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内瓦, 瑞士第二大城市,三面与法国接壤,讲法语, 世界著名的联合国城市。人口约20万。 雷曼湖(Lac Leman)上的大喷泉(Jet D’Eau/Water Fountain)是日内瓦的象征。日内瓦是许多国际组织的所在地,包括联合国欧洲总部、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国际红十字会总部等等。许多国际条约曾在这里签署,最著名的是《日内瓦公约》Geneva Conventions,最初是1864年在日内瓦缔结的关于战俘待遇的一系列国际公约的总称,以后一百多年间又修改和扩充了许多新的内容。 日内瓦是世界钟表之都,钟表业与银行业成为日内瓦的两大经济支柱。<div><br><div><br></div></div> 行程路线 第一天, 到达里瓦兹(Rivaz)车站,就在雷曼湖(Lacc Leman)边上,走路10分钟到AirBnB,离日内瓦一小时火车。 AirBnB也在雷曼湖边。此湖一直通到日内瓦。谷哥地图上称雷曼湖,但网上很多都称其为日内瓦湖, 房东夫妇告诉我们应该称雷曼湖。 雷曼湖畔的夕阳 雷曼湖畔的夕阳 房东夫妇有葡萄园和酿制葡萄酒的作坊。 房东送我们一瓶自己酿的葡萄酒,还给一个冰酒器,把葡萄酒放进去冰一会儿,更好喝。 昨晚在超市买好了三天的早餐,房间里有冰箱。 第二天,座火车去日内瓦。国际红十字会 (International Committee of the Red Cross, ICRC)座落在这儿。于1863年创立。 今天星期一不开门,只能从外面望进去看看, 里面有一个国际红十字会博物馆。 离国际红十字会不远是万国宫(Palace of Nations),联合国在欧洲的总部就在里面,其前身是国际联盟(League of Nations)的总部。国联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产物,于1920年成立,国际联盟的主导权由英法掌控。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曾努力促成了国联的成立,由于美国与英法在《凡尔赛条约》上的矛盾,美国认为条约对德国过于苛刻,将会制造欧洲的麻烦,1919年美国国会投票拒绝签署凡尔赛条约并拒绝加入国联。《凡尔赛条约》正是导致二战的根源,德国不堪忍受《凡尔赛条约》而不惜发动二战,严重削弱了英法,法国投降,英国淹淹一息。二战结束后,英法再也无力左右世界,鉴于国联未能阻止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1946年,国联宣告解散,国际联盟被设在美国的联合国取代, 国际联盟档案全部移交给联合国。联合国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产物,世界的重心转移至美国。<br> 日内瓦断椅(Broken Chair),12米高的巨大椅子,是瑞士著名雕塑家丹尼尔·伯塞特( Daniel Berset)1997年代表国际残联为纪念“地雷议定书”的正式生效而创作的。丹尼尔说,每年全球约有2.6万人因触雷而伤亡,其中1/3以上是儿童。在雷患重灾区非洲安哥拉,埋设的地雷总数就达到了全国人口的总和,约有2万人因触雷而截肢。他说,椅子的断腿就象征人类因地雷爆炸而失去的肢体。这把断椅———它的椅背足有两层楼那么高,椅面比一张乒乓球台还大。“椅子是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的最普通的物品,也是人类文明的成果”,丹尼尔说。“选用椅子作为雕塑的主题,是因为椅子象征着和平和交流。换句话说,我以椅子喻人———一个为地雷所摧残而坚毅地站起来向世界呼救的人。”<br> 日内瓦街景,对面有几家餐馆, 天热,人们都坐在店外就餐。 这家餐馆看上去好像不错。 午餐,菜单是法文英文,没有德文,点了个生三文鱼🐟牛油果色拉。之前听说日内瓦有令人垂涎的美食,果然名不虚传,受法国的影响吧。 日内瓦歌剧院 日内瓦街景 历史人物 公园 历史人物 日内瓦街景 历史人物 日内瓦老城区 路标:圣皮埃尔教堂(St.Pierre Cathenral) 圣皮埃尔教堂是日内瓦老城区给人印象最深的标志性建筑,坐落在日内瓦市的市政厅街,也是市区的最高点。始建于公元5世纪,重建和加建工程一直延续到11世纪,1160-1232年。 圣皮埃尔教堂内 在教堂顶层:钟楼 在教堂顶层: 日内瓦城尽收眼下,遥望雷曼湖上的大喷泉 在教堂顶层 在教堂顶层:教堂尖顶 在教堂顶层 在教堂顶层 古斯塔夫·穆瓦尼埃(Gustave Moynier) (9/21/1826-8/21/1910)是一位瑞士法学家,他活跃于多个日内瓦的慈善机构中, 是《伤兵救护国际委员会》的创始人之一, 为《日内瓦公约》奠定了基础,该组织于1876年之后更名为《国际红十字委员会》。<br> 日内瓦街景 日内瓦市容 日内瓦市中心:雷曼湖上的大桥 日内瓦市中心:雷曼湖上的大喷泉 第三天,去小镇蒙特勒(Montreux),离里瓦兹不远,火车沿雷曼湖走,15分钟到了。 里瓦兹去蒙特勒的路上。 蒙特勒(Montreux),坐落在烟波浩淼的雷曼湖畔,带着一种天然的浪漫,湖光山色之间,散布着教堂和星星点点的民宅,山坡上,漫山遍野都种植着用来酿造香醇美酒的葡萄,游客可参观葡萄园,品尝葡萄酒。海明威、卓别林、芭芭拉·亨德瑞克等大牌明星都曾在这个温馨抒情的小城居住过。附近著名的西庸城堡(Chillon Castle)已成为蒙特勒的名片,当年拜伦名篇《西庸的囚徒》让蒙特勒名扬天下,你还可以参观因这篇名著而闻名的博物馆。<br>每年7月,蒙特勒爵士乐节会吸引各地的爵士音乐迷,让这个湖滨小镇忽然充满了快乐的音乐和浪漫爵士风情。醉人的蒙特勒邀您走进这个音乐城市,共赏它的音乐梦想,尽情享受这个无与伦比的爵士嘉年华。 蒙特勒街景 西庸城堡(Chillon Castle)是一座雄伟的中世纪水上城堡,位于蒙特勒附近的Veytaux镇,从蒙特勒坐公车去约10分钟。四周环绕着美丽的雷曼湖与雄伟的阿尔贝斯山脉,由于它建立在雷曼湖畔的岩石上,远观给人以漂浮在水面的奇异感觉,故被称之为建筑史上一颗奇异的珍珠,也是瑞士最负盛名的古迹之一,在民间素有“欧洲10大古堡”之称。 西庸城堡保持着中世纪的坚固和美丽。西庸城堡本身就非常美丽,并且和周围的景致协调的外观,显而易见的坚固,安全感正是西庸城堡的特征。西庸城堡的特点还在于四面的风光,一面是意大利古老的大路,一面是美丽的雷曼湖。此城历史悠久。虽然建立城堡的岩石上存有古代人生活过的痕迹,第一次对西庸城堡的记录是在1160年。西庸城堡是为了控制军事意义重大的南北通道和湖水,山之间的小道而建立的军事要塞。从12世纪成了萨伏依(Savoy)王族的所有,13,14世纪成了王族的夏宫,作为军事要塞和司法机关。这个时期也是西庸城堡的黄金期。<br><br><br> 由于历史过于久远,人们已经无法准确得知西庸城堡的起源,发现的有关西庸城堡的最早文字记录是1150年。建筑学家认为,城堡的底部基石是在11世纪修筑完成的。“西庸(chillon)”在法文中是“石头”的意思,也许它的得名就来源于它所在的那块凸出湖岸的巨岩。13世纪~14世纪时,这里是意大利王族萨伏依(Savoy)家族的领地,第二代萨伏依伯爵聘请著名建筑师梅尼耶进行设计,准备将这个城堡进行彻底改建,作为家族避暑的行宫。 19世纪浪漫主义时代西庸城堡因为在Jean-Jacques Rousseau,Victor Hugo,Alexandre Dumas,Byron等著名作家的故事中登场而广为人知,其中英国诗人拜伦的‘西庸的囚徒(The Prisoner of Chillon)’是闻名世界的名著。西庸城堡的入口有巨大的柱子。在这些柱子中留下了著名作家拜伦的笔记。事实上有人说那不是拜伦的真迹。笔记的年代和拜伦生活的年代也有所不同。但是因为这个笔记,西庸城堡的意义更加深远,西庸城堡和拜伦是分不开的关系。<br><br> 西庸城堡的内部古朴的房间里面展示着当时使用过的物品。各种器皿和银剑,头盔和刀等,可以回味当时贵族的生活。虽然笨拙,但非常协调的木床和充满美丽的墙壁,显出城堡浪漫的生活。城中的礼拜堂里面通过幻灯,重现过去的壁画,用手挡住光线,就能看见模糊的实际的壁画。走上迷路般的台阶,就能到屋顶。 进入十六世纪,在接二连三的战争中,实力遭到削弱的萨瓦家族也无暇顾及西庸城堡了。1536年伯尔尼人夺取城堡,将其变成了军火库和监狱,他们装饰了城堡中的某些房间,如棋牌室。伯尔尼执行官汉斯威廉逢·幕尼仑开始了古堡的粉饰工程。从1803年开始,在洲考古学家阿尔特·那艾夫的努力下,其历史遗迹地位得以确立。1935年古堡被翻新,从那时起,西庸古堡在公众心目中有了新的形象,今天西庸古堡是瑞士最受青睐的名胜古迹。 西庸城堡守城士兵 再见了西庸城堡 回到蒙特勒,这儿有很多餐馆,法国风味,点了个炖小牛肉,👍👍👍 蒙特勒爵士乐节会正在这儿举办。 迈尔斯·戴维斯(Miles Davis),5/26/1926-9/28/1991,素有“黑暗王子”之称,出身于美国伊利诺州阿尔顿市一个富裕中产阶级家庭的他,父亲是一位牙医师,而母亲和姐妹都是音乐家。九岁的时候就开始接触小号演奏。在13岁生日那年,Miles Davis拿到生平第一支小号生日礼物,他父亲绝对想不到这支小号竟开启了他的音乐旅程,并且让他成为爵士乐发展过程上一位重要人物。 今天,蒙特勒爵士乐节会吸引各地的爵士音乐迷 蒙特勒爵士乐节会 从蒙特勒回里瓦兹AirBnB的路上 再见了里瓦兹,明天去另一个重要城市,首都伯尔尼(Bern), 瑞士第四大城市。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