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古府一知县一一记凌云泗城府知县冯震东

天天乐

<p><span style="color: rgb(57, 181, 74);">作者:冯廷皆</span></p> <p>  泗城古州府于宋皇佑五年(1053年)设置,隶属广南西路邕州都督府,是一个非常有名而神秘的地方,有四条河流纵横交错汇聚于城中,为粤江之源头,故称泗城。清朝末年,泗城府岑氏家族涌现出三位重要人物,活跃在当时中国的政治舞台上,他们是云贵总督岑毓英、岑毓宝、两广总督岑春煊,一门三总督和“兵部尚书”官衔,成为广西近代史上显赫一时的大家族,有许许多多美好的故事传说。泗城古州府千年,大小人物如星辰。但深得老百姓拥戴的仅清廉知县冯震东一人。</p><p>&nbsp;</p><p><br></p> <p>  冯震东,又名冯正东,字少渠,号曼子,生卒年不详。道光十七年(1837年)任广西泗城府凌云县知县,后调到容县、隆安等县任职。后又擢升调往湖北鹤峰州知府,未到任即卒。他喜好诗文,有《人鉴录》、《养初堂诗集》、《文征录》、《骈醴文》、《宜园诗录》等佳作传世。 </p><p> 冯震东(冯正东),按辈份是明道明亮公的重孙子,与我们的祖太公冯正坤是同字派兄弟,是我爷爷的爷爷,传下来的一本古籍线装书——《石头记》(红楼梦的原名),据说是冯震东所赠的大批书籍字画之一,文革红卫兵抄家焚烧书画古董时,五、六岁的我年少无知,乘人不注意从屋边火堆里抢出两本书,一本烧得只剩下几页,书名不得而知,但上有一首诗我铭记至心:</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当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span></p> <p>  长大后我才知道这是宋真宗皇帝的《劝学篇》。另一本烧掉了封面几页的大部头书,正是这本古籍线装书——《石头记》,我一直视如传家之宝珍藏在书斋中,从未向人说,也从未向世人展示。</p><p> </p> <p>  要把事情做好,先问族中三老。当时我编著凌云冯氏族谱时,我爷爷已过世多年,这些史实因当时政治局限,人人缄默其口,我没听说过,熬更受夜,走村串户,遍访族中老人,以步当车,翻山越岭,查古墓碑铭,说祖上有人曾做凌云土司,后跑遍图书档案馆,翻尽玉枝簿和乡风县志,查明非土司而是知县。但有说冯震东为安徽滁州人氏,我到安徽滁州查访,没有冯震东的记载和流传,而认识了安徽滁州冯氏宗亲大家族,他们凡有宗族历史名人都被视为宗族的骄傲,列入宗祠神灵般顶礼膜拜,教育儿孙学习效仿,现今也有好多是在当地和全国各地为官的大领导和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他们都未听说过冯震东其人其事。那么,冯震东在泗城府做官,应是知府,怎么变成知县了呢?</p> <p>  据史料记载:泗城府古百粤蛮地,宋置泗城洲,泗城州成为明代广西最大的直隶州,在当时,泗城州有“百粤榷尊,两江上郡”之美誉。清雍正五年(公元1727年)改土司归流设泗城府并设置凌云县,府、县同治在泗城。行政区域当时为广西各州之首,疆域宽阔,地大广袤,州府繁华,现在的凌云县、乐业县全部及天峨、凤山、田林、西林、百色市的一大部分均属当时的泗城府领辖。民国二年(1913年)撤销泗城府,保留凌云县。泗城府知府为岑家世袭,府县同治在泗城,冯震东为知县,以后未有,千年古府仅此一知县。</p><p> 冯震东是个大才子,不仅喜好诗文,而且写得一手好字,喜好碑文石刻。在凌云县城东寿桃山山麓的摩崖石壁上,现共遗存有两幅古石刻,全部是清代道光年间凌云县知县冯震东题写。一幅石刻是“署斋偶成”,宽1米,高0.8米,体裁为诗歌,行书字体;另一幅石刻是“冯曼子琴台”,宽1.7米,高0.65米,体裁为短句,魏碑字体,飘逸流畅,有很强的美感,令人称赞。1983年,凌云寿桃山古石刻被定为凌云县第一批县级文物保护单位。</p> <p>  凌云县寿桃山过去是泗城州府衙署的后山,在寿桃山山脚一带,曾遗留有三处清代泗城府知府或凌云县知县题写的摩崖石刻,文革时有一处被毁,现仅存两处。著名的两幅凌云县寿桃山古石刻:</p><p> 第一幅石刻:“署斋偶成”。刻于清道光庚子年(1840年)五月,是冯震东于1840年离任时刻的,诗中对自己三年多的政绩进行赞美。诗的全文如下:&nbsp;&nbsp;</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三载炎荒漫寂寥,却欣山县异尘嚣;</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田畴水足禾苗壮,屯野人多瘴疾消;</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国事罕闻怜远宦,讼庭不到爱诸瑶;</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年来况是文风盛,夜半书声入听遥。</span></p><p><span style="font-size: 15px;"> ——道光庚子夏 少渠冯震东”</span></p> <p>  这幅石刻的大致意思是:在荒蛮的边远山区为官三年,感觉漫长而寂寥,但感到欣慰的是,这个安静的山县里田野禾苗壮、人多瘴疾消、讼庭不到、文风兴盛。从诗中可以看出作者是一个勤政爱民、廉洁奉公、颇有成就感而内心寂寥的县官。</p><p> &nbsp;&nbsp; 第二幅石刻:“冯曼子琴台”。落款时间是:道光庚子三月。道光庚子年即1840年,也是冯震东即将离任时刻的。据凌云史料记载:冯震东喜好弹琴,在任凌云县知县时,他建了一处琴台,琴台建成后,专门赋诗一首,诗曰:&nbsp;</p><p>&nbsp;&nbsp;&nbsp;“平生无所好,幽意寄鸣琴;&nbsp;&nbsp;</p><p> &nbsp; 独步高台上,清弦动越吟;</p><p> &nbsp; 溪长芳草细,山近暮云深&nbsp;;&nbsp;</p><p> 余韵期谁和,松风满客襟。”</p> <p>  这首诗的落款是:道光戊戍之春,琴台告成,欣然有作,冯曼子自题于凌云山壁。诗中说“自题于凌云山壁”,但现在在凌云县寿桃山山脚已经无法找到这首诗了,道光戊戍年是1838年,即冯震东任凌云县知县的第二年。这首诗表达了作者热爱故乡,在偏僻的小地方为官,感到才华无处施展,没有文学相当的大学士为友的孤独寂寞和内心苦闷无处消遣,把爱好寄托于弦琴的思念。诗的大意是:我一生没有什么别的爱好,只把心情寄托在这弦琴上。今天,我独自登上高高的琴台,拨动琴弦,悠扬的琴声唤起了我思念故乡的心情。溪水潺潺、芳草萋萋、青山高耸、云雾缭绕,这琴声期待谁来应和呢?松风阵阵,激荡着学子的无限情怀。</p> <p>  寿桃山古石刻对研究清代官员的任用制度及凌云的州、府、县建制历史很有意义,并具有一定的书法艺术价值和文学价值,特别是当年官场污浊,山高皇帝远,象冯震东这样“世人皆浊我独清”,能廉洁奉公、勤政爱民、政绩突出而不骄傲自满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推崇价值。如果能从更宽广阔的视角、更深入的史涵、更高的层次加以研究、宣传、开发、保护、利用,完全可以申请为市级甚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以激励冯氏后人,弘扬冯姓宗史,振奋人心,振奋族气。冯震东于清道光庚子年第一幅石刻“署斋偶成”,对三年多的政绩进行赞美,至今年刚好庚子年,经历了多少轮甲子?希望大家团结一致,努力奋斗,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宏愿早日实现。</p><p> 时值2020庚子年清明,仅以此文美编纪念缅怀先辈之千秋功德,保佑后人事业蒸蒸日上,人才济济,财源滚滚,兴旺发达。 </p> <p>  千年古州府与时俱进,现今已换新颜,凌云寿桃山彰显国家授予凌云县“中国长寿之乡”、“中国名茶之乡”、“中国园林县城”之美誉。</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p><br></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