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精神的践行者 杨永青

草根

<p>1965年10月,杨永青从学校调到农业连队留影。</p> <p>1999年11月23日,我和农六师ー〇六团鲁玉英、ー〇七团史东兵、ー〇八团沈虹、奇台农场张宏民、共青团农场季海龙参加兵团在石河子市举办为期10天的第ー期广播电视采访、编辑、摄影(像)培训班。学习培训期间,到石河子市北泉镇参观周恩来总理纪念馆、纪念碑。在周恩来纪念馆,ー幅杨永青等上海知青与周恩来总理的合影十分醒目;在周总理“出身不由己,道路可选择”的讲解中;在周恩来总理纪念碑介绍的讲解中,第ー次比较了解杨永青。</p> <p>&nbsp;1965年7月3日,周恩来总理在埃及开罗参加第二次亚非会议结束后,回到乌鲁木齐。他不顾旅途疲劳,在视察乌鲁木齐等地后,7月5日,又来到兵团石河子垦区。下午4时许,周恩来总理和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陈毅在中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王恩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席赛福鼎·艾则孜、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司令员陶峙岳上将、新疆军区生产建设兵团第二政委张仲瀚将军等陪同下,顶着炎炎烈日,踏上石河子总场这片生机勃勃的土地。</p><p>周恩来总理先到试验场农业队葡萄园参观。看完葡萄园后,他与前来欢迎的试验场场长孙天恩、技术员魏志洲等干部、工人做了短暂亲切的谈话。接着,周恩来总理驱车来到二分场一连。他兴致勃勃地参观了长势茁壮的棉花、甜菜、黄豆等作物及机械化中耕追肥复式作业。参观结束后,周恩来总理在1号条田北侧宽阔、蓊郁的榆杨相间的林带里,接见了总场领导干部李光等和一分场的上海支边知识青年代表杨永青、雍凤兰、郑月华、孙贵娟、卓爱玲、朱兆华、陈雪琴、亓毓纯、应志毅、张立勇、魏淑荃等11人。周恩来总理、陈毅副总理与他们进行亲切的谈话,当得知他们中部分人出身资产阶级家庭时,语重心长地教导:出身于剥削阶级家庭和有复杂社会关系的人,都要看他现在的表现和立场。一个人的出身不能选择,但前途是可以选择的。周总理的教导,成为他们工作、生活的座右铭。以后,他们在军垦农场这个大熔炉里千锤百炼,一个个都成长为农场生产建设中的中坚骨干。</p> <p>1965年7月5日,周总理在石河子总场接见上海支边知识青年。《新疆日报》社傅胜瑞摄影</p> <p>1965年7月中旬,周总理接见的12位上海知青与指导员马太定合影。</p> <p>1976年1月8日,周恩来总理不幸病逝。噩耗传来,团场人民哀痛如潮。他们逆“四人帮”“不许开追悼会”之令而动,利用各种方式怀念、追悼周总理。当年曾被周总理接见、时任二营九连副连长的杨永青,更是悲痛万分。这时候她忽然觉得怀念周总理最好的方法,莫过于在接见他们的地方,建立一个永久性纪念工程。</p><p>1977年6月初,团党委经研究将纪念工程确定为纪念碑。会上还决定组建了纪念碑筹建领导小组,组长由团党委书记、政委葛先锋担任,副组长由团长文克孝担任,杨永青、亓毓纯两位周总理接见的知青负责筹备组的接待等日常工作。</p><p>6月10日,周总理纪念碑奠基,经过四个多月艰苦精心的施工,终于在1977年10月底建成,石河子召开了隆重的落成仪式。自那以后,凡是来石河子的国际友人、国家领导人、各界来宾,都要专程来这里瞻仰这座边疆人民心中的丰碑。每逢节日假期,总有许多各族青少年在这里开展各种有益的纪念活动.....周总理崇高的精神,正在潜移默化地代代相传。</p> <p>周总理纪念馆展厅图片</p> <p>周恩来总理纪念碑</p> <p>1977年8月30日,科学家彭加木到周总理纪念碑参观与杨永青留影。</p> <p>2014年11月15日~16日,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和上海市青年运动史研究会,会同黑河知青博物馆、上海知青博物馆,在上海召开“2014中国知青博物馆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在团党委的批准下,我应邀参加此次会议。</p><p>会议由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阮显忠主持。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党委书记院长上海市青年运动研究会会长褚敏、著名文博专家费钦生、中共一大纪念馆研究室主任信洪林分别致辞,来自全国各地知青场馆的代表70余人参加了会议。会议期间,进行了主题发言,各知青馆馆长们进行了广泛的交流,上海知青研究资料中心与八个知青馆签署了建立分中心和加强协作的协议,与会人员参观了上海知青博物馆、上海知青文献馆和上海博物馆。</p><p>会议议程全部结束时,杨永青组织新疆兵团知青纪念馆胥执高,在新疆工作、生活过的上海知青茅国生、孙咸隆、黄坚、谢敏干、“62微视频”的王礼民、傅景学就新疆兵团知青纪念馆的建设与发展、知青精神、知青文化进行进一步座谈交流。&nbsp;&nbsp;&nbsp;&nbsp;</p> <p>会议场景</p> <p>杨永青在会上发言</p> <p>杨永青主持小会交流</p> <p>与会人员合影</p> <p>杨永青(左)与云南知青纪念馆刁晓民合影</p> <p>作者参会</p> <p>2014年 12月8日,杨永青来新疆石河子市参加由国务院新闻办以及兵团电视台联袂推出的大型纪录片《兵团人》拍摄。12月13日,杨永青参观了兵团知青纪念馆。她在和周总理合影的大幅照片前,讲述了受到周总理接见的幸福时光;她认真地听取了讲解员的讲解,不时地微笑点头示意。她参观完后说:“我走遍新疆大地,经历许多艰辛,但是我觉得自己的理想得到了实现,我没有辜负周总理的教导”。她高兴地和知青馆工作人员合影留念;她愉快地在兵团知青纪念馆的留言薄留下:“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边疆、热爱生活、无悔知青人生,祝贺兵团知青纪念馆成立”。随后,在知青馆大厅接受了五家渠电视台《走进演播室》专题部张新慧记者的专访。希望一〇三团继续收集兵团各师的知青资料、文物,充实、丰富馆内内容和板块,把兵团知青纪念馆办得更好,真正成为兵团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兵团对外宣传的一张名片。</p> <p>杨永青在兵团知青纪念馆参观</p> <p>杨永青在周总理大幅图片前留影</p> <p>接受五家渠电视台记者张新慧采访</p> <p class="ql-block">在兵团知青纪念馆前杨永青(左二)与著名知青李梦桃(左一)、团政委陈治权(右二)作者(右一)合影留念。</p> <p>在参观留言簿上留言</p> <p>1941年,杨永青出生在上海海关职员的家庭,1950年12月,父亲到香港一家轮船公司工作,母亲跟5个孩子留在上海。受家庭环境影响,杨永青从小就学习刻苦,并一心想在长大后成为一名无线电工程师。可是天有不测风云,高中毕业时,杨永青因患过肺结核病,体检不合格失去了报考大学的机会。</p><p>1962年,正当全国遭受自然灾害,生活面临艰难困苦的时刻,母亲问她:“我要带你弟弟妹妹到香港!侬去勿去!(上海话:你去不去?)”杨永青立刻拒绝了母亲的建议。眼见母女俩的价值观出现了严重分歧,母亲无奈,带着弟弟、妹妹走了。</p><p>1964年4月,杨永青所在徐汇区商业单位党总支动员职工送在家没有工作的子女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支援农业建设。杨永青从小到大生活比较优越,感到自己需要到艰苦的环境中锻炼,立即写了几次申请,终于得到了单位领导的同意报名。但是第一批被批准的名单里却没有她的名字。她急了,戳破手指立即写了一份:“冲破万重山,创业在新疆;一心为革命,誓死头不回!”的血书和一封信,送到徐汇区兵团招生组直接说明自己决心。谁知道70多岁的外婆知道她报名新疆的事情,找到徐汇区招生单位,坚决阻止外孙女到新疆去。她说服外婆。5月19日,收到了兵团录取通知书,并且安排到在上海市团校培训一个月进疆。学习期间,香港的父亲给她寄来两封信,劝阻她退出兵团,答应送她到香港或日本学习无线电技术。他还给市有关领导部门写信,说杨永青身体不好,根本不能去新疆,谁要让她去,他就一直告到中央去。团校老师让杨永青自己来决定。就在6月25日学习结束时,原单位和街道团委前来迎接她回单位工作。杨永青强烈反对这个决定,“到新疆去是党的号召,腿长在我的身上,一定要到新疆去!”她写信给父亲:“现在国家最需要的是解决粮食问题,青年人应该把力气放在刀刃上。因此我要做新中国第一代有文化、有觉悟的新农民。”</p> <p>杨永青录取通知书</p> <p>1964年6月30日,上海市徐汇区综合贸易公司领导给杨永青(中)送行。</p> <p>到新疆后,杨永青被分配到石河子农八师商业处。这里并没有想象中艰苦。石河子是一座整洁美丽的城市!淙淙而清澈的流水,整齐而翠绿的林带,纵横而平坦的马路,还有纺织厂、毛纺厂、制糖厂等工业,没有遍地黄沙,没有缺水少盐,也不用住地窝子。“这里比上海还要好啊!”杨永青大为惊奇。但另一种思想马上浮了上来:“是在这里坐享其成,还是踏着老前辈的足迹,再去创建第二个石河子呢?”她和几位留在八师石河子的同学坚决要求下连队。组织上同意了她们的要求,分配她和几位同学一起分到石河子总场一分场上海青年连。这里有112名上海青年在老战士率领下,正向苇湖进军,要开2700亩冬麦地。杨永青一到青年连,就参加了劳动。拖拉机开足马力,把苇湖滩犁翻,大家跟在后面,把芦苇拾掉,集中起来运出地去。杨永青起初觉得这活儿挺轻松,但不一会儿手也酸了,腿也软了,太阳像火炉,汗水沿着眉毛、鼻子直往下淌。她有生以来还从没流过这么多汗。回到宿舍,她是靠着毛主席著作教导挺过来的:“越是困难的地方越是要去,这才是好同志。”</p><p>粮食来之不易,这个知识分子家庭出身的姑娘算是领教了。秋收时,青年连担任玉米的脱粒工作,杨永青看到每一穗玉米的尾部都剩下几颗没有脱掉,这些珍珠似的颗粒,是多少汗水凝成的啊!于是,她小心翼翼地都剥了下来,集少成多,一天就攒了将近一斤。杨永青用手帕仔细包了起来,带回去交给了指导员,并建议大家收集手边散落的玉米粒。领导马上同意了她的意见,在全队开展了一场小回收运动,减少了粮食的浪费。</p><p>绿绿的麦苗长起来了,像块厚厚的地毯,覆盖着荒芜的苇湖滩。杨永青欣喜地站在这绿色的大海里,这个“叛逆的女儿”,现在成为新社会忠诚的战士;同时,她由一个肺结核病患者,越活越健壮,体重增加了。第二年,她就被评为“五好工人”。</p> <p>1965年9月,杨永青(中)和学生一起拾棉花。</p> <p>1973年11月,杨永青在连队装运大白菜给部队。</p> <p>1974年3月,与连队干部一起规划农业生产。</p> <p>1975年,与连队科研组一起进行实验活动。</p> <p>1976年1月,杨永青(中)为连队测绘新图。</p> <p>1977年1月,批判“四人帮”罪行。</p> <p>1977年12月,杨永青在总场实验场蔬菜大棚工作。</p> <p>1978年2月,杨永青(前)在周总理纪念碑前参加忆总理、立志气活动。</p> <p>1978年10月,杨永青(右一)参加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全国第十次代表大会,向中央常委敬献维吾尔族花帽。</p> <p>1972年,杨永青的丈夫因家庭特殊困难,调回内地城市工作,将儿子也带走,并多次劝说她也回内地工作。“文革”结束后,在杨永青劝说下,丈夫带儿子又调回了新疆。</p><p>1979年9月,父亲从海外归来探亲,杨永青回上海跟父亲小聚。晚饭时,父亲拿出一张英文报纸,指着上面的一个树种推荐说:“这是金刚木树,是夏威夷的,很高大,树叶适合喂牲口,木材可以炼钢,适合你们新疆生长,我回去后,把种子寄给你。”父亲用这种特别的方式,表达了对女儿当初选择去新疆的支持。</p> <p>1979年9月26日,杨永青(右)与父亲(左)分别30年在上海留影。</p> <p>杨永青在兵团连队开荒、种地、摘棉、教学,带头组建科研组,推广菌肥、腐植酸肥,改良土壤。往返近百公里,到八一农学院求得玉米良种,开展科学实验。职工每人每月只有3两食用油,生活极其困难。1977年11月,她担任“五七大学”(二分场)副校长,负责科技工作。她支持科技人员重点从吉林白城市农科所引进国外油葵,在全团试种成功后,迅速推广到北疆地区,很快改善广大群众食用油短缺问题。该项成果获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科技二等奖。1978年7月,她调到自治区团委担任副书记,但是离开时,团场还是经营亏损的,想起周总理有关搞好农业的指示,1979年3月,在延安全国造林大会上提出重返农场第一线,继续回到试验场工作。两年后,团场贯彻党的新经济政策,实现了扭亏为盈。</p><p>1981年3月,杨永青主动向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提出从团委调到自治区科协,抓青少年科学普及工作。在全区大力推广各族青少年科技普及工作,提高边疆人才素质。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得到中国科协和联合国儿基会支持,得到大批科普器材和科普车,改善了工作条件,在自治区、兵团先后建立起青少年普及科学技术的工作网络和阵地,使爱科学之风在广大各族青少年之中得到发扬。她走遍新疆,到海拔4000多米的帕米尔高原向塔吉克族青少年宣传科普知识;为了新疆稳定,在零下20多度的寒夜驱车深入克拉玛依,先后到哈密、吐鲁番、昌吉州等县乡农村,进行农村基层组织调研 ,向自治区党委反映基层情况;曾带队在维吾尔族聚居鄯善县蹲点八个月,顶着火焰山45度高温,每天在农村调研,发现问题与县乡领导沟通解决。</p> <p>1992年,杨永青(右二)在伊犁州科协考察。</p> <p>1993年6月,杨永青(前左)在伊宁市召开自治区第六届青科展预备会。</p> <p>1993年6月,杨永青从伊宁返回乌鲁木齐在独库公路途中。</p> <p>1994年6月,联合国儿基会赠送的越野车首次到达喀拉昆仑山中巴公路。图片中为杨永青。</p> <p>1994年6月,杨永青和同事在塔什库尔干县给塔吉克青少年宣传科普知识。</p> <p>1994年6月,杨永青(前排右三)在中巴边境偶遇法国游客留影。</p> <p>1995年2日,杨永青(左一)担任自治区农村工作巡视组北疆片区巡视组组长到且末县途经红柳条铺地公路留影。</p> <p>1996年4月14日,杨永青在奇台县考察硅化木基地,在硅化木树前留影(出车祸前一天)。</p> <p>1997年8月,装运硅化木。</p> <p>1997年8月,杨永青(前排中)给中国科技馆运送硅化木,和工作人员留影。</p> <p>1976年3月,杨永青参加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首届知青代表大会。</p><p>1978年10月,她出席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同时出席国务院知青办邀请共青团“十大”上山下乡知识青年代表座谈会。</p><p>1979年9月,她荣获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委员会“新长征突击手标兵”称号。</p><p>1979年10月,荣获全国“三八红旗手称号”。</p><p>1978年至1987年期间,杨永青当选为全国人大代表,出席全国人大第五届、第六届全国人大代表大会,被选为主席团成员。</p><p>1996年4月,杨永青在赴全国贫困县——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检查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途中遭遇车祸重伤,退居二线。2001年退休。</p><p><br></p><p><br></p><p><br></p> <p>1980年6月23日,邓颕超副委员长到石河子市参观周总理纪念碑,接见杨永青(右二)。</p> <p>接见</p> <p>1986年8月,杨永青(前左二)、鱼姗玲(前左一)与上海市慰问团谢丽娟(右二)副巿长等合影。</p> <p>1987年3月,第六届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中央领导接见全体代表。杨永青拍摄</p> <p>1987年3月,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结束时,邓小平接见全体代表。杨永青摄影</p> <p>六届人大五次会议上,杨永青(后站立者)和雷洁琼代表合影。</p> <p>退休定居上海后,2007年,杨永青参与侯隽主编的《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一书撰稿,提供反映自己在新疆成长经历的文章《心中的丰碑》。2012年以来,她担任兵团在沪《绿洲知青志愿者协会》副会长,《石河子绿洲联谊会》会长,参与组织各种知青活动。2013年,为了纪念上海知识青年进疆50周年,协助旅行社组织703位老知青及朋友、家属,举行《情系兵团 &nbsp;大美新疆 》旅游专列活动,行程22天。游览新疆南北疆最浓郁的民族风情、秀美山川景色,还深入兵团各有关师团看望慰问干部职工和老知青,捐赠给阿拉尔上海知青林维护费5万元,把帕米尔高原模范医生姜万富工作几十年的小药箱特地捐给石河子军垦博物馆。2014年,她组织出版了旅游专列纪念册。2014年,为纪念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组织八师知青朋友,依靠八师党委宣传部支持,主编出版图文集《石河子上海人》一书。接受全国知青组织、朋友邀请,参加有关重要知青活动,先后到黑河知青博物馆、西昌知青纪念馆、河南广阔天地知青纪念馆、大丰知青馆、新疆兵团知青纪念馆、淮安周总理纪念馆参观学习。捐赠给黑河知青馆792件重要照片、资料、实物做专题馆展出,捐赠给兵团绿洲知青文库、上海知青历史文化研究会知青文库等数百件书籍影像资料。2018年4月起,与新疆知青骨干负责编辑《知青老照片——上海知青在新疆》大图集,目前还在紧张工作之中。</p> <p>2000年8月,曾经被周总理接见的杨永青(前右)等上海知青在军垦第一犁雕塑前合影</p> <p>2005年10月,中国青年报新疆记者站记者高影泉(中)在上海同杨永青(左)、鱼姗玲(右)合影。</p> <p>2008年4日1日,举行《知青心中的周恩来》一书签名活动。左起:杨永青、侯隽、邢燕子、董加耕、鱼姗玲。</p> <p>2010年6月8日,杨永青留在上海知青广场的脚印和人生感言。</p> <p>2010年8月8日至28日,杨永青组织上海知青返疆旅游团到疆走访慰问。</p> <p>杨永青接受媒体采访</p> <p>2010年9月,在石河子市召开全国知青代表座谈会,杨永青(前左起第七位)同代表们合影。</p> <p>2010年9月,杨永青(左二)在周总理纪念碑前留影。</p> <p>2010年11月13日,在上海市知青墙留影。左起:邢燕子、杨永青、董加耕、周秉和等。</p> <p>2012年12月16日,绿洲知青志愿者协会在上海成立,杨永青当选协会副会长。</p> <p>2013年9月16日,杨永青(左起第七位)参加在新疆军垦博物馆举行的姜万富小药箱等知青文物捐赠活动。</p> <p>2013年9月19日,在中巴公路嗒什库尔县同新闻单位采访建设者合影。</p> <p>2013年11月7日,杨永青(左)同中国科技馆基金会田秘书长见证新疆硅化木征集过程。</p> <p>硅化木</p> <p>2014年5月,杨永青(前右)看望在养老院的老连长、作家朱定(右二)。</p> <p>2014年10月7日,庆祝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成立60周年大会在乌鲁木齐市新疆人民会堂隆重举行。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发来贺信。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中央代表团团长刘延东出席大会并讲话。</p> <p>2014年10月,杨永青(右)参加新疆兵团成立60周年纪念活动,同兵团电视台资深编导刘金鑫合影。</p> <p>杨永青与知青代表倪豪梅(右)合影</p> <p>杨永青与郑连真(左)、陆天明(右)代表合影</p> <p>杨永青与老战士胡有才(右三)等合影</p> <p>与兵团劳动模范代表李梦桃(中)、梅莲(右一)等合影</p> <p>杨永青(左一)、陆天明(左二)、兵团原宣传部长杨振华(右二)、田歌(右一)合影</p> <p>金荗芳(左三)杨永青(左二)同大学生代表合影</p> <p>观看舞剧《戈壁春秋》</p> <p>2014年11月8日,石河子绿洲联谊会成立大会理事会全体成员在上海青年会堂(团校礼堂)前合影。</p> <p>《石河子上海人》图文集出版</p> <p>出版情系兵团 大美新疆 旅游专列纪念册</p> <p>2015年6月,知青文化传播使者马元新老师的遗留知青、历史书籍运到上海,杨永青组织上海知青进行书籍整理、收藏工作。</p> <p>郭学才爬在地上找书</p> <p>朱正鑫(右)、赵菊珍夫妇在认真工作</p> <p>凌强和郭学才编写目录</p> <p>孙老师写字母</p> <p>2015年6月4日,参加整理书籍人员合影。</p> <p>这是一项辛苦而有意义的工作,向杨永青和参加整理等工作的志愿者致敬!</p><p>&nbsp; 阮显忠</p><p>2015年06月05日&nbsp;星期五</p> <p>2016年10月18日,上海知青100余人到淮安周总理纪念馆给周总理敬献花篮。</p> <p>向周总理雕塑敬献花篮</p> <p>留影</p> <p>参加活动人员合影</p> <p>2018年10月10日,召开新疆老照片第九次工作会议。</p> <p>2019年9月10,杨永青(后排右三)在黑龙江省黑河知青馆同工作人员合影。</p> <p>杨永青参观黑河知青馆留影</p> <p>2020年1月,杨永青在上海家中整理新疆老照片工作留影。</p> <p class="ql-block">知青是生在旧中国、长在红旗下、听党话、跟党走、吃苦耐劳的一代人;知青是主动响应党的号召,到农村、到边彊,到祖国最艰苦、最需要的地方,传播城市文明,推进科学种田的一代人;知青是献身于祖国现代化建设的一代人。知青到艰苦的地方经受了磨励,得到了锻炼和考验,因这种特殊的经历而产生了独特的中国知青精神。这种精神归纳起来就是为国分忧、无私奉献的爱国主义精神;脚踏实地、勤劳朴实的实干精神;团结友爱、互相帮助的集体主义精神;艰苦奋斗、执着进取的时代精神。知青精神就是奉献精神,它继承了老一代的红色传统文化,又传承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理想主义的时代精神。杨永青是全国千千万万知青中知青精神的践行者之ー。</p> <p>2019年12月20日,召开老照片工作年会全体成员合影。</p> <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55, 138, 0); font-size:22px;">杨永青从2013年起,主编7本知青史料书籍 。2014年10月《情系兵团 大美新疆》旅游专列纪念册;2014年10月《石河子上海人》八师18个团场及石河子市有关单位知青名单及故事;2020年8月,《知青老照片-上海知青在新疆》十万上海知青在新疆1961-1980年老照片;2021年2月《使命-上海知青在新疆屯垦戍边纪实画册》1981-2010年彩色照片版;2021年8月《石河子上海人续集》;2024年8月《情系天山》、《雪莲花开》十万上海知青1961年-2022年史料故事。这是我和兵团各师团志愿者共同花费生命的健康和全部精力收集整理编辑制作的兵团知青珍贵的史料,保存在兵团知青文库、国家、上海、新疆、大学图书馆、兵团史志办、档案馆,军垦博物馆、知青博物馆等场所。这是我们献给国家、新疆、上海各地宝贵的史料,花费多大代价在所不惜!</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237, 35, 8); font-size:22px;">此段文字、图片于2024年10增加</span></p><p class="ql-block"><span style="color:rgb(57, 181, 74); font-size:22px;">杨永青提供</span></p> <p>请读者阅读!</p><p>请读者雅正!</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