> <p> 时代新农民</p> <p> 学习董家耕,红心为人民</p> 在集农五队的地坝上学二胡 自家门前理包谷 闲时做针线 <p> 互助理发持之以恒,自力更生省钱省心,这是在集农七队知青点门前理发,烫火夹。</p> <p> 1970年,集农大队的知青率先组织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在集农大队和共群大队等地演出。没有化妆品,竟用广告色涂脸,没有电灯,夜晚就在汽灯下演出。1971年春末夏初,区里召集集农、共和、华坪等几个大队的知青成立了大进文艺演出队,参加开县汇演,受到好评,还选调了几人加入县演出队,参加万县地区的文艺汇演。</p> 这是大进演出队全体人员合影<p><br></p> <p> 宣传队翻山越岭,徒步深山峡谷,二进红园公社(红花),为大山里的社员送去文艺节目。这是在海拔2000多米的吊铜岩为当地一家人演出“五好红花寄回家" ,7个演员,5个观众。</p><p><br></p> <p> 在红园公社社部的地坝上演出表演唱“开山改土学大寨”</p> <p> 宣传队员与红园公社的干部们合影</p> 那时从大进去红花没有公路,几十里山路全靠步行,要涉山涧,过吊桥,爬陡坡,攀险崖。 沿着风光如画的羊泗峡徒步跋涉,东河在谷底奔腾不息 ,一座座索桥横跨河面,悬空高挂,那是当地社员进出深山的必经之路。那时植被不如现在,虽是穷乡僻壤,但高山、断崖、峡谷、河流、吊桥组成一幅幅令人震撼的画卷。 桥面没有护索,走上吊桥,一步一摇,稍不小心就会掉下河去,过桥需要足够的勇气和平衡力。 沿河而进,一路留下青春芳华,留下难忘记忆。 <p> </p> <p> </p> <p> 从红花经兴源公社关坪垭口回大进,要攀越海拔2000多米高吊铜崖下的“梯子岩”。从河谷一路爬山,要上升近千米的高度,山坡陡峭,小路曲折,站在几乎没有任何树木遮拦的数百米高的陡坡上,眼望峡谷深处的东河像一条蜿蜒的细带,不禁心中发怵,稍有不慎便会滚下山去,粉身碎骨。</p><p> </p> 1971年夏天,第二次攀越“梯子岩”时的留影。 巾帼不让须眉,女同学们也经受了严峻考验。 <p> 时光辗转,从1971年春季开始,全国工厂,企业开始大规模招工,知青有了回城的机会。一批批同学开始离开大进, 离开那片生产生活的热土,离开相处了两年多的社员。这是集农大队部分知青回城前与大队书记,大队会计在四队知青点前的合影。</p><p> </p> <p> 区里主管知青的干部与同一天返城,被召入907厂的大进知青合影留念。</p><p><br></p> 十里相送大进坝,人人期盼早日还 汽车起动了,再瞥一眼大进坝吧 招工回渝时我站在县城老汽车站前留影纪念。 <p> 大进返城知青与合谦返城知青汇合,登船离开万县,从此大家成为一个工厂的同事和好友。</p> 客轮在万县码头即将启航,登上岸边宽阔的石阶便是长航客运售票大厅,知青年代在那里的几次中转记忆犹新。 在回城船上的合影 <p> 长江浩荡流向东方,踌躇满志迎接未来</p> <p> 山水相连,天地宽广,思索明天,放眼远方 </p> <p> 从1971年春季开始,大进的知青陆续返城 ,由于各种原因,有少数人又坚持了数年之后才回到重庆。从此,他们奋斗在各行各业,有的在工矿企业默默奉献,为祖国建设添砖加瓦,有的在学校教书育人,桃李满天下,多年后,其中有的成为大型国企、民企的高管,有的成为学者、教授、重庆著名大学的副校长。</p> 个别同学没有返城,在当地参加工作,把青春年华,把一生精力都献给了大进,献给了开县。<br> 这是1973年8月,部分大进返城知青与当年主管知青工作的区干部在红岩村合影留念。<br> 转眼过了五十年,岁月如歌,人生易老,昔日知青已到古稀之年。回眸照片,思绪万千,愿老友安好,长寿康健!<p><br></p> 现在的集农新茶园 近处是集农的新茶园,远处山下是大进镇,对面山上是关坪垭口 <p> 2019年12月,集农的村落</p><p> </p><p> 1983年大进改乡,1985年建镇,1997年开县划入重庆行政区,后撤县改开州区,辖大进镇,原集农大队并入大进镇红旗村。现在的大进,山地退耕还林,红旗村大进山上一带重点发展茶叶种植和旅游经济,田地变为茶园,柏油公路通往山上,家家户户都盖起了小楼房,山乡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p><p> </p> 2019年12月, 雨雾中的大进镇一角,现为重庆开州最大的行政区划镇。 2019年12月,开州城区的文峰塔。 <p> 2019年12月,开州城区远眺</p><p> </p><p> 因三峡工程蓄水,开县老城已淹入汉丰湖,现代化的新城沿湖而建,美丽的湖滨城市展现在眼前。</p><p><br></p><p><br></p><p> (完) </p> <p> 摄 影: 职建平 曹大成 </p><p> (首、二幅乘船照片作者不详,集农新茶园两幅照片来自网络,谨此鸣谢)</p><p> 老照片数码修复: 职建平</p><p> 美篇编辑制作: 职建平</p><p> 音 乐: 廖昌永、关牧村演唱《一支难忘的歌》</p><p> </p><p><br></p><p> 2020年3月</p><p><br></p><p> 谢谢收看</p><p><br></p><p> </p><p> 如转载本篇照片用于传播,请注明出处<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