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前段时间,一张武汉高铁站图片在微信群里刷屏,引发了人们对建筑风水的关注。大家在群聊中各自谈及对风水的认识,一时难分难解。我来深圳数十年,亲眼目睹城市的沧桑巨变,自认有些心得,于是趁空写了这篇杂谈。</p><p><br></p><p> 风水这事儿,信则有,不信则无。文中若有不妥之处,就权当是玩笑而已,不必当真,就此说明。</p> <p> 广东人讲究风水是众所周知的。深圳虽是移民城市,人口来自天南海北,但毕竟地处广东,又毗邻香港,一些地产豪宅、商业旺铺、都市名楼往往都要讲个“彩头”,因此,许多深圳建筑在规划设计时都会有风水布局的考虑,其中还有不少有趣的风水故事。</p><p><br></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 </span><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font-size: 20px;">繁华纷争的市中心路口</b></p> <p> 深南大道是深圳特区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贯通深圳中心区的商业大道,也是深圳最繁华的大道,而红岭路则是中心区一条横穿深南大道的主干道,它还是罗湖区和福田区的区界道,这个交叉路口自然是深圳市的旺地了!早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这个路口就是深圳的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人民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的深圳分行,以及原深圳发展银行和招商银行深圳管理部等都在这里,深圳大剧院和著名的邓小平巨幅画像也在这里,就连曾是亚洲第一高楼的地王大厦和后来居上的京基100大厦都在旁边。然而,人们也许不知道,此地是深圳最早关于风水纷争的地盘。</p><p><br></p> <p> 这里最早的现代建筑,是1984年建成、矗立在繁华路口东北角的深圳大剧院,这是深圳第一座现代化的文化艺术剧院,外表是当时最时髦的全钢化玻璃装饰。</p> <p class="ql-block"> 可是不知为何,自从大剧院建好以后,位于其对角线上的红岭大厦裙楼里的旺铺生意就一直不好。最早是一个曾兴旺一时的大牌餐饮娱乐店华丽宫倒闭了,后来的几家不是亏本,就是老板跑路。有人请风水先生看过后说,这幢位于西南角的大厦离交叉路口太近,东北向正对的大剧院像一个闪闪发亮的大棺材,阴气笼罩,加上东面的深南大道旁边还有一条解放路也正对着大厦,面对五条大路聚集点,可谓是“万箭穿心”!于是,后来的店主依风水先生建议,在裙楼顶上架起好几台模拟的“大炮”对准四周,并在群楼顶上修建了三座祈福驱鬼的小庙。此后相安无事。</p><p class="ql-block">据说,作家方方早年来深圳时,陪同的好友曾给她提到过这个万箭穿心的繁华路口,其后的著名小说《万箭穿心》之名恐怕就源于此。</p> <p> 位于深南大道南侧的晶都于1987年建成,因其由三栋排列成“晶”字形的大厦组成,故取名“晶都”。其中,一栋是晶都酒店,另外两栋分别是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的深圳分行总部。建筑师在大厦的风水布局中,将三栋大厦的顶部设计成锯齿状的阶梯,远远看去就象三把尖刀插地,据说能刹住了来自北面传说中的阴气。这也是深圳最早的阶梯楼顶设计。</p> <p> 紧挨晶都东侧的深圳发展银行大厦的建设过程就没那么顺利了,可以说是一波三折。</p> <p> 据说,发展银行在最初设计时没多考虑风水问题。结果在征地时产生纠纷,继而又在建地基时发生较大的事故,导致工程一拖再拖。后来,据说是请了风水先生,建议要更改大厦的外观和颜色,刹住北面的阴气和多条道路的冲杀。最后又历经数年的建设,于1997年1月正式落成,矗立在人们眼前的是一座外观通体紫红色、像一把巨型砍刀似的深圳发展银行大厦。许多人见此满怀疑惑,却不知内里乾坤。现在,这里已改名平安银行了。</p><p><br></p> <p> 这个路口还有一个著名的景点就是邓小平巨幅画像,那是1992年初小平同志到深圳发表了南巡重要讲话后,当年6月由深圳美术设计师汪继斌绘画的,后来改用了小平同志的照片。上面的文字改了几版,但巨幅像一直矗立在路口,保佑一方平安,成为深圳人自发去献花、外地游客的热门打卡地。</p> <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55, 138, 0);"> 乘风破浪的船与停航的锚</b></p><p> </p><p> 沿深南大道红岭路口西行数里,有一条位于莲花山西侧、贯穿福田中心区的南北主干道叫新洲路,深南大道与新洲路的交叉路口是深圳的新闻传媒和交通枢纽中心。位于西南方、1997年落成的深圳市五洲宾馆是深圳市官方接待各国来宾和举办国际会议的高品质酒店。五洲宾馆是深圳少有的蕴含了中式传统元素的现代建筑,面朝市中心CBD,楼层不高,但地位重要。2012年12月7日, 总书记首次视察深圳市时,选择的入住处就是这家五洲宾馆。与之在对角线上、位于路口东北角的是深圳广电大厦,旁边是集高铁站、地铁站和汽车客运站于一体的国内最大的交通换乘枢纽中心福田站,还有深圳证券交易所新楼。</p> <p> 今天要说的,是位于路口西北方的人民大厦和报业大厦的故事。</p><p> 东临新洲路口的是人民大厦,也称国汇大酒店(注意谐音),于1996年正式开业。</p> <p> 不久,紧邻人民大厦西侧又落成了一幢楼高50层,具有5A级智能化系统的深圳报业大厦。报业大厦外形独特,楼顶上像是一部当年最流行的带天线的爱立信手机,大厦左上方还开了一个窗口,镶嵌了一个酷似地球的模型,大厦裙楼则像是一艘航船。于是深圳人戏称其是一艘“挖空心思”、“削尖脑袋”的“新闻巨舰”。问过几位报社朋友,按他们自己的解读,镂空处的圆球是"新闻眼"的象征,整体造型乃"放眼世界、乘风破浪"的寓意。报业大厦后面还有一栋矮楼,是报社的文体健身中心,也取名"乘长风"俱乐部。</p> <p> 由于报业大厦裙楼的“船头”正好向东,这股乘风破浪的气势可就让东边的邻居人民大厦的人不乐意了,这不是冲了我们的风水吗?不行,我们得压住它,让它停航!于是,人民大厦就在正对报业大厦“船头”的地方,立起了一个乌黑的大铁锚雕塑,意图让这艘冲撞过来的大船就此打住!据说,报业大厦因此提出过强烈抗议,但无济于事,只好作罢。</p> <p> </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 区名的变化由来</b></p><p><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57, 181, 74);"></b></p><p> 深圳特区初期的八十年代,特区内最繁华的是罗湖区,其名因区内有深圳通往香港的第一个口岸罗湖桥而来。其次是紧邻的上步区和远在西部半岛的蛇口工业区。上步区内有一半是工业区,现在的世界电子第一街华强北,就是因华强-三洋电子厂落户于此而命名,我原来所在的华强中学也因此得名,还有早期的华发电子厂、京华电子厂、赛格电子公司、纺织大厦等都在这条路上(现在都已变成各式商业名店了)。</p><p><br></p> <p> 上步区最南边是与香港相隔的深圳河,岸上的一片区域叫下步庙,后来,大家调侃说是因为上步区、下步庙的谐音“上不去,下不妙”意头不好,1990年深圳市将上步区正式改名福田区(区内的确有一个原著民的福田村),区域面积也向西扩充了。</p><p><br></p><p> 紧接着,深圳又将特区西部原先各自独立的蛇口、南头和西丽合并一起成立了南山区。这样,特区内有罗湖、福田、南山三区,特区外是宝安、龙岗两个老的市郊大区,都是吉祥的名字。再后来,从罗湖东部分出去一个区叫盐田区,从庞大的宝安区分出去两个区分别叫龙华区和光明区,从东部大区龙岗区再分出去两个区分别叫坪山区和大鹏区。新成立的区名皆取自其辖区内寓意最好的街道名。如坪山新区内有坪山、坑梓、石井等六个街道,新区用了坪山区名。如今深圳十个区名,个个都好听。</p><p><br></p><p> 顺便提一下,深圳宝安机场因位于深圳西部临海的宝安区黄田镇,原先就叫黄田机场。通航初期,似乎麻烦不断,事故频频。当地人说,黄田与黄泉发音相近,意头不好,于是改为所在区名“宝安”。此后,宝安机场果然平平安安。</p> <p> </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b></p><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font-size: 20px;"> 城市中轴上的莲花山与市民中心</b></p><p><br></p><p> 最后说说著名的深圳莲花山与深圳市民中心。</p><p> 深圳早期的市中心主要是指在罗湖区以及和福田区交界的一片区域,九十年代后,随着罗湖区的发展饱和,市区面积逐渐向西扩大,于是位于深圳地理位置中心的福田区顺势成为了深圳中心区,而坐落在深圳市中轴上的莲花山的风水地位也开始突显出来。作为临海的边境城市,深圳市本来就以山多而得名,论高度,深圳东部的梧桐山、七娘山,深圳西部的塘朗山、大南山等都比海拔仅百余米的莲花山高得多,但莲花山不仅地处深圳市区中心的中轴线上,且主峰的东、北、西各有一峰突起,整座山形似莲花,禅意与风水极佳。1992年,莲花山公园正式向市民开放。</p> <p > 2000年,一尊高6米、青铜铸造的邓小平全身塑像矗立在莲花山主峰的山顶广场上。小平同志铜像背衬青青松柏,面朝正南方,俯瞰深圳大地,眺望香港山水。2012年习总书记后首次离京考察时,第一站就来到深圳莲花山顶向小平同志铜像敬献花篮。</p><p > 说来也巧,自从莲花山塑立了小平同志铜像,深圳就很少遭台风正面袭击,每次预警的台风,最后不是偏东到汕头、汕尾去了,就是偏西到阳江、湛江登陆。莲花山小平铜像在深圳人心中的地位既高大又亲近,市民们常常会自发登上山顶,祭拜小平铜像,许多单位也会在铜像广场开展党团员、工会集体活动,一些学校还会组织毕业班学生在重阳节来此举行登山活动,寓意“步步高”。就连这次新冠疫情后,许多人的第一次户外活动都会选择到莲花山走走。白天登山赏春花,晚上登山看灯光秀。</p> <p> 从莲花山主峰顶正前方看过去,是一片开阔地,在这么寸土寸金的市区中心地带,却见不到一座超过莲花山的建筑,可见深圳在市政规划时的风水考虑。在这为数不多的几座市政建筑中,最为耀眼、好似大鹏展翅的建筑就是深圳市民中心。</p> <p> 深圳特区政府办公地点起初是在深南大道的上步路口的市委大院,与市委合署办公。市委大院北依通心岭(已是平地),东临荔枝公园湖区,南朝深南大道,最著名的标志就是大门外有座深圳早期的“垦荒牛”形象雕塑。后来,随着深圳城市的迅猛发展,城市功能的扩增,原先的办公场所已严重不足,先后出现过市府一办、二办及其他临时办公地点。为了聚拢分散在外的各职能部门,方便市民办事,市政府选择了莲花山下的中轴线上建造新的办公地点,并取了一个十分亲民的名字“深圳市民中心”。</p><p><br></p> <p> 深圳市民中心整体工程1998年底开工,2004年正式启用。市民中心办公楼高5层,中间有一红一黄的两根巨型立柱(里面是会堂)撑起一个巨大的蓝色顶棚。可以说,市民中心是在市民们的眼皮底下建成的,人们只要登上莲花山就能一览无余。很多人对市民中心这样的建筑感到很疑惑,为什么这么大一块地上只建5层呢?太浪费地了!中间的两根大柱子为什么是黄色和红色?还一根圆柱、一根方柱?官方自然是不会公开解答的。有人调侃,黄色和红色可能代表深圳当时的市委书记黄丽满和市长李鸿忠。其实,懂风水的人一看就明白其中的奥妙所在。</p> <p> 从整体来看,深圳市民中心北靠深圳福地莲花山,自然不能高过靠山;南面是朝向深南大道的市民广场,再往前是越过深圳会展中心、深圳中心城等,一直朝向深圳河,一概没有超过市民中心的建筑,深圳中心城宁可地下挖3、4层,地面上只有两层。市民中心可谓是靠山面海,一马平川,而其左右两边则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大厦,形成左青龙、右白虎的现代风水格局,其中,深圳市的新地标、楼高600米共118层的平安国际金融中心就在市民中心的右手边。</p><p> 从市民中心本体建筑结构来说,中间一圆一方两根柱,象征着中华文化中的天圆地方,而红色与黄色则是我们国旗的两种底色,政府办公楼不同于一般商业大厦,肯定是旗帜鲜明。楼顶上巨大的蓝色波浪形顶棚,像一只凌空腾飞的大鹏鸟,也是深圳的别称“鹏城”的象征,两边伸展出的大翅膀,东边是大鹏半岛和西边是蛇口半岛。顶棚的蓝色既是天空的颜色,也是大海的颜色,从莲花山往下看,起伏波动蓝色的顶棚又像源源不断的水波,水当然有聚财的寓意在其中。</p><p> 最后补充一点,市民中心原本并没有直接北靠莲花山,山下是一条早已建成的红荔路,中间还隔着深圳书城和深圳音乐厅(都没超过市民中心的高度)。这个先天不足如何弥补呢?人们很快发现,从市民中心北面的平台上修建了一条连接深圳书城的二楼顶的宽敞的天桥,并跨过红荔路上方,一直延伸到莲花山腰,形成一个景观连廊,既实现了背有靠山的风水气势,又方便了市民观光赏景,真是一举多得的良策!</p> <p> 有时候天然的风水不够完备,是可以通过后天来搭建和补充的。</p><p> 深圳是一座新城,吸引了大江南北的无数的年轻人来此创业奋斗,可以让一座座现代建筑和景观在留白处完美规划。深圳历史上又是一个南粤小渔村,渔民们出海打鱼要观测天象,也保留着浓厚的风水情结。说了几个深圳的建筑风水故事,有真相,也有传说。信与不信,各自揣摩。</p><p> 其他故事下回再说。</p> <p>部分图片来自网络</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