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南语童谣《天黑黑》赏析

陈海滨

<p style="text-align: center;">闽南语童谣《天黑黑》赏析</p><p> 天黑黑(乌乌),要落雨,阿公拿锄头去巡(掘)芋,巡(掘)到一尾辿鰡鼓。阿公要吃咸,阿嬷要吃淡,两人相打夯破鼎(锅),咿呀嘿都啷当叱当呛。</p><p> 赏析:《天乌乌》是一首广为流传的闽南语童谣,相比另一首同样广为流传的闽南语童谣《月光光》,《天乌乌》无论在厦漳泉还是在台湾等这些不同的闽南语地区,词的版本大致相同。这一点也可以侧面反映出这首歌谣传唱范围的广。</p><p> 这首歌谣可以分为两部分,前四句为一部分,后四句为一部分。</p><p> “天黑黑,要下雨”,交待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因为天马上要下雨了,农民得到天地里巡查——排水口的口子要挖开,容易被风雨吹打歪斜的要用竹子等固定住,娇嫩的秧苗等受不了风吹雨打的还得拿东西罩住。故事里头的这一个老农民(阿公)地里种的是芋子,所以他就是去巡芋。“巡芋”有的版本做“掘芋”,个人以为“巡”字更贴切,此处到地里应该是要下雨了巡视芋园,做一些防痨工作。“掘”字则只是单纯地表现动作,没有表现出目的;动作也显得比较单一。前面的三句歌谣描写出了农民劳作的真实场景,客观上表现出了农民的辛苦。也正因为这个辛苦,所以下一句“巡到一尾辿鰡鼓”,我们可以感受到阿公先前所有的辛劳好像都一扫而尽,只有意外收获之后的喜悦,一个淳朴、勤劳、容易满足的老爷爷的形象跃然而出。这里补充介绍,“辿鰡鼓”是塘虱(鲶鱼)、黄鳝、鳗鱼等生活在泥塘沼泽地里身体滑溜的其中某一种鱼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古时候的农民,除非是像这首童谣里写到的自己地里捕捉来的,不然一般难得用钱买来。</p><p> 歌谣的下半部分内容画风突变,直叙辿鰡鼓拿回家之后,阿公跟阿嬷老两口因为口味的咸淡而起剧烈的冲突(这里似乎也可以印证辿鰡鼓他们平时太难得吃到了),以至于把煮的“鼎”都打破了,末了还专门用一句纯拟声词来形容争执的剧烈、画面的滑稽可笑。</p><p> 这首童谣最值得玩味的,就是后半部分为什么画风为什么会如此突转?联想到“童谣”本身,我们就不难理解了。童谣顾名思义是为儿童创作的歌谣(有的有曲调,有的纯粹是字词发音带来的韵律感,可以理解为儿童诗),当婴儿尚在襁褓之中,家里的大人就一遍遍哼唱着童谣哄着不哭,哄着睡觉,逗着开心。以前农村的孩子,父母整天忙于地里劳作,一般是由祖父母甚至曾祖父母带着长大的,童谣一般由年老的女性长辈在带孩子的过程中哼唱而出。此一处歌谣用戏谑、调侃的口吻夸张表现出阿公阿嬷的争执,纯粹就是以祖父母辈的自我丑化来哄孩子的开心——从孩子在襁褓,到能下地爬,到能走路能道路乱跑;从只是听优美的音律到能听得懂歌谣的内容,他们就是在长辈的厚爱中长大的。这种含饴弄孙的隔代亲情在古代的家庭教育中显得至关重要。我们可以想象奶奶唱着《天黑黑》哄着孙子孙女开心,想象爷爷给孙子孙女做各种各样的玩具,给孙子孙子当马骑;可以想象孩子调皮快要挨父母的揍时,爷爷奶奶挺身袒护:“你敢揍你儿子,我也揍我儿子。”在隔代亲情中,少了一份父母(尤其是父亲)需要保持的威严,所以可以拿来丑化、拿来戏谑,拿来牺牲,哄得孙辈开心。所以,这首歌谣是以“创作丑”的形式来实现它的艺术价值、传播功能。</p><p> 《天黑黑》虽然版本大体一致,但也有几处细微的差别,前面讲到的“巡芋”与“掘芋”的差别是一处,下面另外再介绍几处。</p><p> 有的版本在“巡(掘)到一尾辿鰡鼓”后面还有一句“咿呀嘿都真正趣味”,为了音律节奏的统一,个人以为删掉更好。这样歌谣上半句压“ou”韵,韵脚有“乌”“雨”“鼓”(古音韵母都是“ou”);下半句则压“ia(鼻化音)”韵,韵脚有“淡”“鼎”“呛”,(古音韵母都是“ia(鼻化音)”)。借用闻一多先生的诗歌“三美”理论,这样的处理就具有了“建筑美”(上下两部分各有四句,两部分中各有整齐的字数对称)和“音乐美”(同部同韵,朗朗上口)。</p><p> 第三处细微不同在于“夯破鼎”,有的版本作“敲破锅”,个人以为用“夯破鼎”来得更准确一些。“夯”是用力敲的意思,比起“敲”更加强调力度——比如以前盖房子需要“打夯”,就是用力把各种建筑的材料用力敲打紧实——这样就更加生动地刻画阿公阿嬷打斗的激烈。“鼎”与“锅”的区别一在于“鼎”才发古音“ia(鼻化音)”,“锅”闽南语方言则发“e”韵尾。另外,“鼎”与“锅”以前指代上也有区别,“锅”偏向指代用来装盛食物,用于烹饪过程则一般用来煮东西;“鼎”则指烹饪的多用途的“锅”,煎炸煮蒸都可以用到。这些细微差别如果在童谣编写或者歌唱节目的字母上稍微注意到,就更加令人满意了。</p><p>&nbs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