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 </p><p> 在山东博山域城镇的大山中,藏匿着一个鲜为人知的村落――恶石屋。</p><p> 恶石屋这个村落的风格,如同“地中海式”建筑群,晨光中,落日时,远远望去,让你有一种时光穿越的感觉,那种美妙,不能言表。</p><p> 恶石屋之名,源于村落座落的自然环境。据村里的长辈介绍:在明朝万历年间,他们的祖先就在村南的一个山洞附近居住,那里虽有水源,但沟深林密,乱石嶙峋,环境险恶,故取村名为恶石屋。</p><p> 年复一年,村民逐渐增多,后来的人就在沟壑对面的山崖上修建房屋,因此,恶石屋又有上恶石屋和下恶石屋之分。</p><p> 恶石屋村房屋修建的时代,由于交通不便,大山之外的建材不能运进山,材料只能就地取材,村民们便开山凿石,建房修路,又因建房环境原因所限,房屋的朝向各异,错落无序,但正是这个“错落无序”,才歪打正着,逐渐形成了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中海式”建筑风格。</p><p><br></p><p> </p><p> </p><p> </p><p> </p> <p> 上图中,这条道路的两侧,就是恶石屋的两个村落,图上方为下恶石屋,图下方为上恶石屋。</p> <p> 登高俯视恶石屋,一面国旗在村中迎风飘扬。</p> <p> 这条用青石板铺就的台阶,就是下恶石屋到上恶石屋的唯一道路。</p> <p> 在上恶石屋俯视下恶石屋。</p> <p> 爬上台阶,沿林中的这条小路行走,就来到上恶石屋。</p> <p> 这就是上恶石屋。</p> <p> 上恶石屋有两条通往山顶的石板路,石板路的两侧,是村民的院落。</p> <p> 这处破落的房舍,可以看到当年建房时用的材料,几乎全是青石,因此,恶石屋村又有“石头村”之说。</p> <p> 村中的护林工每天按时到山上巡视。</p> <p> 这里民风淳朴,可谓“道不拾遗,夜不闭户”。</p> <p> 村民在废弃的盆盆罐罐里种植花草。</p> <p> 在空闲的地方种植蔬菜。</p> <p> 图中的这处房子,就是上恶石屋海拔最高的建筑。</p> <p> 登上山顶,俯视恶石屋,曾经的“大寨田”变成了一片片树木。</p> <p> 对面山崖上的连翘开得正艳。</p> <p> 接近山顶,有一条蜿蜒的山路,沿着这条山路往南行走,就可以到达博山著名的“红叶大道”</p> <p> 这条“红叶大道”的两侧,在每年的秋季就变成了油画家笔下的“油画长廊”。</p><p> 图中的标识牌,右侧通往恶石屋,左侧通往博山的岭西,沿标识牌对面的道路一路下行,就可到达博山的和尚房,那里是秋季观赏红叶的最佳去处。</p> <p> 为了再次欣赏恶石屋村的“地中海式”建筑,沿着通往恶石屋村的柏油路一路下行,蜿蜒的道路顺着山势在山间延伸,驱车行驶,惊险刺激。</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 这就是石头村恶石屋!</b></p> <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这就是</b></p><p style="text-align: center;"><b style="font-size: 20px; color: rgb(237, 35, 8);">大山中的“地中海式”建筑!</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