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3>多少年的追寻,</h3><h3>多少年的叩问,</h3><h3>乡愁是一碗水,</h3><h3>乡愁是一杯酒,</h3><h3>乡愁是一朵云,</h3><h3>乡愁是一生情,</h3><h3>年深外境犹吾境,</h3><h3>日久他乡即故乡。</h3><h3>游子你可记得,</h3><h3>土地的芳香,</h3><h3>妈妈你可知道,</h3><h3>儿女的心肠,</h3><h3>一碗水,一杯酒,</h3><h3>一朵云,一生情。</h3><h3> 这是央视某著名栏目的主题歌《乡愁》的歌词,每当听到这首歌的曲调时,不由得热泪盈框,想到家乡、想到父母、想到儿时的玩伴、想到幼时身边的一草一木,……。</h3><h3>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的深沉”,十几年前,工作之余写下‘’记忆中的公主岭‘’这篇文章时,并没有过多的想法,已过不惑之年,行政方面尽管无所建树,专业方面道是通过了省里相关部门的评审,混入了高级职称行列,在这种无所“求"的心态下,读到了崔慕良‘先生写的《问心碑》一书,通过书中的描述,唤起了自己对家乡公主岭的一些儿时记忆,毕竟个人的经历有限,仅对生活范围的铁北印象深刻些,了解的更多些,或许更亲切些。文章写完后,在单位同事的鼓动下(仅有几个人知道我在写东西),厚着脸皮以“老雷兄弟”的网名发到了百度帖吧上。自从文章发到百度帖吧后每天自己工作之余都到网上去看关注情况,开始关注的人少,自己也觉得或许内容不够好、内容不吸引人,随着时间的推移,关注此文的人多了,跟帖的人也多了起来,得到了那些在祖国各地打拚的岭城人的认可,每天与跟帖人互动、回复他们对家乡变化的问题,其间还帮助过一位居住在秦皇岛工作的人找到了儿时的玩伴,通过文后的跟帖在外的一些岭城人,与同学相互取得了联系,文章被公主岭吧的版主做为精品置顶了好久。</h3><h3> 近年来,在网上看到了好多有关公主岭的老照片,人们在辨认老照片的同时,更进一步唤起了人们对家乡的回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城市的发展,诸多的拆迁,能够保留给人们记忆的史料会越来越少,实物也会越来越少。</h3> <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我的家乡公主岭是一个县级小城市,她没有美丽的河流也没有延绵起伏的山峦;没有一望无际的大海,也没有棕榈树下的缠绵,只有那广垠的平原,盛产着玉米、大豆、红高粱。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农民兄弟们种植的西瓜、油豆角在北方逐渐形成了规模,招徕了大江南北的客商;葡萄、楠国梨、苹果梨及反季生产、销售的果品、蔬菜除了满足本市市民日常生活的需要外,还销售到了附近的省城。而响铃公主与打虎英雄美丽的爱情传说给城市里的人们增加了无限的遐想。</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由于历史的原因,小小的岭城也与中华民族其他地方一样受到过沙俄、日本等侵略者的侵占,不同风格的欧式、日式建筑依稀可见,天主教堂、基督教会、庙宇相互辉映,清真寺依照伊斯兰的习俗咏颂着可兰经。</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清朝时怀德县所辖地域为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亲王的属地,我们的祖先于1802年(嘉庆七年),由天津、河北、山东、辽南等地来此垦荒、定居,使这里才有了固定的居民;清政府于1866年(同治五年)在八家子(今怀德镇)设分防经历,1877年12月设怀德县,隶属奉天昌图府。清太宗皇太极把蒙古族作为对明朝作战的依靠力量,因而对其采取“慑之以兵,怀之以德”,偏重于“怀之以德”的方针,取其怀德二字定名为“怀德县”。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取消了怀德县的称谓,更名为公主岭市,所辖范围:公主岭区、怀德区、伊通县,9个月后降为县级市。</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自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因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沙皇俄国侵占了。我国很多领土,东北大部分领土也被其占领,为了掠夺东北丰富的物产资源,1898年9月修建了哈尔滨至大连的东清铁路(亦称中东铁路,日本侵略时改称满蒙铁路)), 为保护铁路的安全,侵略者与当时的政府签订了铁路两侧2公里内为附属地,中国人不得进入的所谓协议。清朝后期,公主岭仅是怀德县辖区内的一个只有几户人家的小村落,村中因有苇子沟河的通过而得名为“苇子沟村”。1901年7月随着东清铁路南满洲支线在怀德境内的贯通,俄国人于1903年在公主岭修建了火车站,同年还修建了一座水塔(1946年被炸),供铁路用水。俄国人在公主岭设站时并没叫苇子沟站,因当时铁路线是以长春为起点,为了便于维修、存储维修物料等,向南每隔30公里设一站,故称范家屯为二站,称公主岭为三站,郭家店为四站,四平为五站,从此原本不出名的小村落有了“三站”这一名字。因附近葬有清朝“固伦和敬公主”的公主陵,忌讳公主陵的称谓改称为“公主岭”;1906年5月日俄战争以沙俄失败而告终,沙俄将长春至大连的中东铁路南满支线移交给了日本,1906年6月日本以保护南满铁路和附属地内日本侨民为借口派兵侵入公主岭,并在公主岭设立了铁道守备队,日本帝国主义侵占公主岭时对城区虽然进行了规划、扩建但公主岭的名称仍沿用至今。</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新中国成立前,公主岭市内铁道(路)北是侵略者居住的地方,日本侵略者为达到长期占领东北和进一步侵略中国的目的,在此还修建了军用飞机场;铁道(路)南至河的北侧是岭城的商业贸易区,商业贸易区内呈南北走向比较宽的路为大马路(如今的迎宾路),大马路的两侧建有商社等,是岭城的繁华地带,较早建立了邮局(1908年)、电报局(1911年)、电话局(1915年)等;东西走向的街道按顺序由南至北,依次为头道街、二道街、三道街、四道街、五道街、六道街、七道街。河南街是贫民区,是中国人居住、经商的地方,正阳街、广丰园、大胡同、花子房等在当时的东北很有名,当时辽宁著名的胡子二当家“驼龙”就是在大胡同内被当时的民国政府便衣警察逮捕的。</span></p><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河南与河北</b></h1><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过去城区内有一条自然形成的苇子沟河流过,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尽管平时水流很小,但仍有清水流淌,野生的小鱼儿嬉戏在里面,每到雨季它还起到泄洪排涝的作用,由于小河的存在,城区内才有了河南、河北的划分,小河上铺架的六座木质桥,如:大石桥(平安桥)、永胜桥(中村桥):老镇医院附近、西春桥(昌盛桥):大胡同桥、德胜桥(隆记桥、向阳桥)华胜桥(辘轳把街)胜利桥(人委桥)广盛桥(反修桥、解放桥)等是居住在河南、河北的人们经商、购物往来的必经之路,往西去的大石桥,据说是侵略者用来通行坦克车而修建的;七十年代后期,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缺乏环境保护的理念,乱丢垃圾、乱倒脏水,尤其是公主岭明胶厂、公主岭造纸厂两个厂生产时的工业废水,使水质、河床受到了严重的污染,致使小河成了“龙须沟”,为了净化和美化环境,1983年县政府投巨资,由县政府后院墙(明胶厂)起至原镇医院附近的永盛桥,铺设了近千米的2米直径的钢筋混凝土水泥管道,将内河由明渠改为地下管道,从此城区内也就没了河的痕迹,1986年仲夏的一场大雨,打脸了该项工程设计者的成就,当天夜里的一场瓢泼大雨,龙王爷毫不留情的延着旧河道的走向,将原河两侧的房屋尽数冲毁,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附近居民财产还是损失不小,过后市政府与受灾群众所在单位,对受灾群众进行了安置,某些人率先住进了政府建设的“安居楼”。</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过去市区内的马路除上述几条为沥青路面外,大多为沙石路面而且排水设施很少;铁道北因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火车站附近的三条东西马路和三条南北道路因统治者驻军的关系,修的是沥青路面,但在六十年代因烧材紧张被附近居民刨掉做了取暖原料,使路面显得坑洼不平。进入八十年代城区内的道路才陆续得到改善,但质量很一般;2007年岭城的市民才真正懂得了城市路面是如何修建的,新一届市领导对市内的多条街道进行了高标准的改造,硬化了路面、更换了路边石、修建了地下排水管网、路两边人行道上还统一铺设了彩色方砖,同时将天空中纵横交错的各种线路移入到地下;而集中供热不仅净化了空气还解决了部分居民长期没有解决的冬季取暖问题。</span></p><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母校~站前小学</b></h1><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小时候由于城市发展的比较缓慢,旧式建筑保留的比较完整,铁北的欧式、日式建筑比较多,比较典型的是母校站前小学校院里沙俄侵略时期修建的灰、红两座不同风格的二层建筑。灰色(砖)楼里面木质的地板,建在两室墙壁间的大大的铁质壁炉,尽管经历了几十年的苍桑,燃起火来仍能使两侧的房间里暖烘烘的;红色(砖)楼墙下高高的石头地基与灰色楼房东西相对应,更显出庄重,文化大革命时期的破四旧,使两座楼房的内外装饰不同程度受到了破坏,再加上年久失修,但仍掩盖不了昔日的繁华与典雅。</span></p><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母校~公主岭一中</b></h1><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1974年夏暑假结束后按居住地升入到公主岭第一中学读书,1979年毕业,并与当年的7月参加了高考,以高于入取线55分的成绩被省内的一所学校入取,尽管不是自己理想的学校也不是自己喜欢的专业,但却培养了一个受人尊敬而敬业的药剂师。</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母校公主岭第一中学如今建校已经满70周年了,是吉林省首批重点高中,莘莘学子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以及远到大洋彼岸,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学校始建于1948年5月25日,是在国民党时期建立的“民权小学”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其前身是日伪时期的“寻常小学”。建校初期,校名为“公主岭中学校”,之后还称为“辽北省第九中学”,此时,东北即将全境解放,这是怀德县人民政府建立的第一所人民自己的中学。</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如今,毕业已经40年了,很想念在校时的同学、老师们,入学时的班主任是教数学的高中德(女)老师,后来因为公主岭一中成为怀德县唯一的一所重点高中,高老师等一批教初中的老师分到其他初中学校去任教了,高中德老师是在公主岭八中退休的,在校期间教过我的数学老师还有付玉新、于亚慧(女)和郑(女)老师、教物理的窦廷芳、胡老师老师,教化学的吴培(女)、范玉民、孙老师(女)、李老师,教地理的葛洪祥老师,还有教过我语文的傅颜芳、于秋阳老师,因处于不重视学习的年代,有些任课老师已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了,如今他们已经退休或离休,有的已经不在了,有的已经进入了髦耋之年,但还是很想念他们对自己的教诲。</span></p><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b></h1><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农科院与农科院内的日式建筑</b></h1><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一中的西墙外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建国初期称“东北农业科学院”,日本统治时称“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公主岭农业试验场”,早在日本统治时期就开展了比较先进的农、牧业实验和品种改良,由于它的存在,使怀德县以及周边的县、市的农牧业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自上个世纪70年代以来,怀德县的粮食产量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前茅,被评为全国“学大寨”先进县;至今农业科学院内还存有大量的日本统治时期进行科研、实验的旧式建筑供人们回忆。改革开放初期,农科院经常有日本学者来访问、交流、学习。</span></p><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侵华铁证~铁北大庙</b></h1><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铁北大庙是日本人侵占公主岭后于1931年9月修建的靖国神社,暗红色的砖墙、绿色的翘沿、铁瓦、是比较典型的日式建筑,它在公主岭市内矗立了70余年,是日本侵华的铁证,几年前被现在的百合超市取代了它的位置,即使是在破“四旧”的文化大革命时期,由于有解放军驻军在里面,也没有使它遭到太大的破坏,但它却消失在了如今日注重文物保护时代。</span></p><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毛子坟</b></h1><h1><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在铁北大庙1.5公里远的地方,附近栽了不少“橡子树”,树旁有一个青砖砌的墓园,园内有几十座坟,据老人讲是俄国人当年在公主岭时的墓地,有人说是当年日俄战争死亡的俄国军人埋在了此处,其中还有几个较大的埋的是当官的。</span></h1><p><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天桥</b></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火车道上的天桥,日本侵占时称泰平桥,于1910年8月动工修建,1911年竣工,几十年来尽管翻修了几次,但仍保留了原有的风貌,桥面铺设的是木板,木板间的缝隙是人们观看火车运行的另一佳境,随着往来火车运行时的震动,趴在木板上,透过木板缝看火车那也是一种玩心跳的感觉,引来男女老少几代人观看乐此不彼,不亚于现代的蹦极。此建筑如今也消失在新火车站建成之时,心跳的感觉和冬季用自制的雪爬犁沿着坡路北侧向下放滑时的刺激,只能成为儿时的记忆了。</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由火车站货场大门起(天桥南),自公园北侧经老酒厂门前至三道街的石头马路面据说是日本人侵略时的产物,精致打磨的长方形石块见证了中国人民倍受奴役的血泪史,据老一辈人讲是为通过坦克车专门修建的,从这一点也可以看出日本人城市建设的理念。</span></p><h1><b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新怀德酒</b></h1><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始建于1911年的怀德县制酒厂原名叫“泰和成烧锅”,1912年即迁至东三马路道东改名叫“东茂泰烧锅”,当时生产的白酒、松菊酒等都是利用地产的优质红高粱酿造出来的,日本侵略时除销往宽城子(长春)、大连等地还销往日本国内,建国后称为“怀德县油酒加工厂”1961年定名为“怀德县制酒厂”;解放以后生产的白酒、药酒、滋补酒和奶粉、啤酒等,陆续销往国内的其他省市和地区,“岭塔牌”原浆酒、公主岭大曲、新怀德酒更是享誉省内外,60度的新怀德酒于1974年被评为吉林省名酒,改革开放前都得凭票供应,当时还销往首都北京,摆在了人民大会堂的柜台上。</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22, 126, 251);"> 广丰源</span></p><p><span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坐落于隆记桥南正阳街路口东南角的“广丰园”( 上个世纪六七十代称回民商店),是岭城的一家老字号的果匠铺,二层青砖小楼,门面木装饰,顶层探出很远,窗上钉着防蝇纱窗,抱柱漆着红漆镂金字,尽管年代久远再加上文化大革命时人为地破坏,但仍能看出楹联字句:“大小京八件,奶油槽子糕”,从字迹上亦能看出是出自名家之手,同样是在上个世纪九十代正阳街改造时消失了。</span></p><h1><b style="color: rgb(176, 79, 187);"> </b></h1><p><br></p> <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公园</b></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位于天桥东南侧、七道街路南的公园是建于1908年的日本侵占时期的附属地内,设施还是比较全的,老虎、孔雀、猴子等动物都有,还有各种叫不上名的鸟儿,在东北一般的省会城市的公园里都没有它品种全,文化大革命的后期,不知什么原因就都消失了,仅剩几只小猴子和猴山了。还记得小时候每到冬季公园里还有溜冰场,举行冰球比赛,各个比较大的单位和县里都有冰球队,有一个姓边的男孩还进了国家队。</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1975年的时候在政府部门的动员下,全镇人民捐砖,在公园内修建了一座灯光球场,时常还举行着篮球、歌咏比赛等。</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公园的西北角曾经修建了一座烈士墓,墓的主人是一位名叫“于清涛”的解放军战士,是在参加公主岭红光制药厂灭火过程中牺牲的,县政府为了纪念他在此修建了烈士墓,小学时还听过有关他英雄事迹的报告会。</b></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中心塔</b></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中心塔是大跃进时代的产物,它准确的名称是“建国十周年纪念塔”于1959年竣工,建于大马路(现在的迎宾路)与公主大街(三道街)交汇的市中心,是岭城的标志性建筑,它承载了公主岭人许许多多的记忆。塔尖是一个红色的五角星,塔的顶端两个错层间四个圆洞内朝东西南北四个方向安放四个扩音器,用于宣传党的政策和方针大计,塔身的四个方向书写着与时俱进的宣传标语,塔的顶端两个错层沿上悬挂着不同颜色的灯泡并与相对应的四个方向的建筑相连接,夜里看到它也是相当漂亮的;改革开放的初期,因经济匮乏,居民的生活水平较低,半导体收音机、电视机还是奢侈品,节目也较少,农历年前连续播放刘兰芳播讲的《岳飞传》时,塔的周围及街道两旁占着听书的人多达几千人,入神的听书人都忘了购买年货,场面那时非常的壮观。而以中心塔注册的“岭塔”牌商标随着“新怀德”酒的畅销享誉省内外。那时岭城的人们遇事打赌都说“中心塔不倒、、、、、”,可以看出中心塔在岭城人们心中的地位。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期,老三道街扩建成现在的公主大街时的某天夜里中心塔突然消失了(有人说是1993年,也有说是在1994年),岭城的中心也就发生了改变,旧的传统观念也随着发生了转变,鲁迅先生的“让雷锋塔倒掉”放出的是白蛇精,中心塔倒掉了,释放出来的是岭城人们勇于探索、不断创新的拼搏精神,但同时也给发展中的岭城留下了永久的遗憾。</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改革开放使岭城的经济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面貌更是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主要街道两侧商铺林立,个体经济在服务行业方面基本取代了国营;无论是过去的集贸城,还是现在的温州城、华生商城其经营规模都是老国营商业无法比拟的,但计划经济时代的老国营商店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是无法被任何企业所取代。如:饮食服务方面的“二楼”国营食堂、回民饭店、铁北站前饭店、东风饭店,尽管在花色品种、服务质量和装修格局方面与现在的酒楼、饭店等不能相比美,但在过去能到上述饭店吃顿饭那也是值得炫耀的,遇有较大的招待还必须提前预定;副食品供应方面的一副食、二副食、三副食(下属有通宵商店、三八副食品商店)、四副食(元丰厚)、五副食、六副食按照居民区的分布情况设置在岭城的不同地点,比较出名的当属三副食和二副食两个商店,那时的烟、酒、糖、茶、肉等都必须凭票供应,并且是按照户口本登记的人口数配发,每逢重大节日及日常的特供、军需用品都是由以上两个副食品商店定量提供,那时一个普通的副食商店卖肉的店员到各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办事都畅通无阻,凭的就是卖肉时能多给点肥肉;百货公司的老一百货、二百货、三百货、四百货、五商店及百货大楼等,因供货渠道都是一个百货批发,柜台、货架上摆放的物品款式、花色基本雷同,因人们的购买力较低倒也显得丰富;供销系统的日杂果品批发、正丰祥;五金公司的一商店、二商店、五金批发;大、小煤厂子等;粮食供应方面的一至二十三粮店等,使我们联想到的是布票、棉花票、粮票、煤票、拌子票(烧柴)、肉票、粮食本,如今这些都是40岁以上人们无法忘却的记忆。三节(井)道口、东风大车店、毕家大院、吴小铺、广盛桥(反修桥)、隆记桥(向阳桥)、辘轳把街、元丰厚、铁北大庙(日本侵略时建靖国神社,2000年被拆掉)、姑子庙、中心塔等名称随着城市的改造,没有了任何痕迹,只能成为岭城县志上的名词了。</b></p><p class="ql-block"><br></p><h1><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响铃公主</b></h1><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响铃公主,传说是科尔沁草原蒙古亲王达尔罕王的独生女,与打虎英雄的美丽爱情传说给城市里的人们增加了无限的遐想,“打虎招亲”的悲惨结局使本地又多了一个“鞑子坟”的地名;本故事在本地流传了很久,吉林电视台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还将其整理后拍成了电视剧,使这一故事更是传遍了祖国的大江南北。公主岭是原怀德县县政府所在地,为怀德县所辖的公主岭镇,1985年经国家相关部门批准取消了怀德县的称谓,更名为公主岭市,清朝时怀德县所辖地域为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亲王的属地,公主岭本是公主陵的谐音,清朝的“固伦和敬公主”,为乾隆的第三女儿,于雍正九年(1731年)七月为孝贤纯皇后所生,乾隆十二年(1747年3月)下嫁科尔沁左翼中旗达尔罕亲王罗布藏衮布的第三子色布腾巴尔珠尔,生一子,乾隆五十七年(1792年)六月逝世,享年六十二岁。位于公主岭城北大约4公里处的公主陵地处松辽分水岭上,系黑头山九凤朝阳宝地的中峰,左右各峰成阶梯形,为之朝拜,为科尔心境内地势之冠,经风水先生看后,公主死后便葬在此处;沙俄侵略公主岭时,陵墓上还有灰色的青砖建筑、院墙及守墓人,建筑内还有石桌、石凳以及部分用于祭祀的器皿,侵略者虽然将用于祭祀的器皿抢走了,但建筑物还得以保存,而此建筑及公主墓却在十年浩劫时被铲除,就连公主的骨骸都被人掘出了墓外,如今早没有了任何痕迹。 </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南崴子大泉眼于凤至故居</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大泉眼村,位于公主岭市区至二十家子满族乡的途中间位置,距市区不足十华里,几十户人家的小村庄,当年东北王张作霖之子、少帅张学良岳父、有着“南岩北斗”之称的富商于文斗先生的故居就做落在此村内,历经几十年风雨及文革期间人为的“破四旧”,老宅早已失去了昔日的样子,近年来于氏后人于至辉先生投资,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在原址按原貌(民国风格)将其修复。当年于文斗先生之女于凤至与少帅张学良喜结连理,使“南崴子大泉眼”这个小村落一夜成名,于文斗先生及其族人当年把家安藏于此,深谋远虑,不仅仅是图此地风水,在那个世纪交替的动荡年代,他的商业范围触及山东、河北、辽宁、内蒙、吉林、黑龙江等地,或许是为家人安危才把家藏于此地。</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 村的西边不远处是辽河,优质的水源、肥沃的黑土地,充浴的阳光,使这里盛产的大米,营养丰富、口感及佳而成为清庭的贡米。每年新米上市季,只要说是“南崴子大泉眼”产的大米,价格就比其他地方生产的卖的快、而且价格高。</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22, 126, 251);"> 二十家子“郭百万”</b></p><p class="ql-block"><b style="color:rgb(176, 79, 187);">记得是在上小学五年级的夏天,学校组织我们五年级生徒步前往位于岭城西南十公里处的二十家子满族乡所在地二十家子镇,因为是文革时期,参观清朝后期举人郭某人的住宅,目的还是接受一下贫下中农当年是如何受地主剥削、受压迫的。当时学校请了当地村干部给我们讲了些旧社会农民是如何受苦受压迫的,具体讲了啥当时也没注意听,但是对当年地主家的房子记了些,普通农家住的是土坯房,地主家的是青砖大瓦房,青砖院套,正房两侧的东西厢房也是青砖灰瓦的,只是比正房低矮些,如果和现在农村村民住房比,也好不过那去,可能是郭家人在外经商,即赚了钱又赚到了眼界。</b></p> <h3>铁北火车站(解放前的老照片),始建于1903年,是俄国人当年修建“中东铁路‘’时建的,随着“中东铁路”的通车,正式投入使用,承载了岭城几代人的出行梦。</h3> <h3>这是解放前某一年的公主岭火车的照片,从站前往东望去耸立的水塔,这是俄国人当年修建火车站时的配套设施,1946年被国民党军炸毁。</h3> <h3>九十年代仍在使用的铁北火车站,如今是一家种子公司在使用,房顶换成了兰色彩钢瓦。</h3> <h3>站前广场</h3> <h3>这是铁北老火车站的室外检票口,乘火车在公主岭站下车的旅客都经此处检票出入站。因为城市较小、人口所限,尽管当时伊通、长岭县需乘火车出行的人也在此上下火车,因东西两边距长春、四平较近,每天行靠车辆有限,每当有车辆停靠时,检票口外全是人,接亲的、送客的、卖瓜子的、卖糖块的、卖雪糕的、要饭的、偷钱包的,都集中在这几个点上,熙熙攘攘好不热闹。</h3> <h3>这是老火车站台内侧,在室内检完票的旅客从这个门出来后到站台上,1站台是下行线,去往长春方向;2站台是上行线,西去沈阳、大连、山海关、北京方向。</h3> <h3>这是老火车站台内侧,检完票的旅客首先来到的是1站台,1站台是下行线,去往长春、哈尔滨方向的旅客在此站台等候上车;2站台是上行线,去沈阳、大连、山海关、北京方向旅客经由站台内的天桥进入2站台。</h3> <h3>这是‘’天桥的残骸‘’,位于老“四长路"北侧口,对面路北是站前小学。</h3> <p>这是位于站前小学院内西侧楼,为俄国人修建中东铁路时的建筑,室内最明显的标志是两个房间中间界壁墙上的铸铁取暖炉以及楼内宽大的楼梯。</p> <h3>这与上图是同一个建筑,外墙体本色是灰砖的,文革后期外墙喷涂上浅黄色,校内与他对应的还有一座二层红色墙体的楼。</h3> <h3>这座具有百年历史、有着欧式建筑风格的建筑,是俄国人修建中东铁路时侵占公主岭的产物,七、八十年代是铁路小学的教学楼。</h3> <h3>这是老岭城人念念不忘的“天桥”站前出口,始建于1908年的天桥,建成初期称“泰平桥”,是连结铁路两侧人们步行的便民桥,钢铁架构,桥面铺着厚本板,人走在上面颤颤巍巍,胆小的怕掉下去,胆大的则爬在桥面顺着板缝往下看,每当有火车经过,或许是司机师傅与桥上行人打招呼吧,鸣着汽笛、喷着蒸汽从桥下面经过,蒸汽瞬间将行人覆盖,此时汽笛声掩盖了人们的呼叫声,小孩子还挣脱大人的手特意往蒸汽里跑。</h3> <h3>铁北老火车站前,去往农科院的主路,路口西侧为科贸宾馆现址,东侧为日本侵略时留下的建筑。做过公主岭宾馆,较近左侧售货亭旁为天桥北坡路出口。</h3> <p>铁北老火车站前的建筑,八十年代前是由驻岭部队使用,交给地方后首先改做政府宾馆。(与下图为同一建筑)</p> <h3>铁北火车站对面日本占领时期的建筑,当年满铁办公的地方,解放后由驻地部队使用,八十年代交地方后,曾做过政府宾馆,毁于九十年代未的折迁过程中。</h3> <h3>黄楼旅社~是公主岭市区内的地标性建筑之一,不论你离家多少载,找到黄楼旅社你就能辨别出你想找的地方的方位和大至距离。</h3> <p>黄楼旅社,是解放前的老建筑,几十年的建筑毁于2000年后的一场大火。</p> <h3>黄楼旅社路东小楼,楼体上还有“铁北大药房”的牌子,曾经做过诊所,他的北侧不远是老的“汽车站”入口,当年每天很早就有很多公路客车从这里发往市区外的乡镇或外阜市县。</h3> <h3>怀德县志里记载的“三井道口”,如今市内的中立交桥洞,该路口往北通向飞机场、生产出神药“脑血康口服液”的红光药厂,路口东西方向为老“四长路”,路口西北角即“黄楼旅社”,东北角的小楼八十年代为医药公司所属的“铁北大药房”,铁北大药房北侧是“汽车站”入口。</h3> <h3>这是一张1949年以前拍摄的天桥,远处眺望就是大马路(如今的迎宾路),</h3> <h3>天桥南上下口</h3> <h3>不同年代的南天桥口,旁边大门是铁路货场,1999年后在此位置修建了现在的“公主岭火车站”。</h3> <h3>天桥南侧上下台阶右边立柱,这是1908年的产物,上面阴刻的字迹清淅可见(如今都不见)。</h3> <h3>天桥下,一眼望去的是西“七道街”,延伸处是“大煤场”,全市企事业及居民冬季采暖用煤大多在此供应。</h3> <p>天桥下、大马路口(迎宾路),交通岗旁的建筑当年是“怀德县第二招待所”,楼东远处绿树丛处是始建于1908年的公园,文革后改为“儿童公园”,远处延伸路面为日本侵占时修建的供“坦克”等重型车辆通行的石头路。</p> <h3>铁路南侧的东“七道街”,右侧砖墙内是铁路货场(如今被商住楼取代),左侧铁艺园栏是“儿童公园”,是日本人侵占公主岭时修建的,始建于1908年,60年代公园内还有老虎猴子等动物。从路边的排水沟也能看出“马路”这一称呼是名符其实的。</h3> <h3>现在的中立交南、七道街路口处(三节道口),原糖酒公司大楼,该楼建于1976年(唐山大地震时)。</h3> <h3>这个是位于公园东墙外的老怀德县委办公楼,日本占领时的“满铁医院"。</h3> <h3>电影院(正面)。</h3> <h3>原“工人俱乐部”,右侧另一建筑是“电影院”。</h3> <h3>镜头下的天桥与大马路(迎宾路)。</h3> <h3>三百货,他的对面是“怀德县武装部”和“三副食”、晨光照像馆(如今这几个名称被东方眼睛等取代了)。</h3> <h3>位于五道街路口南侧的晨光照像馆,是岭城的第二家公立照像馆,路北是县公安局。远处十字路口处的是“中心塔”隐约可见。</h3> <p>五道街路口,路北八十年代的商店有个名“轻工展销”。</p> <h3>邮政大楼,旁边大门内为原公主岭镇政府。</h3> <h3>老邮政大楼,门前东西方向的路是“三道街”,南北方向的路是“大马路”,两条路的交汇处就是岭城的地标性建筑~“中心塔”。</h3> <h3>邮局道西侧的建筑,它的南侧是国营理发店,八十年代挂过“丹凤理发店”的牌子,里面的楼梯是木头的,因为受建筑面积影响,其中一个楼梯踏步较高,还挺窄。</h3> <h3>岭城人心中永远的“中心塔”,建于1958年,1993年的某个夜里,公主大街扩建时"消失"了</h3> <p>儿童公园西门,右边建筑“文革”期间曾是“工人民兵指挥部”,左边建筑是“怀德县第二招待所”。</p> <h3>儿童公园南门(正门)</h3> <h3>公园一景。</h3> <h3>儿童公园一角,两根立柱式的门框,还是几十年前日本人修建公园时的产物。</h3> <h3>儿童公园一角,远处铁笼处当年是养孔雀、仙鹤的地方。</h3> <h3>这是日本侵占公主岭时公园的一角,八十年代格局也没什么变化,两边圆柱、上面横杆式的大门依旧。</h3> <h3>原儿童公园一角~猴山,80年代里面还有几只“大圣”关在里面。</h3> <h3>儿童公园内的凉亭。</h3> 这是公主岭一中原貌,在原址已经看不到她的原始痕迹了。<h3><br></h3> <h3>这是一张1975年拍的照片,身后的楼房就是原来的教学楼。</h3> <h3> 这是两位1979届毕业生离校前的合影,他们是“文革”后第一批从一中校内直接考入大学的在校生,从他们的面部表情可以看出,对祖国未来的向往,对祖国实现四个现代化远景的自信。</h3><h3> 身后是一中七十年代的大门,学校的全称是“怀德县公主岭第一中学”。</h3> <h3>一中对面东侧的老建筑,解放后成为铁路系统的家属楼。</h3> <h3>一中东侧路口,原铁北派出所旧址。东侧距离100左右就是下图的“变电所”。</h3> <h3>铁北变电所楼,此楼后来曾做过“三电办公室”,他东侧有条路通往“公主岭福利厂”。</h3> <h3>这是位于铁北的日本神社,老百姓口中的“大庙”,建于1909年,2000年被拆除,原址建成了“百合超市”。</h3> <h3>当年驻公主岭的日军守备队司令部。</h3> <h3>吉林省农科院的大门,不记得这是建国后农科院的第几个大门了。从这个大门进去,好多基础建筑都是日本占领公主岭时修建这个“实验场”时陆续修建的,这个实验场在当年的亚洲也是最先进的。</h3> <h3>农科院内现存的日本占领时期修建的实验室。</h3> <h3>农科院内一角</h3> <h3>农科院内</h3> <h3>日本占领时农业实验内修建的防鸟设施,钢架上的网都是纯铜刷防锈漆的。</h3> <h3>农科院内日本占领公主岭时修建的实验室。</h3> <h3>日本占领公主岭时修建的农业试验场的建筑,省农科院内还在使用,如今已列为"公主岭日俄建筑保护群"。</h3> <h3>农科院畜牧分院内的日本占领公主岭时的建筑。</h3> <h3>农科院畜牧分院内日本占领公主岭时修建的建筑。</h3> <h3>农科院内建筑。</h3> <h3>位于铁北“小铁道”附近的建筑</h3> <h3>小铁道附近,大墙为农科院畜牧分院西墙。铁路为油库专用线。</h3> <h3>农科院畜牧分院南门。</h3> <h3>农科院畜牧分院南、原空军462医院西门</h3> <h3>原空军462医院大门和门诊楼,门诊楼为日本占领时期建筑。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部队减编,该医院部队番号撤</h3> <h3>铁北的日式建筑</h3> <h3>铁北的日式建筑</h3> <h3>铁北的日式建筑</h3> <h3>黄土包市场附近建筑,铁路职工浴池</h3> <h3>铁北二副食</h3> <h3>黄土包市场附近日式建筑</h3> <h3>铁北的日式建筑</h3> <h3>延用至九十年代的怀德县医院门诊楼。</h3> <h3>位于头道街原一付食(百信鞋城)东侧的日式小楼,当年是市区内最高的建筑,八十年代曾做过“怀德县广播站”。</h3> <h3>图片内的小楼是位于原正阳街路口南侧的建筑“广丰源”,七、八十年代做过“回民商店”。</h3> <h3>旧时东正阳街上不同风格的豪华建筑。</h3> 坐落在河南大街(国文大街)628号的吉林省第一荣复军人医院(省荣院),是吉林省民政厅直属单位,2018年12月按照国家相关规定划归吉林省退役军人事物厅(直属单位),二级乙等医院,承担全省在乡老兵及退役军人慢性病疗养及一、特等伤残军人康复与治疗工作。始建于1947年,由当时的荣军医院、荣军教养院、荣军学校合并而成,于1953年由延边地区的和龙县迁入公主岭现址,建院七十多年来,累计完成了10余万在乡老兵及退役军人的疗养工作,是岭城唯一一家红色教育基地,是岭城职工、居民医疗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定点医院,全体工作人员牢记“全心全意为荣军服务”的理念,一贯秉承“笃医厚德、博爱知新”的院训,服务荣军、服务岭城父老。<h3><br></h3> <h3>公主岭市政府内,解放前建的政府办公楼。</h3> <h3>杜重远(1897-1943),名乾学、字重远,吉林省公主岭市杨大城子镇人。早年留学日本,1923年回国后在沈阳开设肇新窑业公司,曾任辽宁商务总会会长。"九一八"事变后积极投入抗日救亡运动,曾以记者身份在湘、鄂、川、赣、沪等地活动,鼓动民众抗日救国。曾参与筹办《生活日报》。1936年“西安事变”时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发挥了重要作用。1939年任新疆学院院长,后创办宣传新思想的刊物《光芒》。1943年遭军阀盛世才杀害。</h3><h3>在他诞辰90周年时,原全国政协副主席邓颖超为《杜重远文集》作序,并题字“革命左派先驱,爱国拥党英烈”,以深切的心情缅怀先烈。</h3> <h3>马占山(1885-1950),字秀芳,著名抗日爱国将领。1885年11月 30日生于吉林怀德县,祖籍河北省丰润县。陆军中将加上将衔,被世人称作"抗日英雄" 。1931年"九·一八"事变,马占山在齐齐哈尔就任黑龙江省政府代理主席兼军事总指挥,率领爱国官兵奋起抵抗日本侵略军,江桥抗战打响了抗日第一枪。</h3><h3>马占山在"七·七"事变后,重上抗日前线,坚持武装抗日。解放战争期间,他又为和平而奔走,对和平解决北平问题立下了功劳。</h3><h3>1950年11月29日,马占山病逝于北京寓所,终年65岁。</h3> <h3> 赵泽民(1899-1931)原名赵海楼,黑龙江省双城县东南隅人,满族正白旗出身。上世纪20年代,他考入北京中国大学,改名赵泽民,毕业后任职于辽宁省政府和盘山县政府(1930.4-1931.9),1931年(民国二十年)9月10日就任怀德县长。上任伊始,赵泽民与公安局长汲义方雷厉风行整肃警纪,整顿治安,严查南满铁路驻路日军,侦破惩处日本翻译黄四通匪吸毒案。</h3><h3> 汲义方,吉林省怀德县范家屯镇人,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出生,童年在家乡私塾读书,考入怀德县立师范讲习科,毕业后,升入东北讲武堂。东北讲武堂毕业后任职于辽宁省警务处,1931年6月,被任命为怀德县公安局长。</h3><h3>1931年12月在怀德保卫战中,赵泽民与汲义方带领怀德人民与入侵的日本侵略者奋勇抵抗,不幸失败、被俘,日伪军知道赵泽民不能为其所用,将他们投入狗圈,悲壮殉国,赵泽民牺牲时年仅33岁,汲义方牺牲时年仅29岁。</h3> <h3>此铜像是公主岭市政府为纪念张县令于2016年立的。</h3><h3> 克勤克俭创基业,谨守清廉树丰碑</h3><h3> 张云祥,字集宁,四川成都府华阳县人,光绪三年(1877)被任命为怀德首任知县,候补昌图知府理事官阶六品,至光绪一一年“始行交卸”任期八年。</h3><h3> 张云祥为官“数十年来,遇事则返心自问,颇有所得”,亲笔撰书,刻碑立于堂前,所经公私,亲疏诸事,无不面碑静思,扪心自问。</h3><h3> 张云祥在位时,施行仁政,惠利百姓,修筑县城,增添设施。倡导廉政,振兴文教。新兴水利,发展农业。清除匪患,之乱安民。严肃法纪,惩贪治恶。真正做到,“涓滴为公”,正身问心,身为吏民之范,问心为持身之常。</h3> <h3>怀德县公暑,位于公主岭市怀德镇,是清政府任命的首任怀德县知县张云祥,带领怀德百姓于光绪三年(1877)年修建成的。有了怀德县公署这座建筑,才有了“问心碑”。</h3><h3> 民国时期的怀德县长赵泽民先生,就是在这里办公、带领怀德县人民不畏牺牲、英勇抗日的地方,在全面抗战爆发前,赵泽民先生是为中华民族独立与解放而英勇牺牲英雄,是因抗战牺牲的最惨烈、最悲壮的一位英雄。</h3><h3>赵泽民(1899-1931)原名赵海楼,黑龙江省双城县东南隅人,满族正白旗出身。上世纪20年代,他考入北京中国大学,改名赵泽民,毕业后任职于辽宁省政府和盘山县政府(1930.4-1931.9),1931年(民国二十年)9月10日就任怀德县长。</h3><h3>上任伊始,赵泽民与公安局长汲义方雷厉风行整肃警纪,整顿治安,严查南满铁路驻路日军,侦破惩处日本翻译黄四通匪吸毒案。</h3><h3>汲义方,吉林省怀德县范家屯镇人,1903年(光绪二十九年)出生,童年在家乡私塾读书,考入怀德县立师范讲习科。毕业后,升入东北讲武堂。毕业后任职于辽宁省警务处,1931年6月,被任命为怀德县公安局长。</h3> <h3>这是位于公主岭市响铃公园内、南门附近“问心文化园”内,便于人们参观的“问心碑”仿制品,碑文上详细记载了当年百姓捐资修建县政府等建筑的全过程,碑的背面是捐款人的姓名和捐款金额。如今是市委的廉政教育基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h3> <h3>这是“问心碑”背面,刻有当年修建怀德县公署等设施时捐款人员名单。</h3> <h3>这是当年张县令修建的位于怀德镇的“问心碑”原物。</h3> <h3>于凤至(1897~1990),字翔舟,5岁入私塾,1913年考入奉天女子师范学校,并以优异成绩毕业。自1915年她与少帅张学良结为夫妇那天起,怀德县公主岭南崴子大泉眼村,就不在默默无闻了。</h3><h3>于家的产业在清末商界即有“南岩北斗”(南有胡雪岩北有于文斗),或许是看好了于氏家族的财力,或许是于凤至大家闺秀的气质,或许是于凤至的“凤”相,总之,阅人无数的东北王张作霖初次见到于凤至本人,即与于文斗先生提出了两家结“秦晋之好”的愿望。</h3> <h3>于凤至故居正门,近年于凤至后人在于家原址,按原藐复原修复的于家大院。</h3> <h3>公主岭市 人民政府颁发的文物保护标识。</h3> <h3>修缮后的“于凤至故居”一角。</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