潼博“微课堂”第三讲 —— 潼关八景

潼关古城博物馆

<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潼关古城博物馆</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br></div><div><div style="text-align: center;"> <b>微 / 课 / 堂</b></div>开课了!<br>邀您走进历史,品鉴文物,传承文化<br>一起开始学习吧!<br>今日微课内容:了解潼关八景</div><div>主讲人:邓丽颖</div> 潼关南依秦岭,北瞰黄渭,东接函谷关,西拢华山,境内山川如画,自然风光美不胜收,吸引了无数奔波于长安道上的文人墨客,留下了数以百计的诗词歌赋。其实早在明代时期,就有了潼关八景的记载,明代诗人林云翰是潼关八景最早的记录者,诗人以诗词的形式描述了古代潼关的壮丽河山,后经不断地演变,形成了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一日四时(早、中、午、晚)的说法。 首先为您介绍一年四季四个自然景观。第一景黄河春涨。潼关北临黄河,当春季时分,黄河上游万山丛中,积雪消融,黄河流量剧增。站在潼关城头向北眺望,银光闪闪的冰淩伴随着河水,汹涌而下,水天一色,给人以“黄河之水天上来”的感觉。 第二景秦岭云屏。潼关南面秦岭山脉,峰峦起伏,夏至大雨过后,峰峦中云雾缭绕,千姿百态,远看好似潼关的屏风一般,奥妙无穷。秦岭云屏在八景中有着一种不可替代的吸引与诱惑,游人每一次对山水的亲近,都是一次返璞归真的体验。 第三景禁沟龙湫。上有悬瀑,下有深潭,称为龙湫。禁沟是潼关城南面的一条南北走向的天然险谷,这一景致位于禁沟口石门关北面禁沟水与潼河相汇之处。因沟床突变,湍流直下,沟水下落与潼河相溶,汇为了深潭,此景给人以江南水乡风韵。禁沟龙湫,不仅是一处奇观胜景,更是从中体现了人类社会和大自然两种不同的规律,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 第四景中条雪案。中条,指的是中条山,在今山西省境内,西南端与潼关隔着黄河南北相望。“雪案”指的是映雪读书时的几案,后指的书桌。中条雪案,指的是中条山清幽而茫茫的雪景。明代时期,潼关是军事重镇,设防范围北跨黄河,在蒲州境内筑守御城,设千总,管辖蒲州一些关津渡口,所以这一奇观在明代时为潼关所辖。 接下来为您介绍一日四时四个人文景观。第一景风陵晓渡。风陵,位于潼关古城东门外黄河北岸的河滩上,这里是秦晋两地来往的要道,水运十分繁忙。它所描绘的是每日拂晓,南来北往的客商熙熙攘攘地朝风陵渡集结。风陵晓渡正是儒家理想中美好的太平盛世,这里没有战争,没有硝烟,看见的是人在旅途,看见的是紧张而有秩序的生活节奏。 第二景雄关虎踞。雄关,是指潼关古城东门的关楼。虎踞,是指东门外麒麟山角像一只猛虎蹲在关口。东门城楼北临黄河,南依麒麟山角,东有远望沟,以奇险著称。由东而西进入关内时,抬头仰望关楼和麒麟山,像一只猛虎守卫着潼关。雄关虎距是保卫和平与安定的坚固堡垒,所以成为了历代兵家占据易守难攻之地的关键所在。 第三景谯楼晚照。谯楼,指的是古代建筑在城门上的楼,楼上有驻兵,用以瞭望、报警报时。谯楼晚照描绘的是潼关古城西门谯楼的景致。每当黄昏时分,登上西门谯楼,仿佛有一种人在画中游的感觉。 第四景道观神钟。“道观神钟”,是指明清潼关古城内麒麟山上的道观里有一口神钟。隋炀帝大业五年,黄河东北路杨氏铸有雌雄二钟,到了明万历年间,黄河洪水泛滥,雄钟流于陕州,雌钟流于潼关,民众将其打捞悬挂于麒麟山上的钟亭里。据说,晨昏时分便会敲击钟身,钟声清脆悦耳,余音回荡在万丈高空中。道观神钟,主要是用听觉来欣赏的景致。 潼关八景不仅是绝无仅有的奇观胜景,更是潼关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潼关博物馆序厅两侧将潼关八景用诗和画的形式展现出来,一景一画,让您畅游在潼关的锦绣河山,感受历史文化厚重的险关诗城。 课堂提问:<br>1.潼关八景最早出现于哪个朝代?<br>2.潼关八景可以统分为哪两类?<br><br><br> 潼关博物馆地处渭南市潼关县秦东镇潼关古城内,距离潼关县城北部7.5公里。地处秦晋豫三省交界之处,周边交通网系发达。 博物馆自2018年9月1日对外开放,是目前陕西省县级博物馆面积最大,文物最多,布展形式最丰富,设计手法最新颖的博物馆,总占地面积3374平方米,总投资约50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