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伟人董亦湘 做时代小先锋——潘家小学网上祭英烈活动

陈美丝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少先队员献花献词</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永远的丰碑</b></p><p>春光,在花瓣上跳荡;</p><p>春风,在草叶上徜徉;</p><p>我们又轻轻来到董亦湘烈士墓前。</p><p><br></p><p>折来松柏的枝丫,</p><p>采来美丽的鲜花,</p><p>敬献在董亦湘烈士墓前,</p><p>表达我们的哀思和敬仰……</p><p><br></p><p>难忘那腥风血雨的岁月,</p><p>黑暗的中国没有一丝星光,</p><p>董亦湘烈士啊,</p><p>您告别父母,告别祖国,</p><p>远赴苏联,寻求真理,</p><p>把拯救祖国的重任担在肩上。</p><p><br></p><p>您是革命的先驱,</p><p>用自己的胸膛筑起一道正义的墙,</p><p>您含冤而死,</p><p>您的躯体虽然倒在异国他乡,</p><p>您的心却飞回了魂牵梦绕的故乡。</p><p><br></p><p>“凤凰”“老鸦”飞过山腰,</p><p>“秦皇”“黄公”拱手让道,</p><p>“亭山”敢称群峰之首,</p><p>只缘董公纪念碑万丈高!</p><p><br></p><p>不要说,山岭荒凉,碑体粗糙;</p><p>不要怨,拾级登高,训言老调。</p><p>你看那,青松不老,蓝天更高,红日映头照。</p><p>这是一柄倚天剑,奋力斩断黑暗的笼牢;</p><p>这是一根擎天柱,守护人民江山是正道!</p><p>10米的纪念碑,</p><p>不算太高,她难比伟人的革命情操;</p><p>100层的登山阶,</p><p>不算太长,她难比董公求真之道。</p><p><br></p><p>他只是一位引路人,</p><p>却把无数个热血青年领上革命正道;</p><p>他只是一位活动家,</p><p>却为缔造共和国立下汗马功劳。</p><p>“有的人死去了,他却活在别人的心中。”</p><p>这正是对董公伟大一生的写照。</p><p><br></p><p>家乡土地上的丰碑啊!</p><p>永远矗立在人民的心中,</p><p>如此之大,</p><p>如此之高,</p><p>直冲九重霄。</p><p>我们热爱您——董亦湘!</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太湖之滨矗丰碑</b></p><p style="text-align: right;">——追忆董亦湘烈士</p> <p>  董亦湘(1896——1939),原名彦标,又名蘅、奥林斯基·列夫·米哈依洛维奇,字叔桐,号亦湘,江苏武进人,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中国共产党创建人物之一,中共早期革命思想家、活动家,在中共早期的革命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革命实践活动等方面,作出了杰出的贡献。</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18px;">少年立志 报国为民</b></p><p> 1896年农历九月十七(10月23日),董亦湘出生于常州府阳湖县新塘乡(今常州市武进区雪堰镇潘家桥)董家旦村的一个农民家庭,父亲董文蔚。董家兄弟三人,老大彦彬,老二彦标,老三春永。老二彦标到上海后曾改名为“蘅”,号亦湘,之后常用“亦湘”为名。</p><p> 董亦湘的家是一个半耕半读以农业劳动为主的旧式家庭。他的祖父不识字,感到很痛苦。所以,他父亲八岁时就被送进私塾读书。但由于家境不够殷实,读了几年只好辍学,此后便在家自学,农忙时耕种,农闲时做塾师,实现了半耕半读的家庭愿望。</p><p> 不料家庭屡遭不幸,董亦湘的祖父母和母亲相继去世,还病死了一头牛,一下子负债300多元。他父亲非常灰心,就让刚结婚的17岁长子彦彬当家。当时董亦湘7岁,小弟春永只有两岁。</p> <p>  董亦湘天资聪明,勤奋好学,13岁时便到10里外雪堰桥殷家旦殷家私塾读书,塾师殷彦洵先生是清朝末年的一个秀才,学识渊博,在当地声望很高。董亦湘平时住在老师家里,每到农忙就回家耕种,他样样农活都干,还是个插秧能手。后来,董亦湘的小弟春永也至殷先生处就读,因兄弟俩学习均很勤奋,成绩很好,颇得当地人的赞誉。</p><p> 董亦湘酷爱读书,农闲时手不释卷,往往读至深夜。农忙回家种田时,也常把书本带到田头,休息时就拿起书来阅读。他生活非常节俭,却把零花钱都用来买书,有时为了买一本好书,甚至赶到百里外的常州城或无锡城里去。</p> <p>  有一次,他在常州书店看到中国近代维新派领导人之一、近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学者梁启超的《饮冰室文集》,随手翻阅数页后竟欣喜若狂。《饮冰室文集》是由梁启超的代表作品,作为资产阶级维新派的领军人物,梁启超的灾荒观也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灾荒观。《饮冰室文集》中,梁启超对清末的灾荒成因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体现了梁启超以及资产阶级维新派对贫苦百姓的深切同情以及他们想要尽自己所能以救民于水火的情怀。梁启超主张中国未来的政体走向是民主政体,中国应该依靠大多数民众的力量建立现代国家;他认为,在现实中中国国民素质尚处于幼稚阶段,需要政治训练阶段以提高国民素质。</p><p> 后来,董亦湘又看到清末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家邹容的《革命军》。邹容的《革命军》抨击了外国列强瓜分中国的罪恶图谋,揭露了清政府的卖国行径歌颂革命是“启迪民智,除旧布新”的良药,号召人民推翻清朝统治,建立“中华共和国”。</p><p> 这些论述对董亦湘启发极大,让他萌发了忧国忧民的思想意识。他爱不释手,倾囊而置后竟步行几十里回家。</p> <p>  1924年10月,党组织派董亦湘远赴苏联学习,他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学院学习和任教,他对革命事业忠心耿耿,深得学校信赖和中国留学生的爱戴。1930年1月,王明夺取了党中央领导权,推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董亦湘、俞秀松等人与之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受到了王明一伙的诬陷打击。32年初,联共调董亦湘到苏联远东工作,任远东苏联内务部政治保卫局全权军事代表。36年夏天,联共当局听信诬告,将董亦湘逮捕入狱。37年,王明的同伙康生公然诬蔑董亦湘等人是“在苏联的托洛茨基匪徒”。38年5月19日,董亦湘被迫害,含冤而死。1959年1月,经过复查核实,苏联中央军事检察院和远东军事法院分别发出通知和证明,对董亦湘作出“以无罪结案”“恢复声誉”的结论。1984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通知,为董亦湘平反昭雪、恢复声誉。1987年4月,董亦湘烈士纪念碑落成,陈云同志为纪念碑亲笔题写了碑名:董亦湘烈士永垂不朽!</p> <p>  董亦湘是为中共早期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革命实践工作,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中共早期革命的发展。这对现今开拓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有很大启发,同时对中国共产党党史的完善性及教育性,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极大的现实意义。</p><p> 纵观董亦湘英年早逝的一生,是报国为民的革命一生,是为共产主义理想奋斗的一生!我们纪念革命伟人董亦湘烈士,应当肯定他对中国革命的重大贡献,给予他在中共创立和发展时期应有的重要历史地位,更要学习和发扬他一生对党忠诚、一生为党奉献的革命精神。</p><p> 中共早期革命思想家、活动家董亦湘烈士正气浩然、铮铮铁骨的崇高形象,将永远屹立于天地之间,屹立在人民心中!</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少先队员致悼词</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缅怀先烈精神 长大报效祖国</b></p><p>敬爱的董亦湘烈士:</p><p> 今天是清明节,我们沐浴着和煦的春风,面对着鲜红的队旗,怀着十分崇敬、肃穆的心情悼念您。</p><p> 此时此刻,眼望着静静肃立的青松翠柏,凝视着墓碑上您的光辉名字,我们心潮澎湃。祖国的蓝天多么明朗,我们的生活多么幸福,是谁为我们铺就了美好的今天?是你们,在枪林弹雨中出生入死的先烈们;是你们,为了革命的胜利,流尽了最后一滴鲜血的先烈们;是你们,为了解放全中国壮烈牺牲的先烈们。</p><p> 敬爱的革命烈士,你们为了祖国和人民的利益,牺牲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你们是家乡人民的骄傲,是我们学习的榜样。</p><p> 我们少先队员向你们致以最崇高的队礼!</p><p> 敬爱的董亦湘烈士,我们将永远记住您的名字,继承您的遗志,学习您的献身精神,听党的话,爱祖国,爱人民,爱集体,爱社会主义,努力学习,刻苦锻炼,勇于创新,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人争做好队员,将来把家乡、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p><p><br></p><p style="text-align: right;">潘家小学全体少先队员</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二0二0年四月二日</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创建“董亦湘英雄中队”倡议书</b></p> <p>潘家小学各中队:</p><p> 董亦湘烈士是家乡人民的骄傲。为进一步了解红色经典、唤醒民族记忆,进一步弘扬“事事当争第一流、耻为天下第二手”的阳湖精神,我校将开展创建第二批“董亦湘英雄中队”活动。希望各中队少先队员积极参与创建活动,不忘革命英雄,弘扬烈士精神,戒骄戒躁,听党的话,从小立志,勤奋学习,争做新时代的好队员,努力成长为有道德、有知识、有作为的新一代的祖国建设者,准备着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p><p><br></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常州市名人研究会</p><p style="text-align: right;">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p><p style="text-align: center;"> 2020年4月2日</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潘家小学“董亦湘英雄中队”主要事迹</b></p><p><br></p> <p>  常州市武进区潘家小学四(5)中队共有47名队员。这是一个朝气蓬勃、团结友爱、积极向上的班集体。班里有这样一群孩子,他们有着天真无暇的笑容,有着纯洁善良的心灵,他们就像一群展翅的雏鹰,有着翱翔蓝天一般的凌云壮志,一颗颗火热的童心,迸发出无尽的朝气与热情。队员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共同努力、奋发向上,有着强烈的集体荣誉感。</p><p> 这是一个爱心洋溢的温暖的中队,在学校举行的各类献爱心活动以及捐助活动中,同学们不假思索地将家中的旧书籍、旧衣服、零用钱等捐给学校,让自己的爱心温暖着那些贫困地区的孩子。队员们班里还积极开展了“美德在我心”中队活动,队员们积极参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个个争当美德小达人。通过队员们的努力,还在区整班英语朗读和口语交际比赛中荣获了一等奖。今年刚好是董亦湘烈士就义80周年,董亦湘烈士是潘家人,在班会课上,队员们认真学习、宣扬董亦湘的英雄事迹,积极参与到扫墓活动中去,向身边的英雄人物学习。中队的队员们虽然人小但志气大,无论是学校内还是学校外的比赛或活动,他们都积极参与,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发挥自己的特长,勇敢的展示自己,在活动与比赛中锻炼自己的能力,丰富各类知识。</p><p> 四(5)中队,一颗正在成长的幼苗,定会更加努力,满怀激情,创造出更加丰硕的成果。</p><p style="text-align: right;">——潘家小学 四(5)中队</p><p><br></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祭扫烈士墓</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学英雄 当先锋</b></p><p> 今天是清明节,我们在网上纪念董亦湘烈士,缅怀烈士的丰功伟绩,学习先烈的革命精神。</p><p> 董亦湘烈士的故事感人至深。董亦湘是江苏省武进县人。1918年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助理编辑。五四时期开始接受马克思主义教育。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时期,任中共上海地委国民革命运动委员会委员。1923年根据党的指示,加入中国国民党。1924年在上海大学任教,讲授社会发展史。受上海地委委托,在无锡地区发展和组建党组织。1925年参加五卅运动,发起成立上海教职员救国同志会。同年派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兼任助教。1927年毕业后在中山大学和列宁学院任翻译,从事教学。1930年1月,王明夺取了党中央领导权,推行左倾机会主义路线,董亦湘等人受到了王明一伙的诬陷打击。1938年5月19日,董亦湘遭受迫害含冤而死。1984年5月,中共中央组织部发出通知,为董亦湘平反昭雪、恢复声誉。</p><p> 今年清明节,我们虽然不能将自己制作的小白花挂在烈士陵园的松树上,但烈士的精神深深铭记于我们的心。我们一定会牢记英雄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现在争当小先锋,长大为国作贡献!</p><p style="text-align: right;">——潘家小学 六(2)班 田芳林</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