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母校阜成门内小学

老马

<p>  2019年初,三位在阜成门内小学1965年毕业的同班同学张耀清、王耀章和我,终于相聚在阜成门立交桥畔,屈指算来分别已有54载。</p><p> 老同学见面,感慨万千,聊起儿时的老师同学,聊起小学毕业后的各自的人生经历,我们有说不完的话。当年,张耀清是我们班的少先队大队长,我和王耀章是中队长,眼前哥儿仨都已须发皓然,但彼此还能看出儿时的模样。</p><p> 我们是1959年在阜成门内小学入学的。在我每天上学的路上,抬头就能看到阜成门那高大的城楼。从我家往西不到200米,就是鲁迅博物馆路口,路口有一木制的路牌,白色的木框上有一黑色的鲁迅侧面剪影。过了路口,就是我的母校阜内小学,听大人讲这里解放前称“向善小学”,其历史沿革现已无从考证。</p><p> 学校大门坐北朝南,从大门进去,往里走是一个传达室,当年看传达室的王大爷个子不高,50多岁的样子,面容很和善。负责上下课的打铃、收发及烧茶炉工作,在教室还没有电铃时,他是用一个手摇的铜铃铛告知我们上下课的时间。从传达室左转向西有一个大的门洞,右侧是一间很大的教员预备室,老师们在此办公。过了门洞是一个斜坡,下来就是学校的外院,南北两侧均为教室。中间为一个教室相隔是里院。里外院是同学们做课间操和举行少先队活动的地方。</p><p> 我上一年级时在里院北侧的大教室上课,班里有五十多个同学。班主任是周士一老师,她有着白皙的皮肤,对我们和蔼可亲。那时上学,是家里用白布做的早餐袋装好窝头或烙饼,袋子上写着自己的名字,带到学校经蒸箱加热后在教室里大家一起吃,那散发着布味的早餐至今还有印象。</p><p> 学校外院南墙上有块很大的水泥黑板,老师在黑板上用打格放大的方法,绘制抗美援越、学习雷锋的宣传画,文革时期,我也学会了用此方法绘制大幅的毛主席像。记得教我们美术的杨老师,那时就年纪很大了,驼背很厉害。教体育课的王琦老师,教我们做俯卧撑、双杠等运动,冬天也曾带我们到鲁迅口跑步。</p><p> 四年级时的班主任是叶文英老师,他是一名印尼归国华侨,穿着花格的衬衫,留着小胡子,当时他骑一辆绿色的带加快轴的凤头自行车。他带我们班很有特点,夏天曾给我们班的男同学全部剃成光头,说是光头看着干净整洁。</p><p> 六年级毕业班时,我们的班主任是南玉秀老师,那时的南老师三十来岁,留着齐耳短发,年轻干练,他对我们学习非常负责,临近毕业,叫我和张耀清晚上到她家里给我们补课上小灶,真是师恩难忘。毕业那年,我们小升初作文考试的题目《做毛主席的好孩子》时至今日我还记得。</p><p> 那时穿过箭杆胡同在宫门口头条有一少年活动站,我们课余时间经常到哪里看书、打克朗棋。有一次,我打克朗棋正在兴头,同学找我,说老师让我回学校出黑板报。此事印象极深。 </p><p> 小学期间我们曾到当时的官园儿(即后来的中国少年活动中心)参加过搬砖劳动,大家比着看谁搬的的最多。少先队组织大队活动在西廊下的北京第二聋哑学校内,“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的嘹亮歌声,白汗衫、蓝裤子、鲜艳的红领巾是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 </p><p> 在我们班上,男同学中印象最深的有个子不高的纪午、有点邋遢的李二生、身体倍棒的张蕴琪、班里最淘气的徐宗光。女同学中有漂亮的姊妹花邢丽丽、邢小丽,文静的才女律津,还有住在学校旁边的马亚琴。老同学们你们现在都好吗?</p><p> 五十年后,故地重游。儿时的阜成门城楼、城墙、护城河已不复存在,张耀清原来住的北顺城街老宅遗址也未找到。阜成门顺城公园拉煤骆驼的雕塑向人们讲述着这里的沧桑变化。</p><p> 我们一同回到母校阜成门内小学,学校现为一家少儿培训中心,我们想进院里看看,保安同志以安全为由婉言谢绝,并告知院里的教室都已翻建,没啥可看的老房了。我们三位老同学只好在当年的大门洞处(现已安装了铁栅栏门)合影留念,记录下这难忘的母校、同学情。 </p><p> 2019.4.马宝忠</p><p>后记:后经努力,我们又找到十几个同学,尤其是找到了敬爱的南玉秀老师。</p>