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花三月!烟花上栗!

诗书教育

<p><br></p><p>文/一槑</p> <p><br></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烟花三月,与朋友同访烟花上栗,亲近上栗烟花。</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想亲眼看看上栗烟花的生产场景,不是一年两年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上世纪60年代末的童年时期,我便对“花炮之乡”上栗有些模糊印象。印象中的上栗有“两朵花”——花炮和花猪仔。只是,不是亲眼所见,而是“道听途说”,故而它的立体感极差。</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母亲有个堂妹,是小外婆的二女儿,远嫁上栗。因当时交通不便,至少在我十岁前没见到过这个小姨妈。知道有她的在存在,纯是听大人偶尔谈及。大人谈到小姨妈便会谈及上栗的花炮和花猪仔。</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记得有一次我问小外婆:“小姨妈为什么不回来看看您呢?”小外婆幽幽地回答说:“当花猪仔卖到上栗了,回不来了。”</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到70年代初,小姨妈带小姨父回过一次娘家。具体时间虽已经记不清了,但清楚地记得小姨妈带回许多小孩子玩的各色烟花,我也分到不少,十分开心。</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这就是我童年对上栗花猪仔与花炮的所有模糊印象,那时起就想看看上栗烟花加工场景。</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从2012年开始,我几乎每年去几次上栗,应上栗诗友之邀参加一些采风和诗词活动。这些活动表面上与“两朵花”无直接关系,然而进入花炮之乡,多数时候还是少不了写些关于花炮的内容。</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现在去到上栗,人们不再提“上栗花猪仔”,而爱说:“上栗人个个有打,上栗炮竹答答有响。”可见,虽然上栗“两朵花”中的花猪仔已淡出了人们的视野,而作为“花炮之乡”,花炮产业还在延续,花炮的声名仍然很响。</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年春,萍乡疫情归零之后,3月17日由萍乡市公安局起草,以市公安局、司法局名义发布了《关于向全市人民征求意见的公告》,将《萍乡市烟花爆竹销售燃放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推向了全体市民,(《萍乡日报》2020年3月18日第4版)。该《条例》的第8条明示:“本市主城区范围内的安源区、开发区全城禁止燃放烟花爆竹。各县(区)人民政府应根据本辖区的实际情况确定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区域并予以公布”。《条例》第9条还特别规定了“禁止燃放烟花爆竹”的八种地点。这引起了广大市民的积极讨论,在网间反对“一刀切”的声音比较强烈。为了深入了解上栗花炮生产现状,朋友们以私人的名义相约去实地考察。我当然舍不得放弃这样的机会。</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庚子年烟花三月五日,星期六,大家先来到华美立家市场前集合,租用的旅游大巴已早早等候在这里。上车前按规定检测体温和口罩佩戴情况。大家都很守时,上午9点准时出发。</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车走高速,很快就到了上栗。上栗人很热情,下了高速便安排了人接车。</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第一站是上栗花炮龙头企业金坪烟花公司,车刚到便听到烟花的呼啸声,给人以亲切热烈的感觉。大家陆续下车,接车的董事长秦斌武先生携夫人已经候在路边迎接。</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秦总一边介绍,一边带领大家来到生产厂区。厂区在一个小山窝,栋栋车间排列整齐,每栋之间相距大约在四十米左右的样子,且有遮雨长廊连接。每个车间最多两个工人同时操作,物件摆放整齐有序。起先我们不敢进车间近距离观察,后来听一个朋友说这里很安全,近距离观察没问题,原则是身上不能携带打火机、火柴之类的东西。</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参观完整个生产流程,大家对烟花生产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那种神秘感没了,那种谈“烟花”色变的恐惧感也没了。不管是生产工人还是参观者,大家只要严格遵循安全守则便不会有安全事故发生。出到厂区门口,秦总特意向我们介绍了他们工厂的总监控室。监控室的墙壁挂满了显示屏,工厂的每一个角落尽收眼底,任何一个位置有不规范的操作出现,在总监控室的监视员都可以及时发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大家办公楼前合影留念,紧接着往下一个参观点进发。</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大概在十一点左右我们一行来到了麻石镇花炮祖师李畋的故居。这里有1400多年历史,江西、湖南两省一街。李畋故居已经按修旧如旧的原则作了修复,故居已经成了实质性的李畋庙,门前香火旺盛,主堂李畋塑像端坐正中。四围花格,雕梁画栋,古香古色。二楼墙壁用木质立体浮雕展示整个花炮生产流程,而在后阁楼则藏有传统的爆竹加工设备。</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参观完故居,大家少不了一起品评门前的这条“麻石街”。在这个有着传奇故事与文化特色的小街上,竞相留影也不再是女同胞的“专利”,白发老翁也争展“风采”,入镜以记此游</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午饭后,随车直奔上栗花炮博览园。在园内,先观看介绍上栗花炮产业的电影,然后边看图片边听讲解员介绍。这样,大家对“花炮之乡”有了较全面的了解</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到达李畋公园时,没想到的是接待方燃放彩色烟花以迎接来宾。彩烟太漂亮了,大家喝彩的同时急忙拿出手机录相。彩烟很快消散,接着响起鞭炮声。我们在这鞭炮声和硝烟香味伴随下,登上一百六十级台阶去拜谒李畋像。李畋铜像估摸有二十米高,右手高举一“爆竹”,目光注视着整个上栗城。</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离开李畋公园,来到最后一站——上栗福乐花炮厂。此厂产品主销国内,老板严华泉先生给人的第一印象是朴实厚道。他一边介绍一边带我们参观加工车间。除了介绍生产和销售情况,还介绍了员工收入情况,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很好的经济效益。</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这里,除了手工操作,还看到了加工花炮的机器,其中一台工人正在操作生产。可以看得出来,尽管这机器只是整个工艺中的一个小环节,但它的工作效率无需置疑。在机器前,大家围着看稀奇。之所以觉得稀奇,是因为参观两个厂,只看到这一台机器加工花炮,其它的都是纯手工。当然,整个生产链上绝不止这一个环节是机器加工,还有些机器加工的环节我们没有看到。</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最后,在福乐花炮厂会议室进行了座谈。首先听取了当地花炮业内人士做总体生存状况的说明,然后大家积极发言,为花炮产业发展各抒己见。</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中国是烟花爆竹的发源地,制作和燃放烟花爆竹已经有1400多年的历史。人们在逢年过节、驱邪祈福、迎送宾客、婚庆寿诞等各种场合都要用到烟花爆竹来增强仪式感,这已经形成了一种特定的传统文化。在当今世界,遇重大庆典,烟花表演也几乎成了重中之重。这种传统,让百姓突然间舍弃,情感上一时半会是难以接受的。</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花炮除了文化,作为一种传统产业,它也长期为经济建设作出了贡献。</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烟花爆竹产业是市场需要、政府认可的产业。上栗县是烟花爆竹发源地和主产区,拥有1400余年的传承和发展历史。2006年8月上栗花炮传统制作技艺被列入江西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9月上栗烟花爆竹传统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6月,经中国日用杂品流通协会批准,江西省上栗县被授予“中国烟花爆竹之乡”称号;2010年4月,中华全国供销合作总社将“中国烟花爆竹之乡”的牌匾授予江西省上栗县。可见上栗县烟花产业在全国的位置非同一般。</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目前,上栗县现有合法花炮生产企业400余家,经营和批发企业20家,零售网点上千余个,产业链企业安排劳动就业人员近20万人,花炮生产企业直接发放职工工资每年20余亿元,产业惠及10万个家庭。</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企业的生存先决条件是市场。占领市场当然要靠企业的产品质量与价格优势,企事业内部提升竞争力那是必须的。然而,如果人为限制甚或大面积禁止使用某类产品,无疑就是人为地压缩甚至消灭市场,与这类产品相关的生产链势必无法生存。</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在讨论中,业内人士也毫不遮掩地说,集中燃放烟花爆竹客观上是会带来一定的空气污染的,不过很快便会消散,不足为患。在生产安全方面,现在已大大改善,只要注意规范操作,可以说基本上不会有安全问题。大家重点讨论的一是利弊权衡及是否要做一刀切式的禁燃。在讨论中,我也简单谈了一下自己的看法。</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我在传统手工业首饰行业工作过十余年,做过厂长,也做过技术顾问,对企业的运行与老板的人文情怀多少有些了解。深刻认识到,这种传统产业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而让它消亡有可能只需一纸禁令。</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比如,广东珠三角在八十年代就引入珠宝首饰加工产业,而让这一产业从技术到管理,从生产到销售,从原料到工具等都形成闭环,大概花了二十多年时间,这还是在有大量外企直接引入技术的情况下才做到的。所以说,有人寄希望于用新的产业链来替代旧的产业链,个人觉得那是不太切实际的。</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一个产业链一旦遭到破坏以致消亡,那么现有的产业工人就要面临失业。有人又幼稚地认为这批工人可以转业做其它的。而实际情况是,当一个人到了四十岁左右,要重新学习一门技术,即使能学会,也很难达到企业需要的工作效率。因而,当一个产业链消亡,对应这批产业人员的再就业问题如何解决便是个难事。</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再说生产中附带产生的其它问题,我们应该想办法解决,而不能因噎废食。比如湖南汨罗市的传统产业是收破烂。随着产业越来越大,回收加工带来的环境污染也越来越严重。但他们没有因此放弃这一带来较大经济效益的传统产业,而是依法治理,让回收技术不断升级。他们一直在探索保护生态环境的前提下再生资源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之路。我有次在写到他们这一方面时,是这样表达的:“有爱物之心,怀点金之术。令资源以往复,存环保之功;化腐朽为神奇,有再生之德。”我们不要瞧不起任何一项技术或产业,只要能为老百姓带来利益的技术或产业,都是好的东西,政府都要想办法扶持。</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办法总比困难多,人家能想办法让传统产业存活下来,我们为什么就不可以呢?</p> <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参观、交流结束后,直到晚上八点才离开上栗,晚上九点到家,回家后也没忘写点小诗,交个作业,当作走过“花炮之乡”的一个记录吧。</p><p>之一:花炮祖师李畋</p><p>花炮业中尊祖师,美名肩并鲁班驰。</p><p>匠心欲致万千代,今世却忧难再持!</p><p>之二:鞭炮</p><p>串结一鞭千万支,答答有响语成诗。</p><p>驱邪祈福迎宾客,每赖高声报与知。</p><p>之三:烟花</p><p>耀眼花衣娇饰红,几多块垒积胸中。</p><p>冲天一吐惊人语,郁结随风化彩虹。</p><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nbsp;2020年3月31日</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