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筑史》读记:梁思成设计王国维纪念碑,其貌不扬却有多位名家<br><br>在清华大学第一教学楼北边,在山坡东侧,立着一块其貌不扬的纪念碑,这就是为纪念清末民初大学者王国维先生而建的纪念碑。<br><br>王国维纪念碑正面写着“海宁王静安先生纪念碑”。<br><br><br>背面是碑铭。细看一下,这些名字都是如雷贯耳的:<br><br>撰写碑铭的是同样著名的大学者陈寅恪。<br><br>书丹(刻碑前先用朱笔在石上写所要刻的文字)的是林志钧 ( 1978-1961,福建闽县人,北京大学教授林庚先生之父。林志钧与沈钧儒同为癸卯科举人,辛亥革命前留学日本,曾任北洋政府司法行政部部长,后为清华研究院导师,建国后为国务院参事室参事)。<br><br>篆额的是马衡(1881—1955,浙江鄞县人,字叔平,别署无咎、凡将斋。西泠印社第二任社长,金石考古学家、书法篆刻家)。<br><br>纪念碑的设计者是梁思成先生。<br><br>陈寅恪撰写的碑铭,也是近现代以来有数的大手笔。全文是:<br><br>海宁王静安先生自沉后二年,清华研究院同仁咸怀思不能已。其弟子受先生之陶冶煦育者有年,尤思有以永其念。佥曰,宜铭之贞珉,以昭示于无竟。因以刻石之词命寅恪,数辞不获已,谨举先生之志事,以普告天下后世。其词曰:<br><br>士之读书治学,盖将以脱心志于俗谛之桎梏,真理因得以发扬。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斯古今仁圣同殉之精义,夫岂庸鄙之敢望。先生以一死见其独立自由之意志,非所论于一人之恩怨,一姓之兴亡。呜呼!树兹石于讲舍,系哀思而不忘。表哲人之奇节,诉真宰之茫茫。来世不可知也,先生之著述,或有时而不彰。先生之学说,或有时而可商。惟此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历千万祀,与天壤而同久,共三光而永光。<br><br>文中“思想而不自由,毋宁死耳”“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两句话,振聋发聩,回响至今。<br><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