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1 style="text-align: center;"><font color="#010101"><b>2020年3月英国出逃日记</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br></b></font></h1><h1><b style="color: rgb(237, 35, 8);">3月2日</b><br></h1><h1><br></h1><h1>娃利用三天的长周末和同学去北爱旅行。很早和小伙伴约定的,机票酒店都定好了。</h1><h1><br></h1><h1>我们犹豫了一下,没有阻止。</h1><h3><br></h3><h1>提醒娃戴口罩,她说只能用围巾挡着嘴。曾有朋友在爱丁堡的街上戴口罩被人冲上来要求摘掉,还说了很多难听的话。<br>我们劝她不要理会那些无知无畏的人,但是孩子身处异国,感觉自己的力量太渺小无力抗衡,只能尽量不出门。即使有必要出去,也只用围巾稍作遮挡,仅此而已。</h1><h1><br>2月29日,全英国的确诊数从一个月累计仅23例,一天内增加了12例。</h1><h1>像极了一月上旬的武汉。<br>伊朗已经失控,意大利的雪球呈加速状态。</h1><h1><br>我们隐约觉得事情在向不妙的方向发展,只能寄希望于中国对疫情有效的控制能够拯救全世界;寄希望于有了中国的前车之鉴、比中国有着更发达完善的公共医疗的英国,能做好准备,把新冠阻击在英伦三岛之外。</h1><h1><br>娃参加了北爱当地的《权力的游戏》之旅,在各个取景地拍照给我,还给我买了一瓶“权游”限定的威士忌、给她爹买了一瓶北爱当地产的酒当做礼物。</h1><h1><br>看着娃在照片里兴高采烈的样子,真希望2020开年的这场灾难不要波及到她。</h1><h3></h3> <h3><font color="#167efb">娃发给我们的在北爱尔兰的照片。</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b>3月8日</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b></font><br>意大利封国了。</h1><h3><br></h3><h1>全英国累计273例。</h1><h1><br>英国负责卫生和健康的副国务大臣确诊了。据说她和首相接触过,而首相和王室有过接触。</h1><h3><br></h3><h1><b>团灭的节奏。</b><br></h1><h3><br></h3><h1>距离爱丁堡最近的确诊病例在洛锡安出现,感觉病毒向着娃逼近了。</h1><h1><br>问娃在干啥,她说在写论文,一门心思地考虑学业的事儿。</h1><h1><br>她周围的氛围感觉一切如常,该干嘛干嘛,没有人惊慌,似乎爱丁堡真的是个水泼不进的坚固堡垒,外面的一切与它无关。</h1><h1><br>叮嘱她不要去人多的地方,除了必要的打考勤的课程之外,不要出门。</h1><h1><br>期盼英国能采取些行动来抵抗危机,但是没有丝毫的动静。</h1><h1><b>仅让人洗手时唱两遍“祝你生日快乐”。</b></h1><h1><br>让娃回国的念头不时地闪现,但是担心娃的学业和签证,把这个念头拿起又放下,心存侥幸地想着: 再等等看吧!</h1><h3></h3> <h3><font color="#167efb">3月7日时公布的英国确诊病例分布。</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3月8日看到的一篇分析回与不回国的利弊的文章,非常符合我们当时的纠结心情。</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b>3月11日</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br></b></font>爱丁堡第一例确诊出现了。</h1><h3><br></h3><h1>此时伦敦已经日趋严重,很多大学已然停课,改为线上教学。据说伦敦的留学生开始撤退了。</h1><h1><br>爱丁堡大学却很佛系,告知所有学生: 一切教学活动照常。娃说,她有同学哪怕不要学分了也要立刻回国。<br>问她想法,她舍不得辛辛苦苦考来的大学,不想丢下一切逃走,说再等等看。</h1><h1><br>让娃不要出门,她说没办法,要完成作业必须和小组成员见面讨论,因为要求拍视频的。<br>让娃出门戴口罩,她说戴口罩被人打的风险大过被感染的风险。</h1><h1><br>孩子们在日益逼近的危急面前却无法实施保护措施,恨欧美的那个狗屁<b>“生病才戴口罩”</b>的习惯。</h1><h1>而且英国人还异常地顽固和自大,没人认真对待这件正在发生着的恐怖的事实。中国人的巨大牺牲在他们看来就是隔岸观火,再撇撇嘴挑挑刺说说风凉话。</h1><h1><br>虽然很想让残酷的现实teach them a lesson,但是自己的娃还在那里,只有求老天保佑苏格兰是个世外桃源吧。</h1><h3></h3> <h3><font color="#167efb">和娃3月11日的微信。</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b>3月13日</b></font></h1><h1><br></h1><h1>意大利封国了。</h1><h3><br></h3><h1>西班牙也大爆发了。</h1><h3><br></h3><h3></h3><h1><font color="#ed2308"><b></b></font>英国终于针对新冠发声了,却特么的是放弃抵抗任由病毒蹂躏,谁命好扛得过去就扛,抗不过去的就自认倒霉。</h1><h3><br></h3><h1>依然不关闭学校。<br>依然不停止大型活动。<br>590例确诊,估计一万左右已感染。</h1><h1><br><b>意识到英国要沦陷了。</b></h1><h1><br></h1><h1></h1><h3></h3> <h3><font color="#167efb">英国的“群体免疫”,大英帝国骄傲的放纵啊!</font></h3> <h1>当天晚上,爱丁堡大学给所有学生发邮件: </h1><h1>3月23日开始停止线下授课,改为线上教学;</h1><h1>一、二年级取消期末考试,其它年级改为线上考试。</h1><h1><br>娃两眼放光地问我们: <b>我是不是可以回家了?</b></h1><h3></h3> <h3><font color="#167efb">3月13日,娃得知取消期末考试,两眼放光地要求回家。</font></h3> <h1>娃还惦记着她的作业,不完成会扣学分,23号是deadline。</h1><h1><br>况且学校没有说明是否允许离校回国,按照英国的签证规定,离校超过50天就取消学籍了。</h1><h1><br>23号离开正好是在距学期结束50天以内。</h1><h1><br>赶紧上网抢票。</h1><h1><br>四月之前的直航已经没有了,已被伦敦那边早停课的学生们抢光。</h1><h1>最早四月上旬的直航已经超两万,这个时期的单程是平时往返的五倍。</h1><h1>三月余下的票大部分是转机两次到三次、行程长达四五十个小时的超麻烦班次。很多线路是需要在中转国入境的,娃没签证,没得选。</h1><h3><br></h3><h1>娃已成年,不能作为我们的子女办理香港长期居住。而香港从2月中旬已经不允许持有旅游签注的通行证的大陆人士入境,她无法回到我们身边。</h1><h3><br></h3><h1>很多次看好一条线路,一下单票就没有了,价格也是一刷新就跳高。</h1><h1><br>抢票抢得我汗流浃背、气急败坏。</h1><h1><br>终于在凌晨三点多、以每半小时就贵一千块钱的暴涨票价抢到了她和另一个小姐妹约好的24号伦敦经曼谷到北京的航班。</h1><h1>随后也定好了23号去伦敦的火车和当晚的机场附近的酒店。</h1><h1><br>一切安排好后,感觉心里稍稍安稳了些,只盼着疫情在英国的发展不要太快。</h1><h1><br><b>十天,只要十天就好!</b></h1><h3></h3> <h3><font color="#167efb">当天抢票时最早的直航已经是四月初了。</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三月份的票都是数次中转、漫长旅程。</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b>3月16号</b></font></h1><h1><br>欧洲大陆上的各国开始封锁边境。</h1><h3><br></h3><h1>这几天一直关注全世界的疫情,尤其是英国,手机不离手。<br>网上开始出现很多留学生回国途中的各种防护措施和回到国内的各种检测和隔离政策,每一看到就发给娃,希望她能做好充分的准备。</h1><h1><br>今天两个不好的消息: </h1><h1><br>一是泰国开始对中转入境的旅客开始要健康证明了。</h1><h1>虽然查了一下对于不入境中转的旅客没有这样的要求,但是隐隐地觉得,早晚会像其他早早就封关断航的国家一样,不定哪天就收紧政策了。</h1><h1><br>二是娃说她有些流鼻涕、嗓子疼。</h1><h3><br></h3><h1>如果是平日里我会恶狠狠地训娃: 叫你嘚瑟不穿暖,着凉了吧?!快吃感冒药! </h1><h1>这次却心里一沉,因为新冠的初期症状和感冒太相似,<b>“会不会是中招了?”</b>的念头像幽灵一样飘在脑海里,令我有种阴冷的恐惧感。</h1><h3><br></h3><h1>叮嘱娃把身边所有的药都招呼上,无论如何要把症状压下去。</h1><h1><br>娃说她的课业小组里的人走了一半,把作业都扔给了她,需要花几天时间才能把它完成。</h1><h1>她还在执着地跟她的学业死磕。</h1><h1><br>娃买了护目镜,买了雨衣,买了酒精棉、洗手液、乳胶手套,我让她去买能量棒和成人纸尿裤。</h1><h1><br>时间过得太慢,病毒却传得太快。</h1><h3></h3> <h3><font color="#167efb">娃买到的护目镜。</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b>3月19日</b></font><br><br></h1><h1>美国加州封锁了,纽约被宣布为“重灾区”。</h1><h3><br></h3><h1>英国累计3269,日新增643,曲线由45度角向着60度角仰头,雪崩在加速。</h1><h1><br>焦虑中唯一一丝安慰是苏格兰的疫情比起伦敦来还算缓慢。</h1><h1><br>娃的流鼻涕、咳嗽的症状基本没有了,但是嗓子还有异物感,偶尔呼吸时会有胸闷的感觉。</h1><h1><br>带去的药吃完了,药店里已经买不到感冒药和止咳药,连温度计也全城断货。</h1><h1>借了室友的体温计,娃的体温在36.9到37.1之间晃荡,毕竟身体里还有炎症,体温比平时要高一些。只要不超过37.3,回程是没问题的。</h1><h1><br>娃有些忧心,近来关于回国人员带病隐瞒等等负面消息很多,网上舆论铺天盖地地指责留学生“回国放毒”,甚至有极端的言论恨不能让他们死在国外。</h1><h1><br>娃的症状令她纠结: 回国申报时,不如实申报吧不符合她的本心;如实申报吧又怕会让自己成为非议和排挤的标靶。</h1><h3><br></h3><h1><b>娃是个非常在意别人看她眼光的敏感女生。</b></h1><h1><br>各个国家及国内针对输入性疫情的政策一天一变,我们的眼睛犹如长出了雷达天线,不停地在网上搜索着信息。</h1><h1><br>据说伦敦即将封城,让娃把去伦敦的火车,改成了飞机,只要不封国封关,机场还是要开的吧?</h1><h3><br></h3><h1>再坚持几天,<b>坚持啊!</b></h1><h3></h3><h3></h3> <h1><font color="#ed2308"><b>3月20日</b></font><br><br></h1><h1>担心的事儿终于发生了。</h1><h1><br>泰航公告,自22日零点开始,凡是在泰国转机的外国人必须出示健康证明和核酸结果是阴性的检测报告。<b>即使不入境中转的,也必须提供。</b></h1><h1><br><b>WTF! </b>现在英国连有新冠症状的人都不能保证做检测。</h1><h1>卫生健康专线111永远打不通,就算能打通只要没危重就会让你在家待着,可能两天内有人来给你检测,也许没有,全凭运气。</h1><h1>所以普通人、健康人是根本没可能被检测的。</h1><h1><br>被泰航的这种“又当又立”的新政策气疯了: 要么你禁止严重疫区的外国人落地,要么你断航取消航班,这样设置不可能完成的登机条件壁垒,是既不想让外国人落地泰国,又不想因为航变而全额退款! </h1><h1><br>娃的室友是同样的伦敦—曼谷—北京线路,比她早两天,飞不成,退票了。</h1><h1><br>娃说: 要不我就不回去了吧?<br>我说: 也行。</h1><h1><br>转过头来就跟娃爹说: <b>抢票! 让娃回来!</b></h1><h1><b></b><br>英国的疫情经过一个多月的缓慢积蓄,犹如堰塞湖溃坝,势不可挡。随之而来的是周围感染源遍布和医疗资源被挤爆。英国人都会出现有病进不了医院的情况,孤单一个人的外国留学生一旦被感染,很可能陷入叫天天不灵的地步。</h1><h1><br>况且,娃的宿舍是共用厨房和冰箱,无法做到绝对的隔离,也无法大量储备食物。即便挺得到五月,宿舍租约到期,还得去找房子搬家。<br></h1><h3></h3><h3></h3> <h3><font color="#167efb">网上看到的亲历者谈及在英国看病的经历。</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娃的同学的朋友的亲身“体验”。</font></h3> <h1>机票,是通往大后方的通行证,现时下贵比黄金。</h1><h1><br>娃爹下班后,跟娃视频,跟她说我们尽最大努力去抢票,如果抢不到就原地居家隔离。</h1><h3><br></h3><h1>娃同意,但是她的表情、她的眼神、她紧紧咬住的嘴唇,都分明地在说: <b>我想回家!</b></h1><h1><br>我们开启了疯狂抢票的模式,饭也不吃地刷手机。</h1><h1><br>间隙,我抬头说: 要不我去英国陪娃吧?</h1><h1>娃爹一秒都不耽搁地回答说: 去吧!租个民宿坚守半年!</h1><h1><br>英国禁令升级了,伦敦冷清了下来。<br>令人想起电影《2012》里面的镜头: <b>抓紧了,最大的冲击要来了!</b></h1><h3></h3><h3></h3> <h1><font color="#ed2308"><b>3月21日</b></font></h1><h1><font color="#ed2308"><b></b></font><br>慌乱的一日,焦急的一日。</h1><h1><br>航司、代理、中介、旅行社、第三方平台、微信机票群……<br>36小时连续奋战,终于不惜代价拿到了一张25号让娃回国的票。</h1><h1><br>很多留学的孩子,已经不得不决定留守了。</h1><h1><br>很多人说: 要相信孩子强大的潜力,留守原地是相对安全的措施。</h1><h1><br>我的娃,内心并不强大。她半玩笑半认真地说,参照网上抑郁症的自我测试,几乎条条都中。我相信这话是因了脆弱不堪而向亲人求助的信号。</h1><h1><br>国家欠我一个二胎。只有这一个娃,好容易呵护大,我不肯冒险试错。</h1><h1><br><b>我要尽全力,不让自己将来后悔。</b></h1><h1><br>深夜告知了娃这个好消息,希望她能放下心来。</h1><h3><br></h3><h1>英国的疫情开启了加速度,累计破5000,单日新增超1000。</h1><h3><br></h3><h1>回家路,看到了曙光。</h1><h3></h3><h3></h3><h3></h3> <h1><font color="#ed2308"><b>3月22日 </b></font></h1><h1><br>香港凌晨一点多,微信“滴滴”地响了起来。</h1><h1><br>这些天我把微信里的其他所有人都静了音,只把娃设定为置顶,把声音开到最大,这样只要“滴滴”一响,我就能知道是娃在呼叫。</h1><h1><br>娃精神紧张,心慌。</h1><h1><br>和她语音通话,问她都想些什么?她说脑子里一堆的担心在不停不停地翻腾:咽炎严重了发烧上不了飞机怎么办? </h1><h1>万一不是咽炎而是中标了,怎么和这几天约着一起行动的小伙伴交待? </h1><h1>要是回到国内被确诊了受到舆论非议和排挤怎么办?</h1><h3>……</h3><h1><br>孩子难过地啜泣了起来。</h1><h1><br>我极力安慰着她: 不要过分悲观,目前看她的状况没有被感染的迹象。离航班还有几天时间,积极采取一些措施让咽炎好转就没问题了。</h1><h1><br>花了近一个小时的交流,娃的情绪才稳定了些。</h1><h1><br>娃是我一手带大的,自信对她的身体情况还是了解的。<br>但我不是专业医生,也没有检测手段,这次的新冠病毒是人类前所未有的,很多医生也不能光凭外表症状来断言“是”还是“不是”。</h1><h1>我的心里也悬着一丝担心,只是不能说给孩子。</h1><h1><br>香港清晨六点,微信又滴滴了。</h1><h1><br>娃说量了一下体温,37.1°C。<br>她看到同学群里有人说现在超过37.0°C就拒绝登机了(前几天的标准是37.3°C)。</h1><h1><b><br></b></h1><h1><b>她吓坏了,怕回不来</b>。</h1><h1><br>我赶紧起来和她语音,一接通,娃崩溃得大哭!</h1><h1><br>隔着手机屏幕和一万公里,我的心被扎得生疼。</h1><h1><br>我除了重复几个小时前安慰她的话外,还跟娃保证: 如果十万分之一百万分之一上不了飞机,那就不回国了,妈飞过去陪你,就地趴窝熬过这一关!</h1><h1><br>娃哭着说: 我就是担心你和爸做了那么多的努力白费了! 我也怕你过来连你也被感染了! </h1><h1><br>我一字一句地说: 闺女,记着! 无论何时我和你爹都是你最后的支撑! 无论你到了何种绝境,还有我们给你兜着底,不会计较任何代价的! </h1><h1><br>娃爹起床后,我和他说了这事儿,他立刻找出“微医全球抗疫平台”小软件,我俩抱着各自的手机上去找那些有着抗疫一线的实战经验医生咨询。详细询问了孩子的情况后,分别咨询的三个拥有高级职称的医生均告知我们: 孩子感染新冠的可能性不大,应该是早期受凉引起的感冒,后期引起的支气管敏感,就是咽炎啦!</h1><h3><br></h3><h1>我俩跟娃视频,告诉了她我们咨询的结果,看得出孩子稍稍放松了些。</h1><h1><br>因了这几天的担惊受怕和内心折磨,娃的委屈太满了,在父母面前溢了出来。<br><br></h1><h1>看着女儿的脸因伤心而哭得扭曲,娃爹一下子受不了了,把手机扔给我,自己在旁边用纸巾捂住了脸。</h1><h1><br>我强忍着,不想让娃看见父母崩溃的样子,喉头哽得很疼。</h1><h1><br>强烈想回家想安全的理想,和有可能回不去而落入孤立无援境地的残酷现实,像两个沉重的磨盘,娃夹在中间,被反复地碾压着,精神已然绷到了极限。</h1><h1><br>结束视频后,我冲到卫生间,眼泪怎么也绷不住。</h1><h1><br>看见孩子受苦,当妈的第一反应就是恨不得立刻冲上去把孩子拥在自己的羽翼下,替她挡住所有的威胁。</h1><h1><br>这天剩余的时间里,我和娃爹默默地刷着手机。他刷啥我没问,无非是境外的疫情、留学生回国的防护攻略、落地后的检疫隔离政策。而我在查询HK去英国的机票、制定要带过去的防护物资清单。</h1><h1><br>在折磨当中,时间过得真慢。</h1><h1><br>今天,新加坡、台湾、香港,均宣布终止非本土居民的入境和中转。</h1><h3><br></h3><h3></h3><h1>孩子们回家的路,一条条地关闭了。</h1> <h1><font color="#ed2308"><b>3月23日</b></font></h1><h1><br>娃每晚都无法入睡,始终翻腾,最多能睡三四个小时。</h1><h1><br>娃起床后测体温,36.6°C,心情大好。</h1><h1><br>按原计划今天抵达伦敦,在希思罗机场附近的酒店住两晚,等待25号晚上回国的航班。</h1><h1><br>伦敦的形势继续恶化,已有报道说不少英格兰人涌向疫情相对较轻的苏格兰地区避难,尤其是地广人稀风光优美的苏格兰高地。一些村庄已然在入口处打出标语: 禁止非本村人进入!</h1><h1><br>熟悉的情节一再上演。感觉像是大人非常想把自己人生经历传授给孩子希望他们不要走同样的弯路,而逆反的孩子厌烦别人的说教,你说东他一定跑西,非要自己完整地走完掉进坑→爬出来→再掉进另一个坑→再爬出来的坎坷路。</h1><h1>疫情在世界各地先后演绎着同样的节奏。</h1><h1><br>中午时问娃体温多少,微信对话框跳出了<b>39.7</b>的字样。</h1><h1>我的大脑“轰”的一下涨了起来,随即娃说手滑点错了,是<b>36.7</b>! </h1><h1><br>大脑麻痹的感觉消退下去后,我的前胸后背和两腋全是汗。</h1><h1><br>下午三点,撤退的时间到了。</h1><h1><br>娃打出租去机场大巴乘车处和小伙伴汇合。我把几次涌到嘴边: “出租车太危险了! 司机没有防护,每天接送那么多陌生人,被感染的几率太大了!”的话以最大毅力咽下去。</h1><h3><br></h3><h1>不坐出租车拖着行李孩子是没办法走到大巴车站的。</h1><h3><br></h3><h1>只好一遍遍地叮嘱: “防护好! 戴两层口罩! 戴上眼镜! 打开车窗! 戴上手套! ……”,仿佛念咒一般多说几遍,就能空城计吓退司马懿似地喝退漂浮在出租车里的病毒。</h1><h1><br>顺利到达爱丁堡机场,娃的行李超重。让她扔些东西,只要人完整证件齐全,万物皆可扔。</h1><h1><br>娃始终保留着给我俩买的威士忌酒,很沉,不舍得扔。逃难之际,她还要拖着带给父母当礼物的酒,让我觉得心疼,宁可她不要这么贴心,只要能让她少负担一些。</h1><h1><br>爱丁堡机场登机毫无阻挡,没测体温没填表之类的,老外全都不戴口罩。</h1><h1><br>伦敦时间夜里十点,娃住进了机场附近的酒店。</h1><h1><br>娃从宿舍走时把体温计还给了室友。没了体温计,她感觉像是没带枪就上了战场。那条登机时不得高于37.0°的红线始终在她脑子里闪着急救车般的红灯,让她无法安心。</h1><h3><br></h3><h1>再回英国我会给她打包三五支体温计的。</h1><h1><br>陪着娃安顿好一切,香港这边已经24号早上六点半了。我这些天开启了英国时间作息模式。</h1><h1><br><b>23号的英国,封国了。</b></h1><h3></h3> <h3><font color="#167efb">和小伙伴从爱丁堡飞伦敦。</font></h3> <h1><font color="#ed2308"><b>3月25日</b></font></h1><h1><br>最后的撤离日到了。</h1><h1><br>王储查尔斯确诊阳性。</h1><h3><span style="font-size: 20px;">英</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国</span><span style="font-size: 20px;">累计确诊近一万。</span><br></h3><h1>英国沦陷了,比我预想的要早。</h1><h1><br>娃每晚只睡三四个小时,说总是刚要入睡就会一下子惊醒,沉不下去。</h1><h3><br></h3><h1>连着数天孩子都没吃过一顿正经饭,都是塞几口面包饼干小蛋糕度日,我怕她体力顶不住旅程的折腾。</h1><h1><br>早上起床后娃说嗓子比前些天有很大好转,只剩一点点不易察觉的痒感。这让我放心不少,这种程度的炎症是不会引起体温过高的。</h1><h1><br>一遍遍叮嘱各种防护细节,我说完了娃爹说,感觉有无数的漏洞会让病毒侵袭到娃。搁着平常我们还没说三句呢娃就会把我们怼回来了,今天她却乖乖地一一答应着,我就知道她心里也有着深深的恐惧。</h1><h1><br>娃提前四个小时到了希思罗机场,全副武装,口罩护目镜帽子雨衣手套甚至备上了成人纸尿裤。</h1><h1><br>托运和安检很顺利,依旧是老外们没防护,口罩都不戴,机场里武装到牙齿的都是中国人。</h1><h3><br></h3><h1>香港这边已经过半夜十二点了,娃问我们谁陪着她候机,我和娃爹异口同声地说: <b>我俩都陪着! </b></h1><h1><b></b><br>在孩子等待登机的时间里,我在HK这边浑身长了刺一样地炸毛的感觉,头发涨、脸发烧、咽发干,心脏在咽喉处砰砰跳动,坐立不安。</h1><h1><br>和娃一直聊着天,甚至拿她现在太空人一般的样子开着玩笑,希望她能放轻松一些。</h1><h1><br>经过了十天来的波折,这踏上回家路的最后一步是否还有变数,娃的心在悬着。这一点从娃在护目镜后面的惶然的眼神,我看得清清楚楚。<br></h1><h3></h3> <h3><font color="#167efb">娃在候机时和我们视频的截图。</font></h3> <h1>熬到了香港时间26号凌晨的三点半,终于开始登机了。</h1><h1><br>散座在候机厅各处的留学生们往登机闸口汇集。娃说各种防护服看起来像是“医疗大队”。</h1><h1><br>听她这句话,我感觉她最沉重的担心开始放下、回家的期望马上要变成现实的欣喜慢慢涌上来了。</h1><h3></h3> <h3><font color="#167efb">“医疗大队”整装待发。</font></h3> <h1><b>体温正常,顺利登机! </b></h1><h1><br>我哽在喉头的心脏归了位。</h1><h1><br>一直等到飞机起飞,我知道那架银色的铁鸟会像展翅的天使一般把我的孩子带回家,便放心地扔下手机,在晨曦微露的清晨里睡了过去。</h1><h3></h3> <h1><font color="#ed2308"><b>3月31日</b></font></h1><h1><br></h1><h1>自打娃的飞机从一起飞,我就迅速回归到日常生活状态,“心情记录”这样的日记就再也不写了(心累!)。</h1><div><br></div><h1>娃的隔离走上了正轨,简单汇总一下娃离开英国后的情况。</h1><h3><br></h3><h1>航程中间测了三次体温,除第一次因乳胶手套捂得太严实满手是汗测出了37.3的高温(测手腕温度)、把娃吓疯了赶紧褪下一半的手套晾了一会儿再测合格外,后两次均正常。</h1><h1><br>26号下午落天津,在机上等防疫人员上机、挨个儿测体温、收健康申报表、接受防疫人员询问……五个小时后下飞机。</h1><h1><br>娃因了咽炎在爱丁堡宿舍时服用了感冒冲剂、咽炎片、龙角散等药物,便如实地在“14天内是否服用感冒药、退烧药、止咳药”那里划了√,被防疫人员在表上写了个<b>“重点关注”</b>。</h1><h1><br>娃说,她左前方的小哥如实报告了他有朋友被确诊的实情,也被“重点关注”。</h1><h1><br>我跟她开玩笑: 要是你被急救车拉走,记得拍照片发给我哈,我帮你留档纪念!</h1><h1><br>下飞机,排队测体温、排队咽部核酸测试取样、排队一对一防疫询问,没抽血。孩子们非常安静有秩序。</h1><h3></h3> <h3><font color="#167efb">入境时填报的健康申报表,被“重点关注”了。</font></h3> <h3><font color="#167efb">入境的孩子们安静有秩序地排队。</font></h3> <h1>一个孩子因为有明显症状,当场被拉去了医院。<br></h1><h1><br>夜里十二点,在飞机落地十个小时后,娃和大部分同机乘客住进了武清开发区的一个商务酒店。</h1><h1>没有上成救护车,娃还蛮失望,觉得没有得到“重点关注”。</h1><h1><br>房间很普通,娃一点儿不在乎,自己兴致勃勃地搞了一圈消毒,满意地住下了。</h1><h1><br><b>36小时不睡觉、24小时不吃不喝不上厕所的回家路,走完了。</b></h1><h1><br>此后经历了两天的昏睡,娃元气满满地活过来了,视频时又如往常一样跟我们顶嘴互怼了。</h1><h1><br>隔离的酒店条件和伙食在父母来看并不如意。她同机的一个小姐姐还把酒店差强人意的卫生状况曝到了网上。好在酒店方立刻改善,后面很有改观。</h1><h1><br>我们非常理解疫情时期,酒店被临时征用为隔离居所,会造成很多准备工作不到位,在所难免。</h1><h1><br>孩子的八十岁姥爷还特意叮嘱她要完全配合国家规定,不要挑剔,不要抱怨。</h1><h1><br>娃也不太在意这些细节,只要不太过分,能满足最低生活标准就行。</h1><h1><br>她<b>只要是回到中国</b>,就开心得不得了了。</h1><h1><br>每天测两次体温,均正常。<br>在机场做的核酸检测: 正常。<br>入住酒店后做第二次核酸检测: 正常。</h1><h1><br>住进酒店后又有三个孩子没通过检测,被拉到医院去了。<br>可想而知英国的感染率有多高! </h1><h1><br>娃在过了几天吃了睡、睡了吃的喂猪模式后,今天终于跟我们说她要学习了。</h1><h1>学校现在可以远程教育。</h1><h1><br><b>疫情终会过去,人生还要继续。</b></h1><h1><br></h1><h1><br></h1><h3></h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